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4.71 KB
- 文档页数:2
342鱼女i盘Q££hi ng丛!d堡i!!,墨!P!£婴b!12Q Q8,№!§,丛!:卫士旦匡苎堑壹2Q Q8生2旦笙§鲞笙12塑原发性胆囊癌64例临床分析薛道艳曾敏【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与诊断。
方法对64例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例中男20例,女44例,男女之比为J:2.2,50岁以上50例(78.1%),合并且日囊结石42例(65.7%),有胆囊息肉病史18例(28.1%)。
术前B超、C T和M l u 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1%(50/64)、85.O%(34/40)和100%(6/6)。
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好发于50岁以上女性,发病与胆囊结石、炎症、息肉有关。
B超、C T、M R J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胆囊肿瘤影像学检查胆囊结石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7—0342-02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发展快,预后差。
2005年l O月-2006年2月西京医院收治3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叵l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44例;年龄35-82岁,平均59岁,其中50岁以上50例(78.1%)。
合并胆囊结石42例(65.7%)。
有胆囊息肉病史18例(28.1%)。
1.2临床表现和诊断病史5天~35年。
右上腹部疼痛30例(46.9%),剑突下疼痛22例(34.4%),黄疸18例(28.】%),右上腹部包块l O例(15.6%)。
均行B超检查,提示为胆囊肿瘤50例,胆囊炎、胆囊结石12例,胆囊息肉2例。
C T检查40例,提示胆囊癌34例,胆囊癌可疑4例,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4例。
M R J 检查6例,均提示为胆囊癌。
本组术前诊断为胆囊癌64例,胆囊癌可疑4例,胆囊炎、胆囊结石12例、胆囊息肉4例。
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探讨【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观察、总结和分析。
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2月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通过诊断确诊,且在术前均使用MRI和B超进行检查,将术前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设为探究组,而B超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作为参考组。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诊断结果表明,肿块型、厚壁型和腔内结节型的例数分别为25例、17例和11例,在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中,探究组的诊断率为73.6%(39/53),参考组为60.4%(32/53),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MRI和B超检查对于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对比中,前者的诊断准确性优势较大,应用价值较高,在实际的临床检查中可以选择两者联用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MRI;B超;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对照分析原发性胆囊癌在胆道疾病中,属于一类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到胆道肿瘤总数的约2/3左右。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改变,其中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
近几年的调查资料显示[1],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以60~7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且呈现女性多于男性的特点,男女比例接近1∶2。
原发性胆囊癌的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难度大,部分资料表明,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不足20%,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至中晚期后才被确诊,延误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的术后5年存活率较低[2]。
所以,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治疗在于早期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地改善良好,提高生存率。
目前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包括MRI、CT和B超检查,这三种方法的诊断各具优势。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了MRI和B超的诊断效果,并总结相关诊断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2月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统计,男女例数分别为18例和35例,年龄为48~78岁,统计平均值(49.16±5.03)岁,病程为6个月~3年,统计平均值(1.32±0.56)年。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许爱琳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18(031)012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入的76例原发性胆囊肿瘤患者,经临床病理学检测发现,76例中64例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12例为原发性胆囊良性肿瘤.均采用B 超和CT检查.探讨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B超诊断灵敏度(90.63%)高于CT诊断(78.12%),B超诊断准确度(81.58%)高于CT诊断(67.11%),B超诊断特异度(33.33%)显著高于CT诊断(8.33%).结论将B超诊断方法应用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CT诊断,能够直观观察到胆囊病变.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许爱琳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B超室四川南充 637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R445.3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J], 谌为红
2.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张罡
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J], 刘雅静
4.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潘喜华
5.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于英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徐萍;刘丕;吕农华;王崇文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2(017)00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4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胆道疾病史者34例;首发症状以腹痛最为常见,共38例(86.4%),其次为黄疸26例(59.1%),肝脏肿大22例(50.0%),发热21例(47.7%).B超和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 4%和85.5%;3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率为38.7%.结论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非常不易.CT诊断准确率较高.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息肉为原发性胆囊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页数】3页(P520-522)
【作者】徐萍;刘丕;吕农华;王崇文
【作者单位】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相关对策 [J], 严茂军;王福江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进展 [J], 田富香;屈永
才;高巧林
3.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探讨 [J], 徐萍;刘丕;等
4.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冯星;吴斗
5.磁共振成像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 [J], 臧秀娟;房欣;胡海彦;寇志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诊断和鉴别1.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
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
(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
(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
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
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胆囊癌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
如果胆囊癌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胆囊癌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4.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
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
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胆囊癌浸润的程度。
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
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5.胆囊癌标记物:在胆囊癌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
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
B超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应用价值
黄平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8(016)010
【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B超检查.将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观察用B超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与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相比,用B超检查对这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91.67%,误诊率为3.33%,漏诊率为5.00%.结论:用B超检查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准确率较高.
【总页数】2页(P195-196)
【作者】黄平
【作者单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海南琼中 572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超声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孙蕾
2.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陈静
3.B超检查在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廖运华; 谢月哺; 吴剑琴
4.CT和B超检查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J], 马艳华
5.B超检查在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尹慧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分析
刘清;刘瑞;李昭宇;丁光仁
【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2
【摘要】为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6年手术治疗的38例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B超诊断24例,诊断符合率为61.16%,CT诊断34例,诊断符合率为89.47%;病理分期Ⅰ期患者4例(10.53%)、Ⅱ期患者4例(10.53%)、Ⅲ期患者4例(10.53%)、Ⅳ期患者11例(28.95%)、Ⅴ期患者15例(39.47%);2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65.79%,根治治疗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67.46%、59.73%、33.14%;姑息治疗者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12%、0%.认为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总页数】3页(P227-229)
【作者】刘清;刘瑞;李昭宇;丁光仁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银川,750004;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中蒙医院,阿拉善左旗,750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癌41例诊治分析 [J], 王勇;薛冰;闵志钧
2.原发性胆囊癌46例诊治分析 [J], 梁刚;何盟国
3.原发性胆囊癌60例外科诊治分析 [J], 陈刚;夏桥波
4.原发性胆囊癌69例诊治分析 [J], 赵向东;彭明轩;王连迪
5.原发性胆囊癌60例外科诊治分析 [J], 陈刚; 夏桥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现状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PGC)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PGC治疗的主要手段,免疫、基因等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PGC的新方法。
标签:原发性胆囊癌;诊断;治疗PGC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肿瘤的第5位,居胆道肿瘤首位[1],恶性程度高,早期难发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或进展期,且手术切除率低,5年总存活率<15%[2],中位生存期仅3~6 个月[3-4]。
1 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目前,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与年龄、性别、人种、饮食、肥胖、激素、细菌感染、炎症、吸烟、瓷化胆囊、胆胰汇合部畸形、胆石症及胆囊良性肿瘤(胆囊腺瘤与息肉)、职业等是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主要因素。
而胆囊结石是原发性胆囊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刘晓晨等[5]研究报道EB病毒与PGC的发生有关。
2 诊断2.1影像学超声检查是诊断PGC首选方法,能直接显示胆囊壁的改变和胆囊内的肿块以及肝脏和淋巴结有无转移,能发现0.5cm以下的早期肿瘤,诊断准确率约为83.3%[6]。
在PGC的早期诊断中,超声内镜(EUS)优于B超,采用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胆囊壁3层图像,能判断肿瘤侵润的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7],有助于临床分期及指导手术治疗。
CT可显示胆囊的病变,且能提供肿瘤侵犯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为PGC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力依据,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提供依据[8]。
MRI和MRCP也可用于病情评估,有助于判断肝外胆管和门静脉有无受侵犯[8]。
Koh等研究FDG-PET对于PGC的鉴别诊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FDG-PET诊断PG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87.5%。
通过ERCP可行胆囊内造影,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意义重大。
2.2细胞学检查早期确诊困难时可采用细胞学检查,可达到定性目的。
有研究表明,细针穿刺胆囊胆汁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更有诊断意义。
胆囊癌检查方法介绍
胆囊癌检查:
1.B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是首选检查方法。
内镜超声用高频率探头仅隔着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明显提高胆囊癌的检出率,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
(1)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2)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胆囊腔存在;
(3)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如果肿瘤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肿瘤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4.ERCP: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3%~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5.细胞学检查:
(1)细胞学检查:可以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
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2)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
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
CA19-9、CA125、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作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相关对策
严茂军;王福江
【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
【年(卷),期】2004(017)0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64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64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人有胆道疾病史者47例,占73.4%;首发症状以右上腹痛最常见,共48例(75%),其次为黄疸21例(32.8%),右上腹包块14例(21.9%),发热11例(17.2%).术前诊断胆囊癌41例,诊断率64.1%(41/64),B超和CT诊断率分别为72%(36/50)和82.4%(28/34).结论提高对原发性胆囊癌发病的认识,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监测随访,联合运用B超和CT检查可明显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改善预后.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严茂军;王福江
【作者单位】临沂市肿瘤医院,山东,临沂,276001;临沂市肿瘤医院,山东,临
沂,27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J], 徐萍;刘丕;吕农华;王崇文
2.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J], 陈静
3.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疗研究 [J], 屈宗琳
4.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 [J], 彭腊么;彭所明;朱洪
5.磁共振成像与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 [J], 臧秀娟;房欣;胡海彦;寇志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陆军发表时间:2017-04-25T14:43:19.0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陆军[导读] 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检查诊断价值。
安徽省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 239000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检查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65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进行B超检查,分析B超的诊断价值。
结果:胆囊内壁局部增厚占的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学检查准确率100.00%,漏诊或误诊率0.00%,B超检查准确率96.92%,漏诊或误诊率3.08%,病理学检查B超检查的准确率、漏诊或误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采取B超诊断的结果较为准确,误诊及漏诊率均较低,是一种优秀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诊断价值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人体胆道系统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类型,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1.2%-3.6%,且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1]。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病情较重,加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病情进展较快,临床上在该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存在较大难度[2]。
一般当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便已经进入了中期或晚期,预后普遍较差,患者的存活质量低。
为此,本研究选取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6例,女29例,患者年龄53-78岁,平均(64.19±4.32)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入组,均在接受B超检查后予以手术病理性探查,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仪器型号Mylab 65,在进行B超检查前嘱咐患者绝对禁食至少8h,以确保胆囊达到最佳的充盈状态。
引导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体位,若在以上体位条件卜无法观察到清楚图像,则可饮适量水后取坐位。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7T15:44:57.26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董素梅[导读] 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人民医院功能科湖南岳阳 41410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同时,接受B超检查,分析B超诊断结果。
结果:本次研究的64例患者,经B超检查,59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2.18%。
其中,31例腺癌,19例鳞癌,9例平滑肌肉瘤,5例误诊。
结论: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位于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迅速,且侵袭力强,早期诊断难度大,大部分患者到院就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预后效果差,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可见,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
基于此,本院以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旨在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中,35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为41-79岁,(63.5 10.07)岁为平均年龄。
所有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本次研究的64例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
检查前8h,需禁食,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取平卧位,设置探头频率为2.0-3.0MHz,沿着胆囊,扫描右肋缘下斜切与右肋间,对胆囊大小、形态以及异常回声等情况进行观察,查看胆道及肝门区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2结果 2.1检查结果 64例患者,经B超检查,59例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2.18%。
其中,腺癌31例,鳞癌19例,平滑肌肉瘤9例,5例误诊,分别为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2例胆囊腺瘤。
2.2分型分析 64例患者中,通过B超检查,25例胆壁有增厚现象,实性稍强回声团体,呈不规则形态,朝着囊壁方向,向囊腔突出,基底部稍宽。
21例患者胆囊形态正常,轮廓欠清晰,腔内无胆汁液暗区。
13例患者胆囊有所增厚,且内壁光滑。
3讨论胆囊肿瘤(tumor of gallblader),多表现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较少见,初期,以胆囊炎、胆石症为主要表现,后期,可伴有右上腹肿块、腹水、黄疸、发热等症状,对于高龄患者,若表现出类似胆囊炎症状时,需考虑胆囊癌。
胆囊恶性肿瘤,胆囊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并不常见,但近几年,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倾向。
据相关研究显示,胆囊恶性肿瘤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共存,且胆囊结石最为常见,而结石慢性刺激是诱发胆囊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患者以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右上腹肿块等为主要表现[2]。
目前,关于胆囊恶性肿瘤,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与放疗。
(1)手术:主要术式包括肝门部胆管癌故息性手术、中下部胆管癌切除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等。
(2)化疗:术中,经由胃网膜动脉,插管至肝动脉,留置药物泵于皮下后,经药物泵给药,5-Fu、MMC等是常用的化疗方案。
(3)放疗:包括术中放疗、术后定位放疗、分期内照射等,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根治性放疗剂量照射,可促使癌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其生长,大大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的目的[3]。
近些年,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使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据相关报道显示,近几年,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早期,胆囊恶性肿瘤缺乏典型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因出现腹痛等症状,方才到院就诊,此时,多发展为至中、晚期,大大提高了患者死亡率。
因此,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显得尤为重视,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指一种将超声检测技术,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形态,发现疾病,并作出提示的诊断方法,具有无创、方便、直观、无痛等特点,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医学影像4大技术。
其中,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波,以脉冲反射技术为主,包括A型、B型、D型、M型、V型等几种类型[4]。
如今,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超声诊断技术日渐成熟,在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B超,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效率。
B超(B-scan ultrasonography),伊恩?唐纳德(Ian Donald),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于1950年发明。
B型超声,属于新兴学科,近几年,发展迅速,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B超检查,可清晰显示各个脏器与周围器官的断面像,图像极具实体感,与解剖真实结构十分接近,临床应用价值高[5]。
其中,彩色B超(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在B超的基础上,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表现为红色,反之,则为蓝色,该技术可辅助诊断医师掌握患者器官内部血液流动状况。
三维B超,普通B超与彩色B超,均为二维平面图像,而三维B超,采用特殊探头,利用多个二维图形,重建出一个立体图像。
四维B超,是在三维B超基础上,添加了时间维度参数,换言之,即动态3D技术,可实时获取三维图像[6]。
针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超声诊断,可表现为4种基本类型。
(1)隆起型:早期,胆囊恶性肿瘤囊壁表现为结节状或乳头状,且伴有中等回声。
(2)实块型:晚期,胆囊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实块型,轮廓欠清晰,伴有不均匀回声,向周围浸润生长,可见肝实质浸润病灶。
(3)厚壁型:胆囊壁表现为弥散性不均匀性增厚,粘膜不够光滑,回声中断。
(4)混合型:胆囊壁呈增厚趋势,囊壁表现为结节状。
B超诊断胆囊恶性肿瘤,准确率高,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于部分不典型病例,诊断难度大,诊断时,应予以重视,避免误诊、漏诊。
针对年龄偏大的患者,右上腹部伴有明显的放射性疼痛,B超显示,胆壁增厚明显,内部欠光滑。
对于囊腔内突出生长实性回声光团患者,需给予早期手术治疗。
对于肝门区与胆囊窝部位可见实质光团发射,经反复查找,未见正常胆囊的患者,需考虑实块型胆囊癌。
对于胆囊内伴有不规则强回声团的患者,需结合多种方式,予以诊断。
综上所述,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燕玲,陈镇标,蒋敏姬等.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33-34.
[2]张罡.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26-27.
[3]雷吉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413-413,414.
[4]司学军,刘芳.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9):5512-5512.
[5]王炜璐,王海宁,张晶等.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47-48.
[6]张虹,郎胜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2):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