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62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1.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即《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和《花之歌》。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本单元这四篇文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3.通过播放视频,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番草原风光。
播放课件,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背诵《敕勒歌》,介绍一下你看到的草原美景。
对比老舍先生看到的草原,有什么不同?4.简介作者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1.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同桌互相交换“自主预习卡”,检查“预习卡”中的生字的书写。
2.听写词语。
两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写。
听写后出示答案集体订正,练习书写容易出错的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勒、微、涩”。
第一组: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第二组:襟飘带舞响成一片礼貌羞涩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预设】检查读写,教师指导重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3.课件出示词语:蒙古包。
《草原》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领悟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段音乐描写的是哪里的自然风光?2.学生交流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板书:草原)3.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张自忠》等。
设计意图:以蒙古民乐导入,创设情境,把在音乐中得到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下面“想开去”做准备。
二、整体感知听读任务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
(1)随文识字。
①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渲(xuàn)染勾勒(lè)陈(chén)迂(yū)回蒙(měn g)古包鄂(è)温克族羞涩(sè)②读准多音字:蒙。
点拨:“蒙”字,读mēn g时,表示欺骗,胡乱猜测,昏迷,神志不清,如:欺上蒙下、蒙骗、瞎蒙、头发蒙;读mén g时,表示遮盖,蒙蔽,受到,蒙昧,姓,如:蒙头盖脑、蒙哄、蒙难、启蒙;读měn g时,指蒙古族,如:蒙古包、蒙医。
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欺上蒙下、蒙哄、启蒙、蒙医、蒙难、蒙骗、蒙古包、头发蒙。
(2)练读字词。
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玻璃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2.整体感知草原景色及风情,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场景?(板书: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练读字词,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这次我去了草原,那里的天空比其他地方更加美丽,空气清新,天空明亮,让我想高歌一曲,表达我的快乐心情。
草原一片碧绿,四周都是XXX,羊群在XXX上下来走去,就像在无边的绿毯上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小丘的线条很柔美,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绿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景象令人惊叹,又让人感到舒适,想要久久地站着欣赏,也想坐下来吟唱一首美丽的小诗。
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骏马和大牛也会静静地站着,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去的是XXX虎旗,汽车行驶了150公里才到达目的地。
整个路程都是草原,行车非常自由,只要方向正确,怎么走都可以。
刚进入草原,听不到任何声音,也看不到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快速飞行的小鸟。
走了一段时间,远处出现了一条弯曲的明亮的带子——河流!牛羊和XXX开始出现,隐隐约约可以听到鞭子的轻响声。
很快,一群马出现在远处的小山上,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群马奔跑,衣袂飘扬,像一条彩虹飞向我们。
这是主人来欢迎远方的客人。
他们见到我们后,立即转向,欢呼着,飞快地跑来,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原本寂静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我们跟着马过了小山,看到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面有很多马和车,很多人从几十公里外骑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我们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热闹闹地握着,握住不放。
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我们的心是一样的。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要民族团结互助。
本文介绍了著名作家XXX和他的写作背景。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检测预情况,包括指名认读生字新词和书写指导。
最后,学生再次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文章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草原人的好客和欢乐的联欢场面,以及离别时的深情告别。
课文第一自然段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XXX先生通过怎样的手法展现出来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统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
作者简介读准字音。
绿毯 羞涩 柔美 蒙古包 襟飘带舞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奶豆腐渲染 拘束 勾勒迂回 陈巴尔虎旗蒙古包měng 蒙古族měng蒙骗m ēng 欺骗。
启蒙m éng 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蒙上一层纸m éng覆盖。
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讨论: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草原风光图互动课堂“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大草原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
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
绿毯草原大花羊群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
渲染 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
勾勒 草原多像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呀!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
动态绿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
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思考:第1自然段除了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呢?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写作者感受的词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作者会唱些什么呢?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朗读指导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种境界”指的是由明朗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地,清新的空气,线条优美的小丘,移动的白色的牛羊群所构成的画面。
(六)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备课表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
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3.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案《草原》第一课时教案1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板书:16、草原二、看图说感受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播放草原的风光美图──老师简单解说。
(并播放音乐短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大、绿……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出示生字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景美人美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板书:空气…………(清鲜)天天空…………(明朗)小丘平地……(一碧千里)地羊群…………(白色的大花)5、小结: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品读句子):“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