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准时间计算法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8
速度评价法正常作业时间公式(一)速度评价法正常作业时间公式1. 简介在生产、工程领域中,为了对工作效率进行评估,常常需要计算出所需完成一项工作的正常作业时间。
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是速度评价法,通过分析工作内容和工作速度,计算出完成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本文将介绍速度评价法中的正常作业时间公式,并举例解释说明。
2. 正常作业时间公式正常作业时间公式用于计算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其基本形式如下:正常作业时间 = 标准时间 / (速度系数 * 效率系数 * 自由度系数)其中,各项参数的含义如下: - 标准时间: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等因素,确定的完成该项工作的基本时间。
- 速度系数:根据工人的工作速度水平进行调整,通常为到1之间的数值。
- 效率系数:根据工人的工作效率水平进行调整,通常为到1之间的数值。
- 自由度系数:考虑到工人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工作时间的影响,通常为1。
3. 示例解释假设某工厂生产线上有一项工作,根据分析得出标准时间为60分钟。
现有工人小明的工作速度和效率都在平均水平以上,根据评估调查,确定速度系数为,效率系数为。
那么,根据正常作业时间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完成该项工作的正常作业时间:正常作业时间= 60 / ( * * 1) ≈ 分钟因此,根据速度评价法,预计小明完成该项工作的正常作业时间为分钟。
4. 总结速度评价法正常作业时间公式是一种常用的工作效率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工作内容、工作速度、工作效率以及自由度等因素,计算出完成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本文介绍了正常作业时间公式的定义和各个参数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解释了如何应用该公式进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的数值,以获得更准确的工作时间评估。
标准工时计算案例
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因国家和行业而异,但通常都基于工作分析和经验数据。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工时计算案例:
案例背景:
假设某公司生产一款产品,该产品由A、B、C三个零件组成,生产流程如下:
1. 零件A的加工时间为5分钟,生产100个需要500分钟。
2. 零件B的加工时间为7分钟,生产100个需要700分钟。
3. 零件C的加工时间为10分钟,生产100个需要1000分钟。
4. 组装三个零件需要8分钟/个,生产100个需要800分钟。
基于上述流程,我们可以计算出生产100个产品的总工时:
500分钟(零件A)+ 700分钟(零件B)+ 1000分钟(零件C)+ 800
分钟(组装)= 3000分钟。
将总工时转换为小时:3000分钟 / 60 = 50小时。
因此,生产100个产品需要50小时的标准工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案例非常简单,实际生产中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影响因素,如设备故障、员工休息、材料准备等。
因此,标准工时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详细的工作分析。
标准工时和计算标准管理规范(ISO9001-2015)1、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以及相关算法,使标准工时更具完整性,使相关系统和管理运行更加顺畅合理。
2、范围安公司3、职责质量部对于本文件的受控实施和监督执行。
4、程序4.1.定义:4.1.1标准工时:4.1.1.1标准工时: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普通熟练工作者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4.1.1.2宽放时间:宽放时间是用于补偿个人需要、不可避免的延迟以及由于疲劳而引起的效能下降。
增加宽放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a).作业宽放由来:通常如果工作能以最快的速度永不停歇的进行下去,这样的产出将是最高效的。
但即便是机器设备也必须进行适当的保养、维护才能确保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
b).作业宽放目的:劳动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下作业,都必须适当予以宽放时间用来补偿个人需要,才能与实际作业所需时间相吻合,更趋人性化。
4.1.1.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4.1.2员工定义:4.1.2.1直接人员:指生产产线上从事生产操作人员。
包括装配、调整、检查检测和不良品维修人员。
他们是生产线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
4.1.2.2间接人员:指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此处包括车间班长,物料配送人员、设备保养人员、工具保养人员。
间接员工虽然不从事直接的生产操作,但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1.3时间定义:4.1.3.1正常作业时间:指以每天8小时为基准的作业时间,其单位为分钟。
正常作业时间包括“前准备时间”和“净作业时间”。
4.1.3.1.1前准备时间(95分钟):a).早会(早会,交接班)10分钟b).清洁(工治具、设备、车间、更衣)30分钟c).中餐时间15分钟d).间隙时间(上午15分钟,下午15分钟)30分钟e).首检时间10分钟4.1.3.1.2净作业时间:指对作业对象作业的内容,规则地、周期性地重复进行的作业部分的时间。
标准时间的设定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
5公斤。
(2) 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生产计划﹔(2) 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 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 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如下图(1)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2。
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3.2、正常时间:3.2.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
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3。
3、宽放时间:3.3.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3。
3。
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3。
3.3、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
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3。
3。
4、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标准工时计算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标准工时计算一、目的:为了更好地控制生产的人员及产量,使之处于最佳配置状态,真正达到“高产、低消耗”之目的。
“ρ”(以单位产量计)。
1、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标准工时的定义:2.1.1 所有产品的标准工时,都是由产品原料加工,组装测试、检查及包装等各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总计,而所谓公司标准则是参照国际标准局有关对人体研究而得出的人类平均劳动强度值,以结合本公司的实际状况(即以公司的一个中等熟练程度的操作工人的操作时间为基础)而定出的标准。
2.1.2 公司的标准工时,最主要由下列几大工序的标准工时组成,即:零件加工、SMT、手插机、过波峰炉、执锡、PCB检测、组立预加工、装配、检查测试、包装这十大工序的标准时间所组成。
而这几大工序的标准工时,又建立在单件标准时间的基础上。
2、基本公式及相关公式:标准工时=实际时间×(1+宽裕率)(一般宽裕率为实际时间的18%~24%)宽裕时间宽裕率= ×100%实际时间工位平均时间:记为“T平”计划内有效工作时间=T平生产计划数生产工位数,记为“N”标准工时N=工位平均时间生产性:当天产量×标准工时×100%生产性=当天工作时间×出勤人数编程效率记作“ρ”实际生产时间(单位产品)×100%ρ=标准工时各操作者过程时间之总和平衡率= ×100%(平衡误差±秒)最大过程时间×操作人数ε完成台数生产达成率= ×100%ε生产预定台数生产线不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不平衡率损失最高的工位时间×合计人数-各工序时间的合计节拍时间TC=实际作业时间/生产量直通良品台数直通良品率= ×100%完成台数当日出勤人员出勤率(就劳率)= ×100%LINE在籍人员标准工时×计划日产量PAC-1(计划人数)= ×(1+宽裕率)(宽裕率设定为15%)日稼动时×有效率×就劳率计划日产量人均日产量=PA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