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成瘾者》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5.79 KB
- 文档页数:4
成瘾书籍读后感
熟悉是因为成瘾这个词我们都不陌生,身边可能就有抽烟成瘾、喝酒成瘾或者打游戏成瘾的人。
但是陌生在于,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入地去了解过成瘾背后的那些复杂机制。
书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它告诉我成瘾可不只是意志力薄弱这么简单的事儿。
以前我看到那些戒不掉烟或者酒的人,就会暗暗想,这人怎么就不能咬咬牙坚持住呢。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成瘾其实是和我们大脑的神经回路、化学物质分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说,那些成瘾物质或者行为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就像给大脑开了一个奖励派对,大脑一旦习惯了这种“派对”,就会不断地想要重复,于是就形成了成瘾。
这就好比我们尝过了超级美味的蛋糕,就总是惦记着再吃一口。
而且,我发现成瘾还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就像有些人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太大,内心很焦虑,于是就更容易陷入某种成瘾行为当中,把这当成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
这就像是躲在一个虚拟的小世界里,暂时不用去面对外面那些头疼的事儿。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老是联想到一些电影里的情节。
那些因为吸毒成瘾而毁掉生活的角色,他们在毒瘾发作的时候那种失控的状态,原来背后有着这么科学的解释。
这让我意识到,对于成瘾者,我们真的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指责,而是应该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帮助。
这本书也不是一味地给成瘾者找借口。
它也提到了很多克服成瘾的方法,比如说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寻求社会支持等。
这就像是给那些想要爬出成瘾泥沼的人递上了一根根绳子。
《影子瘾者》读后感《影子瘾者》是一部由作者菲力普·金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和惊悚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的扭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同时也对人类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些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亚当的年轻人,他是一名影子瘾者,专门寻找并追逐那些在社交媒体上隐藏自己身份的人。
亚当的行为看似无害,但却暴露出了他内心的扭曲和孤独。
他沉迷于追逐影子,却无法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种对影子的追逐,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探寻,更是对自己的追问。
在亚当的追逐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心事。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秘和欲望,而这些隐秘和欲望又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扭曲和脆弱。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巧妙地穿插了悬疑和惊悚元素,使读者不禁屏住呼吸,跟随主人公一起探寻真相。
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每一个线索都让人揪心不已。
读到最后,我不禁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和笔力,他将故事铺陈得淋漓尽致,让人无法自拔。
除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我也被书中所蕴含的思想所震撼。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内心的黑暗和光明。
他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对于自我认知的挣扎。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却往往迷失在自己的欲望和幻想中。
这种对内心的探寻,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总的来说,读完《影子瘾者》,我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同时也对人类的内心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悬疑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心灵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扭曲和脆弱。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都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成瘾书籍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成瘾是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才会陷入的陷阱。
什么抽烟成瘾的人,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非要去吞云吐雾;喝酒成瘾的人,就是贪杯,没个节制。
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成瘾可没这么简单。
这本书里讲到,成瘾其实是一种大脑的反应机制在“搞鬼”。
就像是大脑里有一个调皮的小恶魔,一旦接触到某些能够让人成瘾的东西,比如毒品、赌博或者是过度的游戏,这个小恶魔就会兴奋起来。
它会让你的大脑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就像魔法药水一样,让你感觉超级爽,爽到欲罢不能。
比如说,当你玩一个特别刺激的游戏,闯过一关又一关的时候,大脑就会给你“奖励”,让你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世界之王,然后你就想不断地玩下去,去获取更多的这种“奖励”。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成瘾者的故事。
有一个小伙子,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结果沾上了毒品。
他描述自己第一次吸毒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整个人轻飘飘的。
可是呢,这种美好的感觉就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
为了再次体验那种感觉,他就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毒品的深渊,最后搞得自己身体垮了,家庭也散了。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觉得他好傻,怎么就为了那一时的快感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了;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其实挺可怜的,被成瘾这个恶魔牢牢地抓住,想挣脱都挣脱不了。
而且啊,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成瘾并不只是针对那些明显的不良事物。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对手机都有成瘾的倾向。
你看,走在路上,好多人都低着头看手机,吃饭的时候看手机,甚至睡觉前都还在刷手机。
我们就像被手机这个小盒子给迷住了一样,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成瘾源”。
每次收到新消息的提示音,就像大脑里的那个小恶魔在说:“快看看,有新东西啦!”然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查看。
这和那些对传统成瘾物上瘾的人,在本质上好像也没太大区别。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全是让人绝望的消息。
它也给了我们希望,告诉我们成瘾是可以克服的。
成瘾读后感读完《成瘾》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作者安娜·伦布克博士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成瘾的奥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在书中,伦布克博士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极其丰富的世界,各种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成瘾物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痛苦的一面,导致精神空虚、甚至抑郁痛苦。
作者通过探索成瘾科学的最新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纵使我们不懈地追求快乐,却往往以痛苦的形式告终。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天平。
天平的两端分别是快乐和痛苦,人体内的天平会尽量制造出这两端的平衡。
然而,当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一端(快乐或者痛苦)的过剩时,就会增加体内在跷跷板另一端的固定砝码。
一旦人为的刺激消失,天平就会急剧倾斜,驱使我们不断地去制造“快乐”来维持跷跷板两端的稳定。
但这种不断制造快乐的行为会让跷跷板另一端的痛苦砝码越来越重,越来越稳定,总有一个临界点的到来,我们无法再继续制造“快乐”,然后滑入痛苦的泥淖。
这个理论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意识到,我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痛苦的一面。
当我不断地追求快乐时,我实际上是在增加跷跷板另一端的痛苦砝码。
一旦快乐的刺激消失,我就会陷入痛苦的境地。
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们需要平衡快乐和痛苦。
人类作为终极追求者,非常善于追求快乐,规避痛苦。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导致我们对快乐的渴望变得更高,对痛苦的容忍度变得更低。
如果我们长时间反复接受愉悦的刺激,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就会降低,快乐的门槛也随之提高。
现在需要更多的奖励才能感受到快乐,而些微损伤都能使我们感到痛苦。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伦布克博士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她认为,我们应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愉悦和痛苦的平衡。
通过内在立法,我们可以把跷跷板左右摇摆的幅度都控制在更轻的程度,从而更容易从平淡的生活中持续地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总的来说,《成瘾》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
《全球公敌》优秀观后感感悟(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全球公敌》优秀观后感感悟(10篇)《全球公敌》选择中外警方合作的经典案例,在剧本方面联合公安部禁毒局和新华社共同策划,在影像表现上着力探索“高品质现场感”的镜头表现,在故事讲述和视听语言上探索更为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疯狂成瘾者》有感近期读了《疯狂成瘾者——TED脑科学家的戒瘾成功之路》这本书。
这是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学家对自己体验十几种药物、毒品,从堕落到戒瘾成功真实故事的描述和剖析,绮丽而触目惊心。
许多媒体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报道,因为这是一本“从科学角度讲述成瘾经历和机制的回忆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药物依赖对我们来说相对遥远。
但这本书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成瘾的脑科学机制,而且也渗透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深层次的内部需要及情感满足。
“成瘾”,不单单指对毒品,对食物、药物、爱情、性、香烟、肥皂剧、购买等的极度渴望都是成瘾。
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受“瘾”的驱动,要么受它的控制,要么花大量精力与它抗争呢?成瘾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一样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复逃避。
药品、毒品,激发了大脑中某种神经传导的活跃,形成精彩的情绪、感受和幻想,这是同现实世界相脱离的美好世界,这种脱离现实、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体验让人们欲罢不能。
举个例子,就像喝酒,酒精促进了大脑中GABA粒子的释放,这种粒子抑制了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因此人的思维会闪现呆滞、寂静,情绪上更放松,自我管控上也会更松懈。
我在读研期间接触过一些酒精依赖的患者,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酒的味道,但酒精能让他们脱离现实中他们自认为改变不了的苦恼,缓解他们现实中的压抑、焦虑和种种人际不适。
再有就是毒品。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他接触毒品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羞耻和恐慌、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脱离。
作者说,很多药品、毒品,是激活或者强化了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或者是模仿了这些化学物质,让人体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这些物质弱化了感知,而虚拟印象占据了感知的位置,现实不再进入大脑,与意义相分离,从而本来存在的世界混乱了,就好像做梦一样。
因此,成瘾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是一种变坏了的学习,成瘾是极端化的渴望,成瘾的人,具有“改造现实”(在药物控制下自己认为自己能改造现实)的能力,成瘾者的大脑只有两者状态—漠不关心和兴奋,同时,成瘾者的生活伴随着选择变少,兴趣变窄。
《最后的疯狂》读后感《最后的疯狂》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生活中的种种疯狂描写,引发了我对人性、社会、以及生活意义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中年男子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但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患上了绝症,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他开始展现出一系列疯狂的行为,包括放纵自己、逃避现实、以及追求极端的快感。
这种疯狂并非真正的狂乱,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反抗和探索。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无助和绝望。
而面对这种绝望,一些人选择逃避,放纵自己,甚至走向极端。
这种疯狂并非是无意义的,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反思和探索。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天会面临死亡,但我们又如何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意义?或许答案并不在于逃避和放纵,而是在于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只有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通过《最后的疯狂》,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无法改变死亡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
或许生命并不是一场疯狂的追逐,而是一场内心的静谧。
只有在平静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主人公生活中的疯狂描写,作者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
我相信,在阅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会更加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生命或许短暂,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留遗憾,不负时光。
禁毒教育感想心得(11篇内容范文)禁毒教育感想心得篇1毒品是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大麻、杜冷丁等200余种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麻醉品与精神药物的统称,也包括近年来在美国等地流行起来的迷幻药。
国际上通常把毒品分为九大类,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鸦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可卡因类被称为“百毒之王”,毒品——白色恶魔。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别是位于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三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是世界四大毒品产区和主要转运地及运输路线。
自1987年以后,各国在每年的6月26日前后都要集中开展大规模的禁毒活动。
中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积极进行禁毒斗争,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禁毒专项斗争和群众宣传。
全国人大会于1990年12月颁布《关于戒毒的决定》。
2000年6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禁毒》白皮书。
据公安部提供的消息,1998年至200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54.69万起,缴获海洛因51.03吨,铲除非法种植罂粟6400余亩。
毒品和艾滋病已成为一个我们人人熟知的词汇,“毒品”,一个可怕的名词,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
多少鲜活的生命,被它妖艳的外表所诱惑,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是一条充满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充满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之路;而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目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
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
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中学生成瘾行为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delving into the book abou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ddictive behaviors, I was struck by the profound insights it offered.It"s disconcerting to witness how easily adolescents can fall into the traps of addiction, be it to the internet, games, or substances.The book highlights the complexity of this issue, emphasizing that it"s not just a personal problem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societal influences and pressures.在阅读关于中学生成瘾行为的书籍后,我深感其提供的见解深刻。
看到青少年如此轻易地陷入网络、游戏或物质成瘾的陷阱,实在令人不安。
这本书突出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强调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影响和压力的反映。
The narrative takes a heartfelt approach, sharing personal stories of students who have struggled with addiction.These tales serve as a cautionary reminder of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addiction can hav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mental health.It"s a stark reminder that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requires empathy, understanding, and immediate action.叙述采用了真挚的方式,分享了那些曾与成瘾作斗争的学生的个人故事。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读后感第一篇: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读后感读尼采《疯狂的意义》有感——哲学的思考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哲学,也许自己是一个太会思想的人,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总能引起自己的兴趣。
哲学总能把深刻的思想传达给我,也让我有所思想。
上学期的上思想道德课的老师,是一位哲学博士,由于他的介绍,在大学里我又找到了哲学的思考。
哲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思想艺术,它用语言表达了人们大脑中抽象的思考。
哲学也是美丽的画卷,它用思想渲染了整幅人生,赋予了其色彩。
以前总以为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觉得它很抽象。
不知,当一个人渐渐成熟后,当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生活后,当一个人孤独或者快乐的时候,总能对哲学有着深深的理解。
一个人只要你有对这个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你就是一个哲学思想者,当然很多时候这些思想有些肤浅,但也是一种思考,这就是哲学。
每读一本哲学书,总被哲学家表达在书中的思想所折服。
德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之一。
拜读过几个哲学大师的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黑格尔的批判性哲学,尼采对生命的思考等。
刚开始读叔本华的时候,他大胆而有深刻的思想,似乎引起了我的共鸣,不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不是因为自己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很多悲痛,只是对叔本华的深邃思想的一种钦佩。
叔本华的书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系统的哲学书,他的哲学宣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在他看来,人们所追求的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尽量可能避免遭到更大的痛苦罢了。
他主张人要摆脱一切尘世的利益,泯灭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抛弃一切理性观念和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达到无欲无我的境界。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于1851年发表。
在书中叔本华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逐一探讨关于人性、人格、地位、荣耀和名声等长久困惑人类心灵的问题,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以超然而明智的态度对待尘世。
书中提出“世界的内容全是痛苦”,人世的痛苦根源是人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
《最后一个疯狂的人》读后感
《最后一个疯狂的人》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情节的
展开,引发了我对人性、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杰克的男子,他是社会上的一个边缘人物,过着颠沛流离
的生活。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疯狂的梦想,他希望能够改变这个世界,让人们摆脱贫困和不公。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理想最终被现实击碎,他变得越来越孤独和绝望。
最终,他成为了最后一个疯狂的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通过对杰克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
他渴望改
变现实,却又无力改变,他疯狂地追求着理想,却最终陷入绝望。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
贫困、不公、腐败,这些问题无处不在,让人感到无力和绝望。
杰克想要改变这一切,却最终发现自己无法逃脱这个现实,他成为了受害者,也成为了施害者。
这种现实的残酷,让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人性的复
杂和矛盾,社会的不公和腐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我们需要正视并思考。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做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最后,我想说,《最后一个疯狂的人》是一本值得深思的好书,它让我重新审
视了人性和社会,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一切。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一些启示,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不再疯狂的人,而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并存的人。
狂热分子读后感这本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精神错乱、疯狂的年轻人,他们中有吸毒者、酗酒者、贩毒者等。
他们以解闷和寻求刺激为目的,过着荒诞不经的生活。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
读者通过他们的视角,体验到了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欲望。
小说的开头,作者通过一场生动而夸张的追逐戏描述了主人公Mark Renton与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这场戏让人瞬间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狂热和疯狂。
在之后的故事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情节展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是主人公Mark和他的朋友们的吸毒经历。
作者用生动而真实的笔法描绘了吸毒者的迷幻感受和倒霉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更加了解了吸毒者的心理和对药物的依赖。
同时,作者通过主人公自己的思考和对他人的观察,对吸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主人公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来展现苏格兰社会的问题。
他们的家庭大都不幸福,父母离异、虐待等问题都成为了他们狂热与疯狂的源头。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并且无声地批评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小说以一种黑暗和残忍的方式展现了疯狂和狂热。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难戴上正常的道德眼镜,但却又无法抗拒这种狂热的魅力。
这也让人深思:是什么推动这些年轻人走上了这条狂热的道路?他们是否有选择的权力?这种狂热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现实问题?《狂热分子》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说。
它通过生动的描写、紧凑的情节和深入的思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苏格兰社会的真实面貌和问题。
虽然这本小说充满了黑暗和残酷,但伊恩·麦克尤恩却用他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思考。
读《狂热分子》,让我更加了解了精神错乱和疯狂的背后,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的角度和责任。
这本小说是一本值得一读并深思的好书。
《疯狂读书人》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疯狂读书人》这本书,哎呀妈呀,真是太有意思了!里面那个主角啊,叫小飞,他可真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每天啊,不是抱着书啃,就是躺在树下翻,连吃饭都忘了,哈哈哈,简直就是个书痴儿!
小飞喜欢书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回,他半夜起来上厕所,路过书架,结果竟然忍不住拿起一本书坐那儿读了半天!哎呀,这要是我,肯定得挨妈妈骂了,可小飞的妈妈居然不生气,还给他泡了杯牛奶!羡慕死我了!
我觉得小飞特别厉害,因为他读了好多好多书,知道的东西可多了。
他连恐龙为什么灭绝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呢!我也想像他那样变成一个“疯狂读书人”,不过呀,嘿嘿,我可能没他那么能坐得住,玩起来就啥都忘了。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以后少玩一点儿,多看看书。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像小飞一样,把全班的小朋友都讲得“哇哇”惊叫呢!
嘻嘻,这就是我的《疯狂读书人》读后感!
—— 1。
第一部分成瘾脑模式:超想要,不是真需要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品牌成瘾的大脑机制和基础。
从而发现成瘾的本质-多巴胺制造的匮乏感(欲望)绑架了人们的大脑。
第一章上瘾的是一种化学物质第二章上瘾的是一种关系---------读后感1第三章上瘾的是一种可能第四章上瘾的是一种欲望――――读后感2第二部分成瘾公式:三点具备必成瘾不管人们是对品牌还是对其他瘾品上瘾,归根到底都是自我(社会性的)的存在模式造成的。
人们会对什么成瘾,完全要看社会性的大脑对什么上瘾。
通过对人脑的研究*终揭晓:想象、情感、连接是驱动用户对品牌成瘾的三大关键要素。
第五章开启“想象”才更美好第六章注入“情感“才会迷恋第七章触动“连接”就会渴望第三部分成瘾开关:迷恋刺激,不停想要握住成瘾的开关让我们可以随时按动开关让消费者在匮乏与欲望中切换——“让他欢喜,让他忧”。
第九章“瘾品”是人们逃离恐惧的渠道第十章“瘾品”是人们实现美好的工具第十一章开关之间是不停地想要摘录1:读后感2:让消费者对我们的品牌诚意当今社会这个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餐饮三个关键点就是一个引爆点一个是联想,感觉还有让顾客产生差一点,永远缺少一点的执着感。
现在对各品牌来说节点,这是我们的促销,而这个促销并没有给顾客什么好一点或者美妙的感觉,如果让品牌在价格中拼搏浮沉,那么这根本就不能带给顾客好一点,或者愉悦的感觉,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利益驱使,只是觉得它划算,可有可无的替代品而已。
如何创造一个品牌的形象对于我们一个代理商尤为至关重要。
我觉得我们部门是最缺乏创新行为的一个部门,在我们的活动策划中,似乎与顾客沟通的特别少,而且在顾客维护方面还是欠缺加强的,如果录用书中的理论来讲,我们与顾客的接触也就是切机是不够的,对顾客来讲如何引流,如何带动顾客触摸到他们的兴奋点,这个是我们需要重点去抓,陈颖要让顾客对我们这个品牌感觉超想要超需要,就如我们在朋友圈发的照片一样,我认为只是单纯的告诉他商品信息还没有勾引出去对这些商品的联想兴趣,其他的代理公司经常会做一点vip客户的时装秀,给顾客带来我们当季产品的理念和穿着效果的演示,让顾客对这些产品产生美好的联想和拥有它的愉悦感觉,我们部门根本就没有做过这样的活动,所以对我们这部门来讲,如何打动顾客做好顾客对我们的沟通和交流的契机是还是很欠缺的。
仿读后感5篇600字看完神奇的仿生学后,我想:动物身上居然可以让人做出那么多的发明,太厉害了。
里面有写到,以前的飞机机翼在空中会得以至爆炸,人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知道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蜻蜓早就知道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仿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仿读后感1看完《深度模仿》,更新了我的学习观念,我一直觉得模仿与创新是一对反义词。
现在才明白,原来模仿也是高效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模仿与创新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当然,模仿并不只是照搬,《深度模仿》告诉我们如何能做到高效、高质量的模仿。
模仿也是种能力,有的人模仿能力强,一学便能掌握到关键,并能模仿输出,就像他模仿的压根就是他自己的东西一样。
我曾经与一位同事一起去参加学习班,回来后她给大家讲课,她能完全掌握到授课老师的精髓,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觉得模仿能力也是一种练就的本领。
而我这种习惯自己慢慢摸索的类型,学习模仿就得从基础学起,看到优秀的人,优秀的事物,就要毫不犹豫地认真模仿。
至于怎么模仿,《深度模仿》给我们介绍了模仿的方法:彻底模仿。
这要经过三个过程:1、单纯的照抄式模仿。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模仿方法,也是一般人开始模仿的方式。
这是守,守住别人固有的模式来模仿.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
这应该是比较高段位的模仿,掌握模仿对象的实质内涵和关键,再结合实际进行模仿输出,而不是照搬。
这就是“破”,突破原有模仿对象的瓶颈,引发革新。
3、本质性转移,得到新创意。
这应该是模仿的最高境界,不仅掌握了模仿的精髓,还迸发了自己的小宇宙,进行创新,成为仅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是“离”,离开模仿对象,开创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学习从模仿开始,可以更高效,而模仿的目标是自我成长,推陈出新。
仿读后感2《心理大师3:模仿者》对比前两季《心理大师》整体的故事架构人物都进行了全面升级,故事情节亦愈发精彩,属于心理大师系列的一个转折点。
尤其是《心理大师3:模仿者》的开篇提到了1955年4月18日凌晨1点15分,一位无可争议的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医院离世,他的脑袋被知名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医生,给偷偷锯开了头盖骨,带走了天才的大脑。
禁毒心得体会读后感(精品10篇)禁毒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捍卫美好家园,敲响希望之钟当今世界,毒品和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毒品犯罪、吸毒及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威胁。
在相关的一些调查中人们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在第一次吸毒前,并不完全知道毒品会给自己、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沾染上了毒品,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和社会。
通过对《形势政策——禁毒防艾》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禁毒防艾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学习认知,对国家和社会的禁毒防艾形势政策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了解,为自己成为当代高素质、高水平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迈出了重要一步,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学习是必要的,也是自己必须掌握的。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深受毒品其害的国家,曾因为吸毒的人太多,而被称为东亚病夫;因为毒品泛滥,导致大量黄金白银外流,国力由盛转弱;因为毒品爆发了两次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前车之鉴,镂骨铭心。
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对毒品问题如此重视,对吸毒行为采取严厉打击的原因之一。
《关于禁毒的决定》把吸毒行为规定为一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给予治安处罚、劳动教养,并对成瘾的吸毒行为规定要予以强制戒毒。
更为可怕的是,据调查显示,在全部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中,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的占总数的56.8%,其他途径包括性途径、血液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也占了一定比例。
可见,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最大恶源!如何堵塞这条恶源是我们各有关部门,包括广大社会人士需要共同努力的。
常见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罂粟、大麻、杜冷丁、古柯、可卡因毒等,吸毒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它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和结构会造成严重损害。
吸毒会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减慢呼吸频率,降低肺功能,导致人体缺氧,产生肺水肿,最终因呼吸衰竭致人死亡;吸毒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引起脑部化学物质改变、神经功能紊乱、智能减退、血液循环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从而导致头痛、抽搐、胃肠绞痛等毒副作用;吸毒可直接损害人体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感染疾病;女性吸毒者有闭经、痛经和排卵停止,妊娠妇女可导致早产、畸胎或胎儿死亡,若胎儿幸存也已成为毒品间接依赖者。
《疯狂成瘾者》有感
近期读了《疯狂成瘾者——TED脑科学家的戒瘾成功之路》这本书。
这是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学家对自己体验十几种药物、毒品,从堕落到戒瘾成功真实故事的描述和剖析,绮丽而触目惊心。
许多媒体都对这本书进行了报道,因为这是一本“从科学角度讲述成瘾经历和机制的回忆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药物依赖对我们来说相对遥远。
但这本书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成瘾的脑科学机制,而且也渗透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深层次的内部需要及情感满足。
“成瘾”,不单单指对毒品,对食物、药物、爱情、性、香烟、肥皂剧、购买等的极度渴望都是成瘾。
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受“瘾”的驱动,要么受它的控制,要么花大量精力与它抗争呢?成瘾在某种程度上说都一样的,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复逃避。
药品、毒品,激发了大脑中某种神经传导的活跃,形成精彩的情绪、感受和幻想,这是同现实世界相脱离的美好世界,这种脱离现实、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体验让人们欲罢不能。
举个例子,就像喝酒,酒精促进了大脑中GABA粒子的释放,这种粒子抑制了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因此人的思维会闪现呆滞、寂静,情绪上更放松,自我管控上也会更松懈。
我在读研期间接触过一些酒精依赖的患者,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酒的味道,但酒精能让他们脱离现实中
他们自认为改变不了的苦恼,缓解他们现实中的压抑、焦虑和种种人际不适。
再有就是毒品。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他接触毒品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羞耻和恐慌、保持与现实世界的脱离。
作者说,很多药品、毒品,是激活或者强化了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或者是模仿了这些化学物质,让人体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这些物质弱化了感知,而虚拟印象占据了感知的位置,现实不再进入大脑,与意义相分离,从而本来存在的世界混乱了,就好像做梦一样。
因此,成瘾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是一种变坏了的学习,成瘾是极端化的渴望,成瘾的人,具有“改造现实”(在药物控制下自己认为自己能改造现实)的能力,成瘾者的大脑只有两者状态—漠不关心和兴奋,同时,成瘾者的生活伴随着选择变少,兴趣变窄。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成瘾现象和心态。
其实,任何一种成瘾都是相似的,比如宗教,比如懒,比如游戏等等,成瘾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我无意于诋毁宗教徒,但宗教徒的心理跟成瘾者是非常相似的。
兵荒马乱让人们只能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摆脱现实困境,宗教的出现让他们抓住了救命稻草,时间久了就内化为了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习惯。
这是一种世界观的颠覆,通过建立一种美好世界的印象,让人产生情感的依赖;懒癌患
者和拖延症更是一种成瘾,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解决策略的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愧疚和后悔中,每个懒癌患者在拖延的时候都在维持与现实世界想要脱离的状态,在拖延中给自己架构出某个空间,在沉溺中获取与现实世界的苦痛所不一样的意义。
他们通常更侥幸、更唯心,懒和拖延让他们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实世界割裂开来,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缓解和满足。
我再来说一个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接触到的一个案例。
一个在外界看来非常优秀的女孩,脸上有许多非自然形成的疤痕。
当她告诉我这些都是她自己反复揭掉结痂造成的疤痕时,我马上想到了“成瘾”。
这个揭掉结痂、感受疼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瘾”。
获得的关爱不够,情绪的出口不对,对朋友比自己优秀的不满足,都是用某种成瘾来缓解情绪的根源。
她将心理上的压抑转移到身体上,并满足于这个过程的感受,其实是一种本能的逃避行为。
在这本书中,成瘾让内向而又缺爱的作者一度无法摆脱,虽然其中有很多负能量的人生状态,但这仍是一本成功的、极具建设性的书籍。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成瘾者,自知或者不自知。
但总之,心理学研究的个案总是千奇百怪的。
所以说,心理咨询师的内心能量需要异常的强大。
我也在想,治愈“成瘾”的方法,不仅是多种多巴胺之间的平衡,更是一种对困境的直面和勇敢。
大脑有其天生的脆弱性,唯有强大的
意志力和归属感能让人脱离万劫不复的深渊。
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内部世界丰富而外倾性不足,很容易沉溺成瘾,需要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来化解。
也就是说,成瘾的人需要的不是惩戒,而是关爱。
读这本书除了猎奇和烧脑,也为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提供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为众多“成瘾者”提供了希望:曾经堕落不堪的瘾君子也能成为著名心理学家,相当暖心而充满希望的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