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 第三章 外部效应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2章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研究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它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外部性理论是对这一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对市场在生产领域的有效性做出的否定,是公共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章从外部性理论的历史沿革出发,在对外部性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对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影响,并从私人和公共两个角度给出了纠正外部性的一些方法。
2.1概述2.1.1 外部性理论的历史沿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性现象逐渐被意识到,外部经济的概念也被提出,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了对外部性现象的关注。
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西奇威克(Sidgwick)从一个典型的灯塔问题出发,指出了外部性现象的存在。
他假设,某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建造灯塔,那么灯塔自然也会为其他人服务,但其他人并未为这项所获服务付费,即周围人免费享受了灯塔所提供的服务而并未对此付出成本。
1920年,庇古(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4]。
他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应用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
庇古指出,当某一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时,该活动会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具有“边际社会收益”;反之,具有“边际社会成本”。
庇古将“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两种情况。
同时指出,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庇古还提出了采用修正性税收以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案,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庇古对外部性产生的原因、类型、影响及其解决方案等都展开了探讨,形成了静态的、技术的外部性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
2.1.2外部性的基本概念⑴外部性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很多经济主体的行为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