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物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5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八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二、实验基本原理: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
要研究其中的某一种微生物,首先必须将它分离出来。
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污染物的降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为了提高污染物降解速率,常需接种一些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高效菌。
从经过富集、驯化培养的样品中筛选目标菌株,往往是获得高效降解菌的有效方法。
根据目标微生物特定的营养要求,设计相应的选择培养基。
是快速高效获得目标菌的关键步骤。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的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事实上,生产、工程上很多有益菌株都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
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纯种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单细胞挑取法,采用这种方法能获得微生物的克隆纯种,但对仪器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实验室不能进行。
另一类是单菌落分离(平板分离法),该方法简便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采用的的方法。
通过形成单菌落获得纯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平板浇注(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表面涂布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原理包括两方面: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下(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体皮肤表面的细菌分布情况,了解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不同条件下细菌生长和分布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以细菌最为常见。
细菌在皮肤表面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皮肤类型、环境条件、个体差异等。
本实验通过取样、培养、观察和计数等方法,分析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皮肤样本: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等- 无菌棉签- 无菌生理盐水- M-H琼脂培养基- 血平板-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 计数器2. 仪器:- 电子天平- 灭菌锅- 酒精灯- 培养皿- 移液器四、实验方法1. 取样:- 使用无菌棉签分别擦拭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的皮肤表面。
- 将棉签尖端浸入无菌生理盐水中,轻轻摇匀,使细菌悬浮。
2. 制备平板:- 将M-H琼脂培养基和血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预热。
- 使用移液器吸取适量悬浮液,均匀涂布于平板表面。
3. 培养:- 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观察与计数:- 使用显微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菌数量。
- 对菌落进行分类,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五、实验结果1. 细菌分布情况:- 手臂、背部、面部、颈部的皮肤表面均存在细菌。
- 手臂和背部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面部和颈部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2. 菌落分类:- 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六、实验分析1. 皮肤类型:- 皮肤类型对细菌分布有一定影响。
例如,油性皮肤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而干性皮肤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
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会影响细菌生长和分布。
例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
3.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皮肤细菌分布。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皮肤细菌数量相对较多。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3.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4. 培养无菌操作和实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噬菌体、病毒和线虫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土壤肥力的维持、植物生长的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一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琼脂、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注意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b. 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1:1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c. 将混合液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d.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e.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菌株。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a. 将纯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后进行显微镜观察;b. 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
4.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a. 对纯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染色特性;b. 进行糖发酵试验,观察菌株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的分解能力;c. 进行氧化酶试验,观察菌株的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微生物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估算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成功分离和纯化出多种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观察到的菌体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
实验八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 目的1.1 观测氧气、温度、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2 认识细菌芽孢对热、紫外线的抗力2 原理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不良的环境条件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
但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芽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被杀死;而对有益微生物,通过调节理化因素,使其得到良好的生长繁殖或产生有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
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把微生物分为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好氧菌。
在鉴定细菌时,常以它们的好氧性作为指标。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属于中温菌。
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DNA,轻则使微生物发生突变,重则造成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与所用紫外光灯的功率(瓦数)、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关。
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弱,一层黑纸足以挡住紫外线的通过。
3 材料3.1 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
3.2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葡萄糖培养基、察氏培养基。
3.3 其他物品培养皿、无菌圆滤纸片、镊子、无菌水、无菌滴管、水浴锅、紫外线灯、黑纸、试管、接种针、温箱、刮铲、吸管、调温摇床、分光光度计。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1 流程半固体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比较→记录结果1.2 步骤1.2.1制备试管培养基依据培养基配方制作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灭菌备用。
1.2.2接种与培养取上述试管7支,用穿刺接种法分别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丙酮—丁醇梭菌,每种菌接种2支培养基试管,剩余一支作为空白对照。
注意:穿刺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中时,必须穿刺到管底。
在37℃恒温箱中培养48h。
1.2.3观察结果取出试验样品,观察各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的部位。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是指生长在土壤中的微弱的、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就是针对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进行研究。
一、实验原理由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繁多而多样,分离出单一的菌落对于此实验来说非常的困难。
但是采用适宜的富培养基后能够轻松的促进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生长。
富培养基包括有机和无机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碳源和氮源。
地衣素琼脂(ISP)是一种富含多种碳源和氮源的优质菌落培养基,是常用的微生物培养基。
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能够生长的环境中分离出单一的菌落,通过多次分离和鉴定获得纯种菌株。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地衣素琼脂培养基2.试管、移液器、移菌环、烧灼器、电热蚊子香、灭菌器3.已经壳霉菌疫苗接种的贵州悬钩子种子和土壤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
用移液器将壳霉菌疫苗接种在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上,将其灭菌,以备之后的使用。
2.准备土壤基质。
将土壤样品剪碎成非常小的颗粒,并放入烧灼的试管中,加入恰当的地衣素酵母素琼脂,变形后形成一个接种板。
在较大的容器中放置电热器设备,以保持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适宜。
接下来,将接种板和采样站放在单独的区域以免混淆。
3.接种。
从土壤中取一小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并将其摇动均匀,使菌群溢出。
等到土壤均匀地分散在地衣素琼脂培养基中之后,用移菌环扭曲并切出一个菌落,并将其置于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中。
重复此步骤至少三次,每次都要将新的分离土壤菌落剪出来。
4.孵育。
将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置于电热器设备中,以使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并等待菌落的生长。
当新的菌落形成后,即可重复上述步骤以获得更多的菌株。
5.纯化。
检查菌落后,需要进行纯化。
鉴定每个菌落,把每个菌落分别悬浮在新的地衣素琼脂培养基板中,并等待菌落的生长。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search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8篇记录心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专注,做到理性考量,写好心得不仅仅能给大家带来收获,也能有所进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实验八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划线法一、实验目的1、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中将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人们希望研究或利用某种微生物常常必须是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后代。
但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欲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另外,若人们原有用于试验研究与利用的微生物纯培养菌株,因接种转管以及保存不当等原因而被非目的菌种污染后,也必须再次进行菌种的纯化将污染的杂菌除去,以重新获得目的菌株纯培养。
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单孢分离法、挑取菌丝先端等方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从而得到纯菌株。
当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划线法进行纯化(纯种分离)。
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成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
二、实验器材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糖琼脂培养基(PDA);2、供试的细菌及霉菌的斜面菌种、无菌水、接种环、青霉素、无菌培养皿三、操作步骤1、培养基平板的制备将备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加热冷却至45-50℃分别倒入90mm的无菌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倒入培养基20ml,冷凝后贴上标签、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及自己的姓名。
2、菌悬液的制备取青霉菌、曲霉2种霉菌及大肠杆菌的斜面菌种试验各1支,倒入少量无菌水后以接种环刮菌苔表面,将细菌的细胞与霉菌的孢子洗下,倒入一无菌的三角瓶或培养皿,然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稀释混匀得试验用的菌悬液。
第1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一、单选题1.以下实例,不属于微生物与动植物共生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B.牛羊与胃内细菌C.人与肠道内的益生菌D.面包与使之长霉的霉菌2.“南橘北枳“所描述的变异,其形成的原因是()A. 气温的差别B. 基因突变 C. 人为因素 D. 染色体畸变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4.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但两者差异很大(如图所示),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A. 非洲鸵鸟能适应,美洲鸵鸟不能适应B. 美洲鸵鸟能适应,非洲鸵鸟不能适应C. 美洲鸵鸟和非洲鸵鸟都能适应 D.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5.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种原来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观赏性植物被引进我们的家乡,可是一到冬天却很容易死亡.请问导致这些热带观赏植物死亡的主要因素是()A. 原料不足B. 温度低了 C. 水分太少了 D. 阳光不足6.我省近年来在栽培农业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水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的什么限制因子?()A. 水B. 温度C. 空气 D. 光照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也日益增强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 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资源D. 生物圈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对生物圈的其他生物也有极大影响8.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 蚯蚓改良土壤B. 森林净化空气C. 山顶上和山脚下植物的形态差别很大 D. 大树底下好乘凉9.(2013•贺州)变色龙的体色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竹节虫酷似竹节,这些都有利于它们保护自己,这体现了()A.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B. 生物适应环境C. 生物能彻底改变环境D. 环境依赖生物10.下列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 生物虽然可能破坏环境,但是也会改善环境C. 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D. 生物对环境总是有害的11.在对陆地生活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穴居的动物身体呈锥形或线形B. 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比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高等C. 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驼峰内有脂肪,四肢底部有厚厚的胼胝体D. 陆地生活的动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12.“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 生物的生存影响环境 B.生物的生存适应环境C. 生物的生存改变环境 D.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13.2015年浙江省全面吹响了“五水共治”的新号角,全省上下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浙江而努力奋斗.下列做法不利于“五水共治”的是()A.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B. 用淘米水浇花C. 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 使用节水型座便器14. 下列四项生态因素中,影响七星瓢虫生活的生物因素是()A. 光照B. 温度 C. 水D. 蚜虫15.许多文学家通过诗句对生物界存在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6.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 蚯蚓能疏松土壤B. 水质污染造成赤潮C. 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D. 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17.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A. 大力提高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的人均持有量B.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C. 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 D. 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科学用水18.蜂兰唇形花的花瓣酷似雌黄蜂,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不可思议的是居然可以发出雌蜂交配时发出的气味,以此来吸引雄蜂峰帮助传粉.这可是典型的“性欺骗”啊.这则实例说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是()A. 种内互助B. 种内斗争 C. 种间互助 D. 种间斗争19.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是()A. 大量燃烧煤和石油B. 焚烧秸秆 C. 江河排污 D. 退耕还林20.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A. 大树底下好乘凉B. 莲藕的茎和叶柄是中空的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D.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21.休渔期过后,个别渔民违反“渔业法”的规定,大量捕杀幼鱼,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这样做()A. 会使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海洋资源的枯竭B. 可以促进其他海洋动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C. 可以使海洋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D. 会使海洋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2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哪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细菌真菌都需要的?()A. 水分B. 适宜的温度 C. 有机物 D. 氧气23.在冬天,枫树会落叶,樟树却保持满树青翠.对此,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枫树不适应寒冷环境 B.枫树、樟树都适应寒冷环境C. 樟树比枫树更适应环境 D. 这是樟树和枫树在进行竞争二、非选择题24.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________,而且能够________环境.25.动物不仅能________环境,而且能________和________环境.26.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________ ,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________ 敌害或者________ 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27.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材料用器: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方法步骤;第一步:取有盖玻璃瓶5个,分别编号为1~5号.第二步:在5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池水、沙子和4条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第三步:在1~4号瓶中分别放入形态、大小和生长状况相近但数量不同的水草(具体数量见下表所示).第四步: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第五步: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编号小鱼(条)水草(棵)实验结果生态瓶l号4 12 小鱼存活8天生态瓶2号4 8 小鱼存活6天半生态瓶3号4 4 小鱼存活3天半生态瓶4号4 2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2条,第2大F午死亡2条生态瓶5号4 0 小鱼于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该小组同学分析数表中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第________ 号瓶.(2)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________ ,动物很快就死亡.其原因是该瓶中没有进行________ 作用,小鱼得不到足够的________ 供给,使呼吸作用停止而至死.(3)由生态瓶l~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数量一般________ (填写“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4)生态瓶l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________ ,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的缘故.28.如图是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制作的一个封闭生态瓶.请回答:(1)为保证生物的生存,应将整个装置放在何处?________(2)在这个装置中,生产者是________ ,消费者是________ .(3)瓶内沙中的________ 能够将枯枝落叶分解为植物所需的养分.(4)如果想继续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我们应该怎样设置对照实验呢?________29. )位于我市境内的海驴岛素有“鸥鹭王国”之称,每年春天约有十几万只黑尾鸥、近千只黄嘴白鹭等海鸟迁徙到此繁衍生息,海驴岛的兴盛,诠释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哪里具备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哪里就可能有生物.海驴岛吸引黑尾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________ 因素,因为黑尾鸥主要以海中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黑尾鸥与这些生物之间构成了________ 关系,而海驴岛周围黑尾鸥的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得以生存.黑尾鸥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海岛生活相适应,如趾间有蹼,适于________ ,喙细而侧扁,前端具钩,适于从海岛周围的水域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黑尾鸥的这些特征,既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又体现了________ 相适应.(3)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地政府通过禁止采伐保护海驴岛的植被,通过禁止“赶海”保护海岛周围水域中的生物,从而保护海岛的栖息环境,使来岛的海鸟逐年增加,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由最初的30多只增加到近千只.由此可见,保护________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但海驴岛由于面积较小,动植物种类较少,作为生态系统,其________ 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人类在享受海岛纯朴之美的同时,一定勿忘保护,并尽量减少打扰.30.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体长(mm)耳长(mm)体毛A地区685 65 浓密B地区540 86 正常C地区483 103 稀疏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1)A地区为________,B地区为________,C地区为________.(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________,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________,这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3)对A、B、C三地区动物外部形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________,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31.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第七单元第一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案例背景教材分析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材先以文字的形式举出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实例,接着安排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讨论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以鼠妇为例说明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旨在让学生通过该活动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重在对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鼠妇就是“潮虫”,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鼠妇的活动,加深对鼠妇生活环境的认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要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思路为了弄清某种自然现象,探讨某种自然规律,人们就需要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给学生敞开思路进行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运用前章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学习本节实验法,较为全面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各种生物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有着较为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控制非生物因素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运用探究的方法研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价值通过探究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相互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策略探究法,主要是启发式。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控制非生物因素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2.制作导学案;3.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