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从除夕到元宵节结束,才算春节真正过完。让我们在元宵节这样的日子里,更加体会到深深的年味和生活的乐趣。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跟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一到元宵节,就有无数故事涌上心头

1

“少年人,往往奇遇”

元宵佳节的热闹,要先说宋朝。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摹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节盛景:“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形容杭州元宵节则是:“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南宋;李嵩《观灯图》

一言以蔽之,就是热闹。

而这场热闹里,最亮丽的风景又一定是人;;平日里难得出门的姑娘们身着漂亮衣裳,装扮一新,相约游玩。可以想象,这些姑娘们的心情有多欢畅,而路人男子们的感受又有多新鲜。

所以,想用诗词记下这一番盛景的男诗人们,相当不少。

比如陈世崇《元夕八首》:“风飘蹀躞步摇轻,相唤相呼去看灯。笑整玉梅藏素手,香肩三角卸吴绫。”

刘弇《佳人醉;元宵上太守》:“试新妆、嬉春粉黛,盈盈暗香,结谁家秾李。”

比“欣赏”更曼妙的,是邂逅和定情。最是浪漫多情、亲近市井的北宋词人柳永,在他的《迎新春》写下了这样的场景:“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潇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句,平白无华,却又那么令人心旌摇荡。

还有更让人熟悉的千古名句,欧阳修《生查子》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都足以让人脑补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词句太朦胧?《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更具“现场感”的描述:

“那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少也是有五千来对儿!”

说的是上元夜里,北宋汴梁城游赏的人群中明目张胆地并肩拉手

的情侣,竟至少有五千对之多。

1

自古张生故事多

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讲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

年轻公子张舜美在元宵灯会上遇到了怀春少女刘素香,两人互生好感,恰逢女子家中父母兄嫂赶江干舅家灯会,不在家中,刘素香便以花笺邀张舜美赴家中相会。张舜美自然是“喜出望外”,次日前往赴约,“两个正是旷夫怨女相见,如狐虎逢羊,苍蝇见血”。一番欢愉之后为能长久相伴,决计私奔。两人行动果决,却在“城中人要出城,城外人要入城”的人流中走散了。刘素香流落到尼姑庵中避居,张舜美生了场大病,病愈之后在京赶考,得中解元,但想到素香便黯然神伤。得了功名的张舜美返乡路上,刚好路过尼姑庵,于是两人时隔三年后终于重逢,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

情节说起来不算稀奇,但故事讲起来却大有意趣。这个故事看后半段是命运捉弄、感人至深,但前半段的元宵相逢却是活泼促狭,世俗轻佻。比如讲张舜美怎样去“撩”刘素香时,讲到当时乃有一套“调光经”,内容是给郎君们的“撩妹指南”,怎个“调光经”法?熊龙峰刊四种小说中的版本是这样:

冷笑佯言,妆痴倚醉。屈身下气,俯就承迎。陪一面之虚情,做许多之假意。先称他容貌无只,次答应殷勤第一。

常时节将无做有,几回价送暖偷寒。施恩于未会之前,设计在交关之际。意密致令相见少,情深番使寄书难。少不得潘驴邓耍,离不

得雪月风花。往往的仓忙多误事,遭遭为大胆却成非。久玩狎乘机便稔,初相见撞下方题。

得了时寻常看待,不得后老大嗟吁。日日缠望梅止渴,朝朝晃画饼充饥。呑了钓,不愁你身子正纳降罢,且放个脚儿希。调光经于中蕴奥,爱女论就里玄微。决烈妇闻呼即肯,相思病随手能医。

情当好极,防更变,认不真时,莫强为。锦香囊乃偷之本,绣罗帕乃暗手之书。撇情的中心泛滥,卖乖的外貌威仪。才待相交,情便十分之切,未曾执手,泪先两道而垂。搂一会,抱一会,温存软款,笑一回,耍一回,性格痴迷。点头会意,咳嗽知心。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以言词为说客,凭色眼作梯媒。

小丫头易惑,歪老婆难期。紧提苍,慢调雏,凡宜斟酌,济其危,怜他困,务尽扶持。入不觑,出不顾,预防物议,擦不羞,诟不答,提防猜疑。赴幽会,多酬使婢,递消息,厚赆鸿鱼。露些子不传妙用,令儿辈没世皈依。见人时佯佯不采,没人处款款言词。

所以张舜美“竦然整冠,汤瓶样摇摆过来”,“情多转面语,妒极定晴看”。想来姿态、眼神都大有讲究,于是“那女娘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苏了,脚也麻了,痴呆了半响,四目相睃,面面有情。”

能有这样“调光经”广为流传,足见街头邂逅、暗定私情之事,在当时绝非稀有。而元宵佳节,就成了付诸实践的最好时机。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张舜美与刘素香的故事流传甚广,经过种种演绎,也被冯梦龙编

入了《喻世明言》,题为“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而其中的“调光经”也与熊龙峰刊本有所不同:

元来调光的人,只在初见之时,就便使个手段。凡萍水相逢,有几般讨探之法。做子弟的,听我把调光经表白几句:

“雅容卖俏,鲜服夸豪。远觑近观,只在双眸传递;捱肩擦背,全凭健足跟随。我既有意,自当送情;他肯留心,必然答笑。点头须会,咳嗽便知。紧处不可放迟,闲中偏宜着闹。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冷面撇清,还察其中真假;回头揽事,定知就里应承。说不尽百计讨探,凑成来十分机巧。假饶心似铁,弄得意如糖。”

“假饶心似铁,弄得意如糖。”教人装个高冷,真是和现在许多恋爱指南异曲同工。

3

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

张舜美刘素香的故事算是个套路化的爱情喜剧,接下来的这个就是更为复杂的狗血剧了。两个故事的缘起颇为相似,同样离不了元宵佳节,只是这位姑娘更主动些。

姑娘名为陈玉兰,乃是太尉之女,因为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当朝将相之子,二要才貌相当,三要名登黄甲。有此三者,立赘为婿;如少一件,枉自劳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静了起来。这年元宵佳节,听到外面一阵吹唱之声,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许,让丫鬟送了一枚戒指过去以求相会。可两人匆匆一见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个办法求庵中尼姑帮忙,约陈玉兰小

姐某日去庵中相见。小姐的母亲陈夫人一同前来,于是小姐假装困倦,尼姑提出请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会儿,就这样小姐与藏于房内的阮生终于相会,“两人搂做一团,说了几句情话,双双解带,好似渴龙见水。这场云雨,其实畅快”。

然而好景不长,阮生生病已久,身体虚弱,“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还在床上便一命呜呼!小姐在慌乱中回了家,而阮家员外听说之后欲找陈家索命,这时陈小姐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于是两家达成协议:将孩子生下抚养成人。生下的小孩取名陈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岁便高中状元。于是母凭子贵,“当初陈家生子时,街坊上晓得些风声来历的,免不得点点搠搠,背后讥诮。到陈宗阮一举成名,翻夸奖玉兰小姐贞节贤慧,教子成名,许多好处。”

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与民俗

故事一: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故事二:放烟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

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故事三:闹元宵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

“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

元宵节资料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说法。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鹅闯入人间被猎手误杀。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发誓为这只天鹅报仇。他开始制定计划,派出一支天兵天将于农历正月十五来到人间,命令他们火烧所有的人和动物。但是其他神仙并不赞同这一计划,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提醒人间的人们。结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每一个家庭在门外挂起灯笼,并燃放烟花爆竹,给天兵天将造成各家各户起火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成功骗过了玉皇大帝,人类也因此逃过灭绝的危险。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无论是哪一种传说,无不透着古人对于自然地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这些传统文化能源远流长。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踩高跷、舞狮子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和历史名人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和历史名人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

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经典名人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5.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8.朱元璋: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10.袁世凯:害怕袁消,将元宵节两易其名的人。

东方朔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东方朔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官员。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东方朔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东方朔安慰她: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对元宵的家人说: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天快黑的时候,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从南边骑驴而来。 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 信上写着: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立刻让人传令:不管宫里宫外,大家都要多做汤圆,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东方朔嘱咐她,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写得大大的,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也来到街上看花灯。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妹妹大声喊:元宵姐姐!元宵姐姐!元宵听见喊声,连忙跑过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元宵激动得哭了起来。 一家人都很感激东方朔。妹妹说:东方先生的主意真好,让我装扮成火神君,咱们才能全家团聚! 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平安无事。皇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做汤圆,扎花灯,庆贺太平。 这个风俗一年一年传下来。因为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汤圆从此也叫元宵,正月十五就叫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的英文资料

元宵节的英文资料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We call these balls Yuanxiao or Tangyuan. Obviously, they get the name from the festival itself. It is said that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originated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the fourth centuty, then became popula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The fillings inside the dumplings or Yuansiao are either sweet or salty. Sweet fillings are made of sugar, Walnuts(胡桃), sesame, osmanthus flowers(桂花), rose petals, sweetened tangerine peel, bean paste, or jujube paste(枣泥). A single ingredient or any netbina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illing . The salty variety i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vegetables or a mixture. The way to make Yuanxiao also vari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e usual method followed in southern provinces is to shape the dough of rice flour into balls, make a hole, insert the filling, then close the hole and smooth out the dumpling by rolling it between your hands. In North China, swe 元宵节的中文资料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

元宵节的故事和历史名人

元宵节的故事和历史名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元宵节的故事与历史名人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

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end#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

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经典名人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

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导读: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简介和来历】 1.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2.元宵节的来历作文 3.元宵节的起源及来历 4.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5.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6.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 7.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介 8.关于元宵节的作文400字:元宵节的来历

正月十五趣味风俗,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_

正月十五趣味风俗,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2016年元宵节快到了,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夜,象征喜庆团圆,这个传统的节日有的地方叫又称为元夕、元夜,或上元节。 元宵节的风俗很多,无论从活动还是饮食,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节日气息。吃元宵象征新年全家团团圆圆;赏花灯热闹喜庆,五彩斑斓;猜灯谜趣味多多,广为流传;游龙舞狮技艺高超,锣鼓喧天;百戏歌舞壮观好看,喜庆热闹……除了这些传统的元宵节节目,很多地方还有独具特色的趣味风俗。 来看几个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度百厄,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放桔灯 “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偷青节 和偷菜节类似,四川、广东、海南等地都有“偷青”的习俗,在元宵节的晚上可以去偷一点别人菜园里的蔬菜。据说,如果偷菜挨菜园主人诅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则寓意“生财”,有萝卜菜头则寓意“彩头”,有青葱则寓意“人聪明”,有大蒜则寓意“好打算”。宵夜偷青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送瘟船 送瘟船是福建清流县城群众在每年元宵节之夜的一种驱邪逐瘟的活动。是夜,暮色初合,县城东门桥边聚集着众多的男男女女。在岸边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钉成的船,船的周围用薄薄的竹片扎成船舱,外面再糊上红红绿绿的色纸。船舱四壁

元宵节的资料50字

元宵节的资料50字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相关推荐:元宵节的来历50字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下面小编将向大家介绍有关元宵节的资料50字的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 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

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的来历10字

元宵节的来历10字 10字下面小编将向大家介绍有关元宵节的来历10字的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

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民间习俗传说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的历史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习俗与礼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到了现代,元宵节仅仅就成为与家人团圆,一起吃元宵的节日。同时也慢慢延伸为春节的最后一天。很多人都在这一天送给父母礼物,与亲朋好友团圆。团圆的时候多少都会送亲朋好友一些礼物,那么现代人送礼都会选择烟酒茶等作为礼物,但是这种送礼难免会显得应付,敷衍,不够心意。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礼物显得有心意,变得高大上呢? 元宵节选礼物,首先要迎合节日习俗,中国人还是很讲究传统的,所以送些元宵之类的礼物。第二,最好选择与健康类有关的礼物,特别是跟自己最亲近或者你所求者的,要显得有心意,可以根据对方身体状况选择有心意的礼物。如果不了解,就选择一些有保健作用的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20字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20字 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尔雅》...中国幅员辽(:关于元宵节的资料20字)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下面小编将向大家介绍有关关于元宵节的资料20字的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元宵节的知识 元宵节的知识 1、节日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名称 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正月十五(?????,“??”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上元(??)、元宵(??)、元夕(??)、乌忌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中国台湾地区台语称为元宵

(goan-siau)、元宵节(goan-siau-cheh)、上元(siōng-goan)、正月半(chia?-goeh-poà?)。 2、为何要吃汤圆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tangyuan)”,这些名称与“团圆(tuanyuan)”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汤圆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到明朝时仍然保留有元宵节宴饮的习惯,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传》:“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 元宵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元宵节的资料(详细版)

元宵节的资料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之末,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 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也称为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元节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晚上可以“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020年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汇总)

2020年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汇总)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有关一年一度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历史上曾留下了许多故事。 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简文帝就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蔡君谟,他为了粉饰太平,便下了一道旨令,强令福州一带庶民,各家须在元宵节燃灯七盏。当时有个叫陈列的人,做了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面写了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太守蔡君谟看见了这首诗,不得不收回规定。陈列的灯诗可谓穷苦人民生活的写照,而这个太守也算是个识时务者。 传诵最广的恐怕是元宵节灯联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奇闻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

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这则奇闻未见于信史记载,应该是民间传说了。 宋朝的元宵节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朱元璋因一则元宵节灯谜而大开杀戒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宫,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欢度元宵节。来到一个猜灯谜的地方,见一群人正猜一张画谜。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灯谜讲究别解,此处淮西的谐音是怀西,意思是怀抱西瓜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妇人的一句俗语。朱元璋在一旁听了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朱元璋就暗暗记下画谜人家的住处,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

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元宵节闹花灯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传说:一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

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关于元宵节的资料 元宵节笑话 宿舍一2b一脸虔诚的问为什么元宵节要赛龙舟? 宿舍其他人爆笑之,各种损, 一宿舍大神拍桌子而且骂道:sb啊,元宵是吃粽子的,你个白痴,哈哈哈…… 高潮是那个赛龙舟的2b竟一脸恍然大悟明白了…… 凌乱了,没文化真可怕啊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了,我们家有许多亲戚来我们家,我们要煮许多汤圆,来招待亲戚,爸爸说,你们帮我把汤圆包好,我就给你们10元钱,说完,他去打牌了,我们包完了,也煮好了,爸爸也打完牌了,我们姐弟去问爸爸要钱,爸爸说,你们不是在玩嘛,你们还把一个汤圆砸到我头上,再说,如果我不跟你妈结婚,还没有你们,我们说好贱。 元宵节,收到一个同事的祝福短信:“佛说:应该在乎人生中随处可见的真诚和感动,更要珍惜生命中每一位一起走过的朋友。不论你信佛还是信自己,都祝你元宵节快乐!” 我回信耍贫嘴说:“我谁都不信,就信你!” 对方竟然又给我连发了两个同样的短信。 我很奇怪,回信:“你这是什么佛啊?一句话说三遍,唐僧吧!” 对方回信:“我手机快没电了,我怕没发出去就多发了

几遍。” 我回信:“我说呢!你这个佛可真够罗嗦的,受不了,还是信自己吧!”呵呵 元宵节灯谜 1、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2、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3、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4、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5、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6、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7、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8、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9、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10、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1、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许 2、壹加壹(打一字)——王 3、上下一体(打一字)——卡 4、半导体(打一字)——付 5、熙熙攘攘(打一字)——侈chǐ 6、内里有人(打一字)——肉 7、入史册(打一字)——更 8、两点天上来(打一字)——关

关于元宵节起源和传说的故事

关于元宵节起源和传说的故事 这篇关于元宵节起源与传说的故事,是笔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 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

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