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638.00 KB
- 文档页数:26
教学课题: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教学目的:1. 了解片面发展的误区,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条件;2. 理解职业人应具备德能兼备的特点;3. 培养学生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教学重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2. 教学难点:如何避免片面发展的误区,实现全面发展;3.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方法。
教学手段、教具: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难点?二、讲授(15分钟)1. 什么是片面发展的误区,如何避免片面发展?2.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条件?3. 职业人应具备德能兼备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小组讨论(20分钟)以学生感兴趣的职业为例,分组讨论如何实现该职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板画:可以画出典型职业人的形象,以及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等关键词。
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对自己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和总结,写一篇800字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实现条件和避免片面发展的误区。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不同职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强调了职业人应具备德能兼备的特点。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际职业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和方法。
《哲学与人生》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节1.(1)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全部认识和实践的基本问题。
任何无法判断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的生活和实践去解决,从而认识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略。
2.(1)人们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行为就会是盲目的,人们的活动就会步入歧途,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也不能享受快乐。
(2)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需要有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学习哲学与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1.小伙子的核桃肯定卖不出去。
因为他只是机械地模仿老翁的方法,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货物的属性和特点,也就是不符合客观实际。
2.(略)第三节1.(1)是积极行动的信念是王凯克服了最初的迷茫胆怯。
(2)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积极地去行动,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因为只有勇敢地放手去干,才能增长才干,也只有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但需要注意,行动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仅凭自己的满腔热血蛮干。
·I·2.(略)第四节1.不正确。
小曹只看到环境的客观性,而忽视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只有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
片面夸大一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略)第二章第一节1.(1)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使这位同学感到困惑。
(2)不可行。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作为世界的一分子,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生存和发展。
此外,人际关系具有交互性,该同学如果一直当“独行侠”,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别人也会逐渐孤立他,他就会深陷于这种困境中。
第十三课《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教课设计一、说教材《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第一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联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看法来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为指导,创建人生价值” 。
《人的实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重视点是“怎样运用人的实质拥有社会历史性的看法和方法,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
所以,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据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此后的成长发展确立了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解说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单薄。
他们的年纪多集中在 14--16 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分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考虑,可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关于怎样正确办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踊跃的引导。
三、说教课目的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实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办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3 感情目标:培育学生掌握人的实质,踊跃融入社会。
正确办理人生中碰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课要点1社会性是人的实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办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五、教课难点1怎样对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六、教法学法多媒体课件教课手段解说法、议论法、案例剖析法七、课时安排本节课一共有 2 个学时八、教课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8 分钟1.运用多媒体展现资料《救人也要讲“价格”吗?》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类利该不应追求?在道义和利益眼前,我们该怎么选择?”3.让学生剖析议论,指引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第一讲,人生价值贵在奉献教学目的:1. 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
2. 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 掌握劳动奉献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奉献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课时分配:本课时为一课时,共计45 分钟。
授课类型: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 重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2. 难点:如何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以及如何在劳动奉献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手段、教具:1. PowerPoint 展示文稿。
2. 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
3. 白板和黑板。
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法:通过PPT文稿和板书,讲解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概念和理论。
2. 互动讨论法:通过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劳动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过程:1. 介绍课程主题和学习目标。
2. 通过PPT文稿和板书,讲解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概念和理论。
3.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如何在劳动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展示讨论成果。
4. 整合讨论成果,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劳动奉献和个人发展”进行阐述。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就“劳动奉献和个人发展”进行阐述。
教学总结: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概念和理论,并强调了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同时,也启发学生从劳动奉献中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概念和理论,并启发学生从劳动奉献中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和途径。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教学课题: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理解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讲授、互动式教学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理解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认识到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理解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教学手段、教具:投影仪、PPT、白板、笔、纸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成功人士的劳动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及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
同时,讲解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以及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
4. 互动式教学(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其他互动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诚实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主题: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板书内容:-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劳动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劳动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理解了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及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坚持诚实劳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互动式教学环节可能有所欠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互动式教学的设计,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哲学与人生教案复习课程《哲学与人生》教案一、《哲学与人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德育课,用哲学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充满了哲学,用哲学来指导人生,使人少走弯路。
这门课,共分5个单元,每个单元3次课,共15次课。
当然这15次课里,按教务科的要求,还有上四次“安全教育”课,我会灵活地穿插进行讲解。
这样,本学期的课程是比较重的。
安全课会讲的内容有:校园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交往安全,用电安全,逃生防灾意识等内容。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很好,很适合大家。
我拿到书后几乎一口气看完了,假期就备课好了。
相信书中很多道理对大家都很有帮助。
道理不深,但很有用。
主要内容有:唯物论:尊重客观实际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认识论:知行统一提高能力历史观:历史规律与人生理想,人的本质与自由。
人生问题要与哲学道理的运用结合起来讲,用智慧感悟人生,解决人生成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单元:人生路。
第二单元:人生态度。
第三单元:人生能力。
第四单元:人生理想。
第五单元:人生价值的问题。
教材的基本线索:哲学基本观点----人生哲学知识----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思路、脉络。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学目标]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2、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3、运用课本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进行思考,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与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制订人:张莹审核人:乔艳延安职业职业学院思政部目录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 (4)〔一〕教学内容 (4)〔二〕目标 (5)〔三〕实施建议 (5)四、课程定位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一〕知识目标 (6)〔二〕能力目标 (6)〔三〕素质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一、理论课内容标准 (7)二、课程总体内容描述 (7)三、习题课实验课内容标准 (10)〔一〕习题课内容标准 (10)〔二〕实验〔训〕课内容标准 (10)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11)一、教学条件 (11)二、师资要求 (11)三、教学方法建议 (12)四、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12)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2)〔一〕网络教学资源 (12)〔二〕图书馆资源 (13)〔三〕智力资源 (13)六、评价建议及标准 (13)〔一〕评价目的 (13)〔二〕评价方式 (13)〔三〕评价标准 (14)第五部分附录 (14)一、教学案例 (14)二、参考文献 (20)《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哲学与人生》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建议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应对象:五年制二年级学生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习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假设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等文件的精神,严格按照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制订本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哲学与人生》是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