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22.46 KB
- 文档页数:6
黄河颂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投身到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
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力量。
同时,它在诗歌的意象选择和表现手法上也颇具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但是,他们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样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黄河颂》说课稿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歌颂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伟大历史,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的历史文化、黄河的生态环境、黄河的经济价值以及人们对黄河的情感表达。
正文内容:1. 黄河的地理特点:1.1 黄河的起源和流经地区: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经过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1.2 黄河的河道特点:黄河河道曲折,河道长度长达5464公里,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河湾和河套。
2. 黄河的历史文化:2.1 黄河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
2.2 黄河的历史事件:黄河曾多次改道,造成了许多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大禹治水、黄河泛滥导致的灾害等。
3. 黄河的生态环境:3.1 黄河的生物资源: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和水生植物。
3.2 黄河的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渔政策、生态修复等。
4. 黄河的经济价值:4.1 黄河的灌溉功能: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水源,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4.2 黄河的水能资源:黄河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被广泛用于发电、供水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5. 人们对黄河的情感表达:5.1 《黄河颂》的创作:《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5.2 黄河的文化象征: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结:综上所述,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拥有壮丽的地理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人们对黄河怀有深厚的情感,通过《黄河颂》等作品来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
我们应当保护好黄河,共同守护这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黄河颂》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激发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首先让学生朗读《黄河颂》,然后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接着,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拓展: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黄河的壮美和悠久历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情感。
4.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回顾《黄河颂》中的精彩之处,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感悟其中的美和力量。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河颂》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深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5篇黄河颂说课稿1 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p 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根底,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理解黄河。
二、说目的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的为:1.知识才能目的: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才能2.过程和方法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p 来深化理解诗歌3.情感目的:①深化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化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学生情况分析^p 及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浅薄甚或偏向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化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p ,否那么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深化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合适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2、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知”“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局部是深化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老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老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____一思路分析^p 即可。
《黄河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爱国情感。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人光未然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不仅在当时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上存在一定困难。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只要引导得当,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习诗歌中象征、呼告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黄河的伟大坚强,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修辞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黄河颂》说课稿
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母亲河黄河的诗歌,通过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意义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一、诗歌背景
1.1 作者简介
1.2 诗歌创作背景
1.3 诗歌流传历史
二、诗歌主题
2.1 赞美黄河
2.2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诗歌结构
3.1 诗歌体裁
3.2 诗歌格律
3.3 诗歌节奏
四、诗歌意义
4.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2 传承中华文化
4.3 唤起人们对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五、诗歌艺术特点
5.1 用典精准
5.2 表达生动
5.3 意蕴深远
通过对《黄河颂》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愿我们永远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畏之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它以黄河为主题,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特点。
正文内容:
一、黄河的地理特点
1.1 黄河的起源和流经区域
1.2 黄河的长度和流量
1.3 黄河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
二、黄河的历史意义
2.1 黄河文明的发展
2.2 黄河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
2.3 黄河的洪水和治理
三、黄河的文化象征
3.1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2 黄河的诗歌和歌曲
3.3 黄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四、黄河的经济价值
4.1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
4.2 黄河流域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4.3 黄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黄河的生态保护
5.1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黄河的水质和水生态保护
5.3 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总结: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文章从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意义、文化象征、经济价值和生态保护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了黄河的内容和特点。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同时,黄河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利用的挑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进行保护和治理。
通过《黄河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壮美。
2024《黄河颂》说课稿范文本次说课内容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黄河颂》是2024年语文课程标准新教材中所包含的一篇课文。
它以对中国母亲河黄河的歌颂为主题,通过描述黄河的壮丽景色、带来的丰收和对人民的关怀,展现了中华民族和黄河的深厚情感。
2、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掌握黄河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黄河的歌颂,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和黄河的恩泽。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使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展开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包括图片、视频等,以直观呈现黄河的景色和黄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同时还准备了相关的课件、教辅资料和课堂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1、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黄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课文理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3、语言表达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黄河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阅读训练与提高:通过课堂练习题和小组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课堂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展开课堂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板书设计为了提高课堂的直观性和条理性,我设计了以下板书内容:-《黄河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壮丽景色-黄河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黄河颂》这篇课文,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本说课将围绕《黄河颂》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背景介绍
1.1 《黄河颂》的创作背景
1.2 作曲家对黄河的情感表达
1.3 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内容解析
2.1 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
2.2 曲调和旋律的特点
2.3 歌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表现形式分析
3.1 乐器运用和编曲手法
3.2 声乐部分的表现技巧
3.3 节奏和节拍的处理方式
四、教学目标设定
4.1 帮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和意义
4.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4.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5.1 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背景和内容
5.2 组织学生进行听音乐作品的欣赏
5.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相信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颂》这部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希望通过这次说课,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启发。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赞美了这条伟大的河流。
本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文章结构将分为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将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中详细阐述三个小点。
以下是正文内容的具体安排: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它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
一、黄河的源头1.1 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这里有着丰富的雪水和冰川,是黄河的发源地。
1.2 源头的景色源头地区景色秀丽,山峦叠嶂,湖泊清澈,草原广阔,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1.3 源头的意义黄河的源头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荣。
二、黄河的奔流2.1 黄河的长度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三长的河流。
2.2 黄河的河道黄河的河道曲折多变,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河湾和急流瀑布,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2.3 黄河的流域黄河流经九个省份,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
三、黄河的文化3.1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迹沿岸分布,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3.2 黄河的文学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如《黄河大合唱》等。
3.3 黄河的民俗黄河沿岸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如黄河饺子、黄河鱼等,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四、黄河的意义4.1 经济意义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4.2 生态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是保护中国生态的重要任务。
黄河颂说课稿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黄河颂》说课稿说课教师:金安区中店乡杨公庙初中陆平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黄河颂》是着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
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
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说目标《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
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
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
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
”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特别重视朗读。
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此,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
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
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背景了解、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二)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三、说教法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法。
这首诗中,诗人笔触紧扣黄河的雄姿: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九曲连环、勇往直前,刻画出了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而黄河这种对于初一并又不是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如果说不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展现出来的黄河形象,而对于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对于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
领唱部分,借此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第一段,借此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指导法:一方面,上面已分析这首诗在句式和韵律方面的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的特点;另一方面,出声的朗读是深化理解一个特别有效手段,特别是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教学中,可以借助有层次性地以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加以教学环节的展开。
如阅读前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
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中国历史、中国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
4.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
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四、说学法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五、说教学过程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二、话说黄河史——历史上的黄河了解相关背景:{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课件演示】《黄河颂》光未然【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能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豪壮之情。
)然后,简介相关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
对此,我先由“中华儿女”又被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切入,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炎帝、黄帝,他们即是落在黄河流域群居。
借此引出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再接着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三、朗读《黄河颂》——体情感理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
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评价齐读,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
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
引导朗读,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
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
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讨论交流,我再请学生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男女分读,从而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引进名家朗诵,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层次划分,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
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
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全班齐读,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三、品读《黄河颂》——品析诗歌语言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
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
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
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
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
四、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
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
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
(这是纵向拓展)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