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学成就PPT
- 格式:pptx
- 大小:640.55 KB
- 文档页数:39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江陵、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 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 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