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未触及睾丸的隐睾52例应用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9.62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1. 引言1.1 背景小儿腹腔型隐睾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生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睾丸未能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内。
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睾丸发育异常和生育能力受损等问题。
传统手术治疗存在着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传统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优势,并通过临床观察和安全性探讨,评估这种新型治疗方法在小儿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治疗决策参考,促进小儿腹腔型隐睾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水平的提升。
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推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腔型隐睾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小儿腹腔型隐睾的定义小儿腹腔型隐睾是指男性婴幼儿时期睾丸未能下降到阴囊内,而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区域的一种先天性睾丸发育异常。
正常情况下,睾丸在胚胎发育期间应当从腹腔经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但在部分男婴中,由于睾丸移行的过程发生问题,导致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下降到正确的位置。
对于小儿腹腔型隐睾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睾丸的确切位置。
一般来说,如果在婴幼儿期间睾丸仍未下降至阴囊,就需要考虑进行相应的治疗。
小儿腹腔型隐睾除了对睾丸发育和生殖功能可能产生影响外,还可能增加患者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如睾丸扭转或肿瘤。
及早发现和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腹腔镜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睾丸位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传统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方式,需要在患儿腹部做较大的切口,使得手术创伤较大,隐睾的位置较深,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腹腔镜在不能触及的隐睾病例中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在不可触及的隐睾患儿中的诊断及治疗作用。
方法:对15例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腹腔镜检查,根据术中情况,分别行睾丸一期固定术,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或切除术。
结果:睾丸缺如1例,睾丸萎缩3例,其中2例精索已进入腹股沟管,改行腹股沟探查。
腹腔内睾丸11例,其中分期fowler-stephens术1例,分期固定术2例,一期腹腔镜睾丸固定术8例。
术后随访6-46月,无明显并发症出现。
结论:腹腔镜可准确判断不可触及隐睾的具体情况,同时给予治疗,是此类病人首选诊治方法。
【关键词】隐睾症;睾丸;腹腔镜【中图分类号】r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57-01隐睾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先天畸形,其中约有20%体外不可触及,这类病人既往均需行腹股沟或开腹探查手术,手术存在盲目性,损伤大。
作者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腹腔镜诊治此类疾病1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年龄1-12岁,均为单侧隐睾,其中左侧5例,右侧10例。
术前体格检查患侧阴囊及腹股沟均未触及未降睾丸。
2例患侧腹股沟耻骨结节处隐约可及精索样组织。
超声检查患侧阴囊、腹股沟及盆腔未探及睾丸11例,盆腔近内环口处探及睾丸2例。
1.2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同常规腹腔镜手术准备。
全部病例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头低足高体位,取脐正中0.5cm纵切口开放式置入trocar,建立人工co2气腹,压力10-12mmhg,导入腹腔镜探查患侧精索。
如精索末端无睾丸,则诊断为“先天性睾丸缺如”结束手术。
如精索已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则结束腹腔镜手术,改行腹股沟探查。
如精索末端膨大,但无正常睾丸形态,则考虑“睾丸萎缩”,予以切除送检。
如睾丸位于腹腔内,则诊断为“腹腔内隐睾”,行腹腔镜睾丸松解固定术。
萎缩睾丸切除及睾丸松解固定均需于左右下腹再各置入一0.5cm trocar。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小儿腹腔型隐睾是儿科常见的疾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一、腹腔型隐睾的临床表现腹腔型隐睾是指睾丸未能下降到阴囊内,而是位于腹腔内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患儿通常在出生后即可触及双侧阴囊内有一颗或两颗睾丸,部分患儿在初患时为双侧睾丸隐没,但在气压降低或睾丸温度升高时可将睾丸移向阴囊内,检查时可触及及阴囊内有睾丸。
1. 术前准备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
这包括患儿的年龄、病史、疼痛症状及体格检查。
需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超声波检查,以明确睾丸的位置和大小。
术前准备工作的充分和准确性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手术操作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壁小孔插入腹腔镜,利用腹腔镜在腹腔内观察和操作,将腹腔内的隐睾组织取出,将睾丸放入阴囊内。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伤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3.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术后需要做好伤口护理、饮食调理等工作,以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后患儿能够快速恢复,术后并发症率低。
1. 术中安全性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术中安全性较高。
由于操作仪器的微小,手术对患儿组织的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14例报告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自然下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腔或输尿管内。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腹壁小孔插入镜头和手术仪器来进行手术的微创技术。
本文报告了使用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的14例病例。
病例选择标准:对于年龄在1岁至7岁之间、有明确诊断的隐睾患儿,且没有其他伴随疾病的患儿,我们选择了腹腔镜手术作为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首先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然后通过脐部插入气腹采用腹腔镜进行检查。
如果在腹腔内发现睾丸,我们会将其拉至阴囊,并在阴囊内固定。
如果在腹腔内未发现睾丸,我们会进一步检查输尿管和肾脏,以排除其他并发症。
结果:本研究共治疗了14例小儿隐睾,所有患儿均成功下降睾丸至阴囊并固定。
手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讨论: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
腹腔镜手术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对医生的要求更高。
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小儿隐睾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对患儿造成更小的创伤,术后恢复快。
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希望本研究能对小儿隐睾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腹腔镜在隐睾症中的应用腹腔镜在隐睾症中的应用【适应证】触及不到睾丸的隐睾症。
【操作方法】1.头低足高位,15°倾斜,使肠管上移。
2.采用全麻或加硬膜外麻醉,使腹壁肌肉松弛。
3.脐下1cm处做1cm横切口,置入Veress气腹针。
4.建立气腹(CO2,压力1.60~2.40kPa,流量3L/min)。
5.穿刺6mm使套管针进入腹腔,放入5mm腹腔镜,观察髂窝内环口的解剖结构。
6.如需要操作,于一侧下腹部及脐下各穿刺放入3mm抓钳、剪刀。
7.正常人内环口所见:精索血管与输精管汇合进入内环口,鞘状突闭合。
8.对于触及不到睾丸的隐睾患儿的腹腔镜观察,有以下几种情况:(1)内环口上方可见精索血管盲端,为睾丸缺如。
(2)发育很差的精索血管进入内环则有睾丸的机会很少。
即使有睾丸,也是发育很差,而且已经在腹腔外,没有腹腔内探查的必要。
同时合并鞘状突未闭,提示可能有睾丸,应改开放手术探查,或将腹腔镜伸入鞘状突观察有无睾丸。
(3)发育较好的精索血管进入内环,按位于腹股沟及内环口的未降睾丸处理:①开放手术:如精索血管长,可做一期睾丸固定术。
如精索血管短,应做分期睾丸固定术,即先将睾丸固定在能降到的较低位置,6~12个月后做二期睾丸固定术。
如输精管及睾丸引带血运良好,可做Fowler-Stephen手术。
即切断精索,保留输精管及睾丸引带血运,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
②腹腔镜手术:如精索血管长,可以用腹腔镜做一期睾丸固定术。
手术关键是在内环口上方游离精索,从阴囊伸进抓钳,将睾丸拉至阴囊固定。
于腹腔内关闭鞘状突。
如精索血管短可做分期Fowler-Stephen手术。
(4)睾丸位于腹腔内或内环口(peeping testis),也有开放及经腹腔镜2种手术方式。
①开放手术:做二期睾丸固定术。
对青春期后睾丸发育差、对侧睾丸发育好的患儿,可切除患侧睾丸。
②腹腔镜手术:于内环口上方分离出精索,用钛夹或丝线阻断精。
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14例报告【摘要】该研究报告总结了14例小儿隐睾患者的腹腔镜治疗经验。
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隐睾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病例选择严格遵循标准,并通过腹腔镜手术成功解决了隐睾问题。
手术方法详细描述了腹腔镜下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仅少数患者出现较轻微的并发症。
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睾丸均成功下降至正常位置,且未出现复发情况。
总结表明,腹腔镜治疗对小儿隐睾具有显著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临床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展望未来腹腔镜手术在小儿隐睾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广阔。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隐睾,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并发症,随访结果,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隐睾是指睾丸未能降入阴囊,而停留在腹腔内或腹股沟区域。
小儿隐睾是小男孩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畸形,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或一岁内会逐渐解决。
如果隐睾未经治疗且持续存在,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育能力和心理健康。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14例小儿隐睾患者接受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评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并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及临床价值,通过总结14例病例的手术经验和随访结果,分析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隐睾是小儿常见的生殖系统畸形之一,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导致生育功能障碍和其他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探索腹腔镜手术治疗隐睾的可行性和优势,为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率提供实践基础。
通过分析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结合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建议和疗效评估标准。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总结,能够为小儿隐睾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和指导,为患儿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与机遇。
2. 正文2.1 病例选择在本研究中,我们共选取了14例患有小儿隐睾的患儿作为病例对象。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摘要:小儿腹腔型隐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对患儿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问题,而腹腔镜手术以其微创、准确、安全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本文通过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详实的依据和指导。
1. 背景隐睾是小儿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睾丸未能从腹腔下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腔内。
腹腔型隐睾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隐睾的约70%。
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睾丸未触及阴囊,需手术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放手术,但其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小儿隐睾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微创、准确、安全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首选方法。
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2. 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0年期间在我院就诊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腔型隐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等。
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后的患儿临床指标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 结果共收集了50例小儿腹腔型隐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为单侧腹腔型隐睾,15例为双侧腹腔型隐睾。
平均手术时间为40分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天。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患儿睾丸均下降至阴囊,未见复发病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仅有个别患儿出现术后轻微腹胀、恶心等症状,均在术后1周内自行缓解。
4. 讨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具有微创、准确、安全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患者。
腹腔镜手术有望成为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首选方法。
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对于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保护其生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