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要点 1、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慢,此后世界 人口增长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迅速增长 2、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 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往往形成人 口稠密地区。 5、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美洲的东部、北美洲的东部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如南极洲)、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 青藏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平原) 6、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用人/千米2表示 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自然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发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经济等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8、人口如何增长才是合理的: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重要措施 10、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1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 14、填写世界的语言有关问题 联合国工作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汉族、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语、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 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四章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P66中的图4.5)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描述:阴晴、风雨、冷热。 特点:多变的 2.卫星云图:地图和气象卫星拍摄的图像叠加而成的,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冰雹、雾、霜冻、浮尘、扬沙、沙尘暴等。 4.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的判断:在没有尾羽的一端画十字箭头。 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 风力的判断:一个尾羽=2级。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5.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优劣,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健康有利。空气质量级别共五级,一级最好,五级最差。(见课本P61)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 人为因素: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来表示。 2.气温的测量(步骤见同步P46) 工具:百叶箱、温度计 观测4次:2时、8时、14时、20时。 3.气温的变化 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或午后2时),气温最低(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 4.气温的差异 世界气温差别可以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高,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a.等温线大致延纬线方向延伸,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 c.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差异 1.降水: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特点: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空间差异。 2.降水的测量 工具:雨量器、量杯 3.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全年多雨:赤道附近,全年降水都很多(每月都大于100毫米) 夏季多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夏季少雨:夏季少雨,冬季多雨 全年少雨:全年降水都很少,主要位于内陆和极地地区 常年湿润:各月降水相差不大,雨量适中(每月50毫米左右) 4.降水的空间分布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四多四少) 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试第三章

1、(2011巢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七月的陆地 B.七月的海洋C.一月的陆地 D.七月的海洋 2、(2011巢湖)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人为因素 C.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D.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 4、(2011巢湖)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量的是 A.填海造陆 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 D.毁林开荒 5、(2011巢湖)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 1、(2011巢湖)在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气候之间连线(8分) A 北非①季风气侯 B 东亚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欧洲西部③热带雨林气候 D 亚马孙河流域④热带沙漠气候 2、(2011巢湖)请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l5分) (1)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该地最热月气温度,最冷月气温度,气温年较差是度。 (3)该地降水量大约是毫米,该地季降水较多,季降水量最少。(4)该地气候特点是。 (5)该地气候类型名称是,主要分布在。

图3 甲 乙 图6 ( )7. (2011安溪)下列天气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A. B. C . D. ( )9. (2011安溪)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D.热带沙漠 ( )10. (2011安溪)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 .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 (2011福州)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回答11~12题。 11.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是 A .沙尘暴 B .寒潮 C .台风 D .霜冻 12.下列地区中,易受该种天气影响的是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西北地区 D .东部沿海地区 5.(2011晋江)下列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 A.冬冷夏热 B.晴转多云 C.风和日丽 D.狂风暴雨 (2011晋江)读图3“某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2—14小题 12.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是( ) 月 月 月 月 13.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 ) ℃ ℃ ℃ ℃ 14.该气候类型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011晋江) 读图6,回答27-28题。 27.甲图中①附近的河流为( ) A.尼罗河 B.印度河 C.恒河 D.底格里斯河 28.甲图四地气候类型与乙图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2011泉州)亚洲与非洲分界线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土耳其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赵恩红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结束前三章自然地理学习之后,初次涉及的人文地理的知识,由前后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世界人口的增加、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首先通过了解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口分布,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计算的技能,并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通过探究活动呈现人口问题,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最后通过了解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明确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内容设置为1课时。 【教学构思】 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并联系当下实际,了解世界上的人口总数。 世界人口的增长,整合教材4.1及4.3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读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并根据数据在学案中绘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读图-绘图-得出结论过程,并根据抚顺2007年出生率、死亡率(本年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由学生计算自然增长率,巩固自然增加率=出生率-死亡率,体会人口负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由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人口密度公式,并根据抚顺,及本省省会沈阳的面积及人口数,巩固计算,并体会人口分布的疏密,过渡到世界人口的分布,教会学生“读图三部曲”,掌握读图方法,培养读图能力,并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人口分布原因,同时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树立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观念。 人口问题,利用探究作为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思路:根据教材及学案给出材料(关于抚顺的人口迁移)探究人口过快、过慢增长、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带来的问题,并请同学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创新精神及与人合作能力,并利用图片视频等,使学生体会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三大人种,利用课件三大人种图片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利用组内交流、抢答形式明确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并树立种族平等观念。 小结利用歌诀“一二三四”总结主要内容,呈现本节内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汉字“人”的相互支撑的结构比拟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体会只有相互支撑,才能和谐共处,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升华学生情感。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世界人口日及北京节前大堵车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直观印象;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动画,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进行地理计算的基本技能;并将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分布图等以powerpoint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同时利用人种图片及人口问题图片,使重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 1.以人地关系为贯穿课堂,联系知识的线索,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学习生活中 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引出探究的思路。 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既展现了个性才能,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知识

实用文档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资料 班级:姓名: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3 看得远” 2 “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站得高,1 海 边看船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⑤月食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km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 4万km ,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4.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东经与 西经的分界线为本初子午线,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为 20°W和160°E。 5.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南纬度越大;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北纬度 越大;东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东经度越大;西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 西经度越大。 6.写出下列特殊纬线或经线的纬度或经度。 北极 90°N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 0°本初子午线 0° 南极 90°S 南回归线 23.5°S 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和160°E 7.低纬度是指:纬度0°—30°;中纬度是指:纬度30°—60°;高纬度 是指:纬度60°—90°。

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图中填出四节气名称并完成下表。 实用文档 10.读教材第14页五带示意图,将五带的名称、分界线名称及相应纬度填入上图中并完成下表。

纬度范围名称地理现象终年炎热,有阳S N热带—23.5°23.5°光直射四季分明,无阳N 北温带 66.5°N23.5°—光直射,也无极S 南温带°—66.523.5°S 昼极夜N 北寒带°—9066.5°N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S °—9066.5°S南寒带 ①。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11.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比例尺、方向和图例③一般②有经纬网的地图,以经纬网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以指向标定方向 。地图,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用一句话描述比例尽的大小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等于 12 “尺大围小内容详”。地图所表示内容的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某一地点高出;相对高度是指 13.海拔是指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曲线,可以重叠但一般不会交闭合 14.等高线具有如下特点:①等高线都是相等;③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数字表示叉;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④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我们称之为等高距 等温线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15.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密集表示气温差异越大 :16.写出以下地形的等高线特点(第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 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要点图解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1、(1—22题,每小题3分)你认为下列现象与天气没有关系的是() A今天天气真好,天空蓝极了B北京的动机,天寒地冻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今天新闻里说南方地区会有小雨 2、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是的() A陆地B海洋C河流D云区 3、如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你做出预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前几天的天气状况B当时的天气状况C各种天气图表D附近地区的天气 4、一活动小组在某山山脚测得的温度为22℃,山顶为16℃,请你说说该山的相对高度为() A1000米B3666米C2000米D600米 5、知道一天中气温出现的时间吗?() A日出前后B2时左右C12时左右D午后2时左右

6、你知道x疆降水稀少的原因吗?() A纬度高气温低B深居内陆,距海远C海拔高,海风吹不到D距海近 7、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于东岸 B赤道地区气温高,空气上升,故降水多 C两极地区地面潮湿,降水较多 D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多于沿海地区 8、我们都知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你知道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降雪B冰雹C降雨D下雾 9、赤道附近全年都多雨有些地方甚至每天都要下一场雨,你知道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10、非洲峰——乞力马扎罗山是的“赤道雪山”,在20世纪初,有许多欧洲人不相信他的存在,你知道导致其顶部出现积雪的原因吗?()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势因素D洋流因素 11、《晏子使楚》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产生这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练习题.doc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第四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50 分,每小题 2 分) 1.地球村里的 60 亿人口日是() A.1999 年 12 月 10 日 B.1999 年 10 月 12 日 C.1994 年 10 月 12 日 D.1987 年 7 月 11 日 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数×死亡数 C.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总人数 D.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4.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美洲 C.非洲 D.欧洲 5.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差异很大,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最慢的是() A.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B.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C.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D.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6.人口密度是指() A.一个地区的人数与总面积的比值 B.人/ 千米 C.平均每 1 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D.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7.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均匀分布 B.分布不均 C.集中在几个地区,其他地区没有 D.七大洲都有人口分布 8.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人口共亿人,我国的陆地面积为960 万平方千米,那么,人口密度为() 人 / 平方千米人 / 平方千米 人 / 平方千米人 / 平方千米 9.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A.寒带气候分布的地区 B.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 C.温带海洋气候分布的地区 D.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10.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11.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 C.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D.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12.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 A.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B.“高等”或“低等”的标准 C.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等 D.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我们祖国位于地球的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造成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规律的反常 B.冬季风的进退规律异常 C.台风登陆数量的变化 D.气温反常 ()3.“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 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降水与工业的关系 D.降水与商业的关系()4.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密度南方山区大于北方平原 B.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C.为了控制人口增多,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5、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在1:8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我国最东端与最西端的图上距离为6.5厘米,则东西实际距离大约是 A 5200千米 B 520千米 C 52000千米 D 52千米

据有关我国人口方面的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 )6、表中显示出,我国人口 A 城镇多,乡村少 B 男性多,女性少 C 老年多,儿童少 D 西部多,东部少 ( )7、2018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 A 118人 B 128人 C 138人 D 148人 读图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回答8-9题。 ( )8、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特点是 A 西高东低 B C 中部高四周低 D 中 ( )9、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 四川盆地 B C 巫山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图1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1、天气的特征是多变,气候的特征是稳定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深,降水可能性越大,白色越浅,降水可能性越小 3、天气符号:识记课本P68天气符号,特别注意雾、雷雨、沙尘暴、霜冻、雪、风台风及其中心等天气符号。 4、画有风尾和风旗的一方,即指示风的方向,风尾和风旗均画在风杆的右侧 5、空气质量Ⅰ级代表优,Ⅱ级代表良,Ⅲ级代表轻微污染, 污染指数0-50代表优;51-100代表良;101-150代表轻微污染;151-200代表轻污染;200以上代表中度污染;300以上代表重度污染。 6、气温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7、日平均气温=2点+8点+14点+20点的气温之和除以4 气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8、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9、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世界“雨极”(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极洲阿塔卡马沙漠. 10、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纬度位置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同造成的,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陆地升温快。) 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11、一年中,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 12、根据温度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降低是北半球,温度向南降低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13、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14、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复习提纲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的定义: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雨、雪、冷、热等大气状况。 二.天气的特点:、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2)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如某一时刻“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3)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 三 .天气预报:1)目的: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状况,就可以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2)内容:需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3)读懂卫星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4)常用的天气符号5)风的表示方法:风力(它是风的强弱,分0~12共13个等级)。风力符号及风向。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什么是气温1)什么是气温:一天内,大气的温度称温度,单位为摄氏度2) 气温的测定:日测3~4次(时间为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3)气温的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1)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2)月最高平均气温和月最低平均气温: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反之。3)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气温年变化就越大,反之,亦成立。4)气温变化特点:纬度不同,气温不同,纬 度越低,气温越高,反之,亦成立。 产生结果:热带(终年高温炎热,变化最小)温带(四季分明,变化显著)寒带(终年气温很低)等温线的特点:1)等温线是闭合的,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形成低温中心,反之,形成高温中心。2)同一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3)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越密集,温差越大,越稀疏,温差越小。 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相等。 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气温垂直向上递减; 影响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温度气温高,纬度高温度气温低。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4)人为因素: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什么是降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霜、露、冰雹等,统称为降水(自然降水)。还有人工降 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因为:赤道地区气温较高,终年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多雨。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的趋势是逐渐减少,原因:两极地区气温低,终年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综上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这里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岸降水较少分布着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如亚欧大陆东岸的我国北京,夏季多雨,西岸的英国伦敦,全年湿润。大陆内部降水较少,这里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题文)下列国家或地区中,近年来经济增长最迅速的是() A.中国、印度尼西亚、北美洲B.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 C.美国、法国、澳大利亚D.中国、巴西、东南亚 2 . “青菜青了,绿油油;辣椒红了,像灯笼……”反映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 3 . 某地区一年内人口出生率为2.1%,死亡率为1.1%,则它的自然增长率为 A.3.2%B.1.1%C.1%D.0.5%读表,完成下题。 金砖五国资料 4 . 以下四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俄罗斯B.巴西C.南非D.印度 5 . 2010年除南非外其余四国经济增速均超世界平均水平,则当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可能是()A.9.6%B.8.2%C.4.8%D.4.4% 6 . 人们总是选择在适宜居住的环境定居。下列国家中,人们往往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区居住的是()A.巴西B.澳大利亚C.英国D.美国 7 . 下图这一标志性建筑物所属的宗教是()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犹太教 8 . 下列有关人口语言宗教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美洲东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 B.阿拉伯语是使用人口最广的语言 C.阿拉伯人属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 D.大洋洲人主要信仰佛教 9 . 某地区人口出生率为1.4%,而人口死亡率为1.0%,则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A.1.2%B.0.4%C.-1.2%D.1.6% 10 . 城市人口过多出现的问题有() A.就业机会多B.生活条件改善C.环境改善D.住房紧张 11 . 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经济不发达,所以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放缓 C.高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12 . 阅读材料,以下描述的是哪种宗教的传统婚礼过程 庄严的教堂,金色的十字架,洁白的婚纱,悦耳优雅的婚礼进行曲,女方的父亲亲手把女儿交到新郎手中,教士开始宣读圣经上婚礼的含义…… 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犹太教 13 . 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的建筑景观是()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 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的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3、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级。 4、在卫 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均为晴天,白色表示云区,白色愈浓表示云层越厚,该区上空雨下的可能性就越大。6、空 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一般用污染指数来 表示。51页质量级别。 7、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 力的大小等; 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 1、气温的观测工具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 1.5米,一般观测4次 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小。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大 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 半球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的年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 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4、影响气 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5、世界气温的分布 规律:①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

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海陆因素影响),③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一般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度。 第三节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地面,总称降水。降水主要形式是降雨, 2、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量柱状统计图表示, 有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郑州属于夏季多雨型,3、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纬度因素)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因素)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坡降水少。(地形) 4、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干极”是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温和降水是气候两大要素,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属于天气的有:狂风暴雨、风和日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属于气候的有:昆明四季如春、郑州冬冷夏热、极地全年严寒等。 2、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干湿两季北纬10°~25°大陆东部,主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是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终年炎热干燥陆内部或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冬温夏凉,全年降水比较均匀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大陆东岸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