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助推重庆经济再上台阶
- 格式:pdf
- 大小:433.50 KB
- 文档页数:5
酉阳县打造“3﹢N”特色效益农业见成效作者:陈维德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5年第03期酉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传统农业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变商品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科学定位,发挥山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了以中药材、青花椒、山羊为主导,苦荞、茶叶、油茶、蜂业、肉牛等为补充的“3+N”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格局,特色效益农业增收明显,2014年特色效益农业产值预计达1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7元,增加647元,成功走出一条特色效益农业增收路子。
一、强规划,重布局,建成“3﹢N”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酉阳县结合幅员面积广、海拔落差大、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规划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建成了“3+N”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
(一)因地制宜规划特色产业。
该县出台了《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特色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明确酉东10个乡镇重点发展青花椒产业,酉中、酉西10个传统优势乡镇重点发展山羊产业,圆梁山片区、青华盖片区和酉水流域等16乡镇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
并根据乡镇气候、土壤特点,布局苦荞、蜂蜜、茶叶、烤烟、烟叶、油茶等一大批区域性特色产业,打造几乡一品或一乡一品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格局。
(二)打造3大支柱产业基地。
该县专门出台了中药材、青花椒、山羊产业发展意见,并具体出台了三项支柱产业扶持办法,鼓励规划区域农户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支柱产业。
目前,中药材形成了以青蒿、白术、玄参为主导,杜仲、黄柏、厚朴、五倍子、黄姜、百合、吴茱萸等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常年中药材种植面积23万亩以上,覆盖38个乡镇;山羊已建成“一区两园三带”的产业区域发展布局,覆盖28个乡镇,年肉羊饲养量63万只,年出栏量35万只;青花椒种植覆盖25个乡镇,111个村671个组12032户农民从事青花椒种植,青花椒在地面积16万亩,年产青花椒1500吨。
重庆加大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助农增收等10则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8期近日,重庆市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计划通过系列资金扶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到2017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领先。
台湾甜柿在大陆有了首个生产标准近日,由福建省仙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莆田市气象局、莆田市农科所、仙游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等4个单位共同参与起草制定的《甜柿标准综合体》地方技术规范通过专家组审定。
这是从台湾成功规模引种莆田的台湾甜柿,在大陆的首个规范性生产技术标准,对规范莆田市甜柿种植,提高甜柿产量及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等,均有重要意义。
全国森林消防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委会成立近日,全国森林消防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林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新兴领域标准空白,一些现行标准质量不高、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八成不会农活据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不久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显示,80%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
此外,“较之父辈,他们生活优越,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什么概念”,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山东平度培育出“拇指西瓜”“这种小西瓜种在花盆里,椭圆形的形状与普通西瓜无异,还有着和大西瓜一样的网状斑纹,但直径只有2厘米左右,类似常见的大枣。
”山东省平度市大黄埠村党支部书记范再森说,“拇指西瓜”的学名叫“佩普基诺”,是一种源自南美洲的野生水果,荷兰一家食品生产商发现它后,将种子带回荷兰进行温室栽培,后引入我国。
安徽试水农业物联网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互联网是把芯片装进计算机,物联网则是把芯片装进动植物。
”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县委2024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三农工作。
刚才,X同志对全县三农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和安排部署,希望大家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五个方面意见。
一、继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前提我县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12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这样的客观县情实际决定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
为此,县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提出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奋力推动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着力依托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
我以前多次讲过这样的观点,农业大县抓工业并不是忽视农业,而是更好地培植税源,有更多的财力来反哺农业,改善民生,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种有机的协调联动。
中央和省委今年的一号文件均提出“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我县来讲,只有120多万农民生活幸福了、小康了才能算是全面建成小康。
我县的三农工作历年来都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连续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要保持这些难得的荣誉,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
此外,我县人多、地广、农业基础还较薄弱,很多的农村道路、水利、环境急需改善,农民持续增收还没真正形成长效机制。
基于这些因素,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上台阶。
二、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终极目的无论是奋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还是全力抓好三农工作,最终目标都是改善民生尤其是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定在15%,并且明确提出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负责制,这也是各镇乡党委书记和镇乡长的主要职责,抓工业主要是在两个集中区和个别镇乡,绝大多数镇乡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保一方平安稳定和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开发不足、薄弱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特色效益农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将分析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的产业规模较小,主要由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组成,缺乏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这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鼓励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小农户进行整合,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
通过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低是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市场开发不足是制约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和传统销售渠道,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农产品展览、推动电商平台发展等方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缺乏政策咨询和市场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还应加强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川渝特色农业联动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西部地区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川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特色。
为了促进川渝地区特色农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和现代化进程,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川渝特色农业联动发展的原则1. 综合发展:充分发挥川渝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2. 创新驱动: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3. 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4. 生态保护: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美丽乡村。
5. 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川渝特色农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三、推进川渝特色农业联动发展的措施1. 加强产业合作:促进川渝农业企业间的合作,实施联合生产、联合销售等形式,提高产业集聚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2. 建设特色示范区: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创建特色示范区,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发展。
3. 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川渝农产品市场推广,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5.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种植、有机养殖等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6. 加大政府支持:加大对川渝特色农业的财政支持,优化政策环境,制定川渝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实施方案的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川渝特色农业联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地。
2.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川渝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保护。
3.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川渝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成果,增强社会对特色农业的认知和支持。
武隆推进产业发展扶贫的举措作者:汪宏阳来源:《重庆行政》2016年第01期农业产化扶贫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重庆市武隆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产业化扶贫,为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武隆产业发展情况(一)特色效益农业初具规模武隆县现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动农业由追求产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加快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
围绕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给,稳定粮食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16.8万吨。
发展蔬菜36万亩,产量50万吨;烤烟7.6万亩,产量19万担。
新发展特色林果2万亩。
出栏生猪50万头、肉牛3万头、山羊15万只、家禽110万只,因地制宜发展土鸡、肉兔、中蜂等产业。
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培育以大鲵和乌江土著鱼为重点的特色渔业。
(二)现代农业园区加速发展采取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走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产业培育之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双河等5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启动芙蓉湖片区观光农业园和桐梓山现代农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农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在双河现代农业园、火炉生态渔业园、白马天池高山茶叶园和芙蓉湖片区观光农业园,分别推行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经营、农民股份合作、农业项目财政补贴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
支持乡镇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因地制宜启动建设一批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园。
(三)乡村旅游助推扶贫攻坚积极以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深度推进农旅融合。
依托城镇带动、景区带动、产业带动、文化带动,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农业园区、传统村落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策划包装并串联成线。
鼓励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培育家庭农场和庄园经济。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发一批旅游农副产品。
2015年,全年创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村1个,新增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0个,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00户。
黔江: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 2017年第1期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依托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开发区功能优势,坚持以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为抓手,不断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
一、打造山地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的主要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
坚持“一业一策”的发展思路,在保证国市级投入到产业发展资金不减少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基地、品牌培育、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
同时,制订了用地保障、税费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2.培育产业龙头。
按照“培育大龙头、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持等方式,加速构建“企业做加工和市场、专业合作社搞服务、家庭农场和大户抓生产”的产业联合体,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带动农户抱团形成“产业航母”,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有效提高产业附加值。
3.强化科技转化。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生产自动化、生产智能化为手段,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脱毒马铃薯、高产玉米、食用百合、羊肚菌等优良品种300余个,展示示范品种40个:全面推广烤烟、蔬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完成土地深松1万亩、推广农业机具1498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9to;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秸杆腐熟剂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20万亩。
实行“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模式,新增农民田间学校5所,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名,新增现代青年农场主10名;新增农业专家8名、农业技术指导员8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800名,新建农业示范基地5个;普及生猪改良“四统一”模式、养蚕“六化五配套”技术,引进莲藕“池膜种植”、辣椒“双膜栽培”、蔬菜“无土雾培”等适用技术。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渝府发〔2011〕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201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2011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3%,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
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高标准粮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市级农发资金比上年增长20%,新增资金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生态渔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等。
(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例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积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提升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融资能力。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拓展农畜产品远期交易品种和范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5年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项目建设任务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渝农发[2015]46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5.02.25
【实施日期】2015.02.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5年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项目建设任
务的通知
(渝农发〔2015〕46号)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林水利、农业水利)委(局)、财政局,蔬菜局,畜牧兽医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委属相关单位,市级有关单位:
为推进全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根据今年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计划和《重庆市市级特色效益农业资金管理办法》(渝财农〔2013〕69号,以下简称渝财农〔2013〕69号)的有关要求,现将2015年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项目建设任务下达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区县(自治县)、市级单位按《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组织申报
2015年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项目的通知》(渝农发〔2014〕322号,以下简称渝农发〔2014〕322号)和《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申报2014年特色效益农业技术支撑项目的通知》(渝农发〔2014〕321号,以下简称渝农发〔2014〕321号)规定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经市农委、市财政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研究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