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吴大猷:物理学界的“孔子”精品教育.doc
- 格式:doc
- 大小:12.51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能力测试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苑广阔“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当2014 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
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就是一句本身充满人生哲理的话。
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
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 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
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
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吴大猷-吴大猷科学界的泰斗著名物理学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生于广东番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吴丹桂,己丑,进士,壬辰翰林编修,记名御史;父亲吴国基,辛丑举人,后出仕吉林时遇大疫而早亡。
吴大猷为独生子,四岁失怙,由母亲嘉娥和伯父吴远基协力抚育成人。
1925年夏,吴大猷考入南开大学。
物理学家饶毓泰教授创建并主持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工作,他很喜欢勤奋好学的吴大猷。
1929年,饶毓泰安排吴大猷留校任教讲授近代物理学和力学。
1931年春,由饶毓泰和叶企孙推荐,吴大猷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乙种研究奖助金。
1931年9月,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求学。
他随系主任H.M.兰德尔教授进行红外光谱实验研究。
这期间,他把红外光谱仪的直线狭缝改为弯形的,提高了它的分辨本领。
他的这项发明,后来被制造红外光谱仪的帕金·埃尔末工厂采用。
1932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他在理论物理学家S.A.古德斯米特指导下作博士论文。
1933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又在密歇根大学继续一年博士后,研究原子及分子理论和实验。
吴大猷在密歇根大学期间,在原子和分子光谱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吴大猷的学者生涯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北京大学时期、北美时期和台湾时期。
1934年夏,吴大猷接到已荣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的饶毓泰老师寄来的聘书,不久即回国就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他从国外购置来光栅、石英汞灯、氦辐灯和光谱仪等仪器,同饶毓泰、周同庆、郑华炽等教授一起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谱及拉曼光谱学。
吴大猷在北京大学的三年里发表了15篇论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迁长沙办临时大学,吴大猷也到了长沙临时大学,后到成都四川大学任教。
19 38年夏,长沙临时大学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吴大猷即去西南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参加物理系授课。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里,他发表了17篇论文,还把E.P.维格纳的有关群论的书由德文译成英文。
读《吴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学家》有感读完这篇文章,顿感吴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已然跨越时空局限,源源不断如泉水涌来,在我心中荡气回肠。
想着他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从北京至青岛,自青岛趋长沙,又从长沙到成都,最后还得前往昆明。
一路颠簸,一路辗转,一路艰辛,横跨大半个中国的跋涉从未消磨他心中的斗志。
他在科学中研究沉醉,也在科学研究中忽略外界的苦难,精神的满足填补了物质上的空缺,科学的光辉照耀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这是怎样的魄力,怎样的坚强,这正是孔子一般的大师,是中国的希望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几人能像吴先生这般呢?我们在迷茫、徘徊,真真正正用斗志生活,用斗志做学问的又有几人呢?我无法回到那个年代,无法一睹大师的尊容,无法倾听他的宏论,更无法参与他和学生们的激烈讨论——这些讨论不知改变了多少中国的未来。
我只有想像,来构想他是如何在衣食无着时用一柄三棱镜建造分光仪,在穷困潦倒时完成巨著《多原子之结构及其震动光谱》......我只能凭想象了——“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猷也不改其乐,贤哉猷也!”吴老先生,他感染我的不止是他的坚强,还有他的谦虚。
在他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黄昆......这些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熠熠闪光的大科学家叱咤风云时,吴老却说:“近年来,李、杨成就卓然,国人常提及二人为我学生,传为美谈。
实则我不过适逢其会,在那时那地遇上他们而已。
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
”然而我明白,吴老决然不是“适逢其会”而已,他的指导和教育,必定在他的学生的科学生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所具有的谦虚也是他作为科学家又一令人敬仰的地方,他似乎把中国化的优良传统都在继承发扬了起来。
当然,他对自己国家的负责,也让我赞叹不已:以一介书生劝谏蒋介石总统不要禁止留学政策,以及后来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
可是当时他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弱的人要对抗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军阀。
这个几乎是在刀斧林立中挺立的男儿,真真是具备了知识分子最应当具备的风骨。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教出诺奖双杰不居功台湾吴大猷纪念馆,展出吴大猷(中)八十大寿时,和杨振宁(左)、李政道(右)二位学生的合影。
杨、李后来几乎不往来,却难得在老师寿宴上合照。
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华人在诺贝尔奖上大放异彩,起源于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
二位得主皆师出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之门。
杨、李都说过,因为有吴大猷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导,日后才有机会得奖。
有“中国物理学之父”美称的吴大猷,南开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深造,二年后就取得博士学位。
他曾任台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主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2019年以93岁高寿过世。
1940年代抗战时期,北京、清华和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杨振宁、李政道先后受教于吴大猷。
就读研究所的杨振宁,原本就属“天才型”学生;吴大猷在“古典力学”课程结束时,拟了十几个论文题目给学生,杨振宁选的是“以群论讨论多元子分子的震动”,也意外促成他10多年后拿下诺贝尔奖。
李政道当年也转学到西南联大,他求知欲望盛、反应也快,功课、指定要读的书总是很快就完成,还希望向老师要更多,让吴大猷印象深刻。
后来政府要选派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吴大猷就推荐李政道。
1946年李到芝加哥大学读物理,3年后就拿到硕、博士学位,当时接近25岁的他,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
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合作研究,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得知获奖,杨、李二人都提笔写信给吴大猷表达感谢。
杨振宁在信中写道“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
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
”得意门生获奖、在科学界做出贡献,身为老师的吴大猷却不愿居功。
他曾在著作中表示,只是刚好在对的时间点遇到他们,他说,杨振宁、李政道就像二颗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究还是钻石。
吴大猷:物理学界的“孔子”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中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毕业于南开大学。
是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2000年3月4日,病逝于台大医院。
吴大猷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研究领域非常宽广,硕果累累。
20世纪30年代,吴大猷研究了多种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拉曼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并对此作了正确的解释。
30-40年代,在我国最早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的研究,较早计算了氦原子双激发能态;计算慢中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及分子对称问题;讨论了由分子或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交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
他有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如1975年出版的《理论物理》七卷本。
它们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大气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相对论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
吴大猷已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重要的科研论文和五本专著,他的两位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吴大猷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物理学教授。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
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
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杨振宁评价:“吴教授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大学教物理学,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要知当时中国学量子力学的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昊教授在北平、后来在昆明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 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吴大猷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
吴大猷作文素材
《吴大猷其人其事》
说起吴大猷啊,我就想起那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群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各种科学难题,你一言我一语的,那场面可热闹了。
就在这时候,有人提到了吴大猷先生。
嘿,这一下可勾起了我们更大的兴趣。
有人就开始讲述吴大猷先生在研究物理时的那些奇妙经历。
说他啊,为了验证一个理论,那真可谓是绞尽脑汁。
就像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关于微观粒子的现象,竟然连续几天几夜都待在实验室里,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困了就直接在桌子上趴一会儿。
那股认真劲儿啊,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边听边想象着吴大猷先生在实验室里专注的样子,仿佛能看到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神和不停忙碌的双手。
而且据说啊,他在面对那些复杂的实验数据时,总是能细心又严谨地分析,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
好像他的大脑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准的分析机器一样。
哎呀呀,想想吴大猷先生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再看看我们自己,还真得好好向他学习学习呢。
这就是我知道的吴大猷的一件小事儿,虽然不大,
但却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的魅力和精神呀。
以后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努力钻研,说不定哪天也能有一番大成就呢,哈哈!
总之啊,吴大猷先生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敬佩又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体会他坚定的科学信仰和为我国物理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2. 通过学习吴大猷的教育历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吴大猷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家庭教育、留学经历等。
2. 吴大猷的主要成就: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学教育等方面的贡献。
3. 吴大猷的教育历程:学术成长、培养后辈、科学普及等方面。
4. 吴大猷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培养创新能力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吴大猷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教育理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吴大猷的教育历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吴大猷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等相关资料。
2. 课件:吴大猷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教育理念等图片和文字资料。
3. 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所需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大猷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吴大猷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3. 案例分析:分析吴大猷的教育历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 讨论:组织学生就吴大猷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吴大猷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思考如何践行吴大猷的教育理念。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吴大猷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吴大猷作文素材
《吴大猷的那些事儿》
要说吴大猷啊,我就想起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瞎转悠,想找本有意思的书看看。
突然,我就瞅见了一本写着吴大猷名字的书。
嘿,我当时就好奇了,这吴大猷是谁呀?我就翻开那本书看了起来。
这一看不得了,原来吴大猷是个这么厉害的物理学家。
书里讲了他好多的研究成果和经历,我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越看越入迷。
我看到他为了研究物理,那是废寝忘食,整天就泡在实验室里。
有一次,他为了验证一个理论,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一直在做实验,那专注的劲头,简直了!
看着看着,我好像都能想象出吴大猷当时在实验室里忙碌的样子。
他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仪器,脸上露出认真又执着的表情。
我就在想啊,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什么都能不顾。
后来,我每次去图书馆都会特意去找找关于吴大猷的书,每看一次,对他的敬佩就多一分。
吴大猷这个人啊,真的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物理
领域闯出了一片天。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我,让我知道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总之,吴大猷就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大牛呀!
现在想想,在图书馆发现吴大猷的那一天,还真是挺奇妙的,也让我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大概就是他独特的魅力吧。
(希望这篇作文符合你的需求,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
吴大猷:物理学界的“孔子”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中国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毕业于南开大学。
是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2019年3月4日,病逝于台大医院。
吴大猷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研究领域非常宽广,硕果累累。
20世纪30年代,吴大猷研究了多种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拉曼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并对此作了正确的解释。
30-40年代,在我国最早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的研究,较早计算了氦原子双激发能态;计算慢中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及分子对称问题;讨论了由分子或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交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
他有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如1975年出版的《理论物理》七卷本。
它们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大气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相对论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
吴大猷已发表了一百二十多篇重要的科研论文和五本专著,他的两位学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吴大猷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物理学教授。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
给这个人——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
两位获奖者是大
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
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杨振宁评价:“吴教授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
大学教物理学,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要知当时中国学量子力学的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昊教授在北平、后来在昆明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 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吴大猷
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西南联大时是吴大猷的研究生。
此外,一批骨干物理学家,如马仕俊、郭永怀、虞福春等,都曾从他那里受益过。
吴大猷的传记作者丘宏义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的。
”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
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
国社会两手余年,“吴大猷在这一点上和孔子一样。
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
人物百科
吴大猷(1907-2019),英文名Wu Ta-you,著名物理学家,
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等职,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
1943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
1946年,赴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