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比较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
题材和意象:中西方绘画的题材和意象有较大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表现自然、人文和哲学思想,经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西方绘画则更加多样化,不仅包含人物、风景等自然元素,还包括历史事件、宗教主题、抽象表现等。
构图和透视:中方绘画注重构图的整体感和平衡感,着重表现画面的静态美;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透视法的应用,追求三维感和画面层次感。
色彩运用:中方绘画注重色彩的淡雅和含蓄,运用较为柔和的颜色构造画面;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鲜明和对比,运用鲜艳的颜色呈现画面。
艺术观念:中方绘画强调“不写一物不写万物”的写实观念,追求的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西方绘画则注重个人创作和艺术表达,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感受和独立性。
总体来说,中西方绘画在题材、构图、色彩运用和艺术观念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为两种绘画风格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达方式。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个亮丽明珠,它们在表现形式、意义传达、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浅析,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古代艺术家们对形态的探索和对人物肖像的表现。
中方绘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的表现。
两者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意义传达中西绘画在意义传达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强调作品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内涵,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享受,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表现,来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如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鸟栖图》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表现形式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来打造出真实、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艺术的笔墨和意境,画家们常常通过墨迹的渗透和用笔的运用来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情趣。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两者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四、审美取向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画家们追求表现形式的真实和生动。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画家们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虚幻、超脱的境界。
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意义传达、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更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家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也将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享受。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的差异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所致。
中西绘画起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绘画风格、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人物、动物等,尤其是山水画和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两大特色。
这种题材选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感悟和追求。
而西方绘画以宗教、神话、历史等为题材更为普遍,同时也注重表现人物和风景,但整体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中西绘画在绘画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写意,追求意境和氛围的表现,强调笔墨的概括和留白,色彩相对较为浅淡。
而西方绘画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表现,注重线条和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追求光影效果和立体感。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采用水墨和宣纸来进行创作,善用笔墨的干湿、浓淡来表现形态和氛围。
而西方绘画则采用各种材料如油画颜料、画布、细胞板等,以及各种技法如釉彩、拓印等来表现形态和效果。
中西绘画鉴赏的标准和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涵和禅意的表达,追求的是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交流。
而西方绘画注重形式的美,追求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触,强调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表现。
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互相借鉴和融合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当代艺术中,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成为一种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被弥合。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一、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不同。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描绘,注重细节的表达,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线性透视法,通过线条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深度,并且着重描绘细微的细节。
相反,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的表达,更加关注对象的气韵和精神。
中式绘画经常采用写意的形式,强调形神兼备,以少而不精,留白为美。
通过用笔的轻重和用色的运用,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墨韵的和谐美。
二、意境与主题的差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强调人文和个人的尊严,追求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由。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相对而言,中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和统一的审美标准。
总结起来,中西绘画美学在表现方式、意境与主题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中方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和价值观念,并且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造就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绘画作品。
中西绘画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本文将从主题、表现方式和意义等角度来浅析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主题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是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主题意味着艺术家对自然和人文的崇拜。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多样化,主题可以是宗教、历史、肖像等,更加突出了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中西绘画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极简的线条
和丰富的笔触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中国古代绘画还注重虚实结合、留白的技巧,通过暗示
和留白来构造一种与现实不同的境界。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形象的表现,注重透视、光
影的处理,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立体感。
中西绘画在意义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常常
以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生活、自然、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古代绘画更加注重的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作者对于生命和宇宙的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
性和表达,强调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这巨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在艺术上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
中国自古便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带来的是一种朴实稳重安贫乐道的文化情怀。
中国土地辽阔绵延不绝联系紧密,水土丰饶,拥有适于种植的广袤土地,因此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反映到文化上就是强大的包容力与凝聚力,并且这种关系因血缘宗法制而更加牢固,可以将外来文化改造吸收同化,而不会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的爱琴文明,是一种海洋性的文化。
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复杂多优良的港口,希腊本土丘陵山地众多地块狭小不适宜耕种业的发展,因而他们的海上贸易发达,常年的海上活动造就了希腊人热情奔放英勇无畏的性格,他们的文化也充满了冒险精神和扩张性。
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教化,以宗法制为主体,强调尊君重民,神本论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
因而,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现世幸福,在艺术中历代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志向情感抒发与作品之中,文人是其中的文化主体。
中国的文人注重精神追求及积极的入世之道,即便是归隐的世外之人也是有着心忧天下的感情,当这感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便转而反映在自己的诗歌绘画中去了,但这作品本身还是有着强调人伦教化的思想。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皇宫、贵族建筑,无不显示着宗法等级制度的森严,在中国,最顶级的建筑群往往是皇宫及寺庙建筑群,即使是寺庙也是按照等级等级高低来建造,其形制是有严格规范的,不能出其左右。
而西方,最顶级的建筑大多是教堂,宗教精神贯穿其文化始终,不光是建筑,其他文化形式也无不渗透着宗教精神,西方人更重视来世的生活,注重死后能否会升入天堂,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聆听教诲。
从最初的古希腊众神崇拜到基督教精神的全面渗透,宗教情结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宏伟壮丽的希腊神庙,肃穆庄严的教堂,高贵完美的古希腊众神雕刻,庄重典雅的教堂雕刻,绘画中,神话与宗教题材是永恒的主题,即使是在现代艺术中,在表达的主题与宗教无关的情况下,宗教情结也渗透于作品的各个角落里,可能只是某个符号语言的暗示或是几种颜色的组合都含有宗教意味,表达作者的虔诚信仰。
宗教在中西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文化影响宗教,将宗教吸收同化加以改造,而在西方,是宗教影响文化的发展,文化艺术等为宗教的传播与巩固服务,宗教是其文化的重要支柱,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更确切的说在基督教确立统治地位后便是一种基督教文化。
例如,摩西所持的上帝十诫便是西方法律道德规范的雏形。
到教室中国的本土宗教,但是它的发展没有超出中国以儒为本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是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来间接地发挥它的作用,其教义与神明也是按照宗法等级制度严格划分的。
佛教的传入曾一度冲击了儒家的统治,但是也在其慢慢的发展中被中原文化同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文化。
而道释思想中超脱隐逸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了中国艺术形成了超脱野逸向往自然随性而为的艺术风格,但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根基尤其是宗法统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若是影响了统治者的统治权力更是会招来灭顶之灾,历史上的“三五一宗”灭佛事件便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一种感性艺术,而西方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理性艺术。
中国的书画艺术以传统的文人画为代表,表达了一种向往山林湖海的野逸之趣,于笔墨浓淡中尽现画者心中所想,勾画皴擦,借笔墨飞舞写胸中意气。
“中国画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意与意境。
中国化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宗
白华《美学散步》)。
其要素不在机械地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讲究笔墨韵味,似与不似之间神采超然,乃是意到笔不到。
西方的艺术来源于建筑,讲究形体与比例的完美,因最初的建筑是为敬拜神明而建,比例完美形式统一,表达了对神的崇拜与敬意,所以,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重现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渲染,画面如真似幻,似可手摩,他们的渊源是古希腊、埃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自书法中来的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成为中国画一大特色。
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的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虚灵的,一为写实的;一为物我浑融的一为物我对立的。
西方绘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刻、绘画同属同一境层。
西方艺术讲求精准的比例,完美的构图,追求形似逼真与色彩浓丽。
西方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在希腊艺术,在艺术上的最高表现是建筑与雕刻,古希腊的庙宇圣殿是古希腊文化生活的中心,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
以形式美及自然模仿为最高原理,于是理想的艺术创作即系在模仿自然的实相中同时表达出和谐、比例、平衡、整齐的形式美。
中国画所表现出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
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基本境界的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也不外乎于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
气韵生动由此产生,书法与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也由此建立。
西方绘画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古希腊雕刻与建筑。
以目睹的具体实相融合于和谐整齐的形式,是他们的理想。
近代绘风更由古典主义的雕刻风格进展为色彩主义的绘画风格,虽象征了古典精神向近代精神的转变,然而他们的宇宙观点仍是一贯的即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
而这种物我对立的观点也表现在西画的透视法。
就是近代画风爱写无边无际的风光,仍是目睹具体的有限境界,不似中国画所写近景一树一石也是虚灵的表象的。
“高远、平远、深远”是构成中国透视法的“三远”。
在这远景看不到刻画细致的凹凸及光线的阴影,色彩也隐没于轻烟淡雾之中。
西方绘画还很讲究描述,画面大都是现实事件的浓缩,是复杂故事的再现。
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神似”的人物,花鸟与山水。
实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
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
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西方绘画写实,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不讲究叙事,常把背景和细节省略
掉,西方绘画则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当代的中国绘画的影响
1、“师法自然型”
继承前人传统,更加注意面对现实生活所得的创作路子。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吸收古代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强调面对自然山川进行写生所得的感受,强调自己投身自然山川所获得的独特认识。
这对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发展。
2、“以古开今型”
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
消化吸收古代传统,大胆突破,形成自身风格。
齐白石把写意花鸟画发展为大写意花鸟画;黄宾虹的山水画在积墨上,多变用墨上形成自己的特点;潘天寿在传达乡土气息,画面的结构上、用笔的力度上,形成了崭新的面貌。
3、“中西合璧型”
徐悲鸿的画中西融合。
既有西方绘画对形体塑造的追求,又特别强调中国画所具有的神韵追求:林凤眠把对光线的追求、严格的形体塑造融人中国画中,讲究绘画的调子。
如潘玉良、徐悲鸿等等。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江苏镇江人,生于扬州。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