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 格式:pdf
- 大小:227.28 KB
- 文档页数:15
指导原则编号:【H】G C L1-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四年三月十七日目录一、概述 (5)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7)(一)常用分析方法 (7)(二)方法学确证 (8)1、特异性 (8)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8)3、定量下限 (9)4、精密度与准确度 (9)5、样品稳定性 (10)6、提取回收率 (10)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10)8、方法学质控 (11)(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报告提交 (12)1、方法建立数据 (12)2、样品分析数据 (12)3、其他相关信息 (12)三、具体内容 (13)(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1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13)1.1.1健康状况 (13)1.1.2性别 (14)1.1.3年龄和体重 (14)1.1.4伦理学要求 (14)1.2受试者例数 (14)1.3对试验药物的要求 (14)1.3.1药物质量 (14)1.3.2药品保管 (15)1.4药物剂量 (15)1.5研究步骤 (15)1.6采样点的确定 (15)1.7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6)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7)2.1受试者选择标准、例数、试验药物的要求 (17)2.2试验药物剂量 (17)2.3研究步骤 (17)2.4采样点的确定 (17)2.5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8)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8)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9)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0)(二)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20)(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1)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1)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2)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23)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3)(四)不同个体、种族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4)(五)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24)四、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与合理用药 (24)五、参考文献 (26)六、起草说明 (27)七、著者 (29)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人体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反映制剂中主药吸收进入人体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ancy)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相同剂量用于人体,其吸收程度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
两者概念不尽相同,但试验方法基本一致。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属临床试验范畴,故须具备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要求的各项必要条件,并按规范要求进行试验。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应根据所试药物的理化特性建立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所建方法须经过充分验证,证明符合如下基本要求,方可用于正式试验。
(一)特异性须证明所测定物质是受试药品的原形药物或特定活性代谢物。
生物样品所含内源性物质或代谢物不得干扰对样品所测物质的分析。
根据药物结构特性,首选色谱法,如HPLC、GC、GC-MS或LC-MS等方法,并确定保证分析方法特异性的最佳条件。
色谱法应提供空白生物样品、标准品、空白生物样品加入标准品及用药后生物样品的色谱图,以反映分析方法的特异性。
(二)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所测定物质的浓度与响应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如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所得的回归方程来评价。
标准曲线高低浓度范围为线性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浓度测定结果应可达到试验要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必须用至少5个浓度建立标准曲线,应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生物介质,线性范围要能覆盖全部待测浓度,不得用线性范围外推的方法求算未知样品的浓度。
标准曲线不包括零点。
(三)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选择三个浓度的质控样品同时进行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低浓度选择在最低量限(LOQ)附近,高浓度在标准曲线的上限附近,中间选一个浓度,每一浓度至少测定5个样品。
精密度用质控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差(RSD)表示,一般RSD应小于15%在LOQ附近RSD应小于20%。
准确度是指用特定方法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可用相对回收率表示,一般应85%~115%范围内,在LOQ附近应在80%~120%范围内。
附件3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制剂要产生最佳疗效,其药物活性成分应当在预期时间段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
大多数药物是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全身治疗效果的,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来获得反映药物体内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接预测药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评价制剂的质量。
允许这种预测的前提是制剂中活性成分进入体内的行为是一致并且可重现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反映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的程度和速度的指标。
过去出现的一些由于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而导致的不良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确有必要对制剂中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一致性或可重现性进行验证,尤其是在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仿制产品要替代它的原研制剂进入临床使用的时候。
鉴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相关,假设在同一受试者,相同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意味着在作用部位能达到相同的药物浓度,并产生相同的疗效,那么就可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替代的终点指标来建立等效性,即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
BA和BE研究已经成为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指导原则将重点阐述BA和BE研究的相关概念、应用范围和BA和BE研究的设计、操作和评价等。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化学药品普通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因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多种情况,对于一些特殊问题,仍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BA和BE基本概念及应用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一般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剂和口服溶液)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药物临床试验是验证新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样本分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生物样本分析能够为药物研发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情况,从而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样本通常包括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等。
这些样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等。
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进行生物样本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样本采集的时间、方式和保存条件等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血液样本的采集通常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避免溶血、凝血等情况的发生。
采集后的样本需要尽快进行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并在适当的温度下保存,以保证样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生物样本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分析法等。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能够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质谱法则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准确地检测和定量样本中的化合物。
免疫分析法则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适用于对特定蛋白质或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性质、样本中待测物的浓度范围、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质量控制包括对标准品、内标物的选择和验证,对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等参数的确定,以及对样本分析过程中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等的考察。
数据分析是生物样本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等。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队列研究中的生物样本库构建与管理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队列研究的发展,生物样本库的构建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生物样本库包括了人体组织、血液、尿液、唾液等多种类型的生物样本,这些样本的采集和存储对于后续的研究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和管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生物样本库的建立是医学队列研究的基础。
建立生物样本库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二是样本的采集方法。
样本的采集需要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工具,以确保采集的样本质量和一致性。
例如,对于血液样本的采集,可以选择使用专业的静脉采血针进行采集,避免对样本的污染。
三是样本的保存和储存。
对于样本的保存和储存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保存样本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低温冷冻的方式进行,例如使用液氮进行样本的冷冻保存,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有效性。
其次,生物样本库的管理是医学队列研究的重要环节。
生物样本库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样本的标识和分类。
对于样本的标识和分类,可以使用唯一的编号或者条形码进行标识,以便于对样本进行追踪和检索。
同时,样本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组。
二是样本的信息管理。
对于样本的信息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包括样本的基本信息、采集时间、存储位置等,以便于对样本进行跟踪和管理。
同时,对于样本的敏感信息也需要重视隐私保护,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
三是样本的获取和共享。
对于其他研究人员的样本共享,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和道德准则,确保样本的合法性和隐私保护。
同时,建立样本共享机制,提供相应的样本获取申请和审批流程,以方便其他研究人员的使用。
生物样品分析中的方法学验证张剑萍* ,郭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上海市200233)中图分类号R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 0408 (2008) 3.- 2469- 03摘要目的:介绍在色谱分析方法中方法学验证与质控的内容及其有待发展的方向。
方法:参阅国际上有关方法学验证的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规范,结合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对方法学验证与质控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总结了方法学验证和质控的内容,及方法学验证中存在的可能的风险。
结论:已建立的方法学验证和质控内容基本完善,但方法学验证的标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关键词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法学质控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验证和应用是临床前药动学和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药动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其中, 方法学验证(Met hod validation) 是整个试验数据可靠的基本保证,因此其是各个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 的重点内容。
本文根据国际上有关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 参照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规范, 结合本实验室研究经验, 总结了以色谱分析方法为主的生物样品分析中方法学验证的内容及其标准制定中有待发展的方向,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1 意义方法学验证,又称方法学评价、方法学确认等,是整个药动学、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基础。
这是药动学研究有别于其他药理毒理研究的特殊之处。
所有药动学研究结果都依赖于生物样品的测定, 只有可靠的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在通过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等研究并建立检测方法学,以及得到了标准曲线后, 在检测过程中还应进行方法学质控, 制备随行标准曲线并对质控样品进行测定, 以确保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2 分类及其应用范围按照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分类,方法学验证分为全面验证( Full validation) 、部分验证(Partial validation) 和交叉验证(Cross validation) [1 ]。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法规文件 2007-04-04 12:32 阅读546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一、概述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由于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临床生物样品,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如激素、维生素、胆汁以及可能同服的其他药物)以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灵敏、专一、精确、可靠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
(一)常用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 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2)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3)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药物的测定。
实用文案附件3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制剂要产生最佳疗效,其药物活性成分应当在预期时间段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
大多数药物是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全身治疗效果的,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来获得反映药物体内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接预测药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评价制剂的质量。
允许这种预测的前提是制剂中活性成分进入体内的行为是一致并且可重现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反映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的程度和速度的指标。
过去出现的一些由于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而导致的不良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确有必要对制剂中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一致性或可重现性进行验证,尤其是在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仿制产品要替代它的原研制剂进入临床使用的时候。
鉴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相关,假设在同一受试者,相同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意味着在作用部位能达到相同的药物浓度,并产生相同的疗效,那么就可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替代的终点指标来建立等效性,即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
BA和BE研究已经成为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指导原则将重点阐述BA和BE研究的相关概念、应用范围和BA和BE研究的设计、操作和评价等。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化学药品普通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因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多种情况,对于一些特殊问题,仍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BA和BE基本概念及应用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一般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剂和口服溶液)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实用文档附件3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药物制剂要产生最佳疗效,其药物活性成分应当在预期时间段内释放吸收并被转运到作用部位达到预期的有效浓度。
大多数药物是进入血液循环后产生全身治疗效果的,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来获得反映药物体内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间接预测药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以评价制剂的质量。
允许这种预测的前提是制剂中活性成分进入体内的行为是一致并且可重现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是反映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的程度和速度的指标。
过去出现的一些由于制剂生物利用度不同而导致的不良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确有必要对制剂中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一致性或可重现性进行验证,尤其是在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仿制产品要替代它的原研制剂进入临床使用的时候。
鉴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相关,假设在同一受试者,相同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意味着在作用部位能达到相同的药物浓度,并产生相同的疗效,那么就可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替代的终点指标来建立等效性,即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
BA和BE研究已经成为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指导原则将重点阐述BA和BE研究的相关概念、应用范围和BA和BE研究的设计、操作和评价等。
本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化学药品普通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因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多种情况,对于一些特殊问题,仍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BA和BE基本概念及应用1.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一般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剂和口服溶液)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〇〇四年三月一日目录一、概述⋅⋅⋅⋅⋅⋅⋅⋅⋅⋅⋅⋅⋅⋅⋅⋅⋅⋅⋅⋅⋅⋅⋅⋅⋅⋅⋅⋅⋅⋅⋅⋅⋅⋅⋅⋅⋅⋅⋅⋅⋅⋅⋅⋅⋅⋅⋅⋅⋅⋅⋅⋅⋅⋅⋅⋅⋅⋅⋅⋅⋅⋅⋅⋅⋅⋅⋅⋅⋅⋅⋅⋅⋅⋅⋅⋅⋅⋅⋅⋅⋅⋅⋅⋅⋅⋅⋅⋅⋅⋅⋅⋅⋅⋅⋅⋅⋅⋅⋅⋅ 2二、基本原则⋅⋅⋅⋅⋅⋅⋅⋅⋅⋅⋅⋅⋅⋅⋅⋅⋅⋅⋅⋅⋅⋅⋅⋅⋅⋅⋅⋅⋅⋅⋅⋅⋅⋅⋅⋅⋅⋅⋅⋅⋅⋅⋅⋅⋅⋅⋅⋅⋅⋅⋅⋅⋅⋅⋅⋅⋅⋅⋅⋅⋅⋅⋅⋅⋅⋅⋅⋅⋅⋅⋅⋅⋅⋅⋅⋅⋅⋅⋅⋅⋅⋅⋅⋅⋅⋅⋅⋅⋅⋅⋅⋅⋅⋅2三、试验设计⋅⋅⋅⋅⋅⋅⋅⋅⋅⋅⋅⋅⋅⋅⋅⋅⋅⋅⋅⋅⋅⋅⋅⋅⋅⋅⋅⋅⋅⋅⋅⋅⋅⋅⋅⋅⋅⋅⋅⋅⋅⋅⋅⋅⋅⋅⋅⋅⋅⋅⋅⋅⋅⋅⋅⋅⋅⋅⋅⋅⋅⋅⋅⋅⋅⋅⋅⋅⋅⋅⋅⋅⋅⋅⋅⋅⋅⋅⋅⋅⋅⋅⋅⋅⋅⋅⋅⋅⋅⋅⋅⋅⋅3 (一)、总体要求⋅⋅⋅⋅⋅⋅⋅⋅⋅⋅⋅⋅⋅⋅⋅⋅⋅⋅⋅⋅⋅⋅⋅⋅⋅⋅⋅⋅⋅⋅⋅⋅⋅⋅⋅⋅⋅⋅⋅⋅⋅⋅⋅⋅⋅⋅⋅⋅⋅⋅⋅⋅⋅⋅⋅⋅⋅⋅⋅⋅⋅⋅⋅⋅⋅⋅⋅⋅⋅⋅⋅⋅⋅⋅⋅⋅⋅⋅⋅⋅⋅⋅⋅⋅⋅⋅⋅3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4 (三)、具体研究项目⋅⋅⋅⋅⋅⋅⋅⋅⋅⋅⋅⋅⋅⋅⋅⋅⋅⋅⋅⋅⋅⋅⋅⋅⋅⋅⋅⋅⋅⋅⋅⋅⋅⋅⋅⋅⋅⋅⋅⋅⋅⋅⋅⋅⋅⋅⋅⋅⋅⋅⋅⋅⋅⋅⋅⋅⋅⋅⋅⋅⋅⋅⋅⋅⋅⋅⋅⋅⋅⋅⋅⋅⋅⋅⋅⋅⋅⋅5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52、药物的吸收⋅⋅⋅⋅⋅⋅⋅⋅⋅⋅⋅⋅⋅⋅⋅⋅⋅⋅⋅⋅⋅⋅⋅⋅⋅⋅⋅⋅⋅⋅⋅⋅⋅⋅⋅⋅⋅⋅⋅⋅⋅⋅⋅⋅⋅⋅⋅⋅⋅⋅⋅⋅⋅⋅⋅⋅⋅⋅⋅⋅⋅⋅⋅⋅⋅⋅⋅⋅⋅⋅⋅⋅⋅⋅⋅⋅⋅⋅73、药物的分布⋅⋅⋅⋅⋅⋅⋅⋅⋅⋅⋅⋅⋅⋅⋅⋅⋅⋅⋅⋅⋅⋅⋅⋅⋅⋅⋅⋅⋅⋅⋅⋅⋅⋅⋅⋅⋅⋅⋅⋅⋅⋅⋅⋅⋅⋅⋅⋅⋅⋅⋅⋅⋅⋅⋅⋅⋅⋅⋅⋅⋅⋅⋅⋅⋅⋅⋅⋅⋅⋅⋅⋅⋅⋅⋅⋅⋅⋅74、药物的排泄⋅⋅⋅⋅⋅⋅⋅⋅⋅⋅⋅⋅⋅⋅⋅⋅⋅⋅⋅⋅⋅⋅⋅⋅⋅⋅⋅⋅⋅⋅⋅⋅⋅⋅⋅⋅⋅⋅⋅⋅⋅⋅⋅⋅⋅⋅⋅⋅⋅⋅⋅⋅⋅⋅⋅⋅⋅⋅⋅⋅⋅⋅⋅⋅⋅⋅⋅⋅⋅⋅⋅⋅⋅⋅⋅⋅⋅⋅8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96、代谢转化试验⋅⋅⋅⋅⋅⋅⋅⋅⋅⋅⋅⋅⋅⋅⋅⋅⋅⋅⋅⋅⋅⋅⋅⋅⋅⋅⋅⋅⋅⋅⋅⋅⋅⋅⋅⋅⋅⋅⋅⋅⋅⋅⋅⋅⋅⋅⋅⋅⋅⋅⋅⋅⋅⋅⋅⋅⋅⋅⋅⋅⋅⋅⋅⋅⋅⋅⋅⋅⋅⋅⋅⋅⋅⋅107、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10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1五、结果与评价⋅⋅⋅⋅⋅⋅⋅⋅⋅⋅⋅⋅⋅⋅⋅⋅⋅⋅⋅⋅⋅⋅⋅⋅⋅⋅⋅⋅⋅⋅⋅⋅⋅⋅⋅⋅⋅⋅⋅⋅⋅⋅⋅⋅⋅⋅⋅⋅⋅⋅⋅⋅⋅⋅⋅⋅⋅⋅⋅⋅⋅⋅⋅⋅⋅⋅⋅⋅⋅⋅⋅⋅⋅⋅⋅⋅⋅⋅⋅⋅⋅⋅⋅⋅⋅⋅⋅11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11七、参考文献⋅⋅⋅⋅⋅⋅⋅⋅⋅⋅⋅⋅⋅⋅⋅⋅⋅⋅⋅⋅⋅⋅⋅⋅⋅⋅⋅⋅⋅⋅⋅⋅⋅⋅⋅⋅⋅⋅⋅⋅⋅⋅⋅⋅⋅⋅⋅⋅⋅⋅⋅⋅⋅⋅⋅⋅⋅⋅⋅⋅⋅⋅⋅⋅⋅⋅⋅⋅⋅⋅⋅⋅⋅⋅⋅⋅⋅⋅⋅⋅⋅⋅⋅⋅⋅⋅⋅⋅⋅⋅⋅⋅15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16九、起草说明⋅⋅⋅⋅⋅⋅⋅⋅⋅⋅⋅⋅⋅⋅⋅⋅⋅⋅⋅⋅⋅⋅⋅⋅⋅⋅⋅⋅⋅⋅⋅⋅⋅⋅⋅⋅⋅⋅⋅⋅⋅⋅⋅⋅⋅⋅⋅⋅⋅⋅⋅⋅⋅⋅⋅⋅⋅⋅⋅⋅⋅⋅⋅⋅⋅⋅⋅⋅⋅⋅⋅⋅⋅⋅⋅⋅⋅⋅⋅⋅⋅⋅⋅⋅⋅⋅⋅⋅⋅⋅⋅⋅22十、著者⋅⋅⋅⋅⋅⋅⋅⋅⋅⋅⋅⋅⋅⋅⋅⋅⋅⋅⋅⋅⋅⋅⋅⋅⋅⋅⋅⋅⋅⋅⋅⋅⋅⋅⋅⋅⋅⋅⋅⋅⋅⋅⋅⋅⋅⋅⋅⋅⋅⋅⋅⋅⋅⋅⋅⋅⋅⋅⋅⋅⋅⋅⋅⋅⋅⋅⋅⋅⋅⋅⋅⋅⋅⋅⋅⋅⋅⋅⋅⋅⋅⋅⋅⋅⋅⋅⋅⋅⋅⋅⋅⋅⋅⋅⋅⋅⋅⋅⋅25一、概述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处置的药理学分支学科,重点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主要环节。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国家药品临床试验机构Ⅰ期临床研究室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未知样品测定及其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第一版(仅供内部参考)制定: 复核: 签发:二○○五年十二月目 录1. 常用分析方法(Common Technique) (3)2. 方法建立前的准备(Pre-methods Preparation) (3)2.1. 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接收(Literature Preparation) (3)2.2. 试验用参比纯品的准备(Reference Standard Preparation) (4)2.3. 仪器、试剂的准备(Apparatus and Regents Preparation) (4)2.4. 工作量及试验人员的准备(Workload and Personnel Preparation) (4)2.5. 课题经费预算(Outlay budget) (5)3. 方法确证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Validation) (5)3.1. 完整确证(Full Validation) (5)3.2. 部分确证(Partial Validation) (5)3.3. 交叉确证(Cross Validation) (6)4.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6)4.1. 特异性(Specificity) (6)4.2. 准确度、精密度与回收率(Accuracy, Precision and Recovery) (7)4.3. 标准曲线(Calibration / Standard Curve) (7)4.3.1. 最低定量限(Lower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LOQ)) (8)4.3.2. 标准曲线样品浓度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Calibration Curve/StandardCurve/Concentration-Response) (8)4.4. 稳定性(Stability) (8)4.4.1. 冻融稳定性(Freeze and Thaw Stability) (9)4.4.2. 室温条件下稳定性(Short-Term Temperature Stability) (9)4.4.3. 长期稳定性(Long-Term Stability) (9)4.4.4. 储备液稳定性(Stock Solution Stability) (9)4.4.5. 处理后样品的稳定性(Post-Preparative Stability) (9)4.5. 相关注意事项(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10)5. 生物样品分析测定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11)5.1. 分析批(Analytical Batch/Run) (11)5.2. 随行标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tandard Curve) (11)5.3. 质控样品(Quality Control Sample) (11)5.4. 异常值、溢出值的判定与样品重测(Verdiction of Abnormity/Overflow andRepeat Analysis) (12)5.5. 相关注意事项(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12)6. 记录与报告(Documentation) (13)6.1. 总结报告(Summary Infomation) (13)6.2. 方法的建立与确证记录(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14)6.3. 未知样品的分析与质控记录(Application to Routine Drug Analysis) (14)6.4. 其它内容(Other Infomation) (15)7. 参考文献(Reference) (15)生物样品一般来自全血、血清、血浆、尿液或其他组织,具有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以及个体的差异大等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待测物的结构、生物介质的特点和预期的浓度范围,建立适宜的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方法进行确证,并在测定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方可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
1. 常用分析方法(Common Technique)目前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有:⑴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LC-MS-MS、GC-MS、GC-MS-MS)等,可用于大多数药物的检测;⑵免疫学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等,多用于蛋白质多肽类物质检测;⑶微生物学方法,可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
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选择宜尽量选择可行的灵敏度高的方法。
鉴于本课题组实际设备条件限制,本课题组生物样品分析可选用的方法一般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2. 方法建立前的准备(Pre-methods Preparation)为保证生物样品测定过程的规范化与结果的可靠性,在方法建立之前对该项目的技术要求、难度、工作量、试验成本及试验时间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与把握。
因此,在建立方法之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软件与硬件条件的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与方案。
方法的准备工作可与分析方法的建立工作同时进行。
2.1. 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接收(Literature Preparation)课题组生物样品分析相关课题一般分为三种:临床试验相关课题临床前研究(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药动学与代谢研究)相关课题(横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或自拟课题(纵向课题)。
前两种课题均为与厂家合作进行研究,因此涉及相关资料交接事宜,如临床试验相关课题的“研究者手册”的交接,均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规定项目进行。
若厂家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实际准备工作的要求,则需进行详尽的资料查阅工作。
资料查阅工作一般要求对国内外该药物或该类药物的生物样品的分析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的查阅与整理归类。
一般首先查阅国内相关资料,再查阅国外相关资料,对文献报道的归类整理过程中注意文献报道真实性与合理性的评价。
原则上国内文献选用核心期刊收载文献,国外文献选择MEDLINE或SCI收载期刊文献。
尽量使用国外文献报道作为进行该课题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建立的参考。
对于纵向课题和自拟课题而言,一般不存在相关单位提供现成的参考资料。
所有的文献资料准备工作均需自己进行。
具体方法与步骤参照上文。
2.2. 试验用参比纯品的准备(Reference Standard Preparation)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需使用药物或其代谢物的参比纯品,进行标准曲线的建立与质控样品的制备。
试验用参比纯品的纯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其质量控制是分析方法确证的源头。
因此,方法使用的参比纯品事先需进行完备的鉴别与含量测定,无论购置的还是厂家提供的标准品/对照品/原料药均应向购买方或厂家索取质检报告。
应当尽量使用与待测物结构一致的参比纯品,如条件不允许,可选择使用相关结构与含量确定的化学实体(如酸、碱、盐或酯)。
试验用参比纯品一般有四种来源:⑴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标准品/对照品;⑵由知名厂商(如SIGMA)提供的市售标准品/对照品;⑶其它厂商提供的具有完备质检证书的原料药;⑷其它分析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或非商业机构提供的具有质检证明文件的自合成参比纯品。
购买或获得这些参比纯品时需记录该品的来源、批号、有效期与质检证明,无以上来源信息或质检证明的参比纯品原则上不得用于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建立与质控,但可用作内标。
2.3. 仪器、试剂的准备(Apparatus and Regents Preparation)资料准备工作结束后进入课题的实质准备工作阶段。
首先根据文献资料报道较多的方法进行仪器与试剂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选定的方法选择需使用的仪器设备,联系仪器设备的负责人协调仪器的使用时间等相关事宜。
若需使用本实验室尚没有的仪器设备,咨询其它课题组或实验室是否有该仪器设备及该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
自己联系或通过课题组负责人联系借用或租用该仪器设备。
如需使用本实验室尚没有的且属本课题组日常工作常用的仪器设备,如条件许可则向课题负责人或实验室负责人申请购买该仪器设备。
购买程序按实验室仪器购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
按照预定的分析方法流程制订课题进行中需使用的试剂清单,查阅实验室相关试剂登记本或咨询实验室试剂管理人员,列出实验室缺少的试剂清单。
制订计划向课题负责人或实验室负责人申请购买,购买程序按实验室试剂购置相关管理规定进行。
2.4. 工作量及试验人员的准备(Workload and Personnel Preparation)根据预定试验计划预计课题的工作量,依据规定课题完成时间及试验操作难度等因素预计需参加本课题的试验人数及试验人员。
根据试验人员试验技能的熟悉程度初步制定试验工作量及工作内容的分配方案。
制订完成后报告课题负责人或实验室负责人。
获得批准后通知相关研究人员熟悉试验的相关内容。
2.5. 课题经费预算(Outlay budget)根据预先拟定的需使用的试剂清单,试验中的必要的耗材的损耗(比如:塑料离心管、移液尖、滤膜、预柱芯、氘灯的损耗、氮气的消耗),仪器的维修费(修理离心机、更换超纯水机的滤芯等)以及试验人员的补贴等,提出试验课题经费预算。
3. 方法确证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Validation)文献报道的方法一般需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与要求,调整后的方法需进行完整的方法验证。
当对已经验证的方法进行了某些程度的调整之后,应重新考虑需增加哪些新的方法验证内容。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某一确定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往往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与验证以适应项目研究的特定要求与目的,保证方法的有效性。
按验证的类型与程度,方法验证一般分为以下三种:3.1. 完整确证(Full Validation)·当第一次建立某种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时,需进行完整的方法确证工作。
·对于某种新的化学实体的研究需要进行方法的完整确证。
·当已经建立的分析方法中增加了代谢物的分析内容,需调整后的方法进行完整的确证。
3.2. 部分确证(Partial Validation)部分确证为对已经进行完整确证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作出调整后进行的确证工作。
部分确证的内容根据方法调整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最少可由重新考察准确度与精密度,最多需对调整后的方法进行重新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