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 格式:docx
  • 大小:153.7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一、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1. 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

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请看时人绘制的《时局图》。

4.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激励

(1)在中国人看来,俄国在彼得大帝以前,是一个曾在蒙古人奴役下的落后国家。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恰逢同一时期,因为彼得大帝实行欧化改革,俄国居然在二百年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并蚕食中国的藩土——整个中亚细亚及西伯利亚,反而使中国仰之为文明上邦。这是刺激中国维新变法的一个有力因素。

(2)日本是中国的近邻,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走入近代以后,日本在经历了与中国颇为相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即面对列强“叩关”、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之际,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短短几十年中跻身资本主义列强,并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维新变法成为中国先进人士和意欲有作为的光绪皇帝的自然选择。

5.维新派的一系列切实努力

维新派通过上书、著书立说、办报、办学会、设学堂等一系列切实努力,使得中国的维新运动终于演成一场现实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希望通过上书直接说服光绪帝以君权雷厉风行推行变法。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发动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并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

(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主要有康有为在广州主持的万木草堂(著名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梁启超在长沙主持的时务学堂(其中有庚子汉口之役中被杀的教习唐才常为首的“庚子六君子”、有护国战争的元勋蔡锷将军等)。

(4)办学会,旨在联络成年知识阶层。会社本是中国固有的国粹,明末士大夫办的复社、几社等遍布国中,但清军入关后严禁结社。1895年,康有为发起组织强学会,虽不久即遭封禁,但起了开学会之风气的作用,一年之间,学会在中国纷纷涌现。著名的有保国会、南学会等。其中,谭嗣同任会长的长沙南学会尤具特色。该会兼具政治学会与地方议会双重意义,并打算先从湖南办起,以后进一步联合南部诸省志士推而广之。如果这种意旨能够实现,这将是中国南部诸省率先试行民主自治的开端。

(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而梁启超正是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以其雷鸣潮吼、恣唯淋漓的文笔声名隆起,与其师并称“康梁”。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诏》

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国是”是一个国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