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教学目标】短期中的生产要素;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教学重点】理解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不确定。
【教学难点】利益集团和贸易政策,进一步理解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根源【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通过适当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形式。
【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为了便于认识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模型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通常分析一国只拥有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情形。
这种分析方法虽然与现实有较大的差异,但其能揭示问题的内涵却非常巨大。
我们假定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
每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两种产品:奶酪和葡萄酒。
第一节短期中的生产要素—、几个基本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比较利益,我们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分析贸易模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比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假定一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其全部资源即劳动总供给为L;只用于生产两种产品C和W,且只生产一磅的C和一加仑的W; 生产一磅的C需要耗费1小时的劳动,记为aLC,生产一加仑的W 需要投入2小时的劳动,记为aLW,则有:L= aLC + aLW (1)令Qc为本国C产量,Qw为本国W产量,生产可能性边界取决于该国的总资源:即aLCQc + aLWQw < L (2)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多生产C,那就只有少生产W,或者相反,如果多生产W,那就只有少生产C。
机会成本:多生产一定量的一种产品而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
在这里,用W来衡量的C的机会成本为:aLC/aLW,故C的机会成本为0.5。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单一要素情况下为一条直线,其斜率(由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代表)直角三角形的其余两边的比率决定(根据沟股定理,直角两边的平方之和=斜边的平方) ,即:斜率的绝对值=C的机会成本aLC/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之比) (3)上图中的小三角形意味着:多生产一单位的C,需要放弃一定数量的W。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X Y 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回顾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关系–短期中的生产要素(特定要素)–特定要素模型•基本假设•模型的均衡解–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短期与长期的比较•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一、回顾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关系ω=P×MPLMPL QL M L M边际报酬递减规律YXL L YL Lω=P ×MPLL 上升ω下降P 不变,且MPL 下降L 不变,P 上升MPL 不变ω上升ω1(P =P 1)Lωω (P =P )P 1>P二、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model )•特定要素: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需要的生产要素。
•注:要素的特定性是一种暂时现象,时间充分即可自由流动。
(短期和长期并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1970s:Samuelson:Ohlin is right.R.W.Jones:A three factor Model in thoery布:资本粮食:土地三、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X 、Y 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规模收益不变;•劳动同质,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L X L Y •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S X 或K X ,K Y )•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ww ’w F w w ’衡点E ,工资率为W 2.开放经济条件下,Px/Py 上升,商品价格上涨时,名义工资率上升F E ’E3.X部门工资涨到WF,L 从Y 流向X 4.最后在E ’平衡,工资率为W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
•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会导致流动要素的名义价格上升。
•W X =W Y 上升,P X 上升,那么W X /P X 如何变化?(三)结果:四、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w M PLY P y =wM P LX P x=(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v 1.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Px 上升,Wx有上升的趋势Lx ↑,Ly ↓K x /L x ↓,K y /L y ↑MPL x ↓,MPL y ↑以Px 衡量的劳动工资率下降,以Py 衡量的劳动工资率上升.分析:名义工资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