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鉴赏·第二章 玉器》
- 格式:ppt
- 大小:114.10 MB
- 文档页数:54
中文名称: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全四卷版本:PDF发行时间:1995年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作者:国家文物局主编丛书名: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是一部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具书,于1982年始编,1995年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
其编委会成员及撰稿人均为国家级和省级专家中的精英。
该书总序中称,收录的五千余件藏品是从十余万件国宝级的一级品中挑选出来的,其基础之优厚、入选精品之精湛,皆可想而知。
它在各地发掘、收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主导作用,力求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确保其权威性。
我们对该书的学术权威性应该表示敬慕。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后世遗留下难以计数的历史文物,其中,拥有许多堪称鬼斧礼神工的精品。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从址余万件被视视为国宝的一级品中选取了五千件,以不同的质地编汇成册,供广大文物爱好者及专业考古工作者等作为参考,收藏为一体的工具书。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卷作者:国家文物局主编丛书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9787532603787出版时间:1996-1-1页数:471纸张:铜版纸定价:458 元本书收录的珍贵文物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1840年鸦片战争。
精选中国大陆已发表的、可移动的藏品中著名的、有代表性的(照顾到文物的朝代、地区、民族的特点和类别)文物。
本书共收各类文物5500余件(条),插图5500余幅。
分别编为陶瓷器、青铜器、金银玉石器、书画四卷。
本卷为金银玉石器卷,共收1466件(条),插图1466幅。
本书所收文物按其质地、性质分类,共分石器、铜器、陶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石刻、甲骨简牍、印玺、牙骨器、料器、漆木器、砖瓦、织绣、货币、绘画、法书、文献、拓片、其他(如文房用品、成扇、钟表、景泰蓝、皮革等),共21类。
本书以文物名称作辞目,各类文物均分别按年代或朝代前后顺序排列。
玉器文化之鉴赏玉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寓意深远,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研究。
玉器由于其工艺复杂,囊括了中国古代雕刻、雕塑、工艺等艺术形式,是文物和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类。
玉器文化的鉴赏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玉器文化的鉴赏方法。
一、从质地和颜色入手首先,我们应该对玉器的质地和颜色有所了解。
优质玉器质地细腻,透光度高,呈现出独特的亮度和光泽。
玉器的颜色也是鉴赏的重点之一,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青色、白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不同种类。
其中,青色玉器属于最为珍贵的,因为这种玉器的色泽沉稳、清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十分契合。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玉器颜色的均匀性和纯度,颜色要饱和、浓郁而不单调。
二、从造型和纹饰入手除了质地和颜色,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也是鉴赏的重点。
玉器的造型往往是通过雕刻、琢磨等方式完成的,具备优美的线条和比例,让人感受到和谐的美感。
不同种类的玉器具备不同的造型特征,比如玉璧、玉佩等都是具备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玉器纹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鉴赏价值,因为不同的纹饰往往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玉器纹饰可以分为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等不同类别,通过细细观察、品评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三、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入手除了外在的物质特征,玉器文化的鉴赏还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了解。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玉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玉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从那时起,玉器就成为了人们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并且经过了融合和创新,使得玉器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发挥。
通过深入了解玉器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玉器的价值。
在鉴赏玉器文化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在欣赏玉器的时候,要注重细节和细节之间的关系。
中国名玉之历史悠久的辽宁岫岩玉
岫岩玉以产于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玉之一。
岫岩玉,产于“中国玉乡”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
岫岩山清水秀,宝藏遍野,以盛产岫岩玉闻名中外,特别是近几年两次“国石”评选活动中,岫岩玉名列榜首,堪称辽东半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悠久的岫岩玉
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3件岫岩透闪石玉砍斫器,为迄今人类最早制作使用的玉制品。
《中国古代玉器》一书载:“中国最早玉器出现于距今约75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内”、“作为岫岩玉的故乡,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古兴隆洼率先揭开了中国古玉文明的篇章。
”岫岩玉远古开发利用的顶峰
是在距今5000至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
《中国文物鉴赏·玉器卷》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使用岫岩玉,从没间断过,最具代表的辽西出土新石器进期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为岫岩玉。
从商周、春秋、战国到西汉,一直到今天,岫岩玉制品已随处可见”。
岫岩主要有透闪石质玉(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纹石质玉(岫玉、花玉、黄玉等)和透闪石质玉与蛇纹石质玉混合体(甲翠)三大类。
岫岩玉晶莹温润,玉质细腻,颜色多样,有耐高温性和搞腐蚀性,可雕性和抛光性好,适合雕刻大中型玉件。
岫岩玉远景储量约300万吨,居全国之首,实行限产后,年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60%。
特别是岫岩的玉石王、井中玉王、河磨玉王和重约6万吨巨型玉体“四大玉王”相继出世以来,产生轰动效应。
1960年7月玉石王被发现后,周总理亲自批示:“这是稀世国宝,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
”。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中国玉器读后感800精心打造的系列片“故宫”之玉器篇,展示了故宫里珍藏的皇家美玉。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玉的民族传统,“君子比德于玉”等说法表明玉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装饰和审美,具有了精神气韵。
这种在外国人看来,即使是作为皇帝的赏赐仍不在意地认为“未必值钱”的“美丽的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玉器成为中国文物鉴赏与收藏中一类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受到历代名家甚至皇家的追崇。
清朝是玉玺至上的典型,甚至乾隆皇帝认为,即使秦朝的传国宝玺被找到,也终究不如大清的宝玺。
清朝时,在交泰殿中藏有25枚宝玺,是乾隆帝根据易经取数,意在保佑大清江山延续25代。
当时,皇家几乎垄断了玉料,最好的玉料从昆仑上不远万里地运到京城,可见玉在那时的地位。
玉的价值不仅在于好的原料,工匠的雕刻技术也是及其重要的因素。
玉器制作的最高境界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因材而异。
这点让我很有触动,而视频中展示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正是将原始玉料的色彩、品质运用到了极致,巧夺天工。
传统的制玉技术并没有被今天的高科技所取代,相反,传统的脚蹬手磨依然是促成玉器表面质感的重要因素,这是现代技术无法替代的。
而且好的玉料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共同决定了玉器的价值,而远古的玉器所呈现出的斑点也是增加玉的鉴赏与收藏价值的因素之一。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被作为奥运健儿的奖牌,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将玉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标志性的象征定格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在上海的世博会上,玉玺也被作为一种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纪念品销售。
玉器积累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厚重底蕴,静静地等待着后人们去倾听它们那无言的诉说。
古代玉璧的风格特征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
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
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
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
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
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
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
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
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
多素面无纹。
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数组同心圆凸纹的玉璧。
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 一、玉铲玉铲,玉质生产工具,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典型器物之一。
扁平状,梯形,宽孤刃。
长17.6厘米,刃宽8.4厘米。
上部纵列对钻2孔。
上孔小、下孔大。
通体精磨,刃锋利,有切割痕迹。
类似器物在目前其他原始文化遗存中尚未见过,对研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佐证。
1979年在潜山县薛家岗遗址墓葬出土,数量较多,此是其中之一。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钻孔玉铲玉铲,新石器时代玉质生产工具。
2件,均呈白色,间杂深绿黑灰色块,通体磨光。
铲平顶,扁平状,梯形,宽弧刃,形体规整。
一件长15.5厘米,刃宽9.5厘米。
铲上部有一个对钻小孔,孔径1.3厘米。
1979年于太湖县寺前公社出土。
另一件长16厘米,刃宽8.2厘米。
铲上有一孔,孔径1.2厘米。
1978年于弥陀公社出土。
现藏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三、玉斧玉斧,新石器时代玉质生产工具。
玉呈绿色泛白,表面精磨,器身呈长梯形,上部对钻一圆孔,孔径2.1厘米,两面弧刃。
长19.3厘米,宽6~8厘米,厚0.1~1.4厘米。
1987年6月于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4号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玉刀玉刀,新石器时代玉质工具。
计2件:一件刀长5.5厘米,宽4.1厘米,背厚0.3厘米。
宽腹、短柄、柄长1.1厘米,宽2.9厘米。
刀柄部横排钻2孔。
玉淡青色微带白筋,质细而坚,磨制光滑。
另一件刀长5.8厘米,宽4.9厘米,背厚0.3厘米。
刃内弧,背微鼓,呈半月形。
刀柄尾部窄,柄长1.9厘米,柄首部宽3.1厘米,尾部宽2.5厘米。
从遗址探坑出土器物和玉刀的特征分析,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对研究淮北地区原始社会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4月出土于亳州城西傅庄新石器时代遗址。
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
五、条形握孔玉刀条形握孔玉刀,新石器时代晚期玉质工具。
长11.3厘米,首宽6.2厘米,尾宽3.2厘米,首尾各有3道波浪饰纹,柄背厚0.8厘米,器身中间有一长条形握孔,尾背侧有一直径为1厘米的系孔,弧形刀,锋利,质地坚硬,呈青白色,造型奇特,工艺精美,堪称珍品。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鉴赏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4课时开课单位:政史学院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性质:中国古文物鉴赏包括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几种常见的古器物(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的欣赏鉴定等几个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
它是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学习好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并且可提升学生中文物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培养参与市场投资收藏能力,造就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文物鉴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限选课程。
其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保护、管理文物的自觉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主要类别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史学理论等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文物学概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文物管理的法规;理解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理解并掌握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和发掘管理等专项内容。
本章重点: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本章难点: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学及其研究范围一、文物与文物学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种类和条件;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二、文物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的鉴定;研究文物古迹与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第二节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一、文物价值的认识二、历史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科学价值五、文物的作用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开发为旅游资源的作用。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姓名:朱江波学号:07310124院系:数学系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朱江波(07310124)(东南大学数学系,南京210094)摘要:本文是本学期学习的一个缩影,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多种多样,从陶器、瓷器到青铜器、玉器,不胜枚举。
本文选取了玉器作为讨论重点,着重介绍了玉器的一些基本常识、功能以及一些简单的鉴别玉器的技巧。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microcosm of the semester,the ancient Chinese art is various,from pottery, porcelain,to bronzes,jade,too numerous to mention.Thispaper selected as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jade,introduce some of thebasic knowledge,capabilities, and some simple techniques to identify jade.关键词:玉器、硬玉、软玉Keywords:Jade,jadeite,nephrite一、玉器简介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
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