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题目: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提高教学过程:引言: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的方法: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讨论: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演示:实验1-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讨论: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和性质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课堂展示材料。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展示材料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情景,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思考。
3.2 知识讲解3.2.1 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示例和解释,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强调物质变化是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3.2.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通过示例和对比,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强调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性质,而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的性质。
3.2.3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并讲解在不同条件下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3 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3.4 活动设计•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学反应,用文字和图片展示并解释该反应涉及的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变化。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5 拓展应用•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和意义,例如食物烹饪、药品的制作等。
3.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展开讨论。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庭中发生的一些物质变化现象,并分析其中的物质性质变化。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1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例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解析:A中生成了氧化镁,C中有一部分铁转化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中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这些变化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而B中,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长汀五中九年级( )班化学学科教学案(总第课时)备课教师:化学备课组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2 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中考复习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型复习本周课时:第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会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2、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能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4、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会判定反应的类型。
教学重点1、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会判定反应的类型。
教学难点1、能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会判定反应的类型。
教学方式诱导法、讲授法教学工具PPT,黑板教学过程设计目的批注【展示】考试要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化学反应类型。
【教师】在我们复习完物质的分类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结构后,我们要来复习物质(纯净物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板书】考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完成下表内容,重新认识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实例石蜡熔化、瓷器破碎等铁生锈、纸张燃烧等区别宏观没有生成新的物质,一般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一般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微观只是构成物质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空隙发生了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破裂,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展示考试要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表格内容的形式,重温旧知,巩固旧知。
判断依据在变化中是否生成_________【巩固练习】易错辨析(括号内填“√”或“×”)①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②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③氧气加压变成淡蓝色的液氧是化学变化()④加热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有固体析出,属于化学变化()⑤将变瘪的兵兵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板书】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出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色、光泽、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的活动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判断依据是否需要在变化中体现出来【教师】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2022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3.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3.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3.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定义和分类;2.原子和分子的概念;3.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4.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2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1.液体、气体、固体的特点和区别;2.物质的三态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3.物质在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3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征;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2.实验观察与分析:通过展示相关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3.练习与讨论: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学生所需要的讲义或教材;2.实验器材和试剂: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试剂;3.多媒体设备:提供投影仪或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实验现象、图片或视频。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例,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6.2 知识讲解与示范6.2.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同时,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
6.2.2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教师讲解液体、气体、固体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1.学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21种元素符号教学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3.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元素的组成(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4.熟练书写常见的31种元素符号、名称教学过程:问题1:什么是化学?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问题2:什么叫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灯泡发光蜡烛燃烧炸弹爆炸大楼倒塌你或许常常在思考: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那怎样才能让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澄清?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全世界的“垃圾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地球不再有“白色污染”;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曾经的这些梦想正在化学家的智慧和努力下逐步变成现实,你也想拥有这种神奇的“魔力”吗?那赶紧来领略化学的魅力吧!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星,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例如,灯泡发光发热、各地涌现的“楼倒倒”和“楼歪歪”的现象,还有我们生活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变成冰等;再如,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炸药爆炸,蜡烛、煤、木材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光发热等等。
对比这两组例子,我们知道,前一组例子中灯泡虽然会发光发热但是灯泡还是灯泡,水变成水蒸气和冰,形态改变了,但仍然是水,楼房倒塌或倾斜也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没有新的物质出现;后一组例子中,钢铁生锈,铁锈不再是原来的铁,炸药爆炸后就不再是炸药了,蜡烛、煤、木材的燃烧后也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复习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元素的性质: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排布等。
3. 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式、分子量、键的类型等。
4. 混合物的性质:组成、比例、性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物质的分类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
2. 通过示例,讲解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化合物的性质,如化学反应、键的类型等。
4. 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混合物的性质,如空气的组成、溶液的配制等。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掌握各种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内容:1. 物理变化:状态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等。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新物质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
教学活动:1. 引入物质的变化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物理变化的特点,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3. 通过实验或案例,展示化学变化的特点,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4. 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如是否有新物质。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变化的原理。
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
2. 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变化:如利用酸碱性质进行中和反应、利用氧化还原性质进行氧化反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性质决定变化。
2. 通过实验或案例,展示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变化的原理,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四章:物质的检测与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检测与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用的检测与分析技术。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性质__、_组成__、_结构__与_变化规律__的科学。
,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_没有生成其他物质__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_形状__、_状态__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_生成其他物质__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_放热__、_发光__、_颜色变化__、_放出气体__、_生成沉淀__等现象。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_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__。
, 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_发生化学变化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颜色__、_气味__、_状态__、_熔点__、_沸点__、_硬度__、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_在化学变化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1.化学是一门以_实验__为基础的科2.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_设计实验__→_进行实验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得出结论__。
,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1)蜡烛的火焰分为_外焰__、_内焰__和_焰心__三部分,_外焰__燃烧得最充分,温度最高,火焰最明亮。
(2)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蜡烛蒸气冷却后的固体小颗粒__。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例1】(2018,安徽)下列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安庆石油化工B.亳州古井酿酒C.铜陵有色冶金 D.六安水力发电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难度较小。
D仅涉及能量的转化,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B、C选项在生产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例2】(2018,广州)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中提炼金属铝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C.二氧化碳气体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教案:九年级化学复习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性质的分类和变化的种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2.物质的性质的分类;3.物质的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2.帮助学生记住物质的性质的分类;3.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的种类。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和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例如: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你们有没有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能说说是怎么变化的吗?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解释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组成和性质的改变,可以是物理变化,也可以是化学变化。
2.教师介绍物质的性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当铁与氧气发生反应后,变成了什么物质?这个变化属于什么类型的变化?2.学生分组讨论,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分析和思考结果。
Step 4:实验展示(15分钟)1.教师利用一些小实验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变化。
例如:将硫粉放入玻璃试管中,用喷灯加热,然后与氧气反应,最后观察得到的物质变化。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
Step 5:知识总结(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认识。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的分类和变化的种类。
Step 6:课堂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问题。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知识讲解】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只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因此,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2.回忆(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
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3)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4)如图1-2所示,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
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3.定义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②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③举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矿石粉碎、冰或蜡烛受热融化、水蒸发、活性炭吸附异味、物质的三态变化等。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③举例:铁生锈、铜生锈、食物变质、呼吸作用、生鸡蛋变熟、生米煮成熟饭、光合作用、树叶变黄、农家肥腐熟、酒醋的酿造、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和变质都属于3)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4)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4.应用1)能够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2)能够区分变化和性质3)能够区分变化、性质和用途5. 重要的基础知识1. 课文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第24讲 专题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_没有新物质生成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水变成水蒸气、碗打碎、轮胎爆炸、灯泡发光、饱和石灰水升温变浑浊等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_有新物质生成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_化学反应__。
如:燃烧、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石灰石溶解在盐酸中、鞭炮爆炸等都有新物质生成。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宏观上的本质区别:_是否有新物质生成__,在微观上,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粒子_分子__、_原子__等本身不改变,只是粒子间的间隔或粒子运动快慢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会分裂成_原子__,_原子__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者的联系:一般来说,化学变化中_一定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_不一定__发生化学变化。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_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__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_颜色__、_状态__、_气味__、密度、硬度、熔点、_沸点__、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_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__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_还原性__、酸性、_碱性__、毒性、腐蚀性等。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或现象。
描述性质时,一般常用“能、会、易、可以、具有”等字眼,而描述变化时则无。
,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_两种__或_两种以上__物质反应生成_一种__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如:3Fe +2O 2=====燃烧Fe 3O 4,特点:多变一,形如:A +B +……→C。
2.分解反应:由_一种__物质反应生成_两种__或_两种以上__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如:H 2CO 3===H 2O +CO 2↑,特点:一变多,形如:C→A+B +……。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 作业第二章:物质的溶解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溶解过程。
2. 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条件。
物质的溶解过程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溶解过程。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讲解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条件。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溶解过程。
5. 作业第三章:物质的变化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物质的变化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讲解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5. 作业第四章:物质的性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讲解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催化剂、氧化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等概念的了解。
2.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反应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3.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利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良好学习品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2.四种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交流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
)(投影)(一)物质的性质判断依据: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通常可用“能”、“可以”、“会”等描述;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三)催化剂、催化作用[关键知识点拨](对于不易分辨的概念,不易理解的原理进行讲解、整合、深化。
)1.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之间的关系(1)从本质上讲,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氧化反应。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是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现象。
(3)。
(4)燃烧能否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所处空间大小以及是否有气体生成物产生;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取决于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发散以及可燃物着火点的高低。
2.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中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2)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物质的性质差异;(3)运用实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2)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3)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特点。
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2)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运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2)物质的性质差异及应用;(3)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运用实验现象,直观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3. 对比分析法,突出物质的性质差异;4. 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2. 实验试剂:酸、碱、盐、金属等;3. 教学课件与资料。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五)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课堂讲解:(1)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及特点,通过实例进行分析;(2)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3)举例说明运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
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视频和图片等。
3. 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包括实验指导书和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解释不同物质的性质。
3. 实验:安排一到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实验结果。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掌握情况。
3. 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保存、药物制作等。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增加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3.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知识·巧学·升华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水变成水蒸气、汽油挥发、蜡烛受热融化等。
(2)基本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一般是状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
(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木材的燃烧、铁生锈等。
(2)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通常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常常伴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的变化等。
要点提示
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误区警示
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但现象不能说明该变化是哪种变化,只是帮助我们判断变化是否发生,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例如锅炉的爆炸,轮胎的爆炸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误区警示
不要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混为一谈,如有的同学认为“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
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或者‘会’‘易’‘可以’等)怎样”,而变化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因此“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碳的化学性质。
(1)熔点和沸点
①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把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②特点:熔沸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在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物质的熔沸点是一定的。
知识拓展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近大气压强越大。
我们把101kPa的压强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③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强下)
(2)密度
①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特点:密度也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一种物质的密度也是一个定值。
在描述气体的密度时,必须指明温度和压强,如果不特殊指明,则是指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日常生活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你是怎样区分的?
思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实验现象的众多语言描述中,只有“有新物质生成”的描述才能从根本上确定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
探究:木炭燃烧变成灰烬、葡萄酿成酒、铁矿石炼成铁、铁生铁锈等属于化学变化;木头加工成课桌、灯泡发光等属于物理变化。
根据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问题2怎样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思路: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所固有的一种性质,但物质的性质一般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
探究:不要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混为一谈,如误认为“硫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
性质一般描述为“某物质能(或者‘会’‘易’‘可以’等)怎样”,而变化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因此“硫能在空气中燃烧”是硫的化学性质。
典题·热题·新题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瓷碗破碎
B.牛奶变酸
C.轮胎爆炸
D.冰雪融化
思路解析:A、C选项中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D选项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而B选项中生成了不同于牛奶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答案:B
深化升华
此题考查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主要从它们的本质区别来区分,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思路解析:固体受热产生了气体,可能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如碘的升华,也可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碱式碳酸铜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深化升华
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变化中产生的现象或物质聚集状态的改变是不能判断变化归属的。
例3打雷时,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变为臭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物质
思路解析:氧气和臭氧的结构完全不同,因此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由于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答案:BD
深化升华新课标第一网
此题需要判断氧气和臭氧是两种物质,从而知道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例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胆矾晶体呈蓝色
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
C.酒精有特殊气味
D.铜器锈蚀变绿
思路解析:A、C、D选项中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属于物理性质。
而B选项中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需要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因此应该选择B。
答案:B
深化升华
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需要判断该性质是否需要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新课标第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