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关注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特定要素模型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Eli Heckscher和Bertil Ohlin提出,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
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这些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能力和成本水平。
特定要素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将会在这个要素的使用上处于优势地位。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那么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大量资本,那么它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生产上将会更具竞争力。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贸易模式。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而均衡贸易模式则指的是国际贸易当中,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最终趋于均衡。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力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
在一个两个国家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会专注于利用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一个国家会专注于生产使用其相对丰富因素的商品,并通过出口这些商品来获取收入。
相对贫乏该要素的国家则会从别国进口该要素丰富的商品。
这种专业化和互相依赖的贸易关系将会带来相互的利益。
特定要素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资源再分配的效应。
当一个国家开始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丰富的要素的商品时,这将导致该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相反,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面临该要素的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这种资源再分配的效应将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价格的趋同。
特定要素模型也提供了关于收入分配的一些有趣观点。
根据该模型,相对有利于生产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上升时从中受益。
而相对缺乏该要素的国家将会在该要素价格下降时从中受益。
因此,特定要素模型强调了贸易对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影响。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参照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第26页)的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P Y/P X,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做类似推导即可求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
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均衡供给与需求、均衡状态下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都得以确定,则可得到另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生产要素需求,从而确定该商品的均衡状态下供给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参照教材图1-12、图1-1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的形状,参见教材第30页。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相一致。
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国际经济学题库09专业姓名学号班级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3、国际均衡价格4、生产可能性边界5、开放经济6、封闭经济7、贸易条件二、是非判断题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3、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多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
5、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
6、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体现。
7、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三、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3、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则判定贸易对该国是A、有益B、有害C、不变D、不能判断4、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判断5、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A、生产达到均衡B、消费达到均衡C、市场出清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6、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A、绝对价格B、相对价格C、不变价格D、以上三种都不是7、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称A国在X 商品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优势C、没有优势D、以上三种都不是8、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取决于A、市场占有率B、技术优势C、竞争优势D、贸易条件四、简述题:1、试用图形分析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经济资源交流和商品交易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贸易中,特定要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贸易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贸易的影响。
一、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的概念特定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这些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配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国际贸易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各国利用其特定要素实现最佳发展效益。
二、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的关系1. 特定要素的禀赋差异不同国家的特定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发达国家则具备较为充裕的资本资源。
这种差异促进了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
2. 特定要素的国际流动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并非静止不动的,它们可以通过国际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吸引外国的资本投资,进而获得资本的流入,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一些劳动力较为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劳动力输出实现收入的增长。
3. 特定要素的价值转移国际贸易使得特定要素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转移。
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特定要素,赢得了贸易收益。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劳动力输出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
特定要素的价值转移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三、特定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资本要素资本是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而易见。
资本的流动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了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
同时,资本的投资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加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2. 劳动力要素劳动力作为一种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一些人口稀缺的国家,通过劳动力输出获得了贸易收益,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
专注考研考证第4章 特定要素模型4.1 复习笔记一、基本假设1.假设有三种要素:L 、C K 和W K ;两种产品:布和麦。
劳动在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资本不可流动,是特定要素。
2.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
都用三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
要素在国际间完全同质,并且给定。
L 、C K 和W K 为本国要素,L *、C K *和W K *为外国要素。
3.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素禀赋。
两国不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而且两种特定资本的比例也不同。
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要素充分就业,并且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5.技术给定,并且相同,即两国的单位要素投入相同。
6.消费者偏好相同,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给定商品价格下,两国对两种产品的消费比例相同。
7.市场完全竞争,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8.劳动在国内部门间可流动,在国家间不可流动,资本都不可流动。
9.商品自由贸易,没有壁垒,没有运输成本。
二、没有贸易时的均衡1.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组合和工资/租金比例专注考研考证特定要素情况下的效率轨迹线与完全流动要素下是不同的,因为两者的组合不同(图4-1)。
图4-1 特定要素情况下的工资/租金比例在特定要素情况下,除了一点(图4-1中的P点)外,两部门的工资/租金比例都不同,这是因为当只有劳动是可流动要素时,随着劳动在某一部门的增加,其边际生产率就不断下降,工资也就不断减少。
2.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生产可能性边界只有当两部门的劳动投入达到边际生产率相同的时候,两部门的工资才相等。
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如图4-2所示),即生产的机会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凹向原点的(如图4-3所示)。
由于特定要素生产的效率不如完全流动要素那么高,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会比一般H-O模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小。
均衡取决于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
图4-2 劳动的边际产出专注考研考证图4-3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三、国际分工和贸易均衡1.比较优势假定CK和CK*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织布部门的特定资本,W K和W K*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种麦部门的特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