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地理1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43
秦朝的古代科学天文地理与数学的进展秦朝的古代科学:天文、地理与数学的进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秦朝,天文、地理与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了显著的进展,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天文、地理和数学三个方面来探讨秦朝古代科学的进展。
天文学的进展在秦朝,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人们通过观测天空的星体来研究宇宙的规律。
秦朝天文学家利用简单的仪器如日晷等,测定了日影的变化以推算时间,并制定了一套准确的历法系统,称为“秦历”。
这一历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天文观测方面,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成就。
比如,他们观测了日食、月食等天象,并记录了它们的变化。
此外,秦朝还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叫张衡。
他发明了浑仪,可以定位星体和观测天象,对于天文学的进一步研究贡献巨大。
地理学的进展秦朝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下令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工作,创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地理测量体系,被誉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此外,秦朝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地理制图方法,编制了一系列地理图册,用以记录疆域、道路、山川河流、行省等详细信息。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著名的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这也是古代地理学的一大成就。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秦朝的防御体系,也拓展了人们对边疆地理环境的认识。
数学学的进展在数学领域,秦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当时的数学主要注重实际应用,以解决土木工程和测量为主。
秦朝的数学家秦九韶发明了九章算术,对后世的数学研究影响深远。
九章算术不仅涉及四则运算,还包括了求方程、求面积和容积等内容,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秦朝还使用了方位术和度量衡等数学方法,对土地测量和土木工程进行精确计算。
这些方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准确性,也为土木工程的规划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语在秦朝时期,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一:天文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地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祀活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星体的运动,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历法和星官制度等内容。
该学科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象来研究星体运动规律。
古代中国人观测到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恒星和彗星等天体。
他们发现太阳每年有四季变化,月亮有满月和新月的周期性变化,行星有不规则的运动轨迹等。
通过观察这些天象,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三、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天文历法。
古代中国人根据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发展了一套详细的农历和太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计算的,每个月有约29.5天,一年有12个月。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计算的,一年有365.25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精确的农历和太阳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四、星官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星官制度。
星官是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恒星团体,他们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并根据它们在夜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将其划分为四象、七政和十二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星官制度。
这些星官在农历历法和占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军事和文化活动中。
五、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方面,古代农民通过观测天象,根据天文历法的指导,确定了适宜的农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军事方面,古代将领通过观测星宿,确定了适宜的作战时间和方位,提高了军事行动的准确性。
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天文现象,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崇尚。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承至今,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和制定天文历法,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经验,为现代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介绍:1. 《天文演绎》: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对于研究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浑天说》: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天文图经》: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素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文测量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授时历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授时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天文志》: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望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 《三统历》: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创作,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7. 《天工开物》:由中国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介绍了众多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对于天文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 《续史记》: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天文观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9. 《测天仪象法全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制作和使用手册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为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一、长沙彗星图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长沙彗星图二、长沙彗星图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编辑本段登封观星台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是古代中国学问的一个分支,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古代被归为“天文地理”学问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通过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上古至中古时期的地理变化。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展开讲述。
一、地理概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首要内容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认识相当深刻,其概念也相当丰富。
比如人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黄河和长江的流域、气候、地形、地貌等等。
这些概念在古代被总结归纳成为“天地之大数”、“山川之形势”、“河流之源源”、“边陲之远近”等词汇。
二、地图制作技术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技术也相当发达。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第一份测、绘山川路线的地图,称为“虚室图”,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形态图之一。
之后,中国陆续出现了“尺牍”、“囿域”、“经国图”等地图。
这些地图制作技术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
三、地理著作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众多优秀的地理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山海经》、《水经注》、《郡国志》等等。
《山海经》在描述山川土地的同时还涉及了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水经注》主要描述了黄河、长江以及各支流的水文地理,成为研究中国水利和灌溉的重要参考资料。
《郡国志》则记录了汉朝时期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人文特征等。
四、地理知识的传播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独立的著作中,还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中。
在《诗经》、《楚辞》、《礼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山川海洋的描写。
历史、哲学等领域中也运用了地理知识,如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中记录了不同地域的特征和历史,这些都为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传播和发扬贡献了力量。
总之,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①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②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荒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③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④山东:指崤山以东。
⑤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⑥江左:即长江以东。
⑦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⑧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⑨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⑩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⑾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二十八宿探秘】二十八宿是中国天文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下面具体介绍各宿。
名称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星期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编号 1 2 3 4567891011121314名称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星期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编号151617 18192021 22232425262728木,金,土,日,月,火,水表示各宿代表的星期名称。
凡角,斗,奎,井宿日一定是木曜日(星期四)。
1-28表示二十八宿的出没次序,它们依次从东方升起,向西运行。
角宿-即室女座a,春季黄昏在东方,到5。
6月黄昏位于南天中部。
心宿二即天蝎座a,7-8月黄昏在南天中部,古名大火,商星。
斗宿又叫南斗,属人马座。
牛宿以牛郎星最有名。
【精编】中国古代天文学.ppt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3、三垣、二十八宿、四象 * 123 * 123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
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 123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
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
视当君。
”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
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五、分野 * 123 1、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二)、作用2、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
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