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也是个性的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当代作对“越是氏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家粉台口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潘先伟据说仅卖出十几张票, 还多是华人老乡为了捧场而为, 而“世界摘要:在处理丈学艺术民族化与世界的关系时, 众多批性”的美国本土黄头发蓝眼睛观众根本不屑一问, 赵本山此行评者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本丈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不仅没有达到向老外推广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二人转的宏伟目世界的”其实这是一个理论误区, 存在看片面性、孤立性与保守性。
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精神实质上是民族性标, 差点还因不退票成了被告。
“二人转”活泼大方, 唱腔婉转,与现代化的关系。
民族丈化中只有那些具有人类普遥特征与共幽默辛辣, 富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 为什么这种极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而被世界拒绝呢? 难道真实国外观众不识金玉的性, 能追求生活真、善、美, 能给人类心灵世界带来愉悦与索高无知吗? 就戏曲来说, 京剧是国粹, 昆曲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的审美感觉的艺术才真正属于世界的,而那些幕落民族落后、护性遗产, 奥运会宣传及中国形象宣传总是有京剧镜头与画脱脏、腐朽, 违背人类天性与人类对抗的, 这求极端的民族艺术面, 这能说京剧与昆曲就是全世界的吗? 世界上其它国家到底表现与极端创作主体的自我表现的艺术发泄与再现, 是绝对不有多少人真正热爱京剧与昆曲, 不用推论就可想而知、中国许能底得世界的, 至多也是一小操人对一个民族落后性景观的猎多富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民族特色的电影如《小兵张嘎》、《铁奇。
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苦菜花》、《红色娘子军》??这些关健词: 民族性;世界性;现代性;人类性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红色经典”的电影, 它们会属于世界的吗?每当论及文化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时后, 人们总是其次, 绘画艺术民族性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绘画艺术非常很自豪地说“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 这句经典语言反复被古老, 每个朝代都找到杰出的绘画大师, 他们的绘画是真正传引证, 似乎成了我国艺术理论界的真理, 然而, 越是民族的果真能是世界的吗? 统的、民族的与历史的。
高考政治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复习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别提示】1、文化多样性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
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除了可以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不能把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③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
【特别提示】文化具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文化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构成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一、蘑量民藏的并1b耀量量粤的。
民族的。
是指属于集个民族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健h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糟原则的民族文化的显形表现。
“世界的。
是招某种艺术晶麓涵的艺术覆现形式与艺术糟槽是属于全人类历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在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警大量的最优秀的作家,他们属于民族的,也是圈子世界的。
但丁、露万攒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屑槽涅夫、托尔斯态、鲁迅、毫合、沈从文、田冒……他们的作品洋遏警浓郁的事民族特色,但他们的作员却又属于全世界的,超越时空,樱每个时代不向国家、不同民族、不向文化水平的读看历接受。
但是,对于任何文化艺术,决不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宣、越量民族忱露的才蘑最世界的在任何民族文化与艺术存在形式中,都存在麓先进与落后,美好与丑闻、现代与传统的东西。
而婴使得民族文化艺术具有世界文学的意义,那么,必幻是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必须是符合人类共同人性的东西,必须是在艺术中迫求真、警、美的东西。
这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存在价摄。
无论是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美术家还是时装设计师,在作品中充分履示民族性成分的时侵,也都在尽量履示民族文化中的耀臃部分,展示峻引起人类共鸣的东西。
其次,四使民族优秀的东西,也只熊是成为“世界使”的一种可随。
二人转。
、。
家属”、。
巳曲。
是我们民族戏曲文化的量鞠糠的东西,我们民露可以如0如醇的欣赏它,但是在英国及其它西方日家,他们也认可这是中国最优露的国粹,但它61并不好合西方人对艺术履赏的心理、习惯.内口信达的信念与价值甚至是与配方人根本不相吻合。
因此,只有配些民族文化中量优秀的东刃,又胞符合口方人们的窜奖心理和习惯的动.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东西,得到世界的田憨。
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学角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民族文化的遗产也变得愈加珍贵。
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很多挑战和难题,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一、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传承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途径。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将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加以创新,为社会进步贡献出独特的力量。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赋予灵气和特色,也可以为文艺、音乐、绘画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同时,文化传承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连接,传承文化是一种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民族。
二、文化传承的主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传承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个是文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许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少数文化遗产甚至濒临灭绝。
斯瓦尔巴岛的挪威殖民地、澳大利亚的亚宁族、巴西的哥内斯族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另一个问题是文化传承的失衡问题。
一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其他某些方面被过度的强调。
例如,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可能在乡村进行,而城市环境很难有利于传承。
此外,文化传承还需要面对经济利益、人口流动、现代化等问题,这些也为文化传承带来了一些挑战。
三、社会学角度的文化传承分析社会学角度的文化传承分析是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从不同层面揭示出文化传承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文化传承的难点和挑战首先,需要认识到文化传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化传承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更进一步,文化传承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完成,需要形成一种具有跨越性的文化传承体系。
文化传承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和活化。
这需要文化界和政府的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新型的文化传承机制。
弘扬民族精神心得体会弘扬民族精神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深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自信的表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与思想在跨国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断弘扬本民族的精神。
只有坚持民族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魅力,不被其他文化异化,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其次,弘扬民族精神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保证。
一个民族的精神需要通过后代的传承才能延续和发扬光大。
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今天的文化的继承。
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繁荣发展。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传媒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年轻一代能够接受并发扬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个性。
再次,弘扬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爱国主义可以使人们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集体主义可以促使人们放弃个人利益,为集体的利益贡献力量,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奉献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熏陶和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和价值观,让人们心怀感恩、乐于奉献,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最后,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一个民族要团结起来,首先要有共同的精神认同和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让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价值观上形成一致,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凝聚力。
只有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共同面对挑战。
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也可以促进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梦,这一概念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洗练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凝聚了海内外各阶层、各方面民众的最大共识,承载着亿万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百年祈盼。
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增强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为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如何向世界说清、讲好中国梦,以中国梦想感染世界,成为我国理论界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必须讲清中国梦的特性。
中国梦具有历史进步性。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即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可以说,中国梦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自强之梦,是一个广土众民之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梦;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的梦想,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梦具有人民大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又是人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后者是推进前者的动力。
二者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大众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动员亿万中国人为之奋斗。
这就必然要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具有时代包容性。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中华文明一直以繁荣、昌盛、和平、理性著称。
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社会的没落,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
高中必修三政治基础知识框架高中必修三政治基础知识框架高中政治课的内容涉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四个组成部分,必修三要学习的是文化生活,你是不是也觉得必修三的政治课本内容很有趣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三政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三政治知识一、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潜移默化≠消极被动,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和效果。
2.文化塑造人生人和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属于主观领域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通过实践转化为行动的动力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注意: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的、健康的和落后的、腐朽的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国家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个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准确理解文化和政治的关系①联系: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二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交融。
民族的,也是个性的
石一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民族文学》主编。
编审。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联会理事。
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散文集《薄暮时分》,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石一宁自选集》等多部。
另发表文艺评论和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多篇。
《红豆》杂志2016年第5至7期组发了一批壮族和藏族作家的小说,这是刊物一个别开生面也饶有意义的策划。
这批作家作品分别是壮族黄佩华的《表弟的舞蹈》、周耒的《玛丽亚的祝福》、陶丽群的《当归夫人》和李明媚的《惊鸿一瞥》,藏族龙仁青的《转湖》、王小忠的《泡在缸里的羊皮》、扎西才让的《菩萨保寻妻记》和完玛央金的《弟弟旺秀》。
八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当下文坛活跃的作家,在本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代表性。
两个民族八篇小说密集推出,对刊物和读者而言,都有一种交流与比较的意味。
那就先谈谈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民族性,或曰民族共性。
民族性并不抽象,它既存在于民族生活中,也存在于民族文化中。
文学作品既是民族生活的镜像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作为一种文本,它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否出于作家的自觉,它都必然地呈现作家的文化身份所指向的民族性。
应该说,除了黄佩华的《表弟的舞蹈》之外,相对于其他三
位壮族作家的作品,四位藏族作家的小说所表现的外在的民族元素更鲜明,作品关于佛教与历史文化对本民族的影响、人物的日常生活、人物衣饰乃至人物姓名等等的描写即为佐证。
龙仁青的《转湖》,男女主人公多杰和措果夫妇,本想按照藏族的转湖习俗,于羊年岁尾转青海湖,然而因措果生病住院而未能成行。
习俗所谓转湖,即沿着高原上那些圣洁的湖泊右绕而行,就会得到这些自然圣湖的加持和护佑,所获得的殊胜和功德,是平常年份的12倍。
对本民族的这一习俗,多杰和措果是深信的,尽管最后不得不放弃转青海湖的计划。
王小忠的《泡在缸里的羊皮》,对传统的皮匠手艺多所着墨,虽然这一手艺被现代化的机器打败了,但主人公之一的愣木代心犹不甘。
在扎西才让的《菩萨保寻妻记》中,藏族最古老的传统戏剧《诺桑王子》的场景贯穿始终,作品对本民族的这一历史文化也是毕恭毕敬。
完玛央金的《弟弟旺秀》,基本无涉历史传统,但人物、生活和场面浓郁的藏族色彩和气息,直向读者扑面而来。
黄佩华的《表弟的舞蹈》,乃四篇壮族小说中民族元素最为彰明较著者。
小说里的敬德叔和土生是堂兄弟,也都是师公。
壮族的民间信仰是多神化和泛神化的,师公是壮族民间的神职人员,司管人神沟通,上天入地,师公做法事既唱又跳,由此发展出壮剧之师公戏、师公舞,已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说中的师公敬德叔是得到真传的,“会古文韵律,会写毛笔字,会抄写经书,会画地理,会看风水,会做法事,会五行八
卦,会吟诵魔经《布洛陀》……总而言之,他是寨上无所不能的人。
”敬德叔对师公这一职责更为虔诚,代表着传统的完整继承。
而土生却是新起的师公,对职责的履行已少了许多的严肃与敬畏,甚至掺杂了私心贪念。
如小说叙写寨上的丧事很有不为人知的黑幕:遇有白事,师公会视死者的家境如何来操办。
如果大户人家或是有子女当官吃公粮的,一般会停棺在家搞五到七天的道场,这期间乡邻和亲友俨然过大节,想吃想喝就到白事家来,杀几头牲畜都不够。
若是家境一般的小户人家,就闹个两三天。
家境贫寒的家庭,一般是入殓后第二天就可以上山。
师公对处理丧事拥有很大的权力,时间的弹性很大。
有的人家亲人死了,之前花了不少钱财,死后又不得不再花费一次,搞不好会倾家荡产。
小说对民族民间鬼神文化是不以为然的,认为“这只是过往人们笃信的阴阳神鬼之说,会使秦文武母亲这样的信徒深信不疑,而像秦文武这样一些后代是不太会去相信的”。
作品对师公职业所代表的这一部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态度是批判或质疑的。
而周耒的《玛丽亚的祝福》、陶丽群的《当归夫人》和李明媚的《惊鸿一瞥》三篇小说,除了作者的民族身份,并无其他可供辨识的民族外貌。
然而,民族性的有无与浓淡,不应仅仅从小说的显在的层面来辨别与判断。
民族性还具有潜在的层面,即心理层面。
壮族小说与藏族小说对民族性的不同呈现,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因素。
不谈更为复杂的历史因素,只以地理而论,藏族一般聚居藏区,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单一,容易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文化习俗;而壮族更多是与其他民族杂居,尤其是在当代现实语境下,壮族的文化习俗与杂居民族明显相互影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此民族文化色彩相对聚居民族而言较为驳杂,也较为淡薄,这也反映到壮族作家的文学创作中。
然而这仅仅是就作品表层而言。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壮族作家作为一种文化身份,更主要的是以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来标识的。
周耒的《玛丽亚的祝福》、陶丽群的《当归夫人》和李明媚的《惊鸿一瞥》,作者并无交待、读者亦无从断定其中人物的民族身份,然而作者却也在其中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这种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是善良、开放和包容的,这就是壮族的民族特质与民族性格。
相对于民族性,我更愿意从艺术个性方面来解读以上作品。
黄佩华的《表弟的舞蹈》,既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呈示,亦表现了一种批判与忧患意识,作家的情感和思考是多向度的。
周耒的《玛丽亚的祝福》,主人公是一个美国女人,收养了中国残疾儿童杰瑞。
杰瑞即将失明,为了让他在失明前见到亲生父亲一面,女人带他回中国,并冒险渡海到海岛监狱探望杰瑞的死刑犯生父。
父子相见后父亲即被执行死刑,而杰瑞也坠入黑暗的世界,然而见到并触摸到了生父的他也从此拥有了心中的一线亮光。
小说的故事是悲剧性的,但它的意蕴又是暖人心肠的,悲凉与温暖,被作者巧妙地统一于作品中。
李明媚的《惊鸿一瞥》里,一个三十多岁姿色绝佳的女人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夸张地组合一起,
让周围一些男人神魂颠倒,甚至起了犯罪的冲动。
“上天赐给我一副美丽的身体,你说有过错吗?”小说中的女人此问,可谓直指世道人心,揭示出古今许多男人对美女的不自然与不正常心态。
小说以怪诞手法叙述,显示了作者对形式的倾力追求。
但《惊鸿一瞥》与《玛丽亚的祝福》有一共同缺点,即人物过于抽象,情节大于人物,使小说有些失衡。
陶丽群的《当归夫人》描写一对奇怪的父女(当归夫人及其父亲),失偶的父亲要与已成年的女儿同床睡觉才不会失眠。
虽然两人谨守分际,并无乱伦之事,但这种怪异之举已足以惊世骇俗,令当事人百口莫辩,一再被世俗冷眼孤立。
陶丽群的一部分小说致力于探索现实中的病态人格,这篇小说则为其中之一,然而故事虽生动,人物却有心理描写不足之疏失,这一疏失导致了小说某种程度的奇观化。
龙仁青的《转湖》,对民族习俗的描写只是一条引线,真正的主题是男女主人公多杰和措果的历久而弥新的爱情。
小说的动人之处,在于多杰和措果始终都一心为对方着想,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爱。
作品具有一种天真和质朴的情感力量。
王小忠的《泡在缸里的羊皮》,“坏小子”班玛次力用代表现代化的缝纫机让老老实实的皮匠愣木代的传统手艺失去优势,摧毁了他的自信。
而班玛次力的出走,激起了后者对他的恨意。
小说既有隐喻之意涵,亦有丰满的形象塑造。
扎西才让的《菩萨保寻妻记》,叙述菩萨保夫妇的悲剧,同时也是揭示底层人物及其生活的真相,与一些作品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强调有别,这篇小说更偏向咎由自取、境由心造
的个体责任。
完玛央金的《弟弟旺秀》,展现的是生活的艰难与杂乱,其中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物自身局限的同情和无奈。
"贡保,旺秀,旺秀他媳妇,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们每个人各自聚拢起来的那团熟悉的气息消散许多,透露出冷淡陌生让人费解的一面。
"这是小说中旺秀姐姐六十女的思绪,也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生活与人性的错综复杂发出的慨叹。
市场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等等现代性对各民族的生活带来的冲击与碰撞是显而异见的,而这种冲击与碰撞在各民族中的反应既异中有同,亦同中有异;传统和道德有人坚执,也有人弃守。
书写和表现当下生活的这种嬗变,正是作家的敏感和责任所在。
在肯定八位作家的努力的同时,我亦再次点赞《红豆》的这一创意。
责任编辑侯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