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厦门大学2004年传播专业国庆辅导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噪音”一、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解线索1、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新闻事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2、新闻事业自身的演进——新闻工作、新闻业务、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等二、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考试特点——封闭性1、命题的封闭性2、判卷的封闭性三、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复习方法1、目录记忆法2、综合归纳法3、命题分析法四、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天籁之音”权威专家建言——听不听由你!1、“涛声依旧”——命题方式: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2、“薄古厚今”——学习原则2、“抓典型”——典型新闻媒介、典型新闻事件、典型新闻人物3、“揪尾巴”——吃透每章之后的“学习思考题”第二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2、“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3、“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4、“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2003年福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根底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
2.弱效果理论
3..黄远生的四能
4.热血日报
5.劳动界
6.新闻真实性
二、简答题
1.某航空公司一飞机失事,假设你是?人民日报?;?申江效劳导报?;?南方周末?记者,你将怎样组织报道重点且说出原因。
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开展?3.清末的重要新闻法规?
4.舆论在民主社会的功能。
三、论述题
1.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和运行机制分析香港?东周刊?登载女星裸照事件并发表看法。
2.论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材料提供俄国家杜马制止发表有关车臣战争等反恐新闻和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的新闻。
3.论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开展过程。
2021年福建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平行蒙太奇
2.预测性新闻
3.区序
4.广告合同制
5.组织传播
6.忠诚性购置行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广告环境?
2.请简述1938年创办的?新华日报?在报纸评论方面的特色。
3.什么是二阶段认知反响理论?
4.记者采访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说明现场直播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和特色。
2.为什么说双向沟通和传播是公共关系的根本概念?
四、综合题
1.现在广告的公信力正遭受质疑,请阐释如何提升广告社会公信力? 2.不少于800字的新闻评论。
1999--2012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试题厦门大学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收专业:新闻学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2.自年起,《遐迩贯珍》增出《布先篇》,这是我国中文报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3.上世纪末上海形成三家中文报纸鼎立的格局,这三报是4.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这种政论写作原则,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5.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6.1900年1月25日创刊的是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
7. 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家。
8.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即。
9.黄远生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
10.1918年10月14日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1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
12.中共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办过日报,大革命时期创办了,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
13.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是年在哈尔滨创办的。
14.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办于江西瑞金。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年5月1日创办的北京电视台。
15.1988年1月日起,台湾当局实施了年之久的“限证”、“限张”、“限印”等所谓的“一报三禁”,全部宣告解除。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2.简述邹韬奋的优良报刊工作作风。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试述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
2. 试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1999新闻业务试题一、填空题(共10分)1、〈〈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的(国名)2、中央电视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二套是---------,七套是-----------频道3、为新闻配资料是为了----------------------4、“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有--------------、--------------、---------、---------------、5、-------------------------------,屈指行程二万二、问答题(共30分)1、何谓同期声,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有何意义2、副刊配合新闻版应注意什么?可以不配合新闻版吗?(举例说明)3、评论性编者按的写作要求是什么三、能力题(共60分)1、把下述消息改写成今日新闻(20分),并制作复合型标题(10分)2、阅读通讯〈金戈铁马鏖战急〉,据此写一短评(800-1000字),并配上标题(30分)材料:关于子弟兵抗洪抢险的。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厦门大学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讲传播和传播学传播的定义各种各样关于“传播”的定义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传播的动态和运行机制;系统——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传播的层次: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的发展史: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经验主义主流的形成:在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特征形成的过程中,以下学者是功不可没的:1.拉斯韦尔:宣传研究、舆论信息、政治领袖的作用、大众媒体的内容分析2.勒温:“场论”、“群体动力学”、“把关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舆论领袖、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传播和态度改变、控制实验法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第二讲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模式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3.德弗勒的双向环形模式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大众传播的功能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环境守望、结合社会来适应环境、文化传统的递传●赖特:提供娱乐●施拉姆: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递社会遗产、提供娱乐三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媒介使那些受其支持的政策、个人和团体的地位合法化●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发挥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精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五功能说:告知、联系、一致性/教育、娱乐、动员——麦奎尔第三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一、确定研究课题:(1)确定将要研究的概念(concepts)和(2)预计概念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厦门大学新闻学国庆辅导班笔记(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古代1官报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2 小报(非官报)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 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3京报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代表报刊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2外文报纸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写作原则及其意义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 <京话日报>, <时报>, <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兴中会时期: 资产姐姐革命派的新闻活动<中国日报> <开智录> P116 浙江潮,江苏人物;郑贯公(重要事件) 苏报案 (作简答题是必须回答;原因,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上海<苏报> <俄事警闻> <中国白话报> 同盟会时期[民报人物:章太炎政论特点我国第一次报刊大论战 <民报与新民从报> 国内:于右任的四个报纸P130 , <大陆报>P131可报<大江报>有两篇重要文章极其作者对革命派新闻思想的概括论述: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工作的业务改革(大点小点小小点)P143 人物:黄远生,邵飘萍(创办东京通讯社) 五四时期<新青年> <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公报四大名副刊(重点)五四时期进步副刊的成功经验大报向现代企业化企业方向发展(新闻报生财之道)论述: 中国报刊业务改革P17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向导>, <热血日报>,新青年>季刊, <前锋> <中国青年> <劳动周刊>. 中共早期办报思想P118---P2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白区<布尔塞维克> <红星>, <红色中华>, <青年实话> 论述: 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优良传统P270 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国统区<群众> <新华日报> 沦陷区<泽报> <每日译报> 论述: 延安整风和<解放日报>的改版(详细)P297 论述: 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大发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 (简答)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人民日报? > <工人日报> <解放日报> 论述: 毛泽东讲话,刘少奇讲话 P370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周报>, <中国农民> 民营抗日战争时期<申报>的改革和史量才之死邹韬奋<生活>周刊及其新闻思想范长江和他的通讯集斯诺,史沫特莱<新民报>, <大公报>(新记), <文汇报><中国报学史>一书的重大意义,作者新闻学研究会,记协通讯社,广播的创办(官方,民间) 新生事件成舍我的办报活动当代第十章 3,4 节论述 :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报纸工作的改进和业务建设通讯社第十三章刘少奇的新闻思想P479 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P485 P492李瑞环,江泽民(2003年有题目 30分)第十四章P519 三限台湾523 简答:台湾”报禁”解除后的变化香港 P527 主要报纸三个简答:当代香港报业的特点厦门大学96-02 分析(新闻史) 考查时间:古/近/现/当考查方式:描述史实/归纳特点/阐述观点论述题97,02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改进(近/归)02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当/描)01 解放日报整风运动中的改革(现/描)01,03 江泽民,李瑞环两个讲话的内容00 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讲话,并联系实际阐述99 梁启超办报活动,新闻思想(近/描/归)98 《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现/描)98 辛亥后,申,新二报企业化发展方向,经营特点(现,归/描)97,韬奋的办报活动经验(现/归)97 新华日报的历史经验(现归)96 刘少奇的新闻思想(现/当/归)96 十年内战时期中共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主要经验,教训(现/归)问答题02,98论述申新二报“无私”的现代企业化进程02 时务文体特点(近/归)03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宣传业务发展(现/归)01 〈新青年〉编辑工作经验〈现/归〉01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谈话〉的主要内容(现/描)01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三次战斗转移00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主要内容(现/描)00 60年代我国新闻工作如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00 当代香港报业特点99 时务文体特点99 韬奋的优良报刊作风98 解放战争时党的新闻事业改。
厦大03传播方向辅导笔记传播学出题具有知识点的知识有可能花时间看看何人出题,可参考其论文风格答题各老师的论文可从中国期刊网上用名字搜索出什么题(150 分)名词解释:20% ,4-5 题简答题:20% ,2-3 题综合题:60% ,2-3 题名词解释:一易、三中、一难易:基本概念中:每节中的重点难度。
如P125 “信息环境”;形象易记的,如“容器人”、“电视人”、“主我客我”等难:藏在段落中间没有所谓总结,需要自己概括的。
比如“把关人”简答题:做简答题的知识点较容易,特征:1、有要点;2、要点在3-4点,要点众多不出简答。
如P139 的“现代社会责任理论” 综合题:1 、大众传播,和经济有关的2、关注热点、重大新闻。
如SARS、孙志刚(弱势群体)3、述志类:要求在字里行间写出志向,考的原理极少不是大原理。
内容三本书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教程为核心,占70%-80% 传播学教程总序不看,第15 章非常不重要。
但有一年考到里面的概念“样本” 组织和新闻两本书考3题:“2名词解释1简答”或者“ 1名词解释2简答” 答题方法名词解释要求简洁、组织好语句关系1 、事物类:最好能答出事物定义的内涵和外延2、事件类:背景、意义和主要过程3、人名类:时间、地点及主要成就简答题答题技巧:每个要点写到句号为止,如果只是个词就做出解释综合题:当做作文来写,有开头,有结尾;总体要求“通(语言通顺)、博(知识面广)、雅(笔迹清楚漂亮)”,最好能引用唐诗宋词等做为点睛之笔,使整篇文章雅致,容易拿高分。
综合题考点:1 、和经济有关2、和社会有关3、自我发挥题,如述志类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 ;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 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l,Gil)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 ;象征行为的特点P51 ;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 ;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 “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 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 P89 ;群体的两个特征 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 P91 二、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 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 P93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对内、对外 )P93(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 P95 ;趋同心理的概念 P95三、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 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 组织与组织传播:(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 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 P100三、 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 P106(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P107-108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 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 P111(倒数第9行) 二、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 P111-112 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 P114;施拉姆的概括 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 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 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 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 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 “的肯定态度 (布莱士、 塔尔德、库利的观点) P121-122; “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 P125(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 P126( 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 ;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 P127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 P129(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三) 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P102-103P103 ;三个特点 P103-104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群体与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媒介的三种主要方式P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 ;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 ;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 “经营目标” “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 P162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 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 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 P168二、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 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P171三、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 “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 “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 P174 一、 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 P174; “选择性接触假说” P176二、 作为“市场”的受众 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 P177;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 “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 P177三、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形态 P181-182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二)P181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 P181; 对报纸六种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三) 二、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 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 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P183三、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 P188)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教程笔记_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趋势;就人类社会传播而言,是消除事物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科学(20世纪40年代诞生)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将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拓宽传播学视野传播(20世纪出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拥有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①符号化(编码):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咬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符号的过程②符号解读(译码):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③反馈:符号解读基础上再次符号化的过程5)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传播基本类型1、人内: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如自言自语2、人际: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点对点3、群体: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非固定,如演讲4、组织: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目标,功能是管理,固定,如教室上课5、大众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传播学1、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与新闻学区别:1)传播学概念大于新闻学。
新闻只是传播活动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传递新闻,还传播知识、经验、娱乐等其他信息2)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但传播活动不一定都是新闻活动3、主要任务: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主要任务决定了传播学作为以下两点的性质1)社会科学: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应用科学:为发现、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如制度是否合理、渠道是否顺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外部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传授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提出)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确立唯物史观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基本观点: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的概括性范畴2、重要前提: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立场出发,树立科学传播观现实需要:1)在我国,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的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3)研究传播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规律,理顺我国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与美国行为主义本质区别:传播学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情况下、具体条件下、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1)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不但研究本身,还研究与物质活动、生产、交往的关系;孤立的精神、心理现象,就交往谈交往,就物质谈物质2)精神交往一定要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精神生产就无所谓精神交往由此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①精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②人们在精神生产过彻骨汇总的地位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必然有其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表述为信息,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相适应,表现为:1)精神生产和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交往2)物的发展水平对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城乡分离是最大的一次分工;近代工农业分离是第二次分工;信息产业出现是第三次分工3)精关系反映着物关系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1)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推动物发展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具有与物不同的特殊规律传播引入中国2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要坚持的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第十四章传播学形成:20世纪初至40年代,美国1、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1)美国大众传播业空前发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提①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受众③人口增长和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2)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凸显,传媒研究得到广泛支持①政治:选举政治②经济:产品推销③军事:大战宣传3)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使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基础2、初步形成标志1)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宪章的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2)1946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3)1948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确立传播学研究范围4)1949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此前有关传播学研究成果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社会科学的达芬奇”)1)《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2)“5W”模式:单向直线性缺陷,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对形成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3)关注政治传播,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宣传研究及宣传中符号的使用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2、卢因:《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群体生活的渠道》1)“把关人”:指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进入传播流通渠道。
1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的传播者利用媒介不断的发出信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用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 符号按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的观点,“任何事物只要他独立存在,并与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他的作用就是符号”。
上述定义说明了三点:①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达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会有符号。
②符号可以形式上独立存在,他虽然与指称的对象事物和意义必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③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和互动只能通过传受双方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化活动来建构意义,而受传者则通过符号解读来理解意义。
符号,即用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它是传播者和受众我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他间,承载者交流双方向向对方发出的信息,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3 麦克卢汉①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
②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著作,提出了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既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
③他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4 拟态环境①也称虚假环境或假环境。
是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提出现代人与“客观环境的隔绝”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的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保持经验性的接触,在超出他们感知范围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供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传播学出题具有知识点的知识有可能花时间看看何人出题,可参考其论文风格答题各老师的论文可从中国期刊网上用名字搜索出什么题(150分)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题:20%,2-3题综合题:60%,2-3题名词解释:一易、三中、一难易:基本概念中:每节中的重点难度。
如P125“信息环境”;形象易记的,如“容器人”、“电视人”、“主我客我”等难:藏在段落中间没有所谓总结,需要自己概括的。
比如“把关人”简答题:做简答题的知识点较容易,特征:1、有要点;2、要点在3-4点,要点众多不出简答。
如P139的“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综合题:1、大众传播,和经济有关的2、关注热点、重大新闻。
如SARS、孙志刚(弱势群体)3、述志类:要求在字里行间写出志向,考的原理极少不是大原理。
内容三本书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教程为核心,占70%-80%传播学教程总序不看,第15章非常不重要。
但有一年考到里面的概念“样本”组织和新闻两本书考3题:“2名词解释1简答”或者“1名词解释2简答”答题方法名词解释要求简洁、组织好语句关系1、事物类:最好能答出事物定义的内涵和外延2、事件类:背景、意义和主要过程3、人名类:时间、地点及主要成就简答题答题技巧:每个要点写到句号为止,如果只是个词就做出解释综合题:当做作文来写,有开头,有结尾;总体要求“通(语言通顺)、博(知识面广)、雅(笔迹清楚漂亮)”,最好能引用唐诗宋词等做为点睛之笔,使整篇文章雅致,容易拿高分。
综合题考点:1、和经济有关2、和社会有关3、自我发挥题,如述志类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群体与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媒介的三种主要方式P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