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论和怀疑论
- 格式:pptx
- 大小:154.21 KB
- 文档页数:17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怀疑派:皮浪主义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
皮浪的口号是:“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浪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皮浪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
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
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皮浪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
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
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
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中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
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
皮浪也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浪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皮浪所说的“不动心”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另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原著选】1.“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
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是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不应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物都说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而也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
”2.它既不是这样的,也不是那样的,也不是这样和那样的。
本体论主义:(英ontologism)西方哲学史理论。
指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以独断的态度研究超越的本体问题的学说。
古希腊哲学中已经有本体与现象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本体,是静止的,而现象世界则是运动的。
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现实世界为现象、为本体所派生,现象永远在追求本体,已具本体论主义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基本上是从经验来说明现象的形成,没有把现象与本体割裂开来,但后来提出形式的形式,形成一种离开现象的本体,他的形而上学追求一种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带有本体论的意义。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本质为主要内容,认为哲学是神学的侍婢,借助于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理论,以神学论证上帝的存在,本体论主义有很大的发展。
唯理论者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本体论主义的理论。
英国休谟以怀疑主义打破追求本体的迷梦,导致德国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理性的来源及其所能达到的范围,认为形而上学是不能成立的,而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只是一种假定。
康德以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以一种思辨为基础的哲学回到本体论。
英国罗素不认为本体是超越的存在,而是在认识之中由直觉所达到与现象相对立的存在,故本体是意识内在的对象。
德国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均属于这种理论,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发展的本体论主义。
蒂利希的神学提出一种相互联系的方法把有限的人的生活与无限的神相互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是最后关怀的对象,也自称为本体论主义。
现象论:(英phenomenalism)将客观存在的物质对象归结为实际的和可能的感觉的哲学理论。
英国贝克莱最早提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现象论体系。
他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源自感觉经验的主张,但不同意洛克把现象和客观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的观点,认为人并不拥有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人感知的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从而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的存在,“存在即是被感知”。
所罗门:什么是怀疑论假如有人问你(不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问过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在做梦?假如他——可能是你的一个朋友,他正在上第一堂哲学课——还问你,你怎么知道世界存在或曾经存在过,你怎么知道你所经验的每一样东西,从母亲的乳房到你所拥有的汽车,不会仅仅是你心中的观念而已?你该怎样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假设,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假设必然为假,而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绝大部分形而上学思考以及我们谈论自己的方式的假设。
这个假设就是:实在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外部的”(物理世界),一个是“内部的”(我们的经验世界)。
即使我们不在这里经验这个物理世界,它可能也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根据这个假设,我们经验到的世界也是同一个,即便我们只是梦到它,甚至是像莱布尼茨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心灵,他由上帝安排好了在特定的时间具有特定的体验,就好像有一个物理世界“外在”于我们一样。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这个既古怪又令人烦恼的假设呢?倘若我们仍然采取以前谈论问题的方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显然可以依凭自己的感觉,借助自己的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
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他们都同意,我们所直接知道的(无论是借助理性还是经验)首先就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
不过,这些观念和感觉都“位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世界显然是一个“外在”于我们心灵的“外部”世界。
我们会很自然地假设,我们的观念或“表象”对应着世界中的事物。
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一点的呢?许多经验论者都同意洛克的说法,即世界中的事物会以某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使我们获得了某种类型的经验,我们正是从这些经验的性质推出外部事物的样子的;而唯理论者却可能认为,我们的观念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也许正如笛卡儿所说,这是由上帝来保证的。
但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唯理论者彼此之间也会产生分歧呢?然而,两个世界的假设却会导致一个严重的两难困境。
要想看清楚问题的实质,让我们用两条显然合理的说法重新表述这个假设:(1)存在着一个“外部”世界——一个处于我们的信念和经验之外的,不会受我们的想法影响的世界;(2)我们能够直接认识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内容——我们的观念、信念、各种经验以及那些所谓的必然真理(比如逻辑规律和算术规律)。
分析哲学——休谟的摘要: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活力与魅力。
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休谟作为西方哲学怀疑论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不但对怀疑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对其他学说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同时,作为“温和的怀疑主义者”,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怀疑主义;消极的;积极的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晚期希腊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并驾齐驱的是怀疑主义,它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
怀疑主义学派与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对如何达到灵魂安宁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共同之处是伦理的目的。
但是怀疑主义另辟蹊径: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它没有通过以前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怀疑主义认为伊壁鸠鲁和斯多哥学派的观点是独断论。
所以怀疑主义基本观点是: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以此出发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为之动心,也不作判断,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灵魂的安宁。
在晚期希腊,怀疑主义作为与占支配地位的绝对主义形态相对立哲学形态,她的影响很深远,不仅有很深的历史根源,而且她的思想传统也很悠久。
我们从逻辑史和一些西方哲学中也能看到一些哲人的思想,比如说:普罗泰戈拉,他提出的感觉相对主义,德谟克利特思想中的约定论和不可知论因素以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的关于怀疑论的部分,这些都为后来怀疑主义产生有重要奠基作用。
休谟的怀疑论思想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打击第一,休谟把洛克的感觉论和经验论贯彻到底,形成了怀疑论思想,指出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独断性质。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对象只能是一种感性知觉,至于不依赖于感性知觉的实体、独立的存在体,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存在体都是不可知的,在这方面力图建立某种所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知识,完全是非法的。
他写道:“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尽头,我们实际上也超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之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的存在。
”在此,休谟指出了独断论思维方式对于理性能力的盲目自负,因此:“我们永远不可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休谟对人类理性的限度有着冷静的“界限意识”,这是怀疑论思想的核心精神意蕴。
于是,休谟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拒斥了形而上学:“例如神学的或经院哲学的书,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量或数方面的抽象论证么?其中包含着有关事实与存在的任何经验论证么?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将它投到烈火中去,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东西,只有诡辩和幻想。
”第二,依托感觉经验论的立场,休谟将因果关系解释为“习惯性联想”,这种对于“因果关系”的感觉论解释否定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在近代思想的背景下,知识的核心基础在于普遍必然的因果性关联,然而休谟却认为:“不但我们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而且经验给我们指出它们的恒常结合以后,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所曾观察过的那些特殊事例之外。
我们只是假设,却永远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这就是说,理性无法导致必然性、规律性的知识,而那些所谓必然性的规律、知识,只不过是一种“习惯性联想”而已。
康德通过“批判”反驳休谟的怀疑论思想康德意义的“批判”并不是要盲目地摧毁形而上学,而是为审理、区分人类思维的各项能力,进而重建形而上学,建设“批判”的形而上学。
第1章第2章问题:最古老的真理理论是()。
答案:符合论问题:符合论是指()与事实的符合。
答案:命题问题:真理融贯论是与信念的()有关。
答案:系统问题:融贯论也被叫做()。
答案:整体论问题:有用即真理最终指向()。
答案:实践问题:有保证的可断定性意味着真的。
()答案:正确问题:真理符合论与我们的常识直觉有关。
()答案:正确问题: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符合论()答案:错误问题: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是一种唯心论()答案:错误第3章问题:知识主要包含了()。
答案:真理问题:当下意识到的信念通常被叫做()。
答案:偶然的问题:信念得到了辩护是指信念()可接受的标准。
答案:符合问题:知识总是包含了正确的()。
答案:假定问题:最初提出先天知识的哲学家是()。
答案:柏拉图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区分是一种()区分。
答案:认识论问题:只要我的命题可以得到辩护就可以获得知识。
()答案:错误问题:我们能够完全地知道一切事情。
()答案:错误问题: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答案:错误第4章问题:“怀疑”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
答案:研究问题:怀疑论承认现象,但不承认肯定的()。
答案:信念问题:“窃取论题”是一种()。
答案:诡辩问题:悬置判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答案:宁静问题:古典怀疑论的标志是拒绝独断论而赞同()。
答案:常识问题:斯多葛学派是怀疑论的对手。
()答案:正确问题:斯多葛学派的知识论是为了得到确实性。
()答案:正确问题:怀疑论的立场仅仅是拒绝独断论。
()答案:错误问题:古典怀疑论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
()答案:正确第5章问题:怀疑论主张我们没有任何确定的()。
答案:知识问题:独断论意味着拥有一种确定的()。
答案:信念问题:笛卡尔怀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得到()。
答案:确实性问题:“我思故我在”表达了一种不可怀疑的()。
答案:知识问题:休谟的知识论以()为基础。
答案:经验问题:休谟怀疑论是对()的怀疑。
答案:因果关系问题:怀疑论是与独断论完全对立的。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你了解“知识”吗?1知识论是关于(C)的学问。
∙A、科学∙B、逻辑∙C、真理∙D、信念2知识是得到确证的真的(A)。
∙A、信念∙B、知识∙C、真理∙D、逻辑3“知道”意味着(C)。
∙A、熟悉∙B、理解∙C、相信∙D、掌握4“我非常了解我的朋友”,这是一种(A)知识。
∙A、熟悉的∙B、描述的∙C、能力的∙D、信念的5“我知道怎样开汽车”,是一种(C)知识。
∙A、真理∙B、熟悉∙C、能力∙D、描述6“我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是一种(A)知识。
∙A、描述∙B、能力∙C、真理∙D、熟悉7知识是关于真理的学问。
(正确)8知识与信念有关。
(正确)9熟悉就意味着理解。
(错误)什么是“真理”?1最古老的真理理论是(A)。
∙A、符合论∙B、融贯论∙C、实用论∙D、先天论2符合论是指(C)与事实的符合。
∙A、事实∙B、信念∙C、命题∙D、描述3真理融贯论是与信念的(A)有关。
∙A、系统∙B、部分∙C、关系∙D、逻辑4融贯论也被叫做(C)。
∙A、辩证法∙B、程度学说∙C、整体论∙D、先天论5有用即真理最终指向(B)。
∙A、信仰∙B、实践∙C、知识∙D、真理6有保证的可断定性意味着真的。
(正确)7真理符合论与我们的常识直觉有关。
(正确)8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符合论(错误)9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是一种唯心论(错误)信念是可以得到确证的吗?1知识主要包含了(B)。
∙A、意见∙B、真理∙C、谬误∙D、逻辑2当下意识到的信念通常被叫做(A)。
∙A、偶然的∙B、倾向性的∙C、真的∙D、必然的3信念得到了辩护是指信念(C)可接受的标准。
∙A、认可∙B、拒绝∙C、符合∙D、超越4知识总是包含了正确的(A)。
∙A、假定∙B、认识∙C、信念∙D、逻辑5最初提出先天知识的哲学家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黑格尔6先天与后天的区分是一种(A)区分。
∙A、认识论∙B、语义学∙C、性质∙D、逻辑7只要我的命题可以得到辩护就可以获得知识。
康德的界限问题摘要康德以其“批判哲学”使传统形而上学开始从新焕发活力,本文通过对康德的思想的形成与转变和对前人的批判与形而上学的从新建立的论述,简单地介绍了康德的主要思想,及其康德对界限与限度的理解。
关键词批判感性知性物自体一、对之前的理性的批判在康德看来,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理性开始至研究经验的事物,它所依据的原理是经验中无法避而不用的,也是由经验证明有效的。
同时,理性从这些经验中的有效的原理如“因果律”出发,去追溯更远的原因。
在不断的追溯的原因过程中永无止境。
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就会求助于另一些原理(形而上学),这些原理虽然超出了经验,但看起来又似乎确信无疑,连普通经验也都会同意的。
“这一个纷争不息的战场,就叫做形而上学。
”由此可见,最早出现在哲学史上的必定是独断论。
“最初,在独断论者的控制下,形而上学的统治是专制的。
”古代柏拉图,近代笛卡尔,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唯理论哲学是独断论的近代形式。
所谓独断论,按康德的规定,就是不预先批判其自身能力的纯粹理性的独断做法。
康德指出,一切形式的独断论都是理性的一种忙妈妈运用和误用,都是注定要破灭的冒险,就如同不先审查和筑好地基就贸然兴建大厦一样,是非坍塌不可的。
接着独断论出现的是怀疑论。
“这样,形而上学本身就摧毁了它被持久承认的资格。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这门科学而作的一切尝试,也无疑曾经是怀疑论这么早出现的首要原因。
按照怀疑论的观点,理性对待它自身严苛到如此程度,以致怀疑论不是从别处,而恰恰是从对理性的最重要的向往得不到满意而感到完全灰心失望这一点上产生的。
”怀疑论在康德那的规定是一种“ 有技术的,有学问的无知的原理,它毁弃一切知识的基础,尽一切可能把知识的信用和可靠性破坏无余。
”在康德看来,哲学史就是独断论和怀疑论循环的交替过程。
古代先是柏拉图及后来各种相互对立的独断论的哲学,随后出现的是古代的怀疑论——皮浪主义,而后又是新柏拉图主义的独断论;在近代,先有笛卡尔等人的独断论,而后是休谟的怀疑论。
怀疑论1 怀疑论怀疑论(skepticism),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
怀疑论是与独断论相对而言的。
独断论相信人能够发现真理,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所以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
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同。
古希腊怀疑论的创立者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不能确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者则对各种宗教教条表示怀疑。
18世纪英国哲学家D.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
德国哲学家I.康德怀疑人能够认识物自体。
现代西方的怀疑论者承袭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拒绝研究感觉之外的实在。
皮浪的怀疑论怀疑论的创始人是皮浪(约公元前360年—前270年)。
他是爱里斯城邦人。
他原来是一个贫穷而默默无闻的画匠。
他参加过亚历山大的军队,随军远征印度。
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他对具体事物持怀疑态度的轶事。
有人说他走路的时候,总是不走那没有东西、没有车马迎面而来的道路;有一次他正对着一堵墙跑过去??在这些轶事中最后总是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他的朋友把他拉开,使他脱离危险。
这些轶事都是不真实的,是后人误解了他的怀疑论哲学,为讽刺他而编造出来的。
还有一些所谓“不动心”的轶事。
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去拉一把。
别人都谴责他,老师则赞扬他的冷漠和无动于衷。
还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
同伴们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这就是哲人应该具有的不动心状态。
正因为皮浪是一位怀疑论者,所以他没有做过教师,更没有写过著作。
他只是把他的思想传授给几位朋友。
在这些朋友中,最有名的就是费利斯的蒂孟(公元前325年—前235年)。
他是著名的讽刺诗的作者,作品有《讽刺诗》(3卷)、《影像》等,内容是贬抑一些哲学家和哲学,颂扬皮浪和他的学说。
《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感想在《畏惧与颤栗》的前言,克尔恺郭尔坦言他十分喜欢古希腊人一点是:他们都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哲学的,并将之视为一生的任务。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说等他学完全部的课程后发现“自己陷入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同样,康德也谈过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哲学在帮助我们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并非是顺从——它不会安慰你,也不会减轻你的疼痛;实际上它一定会使你的生活更加艰难。
“因为现实是不合理的,理性的任务是确保我们不会忘记这一点。
通过独断论和怀疑论之间的辩证法,哲学引导我们尊重两者都包含的好奇与愤怒。
它要求我们直面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世界的事实,同时拒绝放弃心中想要的世界。
”因此,克尔恺郭尔羡慕古希腊那些退役的老辩论家们:他们穿过了所有的陷阱保存了怀疑之平衡,并无所畏惧地拒绝了感觉的确定性和思想的确定性,毫不妥协地抵制了自爱心的恐惧和同情心各种讨好的暗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恰恰都以这个作为开始。
一、亚伯拉罕的试炼神要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要亚伯拉罕把以撒带往摩利亚地,在他所指定的山上,把以撒献为燔祭。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的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
到了地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
亚伯拉罕吩咐仆人和驴在山下等,他和以撒去拜一拜,就回到他们那里。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以撒的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
以撒问父亲献燔祭的羊在哪里?亚伯拉罕回答上帝必自己准备做燔祭的羊。
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到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
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
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不可在这个童子的身上下手,一点也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
“真实—创造”中的“二律背反”——隐蔽在卢卡奇思想中的维柯郑飞摘要:维柯构成卢卡奇思想形成过程中一条隐蔽的线索。
维柯既是近代哲学思想来源,又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维柯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关联性体现在“真实—创造”范畴中,无法摆脱“二律背反”。
从几何学维度而言,理性“创造”的几何学“摹像”无法涉及感性经验内容;从历史维度而言,理性“创造”的“永恒理念的历史”无法包罗一切。
维柯提供了历史这一新的思考向度,但是没有达到辩证逻辑的高度。
卢卡奇沿着维柯之路深入历史,在“历史主客体同一性”的无产阶级意识中找到了答案,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关键词:卢卡奇;维柯;西方马克思主义;二律背反作者简介: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4)03-0071-09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诚如张亮所指出的那样,“卢卡奇的著作与思想深刻参与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过程中,已经像盐溶于水那样,融入并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寻溯卢卡奇的思想史渊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拉斯克等新康德主义的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维柯的影响却是隐蔽的,这一方面缘于维柯在哲学史上的“非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阿多诺哲学文献的翻译与研究”(20&ZD034)。
①张亮主编:《卢卡奇研究指南》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71“真实—创造”中的“二律背反”——隐蔽在卢卡奇思想中的维柯流”地位,另一方面则由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过于晦涩。
维柯不仅是理解卢卡奇所谓“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的线索,也构成韦伯之外的另外一重思想背景。
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一文中,马克思用自己的眼光论证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原子论物质性规定与观念性规定的差别,以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为基础重新建构了原子概念。
马克思将原子概念解读成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主体性的能动的自我否定的原子概念,提出了辩证否定的原子论。
这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概念辩证法是《博士论文》的方法论基础概念辩证法源于亚里士多德,成于黑格尔。
它主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定和把握,在内在矛盾的推动下,概念得以辩证运动,展现出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黑格尔认为,“真理的真实形态取决于科学性,——或者换个同样意思的说法,真理唯有在概念那里才获得它的实存要素”,〔1〕“人们只有通过概念的劳作才能赢得真实的思想,赢得科学的洞见。
只有概念才能产生出知识的普遍性”。
〔2〕马克思用黑格尔“概念”的概念解释原子运动,将原子论的物质性规定与观念性规定组成原子概念的逻辑整体。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遵循必然性的原子,而伊壁鸠鲁引入了偶然性因素,这种偶然性的一个表现即是原子的偏斜运动。
在马克思看来,原子的偏斜代表了原子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必然的自在存在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过程实现了原子概念的完成。
黑格尔将世界看作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意义上的整体。
他想要超越主客体之分,构建一个完整的哲学世界。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的哲学观,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各自的原子论改造为辩证否定的原子概念的不同规定,成为整体的不同部分。
[作者简介]冯斌,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哲学硕士。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重新解释希腊原子论的文献。
为了回应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将德谟克利特阐释为近代经验论的代表,将伊壁鸠鲁阐释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
在马克思的阐释之下,二者的原子论具有了近代哲学二元纷争的意味。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米力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通过观察“水”这“有定形”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纳克西曼德作为他的学生则反对其老师的做法,他认为任何单一的自然物均不可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
他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吧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而阿那克西美尼泽他认为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这是对泰勒斯和阿纳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因为它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当做了最真实的东西,当做了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的本质,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和“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
它不再把“本质”、“原则”、“绝对”等理解为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思想范畴,“本质被描述为非感性的东西,于是一种与感性、与旧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被提升和说成本体和真实的存在”,从而“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
”3、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他认为或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但其“分寸”、“次序”、“周期”、“必然性”等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而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他表述为“逻各斯”。
逻各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