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建筑案例分析: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座以“东方之冠”著称的建筑,不仅是我国在世博会上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馆进行案例分析。
一、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国馆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冠冕”,其形态优美、气势恢宏。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馆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
馆顶采用曲面造型,象征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馆身则采用现代钢结构,彰显我国在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建筑材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筑主体采用新型钢材,不仅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
此外,馆内还大量运用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建筑功能:实用性与创新性并存中国馆在功能设计上,既满足了展览、会议等基本需求,又充分体现了创新性。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展示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成就;同时,还设有多功能厅、洽谈区等,满足各类活动的需求。
在建筑布局上,中国馆采用环形结构,使参观者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馆内展览。
四、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馆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中国馆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和提炼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麒麟等,将其融入建筑形态之中;其次,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传统风水学说,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世界建筑文化贡献了新的元素。
总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建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感谢大家的聆听!。
会叙事的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简介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设计理念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详和的国家形象。
主题构思中国国家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上海中国馆介绍上海中国馆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座文化展示建筑,是上海世博会的主要场馆之一。
该建筑于2010年五月开放,并成为世博会期间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之一。
上海中国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设计上海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哲学思想。
建筑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整个建筑群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屋顶花园。
整个建筑的轮廓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塔,寓意着中国的古老文明。
在建筑的外部,使用了大量玻璃材料,使整个建筑看起来现代而富有活力。
展览上海中国馆内的展览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创新等方方面面。
每个展览区域都精心设计,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一楼的展览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和剪纸等。
二楼则专门展示中国的现代科技和创新成果,如高铁、太阳能和人工智能等。
此外,地下部分还设有一个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交互性体验除了丰富多彩的展览外,上海中国馆还提供了一系列互动体验,让参观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科技。
参观者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和短片,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制作过程。
同时,上海中国馆还设有一个互动展示区,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陶艺和面塑等,以此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交流上海中国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展示建筑,也承担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
在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同时也能够分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创新成果。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结语上海中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亮点,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通过参观上海中国馆,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代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成就。
中国馆小结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上最受瞩目的展馆之一,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科技和创新能力。
本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设计独特,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内部陈设也别具匠心。
在整个展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展馆的主题“城市之路”,以及展示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馆位于世博会的中心区域,被称为“世博心脏”。
馆内的建筑造型颇具特色,整个馆外呈现出无缝连接的“红色漩涡”形象,象征着中国的无限创造力和无穷发展。
馆内的展览区域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和历史文化,如兵马俑、长城等;现在部分则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创新,如高铁、大数据等;未来部分展示了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愿景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馆的过去部分,我特别喜欢兵马俑的展示。
展馆内模拟了兵马俑兵马俑坑的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争现场。
逼真的兵马俑雕像和背景音乐,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现在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铁的展示。
中国是世界高铁的引领者,馆内的高铁模型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快速、便捷和高效。
另外,大数据也是中国展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通过展示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应用,中国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馆的未来部分,我觉得最吸引人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展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
展馆内展示了中国城市的未来愿景,包括智能城市、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等。
通过这些展示,中国馆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总的来说,中国馆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全面的展示内容,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馆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一座文化交融和国家形象展示的重要场所。
参观中国馆,让我对中国的发展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次世博会,中国的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将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赏。
国外游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1.引言1.1 概述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世界级的展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作为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馆扮演了展示中国文化、科技和发展成就的角色。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中国馆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感受中国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因此,国外游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馆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他们对中国馆的评价普遍较为正面。
首先,中国馆的设计和建筑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馆的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展现了中国古老和现代的完美融合。
许多国外游客对中国馆的建筑艺术和创新设计给予了高度赞扬。
其次,在展览和展品方面,中国馆也给国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展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伟大成就。
国外游客特别喜欢中国馆的科技展示和创新产品,这些展示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还让国外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中国馆的服务也得到了国外游客的好评。
中国馆的工作人员热情友好,能够为游客提供帮助和解答问题。
同时,中国馆也注重国际化的服务,提供多语种的导览和信息,方便国外游客的参观体验。
这些贴心的服务让国外游客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和待客之道。
尽管中国馆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国外游客的赞扬,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一些游客认为中国馆在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展览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书法、绘画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总的来说,国外游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总体较为正面。
他们对中国馆的设计、展品和服务给予了高度赞扬。
中国馆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成功地向国外游客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文化底蕴和国际化形象。
然而,中国馆也应不断改进和创新,更好地满足国外游客的需求和期望,为他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中国体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国外游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2005年申办世博会胜出后兴建的,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中心位置。
作为整个世博会的核心展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
以下是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详细分析。
其次,中国馆的展览内容丰富多样。
主馆的展览分为预展区、主体展区和后展区三个部分。
预展区首先介绍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
主体展区包括五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城市,农业,工业,服务和科技等不同方面的发展。
每个展厅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后展区则以中国的发展观念和对世界的贡献为主题。
再次,中国馆的展览设计精致细腻。
展览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如高清投影、互动屏幕、声光电效果等,使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展示中。
此外,展览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杂技、民间舞蹈等,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整个展览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科技。
最后,中国馆的环保理念突出。
中国馆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设计理念,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灰水回用系统等。
馆内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还向观众传达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整个世博会的核心展馆,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也体现了中国馆对于保护环境的态度。
它的建筑设计独特,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展览设计精致细腻,环保理念突出。
通过世博会中国馆的展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辛勤努力,感受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和责任。
国外游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评价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2.中国馆展示了中国的创新和文化。
3.馆内的展品精美而引人入胜。
4.我们被中国馆所展现的伟大和壮丽所震撼。
5.这是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绝佳机会。
6.馆内的工作人员友好而专业。
7.我们对中国馆的设计和建筑感到惊叹。
8.中国馆展现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9.我们在中国馆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
10.中国馆的展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中国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12.我们对中国馆的感受非常正面。
13.在中国馆,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
14.这是一个让人骄傲的中国形象展示。
15.馆内的多媒体技术给展览增添了视觉盛宴。
16.我们对中国馆的策展和组织非常赞赏。
17.在中国馆,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18.我们觉得中国馆是世博会中最精彩的馆区之一。
19.中国馆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成就。
20.中国馆的展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21.馆内所展示的中国传统艺术非常令人着迷。
22.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
23.我们对中国馆的参观体验非常满意。
24.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给我们带来了亲切感。
25.中国馆的展览设计非常吸引人。
26.馆内所展示的中国历史非常丰富而详尽。
27.我们从中国馆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新知识。
28.中国馆充分展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29.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中国文化之旅。
30.我们对中国馆的安排和交通流畅度感到满意。
31.中国馆的展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2.馆内的音乐和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魅力。
33. “中国馆是世博会的明星之一”。
34.我们对中国馆的每一个细节都感到惊讶和喜欢。
35.中国馆的展览引起了我们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36.馆内的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国的机会。
37.中国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38.我们觉得中国馆对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馆介绍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的主要展馆之一,也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经济和科技成就的重要场所。
中国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观者。
中国馆位于世博会园区的中央位置,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风格,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展现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貌。
进入中国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墙。
城墙上刻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名人,展示了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参观者可以通过城墙进入中国馆的大门。
一走进大门,就能感受到中国馆所呈现的独特氛围。
整个馆内布置高雅,展出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的精髓。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通过馆内的展项和展示方式得到了生动表现,让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中国馆分为多个主题展区,每个展区都集中展示了不同领域的中国文化和科技成就。
例如,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如中国丝绸、瓷器和雕刻艺术品。
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并了解其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
中国馆还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有一个展区专门介绍中国的航天发展,展示了中国的火箭技术和航天器。
这些展品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不仅仅是文物和科技成就,中国馆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和互动活动吸引着游客。
馆内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表演,如传统戏曲、舞蹈和音乐演出。
这些表演给参观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另外,中国馆还设有多个餐厅和商店,供参观者休息和购物。
这些餐厅和商店提供各种中国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让参观者在品尝美食和购买纪念品的同时,进一步体验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总体而言,中国馆是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经济和科技成就的独特场所。
它通过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品和科技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光辉历史和独特魅力。
参观者可以通过参观中国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感受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位置:世博会园区浦东A片区,世博轴东侧。
造型亮点: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住宿:上海的星级酒店很多,世博期间还请大家提前预定
交通:世博园有8个陆路口,4个水路口能同时进入世博园,地铁,公交都十分方便美食:世博园区有很多国外特色餐和国内的美食为你呈现。
你一定会赞不绝口。
文献参考畅游网深圳机票预订/flight。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主要类型有:国家馆、主题馆、企业馆、国际组织馆四种类型。
第一章:国内馆中国国家馆(“全预约”参观,预约点设在展览现场各出入口。
)领衔设计者: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构思主题:“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重要性: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
中国馆与地区馆关系: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63 米,地区馆高13 米。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强调雕塑感,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开放、柔性;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
中国馆建筑语言: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
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
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动感立面外观:国家馆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
地区馆以“叠篆文字”在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红色在大型建筑是非常难用: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解决的思路: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
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
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
为什么内部要处理?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
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要软化这个红。
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
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与鉴赏提到上海世博会,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那个雄伟的建筑物一“东方之冠”中国馆.不禁令人感叹这个伟大的作品。
“东方之冠”作为近年来中国新型代表建筑物,成功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它的建筑特色、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走向国际的步伐。
鉴于中国馆的重要性,本文重点对“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构思做出了介绍,同时对其进行了鉴赏分析。
标签:东方之冠;中国馆;建筑设计;鉴赏1、引言“东方之冠”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大建筑特色,成功吸引了广大中外游客的目光。
该中国馆本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主要设计思想,以永久性建筑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底蕴以及中国建筑艺术的超高技术,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为传播中华渊源流传的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东方之冠”中国馆简介“东方之冠”是依照上海地理位置特点而命名的,其原名为“中华之冠”,单单从名字意思就可以得知,这个中国馆在我国的地位何其高,不是一般建筑物所能媲美的。
“东方之冠”是我国国人自主设计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在开始筹划时,仅仅经过两个月就共收到344个应征方案,其中挑选出了3套较为突出的方案,可以说中国馆的建设集聚了众人的力量。
“东方之冠”于2007年12月侣日开始修建,位置建于世博园的A片区,主要有三个展区,即“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未来”,其中在中国馆里除有国家馆外,还有我国31个省区市的展区,以及港澳地区的展区。
“东方之冠”中国馆在外形上以斗拱形为特点,大红色的外观,三个馆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各有迥异(下图即为中国馆的建筑面积表格)。
总体来说,”东方之冠”中国馆无论在结构构造还是艺术审美方面都是我国智慧的结晶,极大地凸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3、“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建筑设计3.1中国馆设计以展现“城市发展”为核心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以及中华儿女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愿望,中国馆的设计融合了无数中国元素,呈现出中国源源流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其新颖的设计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精心整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
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约63米,架距离都是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
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
其实,中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
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
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而环廊中的小品表面,还刻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
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表达。
?依据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历史、现在、未来不同角度出发,展现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及城市的变迁。
上海世博会展馆介绍中国国家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贵州馆贵州馆平均高度为7.2米,极端高度达8.5米,展示主题为“醉•美贵州,避暑天堂”。
在6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将贵州的自然山水和多元民俗文化巧妙结合,抽取风雨桥、鼓楼、苗寨、银饰和山水瀑布极具贵州特色的视觉元素,高度凝炼贵州人文自然风貌以及“醉•美”和“避暑”的特色。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民俗特色,力求使绝大多数不了解贵州或从未踏足过贵州的参观者,也能在第一时间内对贵州馆留下深刻的印象。
宁波滕头馆滕头馆的垂直绿化。
这是一种全新的绿化模式,意思是在整个墙面上种植一种特殊的植被,对墙体内的室温进行调节。
宁波滕头村是全球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
滕头村的“生态理想化、生态资源化、生态生活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战略,营造了“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成功走出了“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径,是中国乡村城市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青海馆青海馆的设计将围绕“水”的主题,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为引子,通过多媒体、互动游戏等形式,讲述三江之源是生命的源头、文明的源头、城市的源头,体现了江河赋予人们的“养育之恩”。
同时亮相的青海馆吉祥物“三原”以水滴为原型,憨态可掬的拟人化形象,不仅与“四海之宝”海宝相呼应,同时体现了“三江之源”的主题。
中国香港馆香港馆占地约600平方米,由本地两位年轻设计师设计。
该馆分为3层,馆名为“无限空间”,意念来自香港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
香港寸金尺土,但港人的创意却有无限空间,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香港馆”的设计蓝本。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设计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国家成就和文化的重要平台,其各国展馆的设计是各国参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展馆不仅展示了各国的独特风貌和建筑特色,还体现了各国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关注。
下面将对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设计进行介绍。
首先,中国国家馆是整个世博会的核心建筑,它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理念。
整个建筑有着独特的波浪形外形,象征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巨龙。
馆内展示了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此外,国家馆采用了多项环保设计,如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美国国家馆是一个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建筑,其外形为一个巨大的圆球,装饰着大量的太阳能板。
馆内展示了美国的创新和科技成就,如航空航天、能源技术等。
此外,美国国家馆还采用了多层环保设计,如用雨水冲厕、太阳能供电等。
法国国家馆设计独特,由一个巨大的金属花朵组成,象征着法国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馆内展示了法国的科技创新和美食文化等。
此外,法国国家馆还采用了一系列环保设计,如被动式散热、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
德国国家馆的设计充满创意,由一个巨大的白色云状结构组成,象征着德国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馆内展示了德国的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等。
此外,德国国家馆还采用了多项环保设计,如太阳能供电、被动式散热等。
俄罗斯国家馆是一个巨大的圆顶建筑,外形如彩色宝石一样,体现了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
馆内展示了俄罗斯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统等。
此外,俄罗斯国家馆还采用了多项环保设计,如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等。
日本国家馆的设计简洁而富有现代感,由一个纤细的白色建筑物组成,象征着日本的精致和创新。
馆内展示了日本的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等。
此外,日本国家馆还采用了一系列环保设计,如太阳能供电、节能灯光等。
韩国国家馆是一个由大量竹子组成的建筑,体现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馆内展示了韩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统等。
此外,韩国国家馆还采用了多项环保设计,如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
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
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
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
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
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
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
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
其实,中
国红是一个概念比较模糊的颜色,大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这些都叫中国红。
可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它又呈现出多种审美表达。
如故宫太和殿所展示的“红”就达五种之多,怎样在现代建筑中用好“中国红”呢?为此,设计者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反复试验,现场观察,实物对比,最后商定中国馆不可能用一种红,而是借用故宫红的色彩,采取多种渐变。
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上面重一点,下面轻一点,既传统又时尚,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
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东方之冠,高高耸起,象征着中华的鼎盛与繁荣。
而舒展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则形成深厚的依托之态,为人们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
它的布局借鉴了《禹贡》对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说。
这个在圆明园中也有体现,其文化理念和空间意识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征着国家一统的精神,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台阶步道和园林小品,相互衔接得异常完美,建筑外观镌刻有叠篆文字,环廊外侧立面印有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而环廊中的小品表面,还刻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合作。
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特色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表达。
依据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历史、现在、未来不同角度出发,展现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及城市的变迁。
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
中国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演艺中心“一轴四馆”和星级酒店等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旅游、活动和住宿为主要功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项目建筑方案设计理念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组成内涵丰富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群体组合关系从经典建筑原型出发,因时就地,形成坐北朝南、主轴统领、大气恢宏的整体格局。
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传承经纬网格的传统建造文化;地区馆建筑表皮镌刻叠篆文字,传达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中国馆空间场所处处弥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气韵,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精神与智慧。
顺应世界潮流、承接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融入了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设计理念。
设计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现代转译,创造出通透流动的现代空间效果,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充分显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结构美。
设计以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塑造中国的标志性城市景观、上海的标志性城市名片。
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映衬东方之冠的布局,不但广纳人群,为游客、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而且还将成为举办各种重大仪式和宣传活动的标志性场所。
设计综合运用生态技术与节能措施,通过国家馆的自遮阳体型,地区馆表皮的气候缓冲带,屋顶广场的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
设计结合先进的互动信息技术,创造最新的、令人难忘的博览参观体验。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场属于世界、中国、上海的盛会,将是一场结合传统、现代、未来的盛会,更将是一场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中国馆气宇轩昂地挺立于黄浦江畔,敞开胸怀接纳国内外来宾,充分展示东道主的好客热情与大国风范,意气风发地印证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盛世和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