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之转变
- 格式:pdf
- 大小:86.35 KB
- 文档页数:3
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关于教育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摘要: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成为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亦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文章概述了转变教育观念的必要性,分别从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及质量观的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念是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认识教育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是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培养多规格、多层次、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教育者对教育观念的重新审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由社会本位向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转变教育价值是对社会主体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一种满足,对这种满足程度的不同评价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
第一,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持这种价值观的人,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个性和本能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第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因而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但他不理解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要通过提高人的自身价值来实现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持这种价值观的人,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同时教育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他必须考虑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是实现教育个体价值的外在目标。
而促进人的自身发展是实现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在依据。
二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人本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可取的。
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把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价值,又把个体发展的自身要求外化为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取向。
在高校教育中,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高校教育应当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塑造的指导方向。
培养高校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上。
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领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识。
在评价和考核体系中,适当加入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
其次,高校教育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创新,使之符合时代发展和高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充实。
高校教育应当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的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最后,高校教育应当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记忆,忽视了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高校教育应当借鉴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教学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思维。
例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课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突出问题。
同时,高校可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文化变迁因素探析陈晔(成都体育学院思政部,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两种并行不悖的文化变迁现象,即文化的冲突与趋同,它对各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在这背景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期间虽因冲突而带来一定的价值观危机,但必将有利于现代人文认知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确立。
关键词:文化变迁;全球化背景;价值观危机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Reflections on Factors of Cultural Change in the Valu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CHEN Y e(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Abstract:Two kinds of cultural change exist simultaneously under a global background: cultur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This phenomenon has a strong impact on the change in the valu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higher education value system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wo major changes over the years. In spite of a crisis in the values caused by cultural conflic ts at times,the establishment of positive value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long run.Key words:cultural change; global background; crisis in values高等教育在各国社会的发展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2020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五)一、单选题(每题 1.5分,20小题,共30分)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B.上海方言馆C.北京大学D.京师大学堂2.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是()A.专业培养目标B.高等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计划3.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形式教育论4.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条件是()A.过程管理 B.班组管理C.导师制 D.百分制5.高等学校管理的核心是()A.后勤管理B.教学管理C.课外活动管理D.个人管理6.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B.经济C.文化D.科技7.个别教学是教学的()A.辅助形式B.基本组织形式C.一般方法D.特殊形式8.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A.学术行政管理者B.学校科研人员C.学生D.教师9.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后由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的方法是()A.暗示教学法B.问题教学法C.实验法D.发现教学法10.西方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的大学是()A.柏林大学B.哈勒大学C.巴黎大学D.波恩大学11.学导式教学法从实践中看,它比较适合于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和()A.成人高等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职工教育12.掌握学习法是由()最早提出来的A.布鲁纳B.洛尼洛夫C.凯勒D.赫尔巴特13.针对学分制的主要缺陷,人们又提出了()的概念A.学年制B.绩点学分制C.综合学分制D.加权学分制14.选择学年制还是学分制与社会制度无关,它更多的与一个国家()相联系A.社会文化和传统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素质D.管理制度15.评价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涉及()等方面。
A认知、思想、技能与习惯 B认知、情感、行为C认知、情感、技能与习惯 D认知、情感、能力16.()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生理基础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美育D.体育17.(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
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三方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无疑,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我们应当敏锐地预见到,未来的学习观肯定不同于目前的学习模式。
本文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主要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三方面的内容,并且旁征博引,对这些观点进行翔实的论述。
这不仅对于学习者,而且对于教育者,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
世纪交替的巨变将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亦将受到激烈的震荡。
自产业革命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然而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一个新的现象特别引人注目,即“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与这个现象相适应的是,教育应当为一个尚不存在的社会培养和储备新型的人才,这就是“教育先行”的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三章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核心因素,其根本在于()。
A 现代教育观念B 创新精神C 优秀的教学能力D 高尚的职业道德2 ()是高校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前提。
A 优秀的师资队伍B 高效的管理体制C 完善的教学设备D 自由的学术氛围3 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A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B 生态发展的科学化C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D 文化政治的民主化4 目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
A 教师能力有限B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C 民众需求不足D 高校管理存在弊端5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想与国际趋势接轨,首先必须()。
A 引进国际领军人才B 制定体现国际化的政策C 加大经费投入D 派遣更多学生出国留学6 在新时期,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首先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 必须要处理好西方文化输入对高校教师的正负面效应B 必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正负面效应C 必须要处理好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发展的水平D 必须要处理好高校教师校外兼职和本职工作的关系7 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指出:如何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A协调民众受教育需求不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B 协调就业率不高与高校持续扩招的矛盾C 协调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矛盾D 协调高校集中管理体制与教师学术自由的矛盾8 教育发展以()为本。
A 学生B 教师C 教材D 科研9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能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A 科学文化教育B 思想政治教育C 艺术素质的培养D 民主观念的塑造10 大学生诸多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章绪论1、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就是分专业与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就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就是怎样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加班人。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具有宏观与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就是需要与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是()。
A.新生阶段B.二、三级阶段C.高年级阶段D.研究生阶段【答案】 B2、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教学反思【答案】 C3、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或影响逐渐加强出现于()。
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现代国家兴起之后【答案】 D4、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
A.蒋梦麟B.竺可桢C.蔡元培D.胡适【答案】 C5、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答案】 D6、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教学反思【答案】 C7、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是()。
A.新生阶段B.二、三级阶段C.高年级阶段D.研究生阶段【答案】 B8、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实习法C.演示法D.实验法【答案】 B9、根据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可以将人才划分为()。
A.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C.通才与专才D.杰出人才与通用人才【答案】 C10、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
A.个人本位论B.形式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社会本位论【答案】 C11、为替代“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国际组织有时采用的概念有()。
A.中学后教育和成人教育B.第三级教育和中学后教育C.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D.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答案】 B12、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答案】 D13、高校战略管理常用的“SWOT分析法”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组织的()。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 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 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5、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6、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7、“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8、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 、“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
1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1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
21世纪教育的十大理念(定稿)第一篇:21世纪教育的十大理念(定稿)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1楼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谷山119 4位粉丝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理论探讨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2期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之转变□李盛兵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的世界和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人类既面临着共同的危机,也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我们认为将要来临的新时代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各种文明、各种文化的一次最大的融合,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理想(对人类自身、自然、社会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普遍性人文关怀)的一次逼近。
未来的我国高等教育无疑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而对这些挑战的应答是主动对高等教育及其价值观进行改革和转变,依据则是对新的时代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那什么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呢?根据新时代的特征,我们要确立的新型高等教育价值观又是什么呢?在探讨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先弄清高等教育价值概念及其分类。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是对高等教育价值功用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
它是一种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
它因客体(高等教育价值功用)属性以及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形成相异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由于高等教育同时与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发生关系,具有个体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即价值的多样性,不同主体对高等教育多样价值反映侧重不同,形成了价值观的多样性……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由此,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所关注的是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着知识的创新、学术的探求和科学研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关注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认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在取代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价值观。
不过笔者认为,可以按照高等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主体性价值,对上述三种价值观进行再抽象,分为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和主体价值观。
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的实质在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促进人或人类主体以及高等教育主体之外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其中人和高等教育自身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工具,人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充分的弘扬。
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实质在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帮助人们从各种身外之物的奴投中解放出来,促进人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完善;并且认为人的主体性的保护和培育是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实现。
同时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还指高等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主动地适应和促进人、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里我们采用二分法,将高等教育价值观分为工具价值观和主体价值观,并且认为工具价值观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而主体价值观是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型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后者将要取代前者。
李盛兵/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副研究员 博士 (广州 510631)10(二)对传统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实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即指由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向现代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转变。
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高等教育的价值及价值观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由工具性向主体性转变和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重新分析和审视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工具价值观)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和高等教育认识,也是社会不发达的标志。
它是传统农业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的价值观。
虽然在近代化过程中,一些人文主义者们曾鼓吹过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的高尚性和主体性,但在历史实践中,人的这一地位却被忽视和践踏了。
人类自身的战争自不待言,整个工业化过程也以崇尚科学、理性与追逐经济增长为主旨。
高等教育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不仅使自身而且使人成为知识探新和追逐经济增长的工具,也促使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得以形成。
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是一种与主体价值观相对立的教育价值观,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社会本位论,其二是文化本位论。
前者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社会的某个方面如政治或经济服务,为社会的某个阶级服务等;后者强调高等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延续及发展的作用,也即通常所说的知识教育。
因此,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1.物性而非主体性,即在该种教育观规定下的高等教育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它不仅把高等教育视为某一目标的工具,而且把人视为工具。
其结果,要么是一种政治、道德教育或经济教育,要么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等,而恰恰忽视了以培养人为中心的主体教育。
这种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很常见。
2.被动性而非主动性,这是物性高等教育或工具高等教育价值观前一特点派生出来的又一重要特征。
一方面,物性高等教育让学生在一种绝对服从的状态下被动地接受教育,学生愿不愿意、感不感兴趣,能否接受消化则并不重要。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个性受到压抑,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扬。
另一方面,在主客体关系上,即在高等教育与社会其它各子系统的关系上,工具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是被动地适应和满足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需要的,失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和相对独立性。
可以说工具教育是一种奴性教育,或是一种不成熟的教育,还未能适应新时代的特征要求。
(三)新型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与阐释如果说高等教育工具价值观是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则是新时代的呼唤。
新时代的文化多元化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具有独立进行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从而把人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时代的竞争性与合作性、人文性与科学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都要求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地按照新时代的特征,促进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新时代是一个主体性时代,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必然是主体性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是一种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
它以现代人学为基础,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位,而且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
不仅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神圣性,而且注重人作为自然和社会一部分的节制性。
前者决定了主体存在的独立性、创造性和11主动性,后者决定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
因此,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反映了这两个特点。
1.主体存在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规约下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作为人的存在的或主体存在的教育,即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把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育作为目标,而不是其他东西,如知识、技能、品德等。
我们认为主体高等教育具有四个特质:(1)自然性,即主体高等教育是一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自然教育;而违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则是一种非主体成人化的教育教学。
只有当我们把握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
(2)参与性,即主体高等教育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是检验是主体教育还是工具教育的试金石。
(3)自主性与独立性,即主体高等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
自我教育具体应包括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两个方面,这也应是现代教育的两大主题。
(4)创造性,即主体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文化继承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创造新知的素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识记和机械的思维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
因此,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这一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2.在主客体关系中规定主体性。
它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人与自然、社会及科学的互动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新时代的发展将以人为本位;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也受科学发展的制约,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背叛越远,受它的惩罚越大。
因此,新的时代要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科学将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不像以前起分离的作用。
这也会反映到新时期高等教育价值观中来,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确立人的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性不是表现在与自然、科学的对立关系上,而是表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上。
二是指在高等教育与自然、社会及科学的互动关系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高等教育的这种主体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的自觉性、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级状态或成熟状态的标志。
高等教育的这种主体性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定社会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和人的价值功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
在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初期,其高等教育对当时的工业革命作用甚微。
高等教育主体性要求高等教育活动能在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的规定下,主动地适应来自自然、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挑战,能自觉地调适和完善自身,培养有主体性人格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时代的特征,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地调适自己,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统一。
就高等教育机构而言,这种主体性就是要求高等学校能按照教育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以及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展望新世纪,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主体价值观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观,弘扬高等教育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主体精神将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取向。
参考文献〔1〕(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54页〔2〕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责任编辑 孙昌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