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档)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文言文、文学常识测试试题(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96.64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文言文测试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古诗词默写填空。
(每空0.5分,共28分本试卷满分120分)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咏月名句。
3.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浣溪沙》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论语》中“,。
”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名优劣,善于选择。
6.唐代文学家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
7.南宋爱国词人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8.《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9.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10.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11.《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盈盈一水间,”。
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导学识记点第5课童趣一、重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è癞lài虾蟆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
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
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
(8)驱之别院驱:赶。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强通僵解释为僵硬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闲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三、重点段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表达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表达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文言文、文学常识测试试题(姓名:班级:分值:100分)一、古诗词填空(每空1分,共21分)1.君问归期未有期,。
2. 枯藤老树昏鸦,,。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烟笼寒水月笼沙,。
5.,风正一帆悬。
6. 神龟虽寿,。
,终为土灰。
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孤山寺北贾亭西,。
9.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10.,。
小园香径独徘徊。
11.兴尽晚回舟,。
争渡,争渡,。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那得清如许?。
13. 正入万山圈子里,。
14.,邀我至田家。
17.:“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18.:“有一言_______________?”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见宫殿数十所,___________,始悟为山市。
,。
20.既而风定天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霄汉。
2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22. 元方曰:“,日中不至,;,则是无礼。
”23.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疑邻人之父。
三、翻译下列古文(每题2分,共10分)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25.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6.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根据提示填空(每题2分,共16分)2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0.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31.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2. 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李老师引述了《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
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测试一、《观沧海》曹操1.这首写景抒情诗以“”的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本诗的风格是。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1.观观沧海雄浑苍劲苍凉慷慨,悲壮激昂2.诗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描写草木茂盛景象的诗句是,。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3.这首诗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从“”到“”六句诗实写景物,其中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从“”到“”四句虚写景物。
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动景:水何澹澹(或“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或“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4.诗中“”用想象描写景物,表现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豪迈旷达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与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每章都有的两句诗是,。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6.诗人登临碣石山,都“观”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画面?7.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这些景物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营造了一个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8.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方法和抒发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9.借助奇特的想像虚写景物,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0.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写景中既有总写、又有分写,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熔于一炉,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与测试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6、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人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及古文测试题一、古诗词理解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C.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D 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A 选项只是点明观海的地点;B 选项描写了大海的景象;C 选项描绘了岛上的草木。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C 选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已呈现出春天的气息。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A 选项交代了诗人的行程;B 选项描绘了江面的开阔;D 选项表达了思乡之情。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D.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解析:B 选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A 选项点明友人被贬的消息;C 选项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未借明月;D 选项描绘了峨眉山的月色。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 元曲小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D.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解析:B 选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游子的身份,“在天涯”写出了游子漂泊的处境,“夕阳西下”的环境渲染更烘托出思乡的愁苦,直接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A 选项通过描绘景物烘托氛围;C 选项是对整首曲的特点概括;D 选项是对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A.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哪首诗的开篇?A. 《静夜思》B. 《望庐山瀑布》C. 《将进酒》D. 《赠汪伦》3. 以下哪句诗不是杜甫的《春望》中的?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填空题1. “______,江春入旧年。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2. “______,烟花三月下扬州。
”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3. “______,对海而唱。
”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诗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2. 请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的含义。
四、默写题1. 默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默写李白的《静夜思》。
五、赏析题1. 赏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六、作文题1. 以“古诗中的自然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描述你在古诗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D二、填空题1. 海日生残夜2. 故人西辞黄鹤楼3. 京口瓜洲一水间三、简答题1. 《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静思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四、默写题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赏析题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其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望岳》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______。
答案:壮志豪情3.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其中“春眠不觉晓”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处处闻啼鸟4. 《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______的景象。
答案:荒凉孤寂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属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是()。
A. 黄河远上白云间B. 春眠不觉晓C. 会当凌绝顶D. 床前明月光答案:A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
A. 对家乡的思念B. 对友人的怀念C. 对自然的赞美D. 对未来的憧憬答案:B三、解释题1. 解释《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2. 解释《望岳》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国家破败的背景下,看到山河依旧,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简答题1. 《春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春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
2. 《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是孤寂和清冷,通过描绘江面雪景和周围环境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事的超然。
五、默写题1. 请默写《静夜思》全诗。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请默写《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六、赏析题1. 赏析《春晓》的意境和情感。
答案:《春晓》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七年级上册期中、期末文学常识真题(附有标准答案)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知识练习第一部分:期中前测试真题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手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18年建兰第一单元考)A.《春》是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作品,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
B.《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舒庆春,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C.《观沧海》是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D.《天净沙·秋思》是宋代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卷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7分)(18年惠兴中学第三单元考)(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3分)有童趣、友谊与求知欲的童年是最美好的。
出自鲁迅散文集《》的童趣有拔何首乌、捉知了、听美女蛇故事;海伦·凯勒年少时在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台湾作家在《窃读记》中回忆学生时代雨天藏身书店借读新书的渴望。
(2)下列两段与读书有关的叙述均出自《朝花夕拾》,阅读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A·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B·“给我读熟。
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上面 A段文字中的“她",是, B段文字中的“他”是。
鲁迅对两位人物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3.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7分)(18年开元期中考)○1《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