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31
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和吸收是人体消化道内基本的生理过程。
消化是指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人体吸收利用的过程,而吸收则是指从消化道将这些小分子吸收到人体内部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过程是指将复杂的食物成分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分解成小分子,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
消化过程包括口腔消化、胃部消化、小肠消化和大肠吸收四个阶段。
1、口腔消化口腔消化主要是指通过咀嚼和唾液中的酶将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分解。
口腔消化的主要目的是使食物变得更容易进入胃,并为胃部消化做好准备。
2、胃部消化胃部消化是将食物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在胃里,胃酸和酶会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形成胃食糜。
胃食糜经过反复混合和挤压,使得食物变得更加细碎。
3、小肠消化小肠消化是指将胃食糜从胃转移到小肠中,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营养分子。
小肠内分泌的胰酶和肠酶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将这些分子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等小分子。
4、大肠吸收大肠吸收是指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小分子从大肠吸收到人体内。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肠壁的细胞膜将小分子有选择地吸收到人体内。
吸收过程是指从消化道将消化后的小分子吸收到人体内部的过程。
吸收过程直接影响到人体对营养素的利用率,进而影响着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
以下是人体中吸收过程的几个关键部分:1、肠壁的细胞膜肠道细胞上的细胞膜是吸收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由于细胞膜是半透性的,只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例如,肠壁细胞膜允许单糖和氨基酸通过,但不允许多糖和蛋白分子通过。
2、血管和淋巴管吸收的小分子经过肠壁细胞膜后,可以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人体内部,被运输到各个组织器官。
这些小分子包括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
三、总结消化和吸收是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可以从中提取出必要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各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怎样的?
人体的健康需要很多营养物质保驾护航。
人体进食后需要经过特定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才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从而维持人体的基本生理机能。
事实上,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就随一起来了解下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1、水、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吸收
这一类物质在小肠内不经消化而直接被吸收。
2、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分解为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及少量的
果糖和半乳糖)后被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一部分合成
肝糖原贮存,另一部分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3、脂类的吸收
脂类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被血液直接吸收;脂肪酸在消化道内与胆盐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才被吸收。
脂肪酸被吸收后,一小部分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由门静脉进入肝;大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经大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
脂
溶性维生素也随脂肪酸一起被吸收。
4、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后,通过小肠黏膜被吸收,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天然蛋白被蛋白酶水解后,其水解产物大约1/3为游离氨基酸,2/3为多肽。
这
些产物在肠壁的吸收远比单纯混合氨基酸快,而且吸收后大部分以氨基酸的形式进入门静脉。
一般进食后,需要经过消化的过程,主要是在胃里,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
之后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上段的十二指肠及空肠,而大肠主要吸收一些水分。
要注意的是,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是有所区别的。
名词解释1、营养: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2、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3、营养学: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4、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清醒时的能量消耗.5、宏量营养素:摄入量较大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既是宏量营养素.6、微量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既是微量营养素.7、安静代谢率:全身处于休息状态,禁食4小时后的能量消耗.8、平衡膳食:指有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他不但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而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也保持平衡,有利于吸收利用,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9、氧债:在肌肉及其他有关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系统中,由激烈的活动而消耗以及通过糖酵解和呼吸补给不及时,该系统为了回复到原来的水平需要超过正常时所需的氧.这种情况称为氧债.10、能量:能量在做功的同时也有热的释放.营养学中的能量指热和能两种,合称为热能.能量的单位,国际上通用焦耳joule,J,营养学上,使用最多的是其1000倍的单位,即千焦耳kJ;另外,还有兆焦耳MJ,即1000倍kJ.但许多时候仍在使用卡cal和千卡kcal.其换算关系为:1cal=4.184J;1J=0.239cal.能量的特点是温和的、缓慢的.11、蛋白质:是有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联结在一起,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12、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膳食中补充,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氮基酸.13、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能自行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14、氮平衡:人体摄人的蛋白质或其他含氮物质的含氮总量与最终产物的含氮总量在理论上是相等的.15、氨基酸互补作用:当两种以上食物混合搭配时,所含的不同氨基酸就会彼此补充,使食物中的必需氨基酸趋于完全,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16、参考蛋白质:指最接近人体蛋白氨基酸模式的食物蛋白.一般以鸡蛋或人乳为之.17、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生物价=储留氮x100/吸收氮.18、蛋白质活性物质:即活性蛋白,包括在生命活动中一切有活动性的蛋白质,如酶、激素蛋白、受体蛋白等.19、低蛋白血症:当进入体内及肝脏合成的蛋白质不足代偿其丢失时,血液中蛋白质降低而形成低蛋白血症.20、蛋白质结构:蛋白质是20余种氨基酸以肽链形式出现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分为一、二、三、四级结构.21、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也称为羰氨反应.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22、凯氏定氮法:是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23、营养密度:单位能量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的量.24、必须脂肪酸: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25、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炭链中含有二个以上双键.26、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炭链中只含有一个双键.27、载脂蛋白:指蛋白的蛋白质部分,又称脱辅基蛋白.28、中性脂肪:甘油三酯29、类脂:除中性脂肪外全是类脂,如胆固醇、磷脂、鞘脂.30、DHA和EPA:二十二碳六稀酸和二十碳五稀酸31、二垩茔:二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PCDD5和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5.油脂在高温加热后形成的具有致癌性的物质.32、熔点:脂肪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依其分子量而变动,分子量越大,熔点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愈多,熔点愈低.33、碘化价:每100g脂肪所吸收碘的克数陈伟碘化价.脂肪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愈多,或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愈多,碘价愈高.34、酸败:脂肪分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受空气中氧或各种细菌、真菌所产生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所氧化,形成一种过氧化物,最终生成短链酸、醛、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能使油脂散发刺激性的臭味的现象.油脂的营养价值遭到坡坏.35、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分为四类:单糖,双糖,寡糖,多糖 .36、血糖生糖指数:指在空腹状态下进食50克被试食物后,血糖反应曲线下的面积与等量参考食物对比进行计算所得值,即前者反应曲线下面积除以后者反应曲线下面积,再乘以100%.37、多聚糖:由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组成.多糖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无甜味和还原性,难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随分子量增大而降低.多糖易被酶或酸水解,可产生低聚糖或单糖.38、单糖:指具有多羟基的醛或酮,多呈结晶状态,有甜味易溶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等低级性溶剂,具有旋光性和还原性.常见的为葡萄糖,半乳糖,果糖.39、寡糖:3-10个单糖构成的一类小分子多糖 ,比较重要的寡糖是存在豆类食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40、膳食纤维: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根据水溶性不同一般可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41、自由基:外层轨道上带有的不成对的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42、抗氧化性:清除游离氧基的能力.43、糖元:也称动物淀粉,在肝脏和肌肉合成并贮存,是一种含有许多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的动物多糖.44、抗氧化剂:一种能推迟自动氧化能力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它的作用不是提高食品的质量,而是保持食品的质量.45、维生素:维持机体生命过程中所必须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46、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中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47、水溶性维生素:可溶于水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和维生素C.48、协同作用:抗氧化剂复合后的抗氧化活性往往超过单个抗氧化剂.49、拮抗作用:抗氧化剂复合后的抗氧化活性低于单个抗氧化剂.50、暗视觉:从亮处进入暗处后视紫红质消失,最初看不清楚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视紫红质再生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恢复视觉的过程.51、视紫红质:感光物质.是11-顺式视黄醛的醛基和视蛋白内赖氨酸的氨基通过形成碱键缩合而成.52、视黄醇当量:食物中全部具有视黄醇活性物质的表示方法,包括已形成的VA和VA元的总量.53、宏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大于0.01%,如:钙、磷、钠、钾、镁、氯、硫等54、灰分:食品中有机物被灼烧或被完全氧化后剩余的无机残留物.55、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小于0.01%或小于0.005%,如:铜、铬、铁、氟、碘、锰、硒、锌、钴、钼等56、糖耐量因子:铬,能激活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和则加胰岛素的活力,缺铬会导致葡萄糖耐量下降.57、抗营养因子:一般指食物中存在的某些抑制营养素消化吸收利用的特殊成份.例如大豆中的抑胰蛋白酶因子、植酸酶等58、优质蛋白质:59、Ca:P:食物中钙与磷的含量比,钙磷比的是失衡会影响钙的吸收,食物中的钙磷比在1:1~2之间有助于两者的吸收.60、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铁-卟啉化合物的球蛋白,承担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61、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催化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对生成运铁蛋白,促进铁的吸收和转运有重要作用,还能促进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合成.62、克丁病:又称呆小症,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主要是孕期严重缺碘所致.63、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我国膳食指南共8条,包括: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64、初乳:即Colostrum,是母亲分娩后最初7-10天分泌的乳汁.微黄色、粘绸、略带咸味、并含有丰富的免疫成份的乳汁.65、功能食品:即Functional Foods,是一类可以改善某些人体机能状况的食品补充剂,我国目前颁布了22种功能.66、保健食品:即Functional Foods,是一类可以改善某些人体机能状况的食品补充剂,我国目前颁布了22种功能.67、食品营养价值:常见的为“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即体内储留量/吸收量×100%6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二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有必需和非必需之分.有花生四烯酸、DHA和EPA等.69、微量营养素:在人体内总重量小于0.01%的矿物质1、Nutrition:营养.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2、Reference Protein:参考蛋白质.某种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比值的化学分组成接近人体需要,即为参考蛋白质.3、Anti-nutrition Factors:即抗营养因子,一般指食物中存在的某些抑制营养素消化吸收利用的特殊成份.例如大豆中的抑胰蛋白酶因子、植酸酶等.4、Essential Fatty Acid EFA: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膳食中补充,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氮基酸.5、Polysaccarides:多聚糖.由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组成.多糖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无甜味和还原性,难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随分子量增大而降低.多糖易被酶或酸水解,可产生低聚糖或单糖..6、Vitamin: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分为两类:脂溶性维生素VA、VD、VE、VK;水溶性维生素B族、VC.7、Nutrient:营养素.是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分为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二大类,共6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前三者共同构成能量来源;共同构建机体组织和参与生理功能调节.8、Amino Acid Pattern :氨基酸模式.是食物中氨基酸含量、种类、比例与人体氨基酸组成的接近程度.约接近其食物蛋白质的功效越高,反之越低.9、BV:食物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被潴留和利用的部分.BV%=潴留N/吸收N×100%; 或N-BV%=吸收N-尿N/摄入N-粪N ×100%10、Dietary Fibre:膳食纤维.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根据水溶性不同一般可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11、Free Fatty AcidsFFA:游离脂肪酸:指泛指食物中或消化道内脂肪降解的非酯类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据碳链长短又分为长、中、短链脂肪酸等.12、Monosaccarides:单糖.指具有多羟基的醛或酮,多呈结晶状态,有甜味易溶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等低级性溶剂,具有旋光性和还原性.常见的为葡萄糖,半乳糖,果糖.13、Micro-elements: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小于0.01%或小于0.005%,如:铜、铬、铁、氟、碘、锰、硒、锌、钴、钼等14、Dietary guideline:即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是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制定,用于指导中国居民合理配膳,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共8条.15、Engel Index:即恩格尔系数19世纪德国社会学派统计学家E. Engel 提出,食品开支/家庭总收入 %,>60%贫困, 50-59%勉强度日, 40-49%小康水平, 30-39%富裕, <30%最富裕.16、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机构,负责人类健康工作17、Community nutrition:社区营养/公共营养,属于宏观营养学,从社会学范畴研究特定区域内人群的营养、膳食情况,为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18、Milk production reflex:泌乳反射,分娩后婴儿吮吸乳头,垂体分泌催乳素,引起乳汁分泌的过程19、Aging:衰老/老化过程,从受孕开始到生命终止的连续过程,进入老年阶段起,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弱,这一现象称之为衰老.20、food nutrition value食物营养价值,常见的为“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即体内储留量/吸收量×100%21、RNI: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推荐摄入量,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 RNI = EAR+2SD.22、Chinese Food Pagoda:即中国膳食宝塔,是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制定并以图形的形式,通俗易懂向中国居民介绍如何配置平衡膳食,如何使食物多样化.23、Functional Foods:功能食品,是一类可以改善某些人体机能状况的食品补充剂,我国目前颁布了22种功能.24、FAO: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世界粮农组织,是联合国下属机构,负责全球粮食生产和食物供应工作25、Social nutrition:社区营养/公共营养,属于宏观营养学,从社会学范畴研究特定区域内人群的营养、膳食情况,为制订政策提供依据.26、Colostrum:初乳.是母亲分娩后最初7-10天分泌的乳汁.微黄色、粘绸、略带咸味、并含有丰富的免疫成份的乳汁.27、Mailard Reaction:即美拉德反应,即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糖在高温下进行的褐变反应/焦化反应,该类焦化物质对人体是有害的.28、DRIs:即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即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29、Life expenditure:预期寿命或平均寿命,指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平均寿命值,越高表明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生活质量高、生活稳定;反之生活水平低、社会不稳定、营养健康状况差.30、Diabetes:即糖尿病.它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除出现糖代谢紊乱外,还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等代谢紊乱,继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和体力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并可发生眼、肾、皮肤等的并发症.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31、HDL:high-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其合成部位在肝、肠壁、乳糜微粒的残体,主要功能是转运外周组织胆固醇到肝代谢和排出. 32、LDL:low-density lipoprotein低密度脂蛋白,其合成部位在肝细胞,主要功能为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33、Minerals:矿物质统称为除C、H、O、N之外的所有的无机盐,其分为宏量元素如Na、K、Mg,微量元素如Fe、Cu、Zn.34、obesity: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其分为遗传性、继发性和单纯性肥胖.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很多疾病有明显关系.35、Protein:蛋白质.是有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联结在一起,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36、Apparent digestibility:表观消化率% = 摄入营养素如N- 粪N / 摄入N×100%37、Liquid soluble vitamins: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中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38、Oligosaccharide:寡糖.3-10个单糖构成的一类小分子多糖 ,比较重要的寡糖是存在豆类食品中的棉子糖和水苏糖.38、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Points 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正和补充,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40、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REE:即安静热能消耗,进食后3-4小时,人处于完全休息状态下静卧的能量消耗.41、Adequate Intake AI:即适宜摄入量,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2、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即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GMP要求食品生产企此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43、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即安静代谢率,进食后3-4小时,人处于完全休息状态下静卧,单位时间内M2人体体表面积的代谢消耗率.44、Balanced Diet:即平衡膳食理想蛋白质理论,必需氨基酸在数量上满足,比例上恰当的混合食物,通过食物多样化来具体体现.即可以通过食物合理搭配以提高其生物学价值.45、SDA:即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是食物自身消化吸收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热能消耗,约占人体基础代谢的10%. 46、UL: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Ie Upper Intake 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简述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它主要涉及到消化系统中的各个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等。
1.口腔消化:食物在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和混合,被唾液中的酶(如淀粉酶和溶菌酶)作用,开始分解淀粉和杀灭细菌。
食物形成的食团被舌头推到喉咙,进入食管。
2.食管传输:食物经过咽喉,进入食管。
食管内壁具有平滑肌的蠕动功能,通过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3.胃中消化:食物进入胃后,胃壁分泌胃液。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开始分解蛋白质,胃酸能够杀灭大部分细菌。
由于胃壁的收缩和胃蠕动,食物逐渐分解成半流质状的胃内容物,形成称为胃酸胆的物质。
4.小肠吸收:胃酸胆进入小肠后,小肠壁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酶和唾液中的淀粉酶。
这些酶能够进一步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同时,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加强食物的分解和消化。
食物被肠液和胰液分解后,形成所谓的乳糜和小肽。
5.营养物质吸收:小肠壁具有众多的绒毛,绒毛上有微绒毛和毛细血管。
乳糜中的脂肪被吸收到微绒毛中,形成胆酸盐,并进入乳糜血管。
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则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同时,肠道内生长的细菌还能合成出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一些氨基酸。
6.大肠吸收:小肠吸收不完全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进入大肠,大肠主要负责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大肠壁上有很多盲袋,通过蠕动将大肠内的物质推移到直肠,形成粪便。
7.营养物利用:通过消化吸收过程,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供能;脂肪转化为脂肪酸供能和储存;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供能和合成新蛋白质。
这些能量和物质被人体细胞吸收和利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总结起来,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主要是通过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器官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完成的。
这个过程包括食物的分解、酶的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为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转。
三大营养物质吸收途径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途径可以分为三大类:消化道吸收、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收。
每种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首先是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吸收通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经过口腔咀嚼后,经过食管进入胃,胃中的消化液开始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胃液。
随后,食物通过小肠,小肠的壁上有许多细小的绒毛状结构,称为肠绒毛,起到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小肠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都有很好的吸收能力。
而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其次是皮肤吸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是保护身体的屏障,还具有吸收功能。
通过皮肤,人体可以吸收一些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如盐、糖等。
皮肤上的毛孔和皮肤的表皮细胞可以吸收这些物质,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此外,一些外用药物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最后是呼吸道吸收。
呼吸道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途径之一。
通过呼吸,人体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血液中。
同时,呼吸道也可以吸收一些溶解在水蒸气中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C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分发到全身。
三种吸收途径各具特点,为人体提供了多样化的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消化道吸收能够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皮肤吸收可以吸收水溶性物质,呼吸道吸收则能够从空气中吸收营养物质。
这些途径共同作用,为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我们应该注重均衡饮食,合理利用这些吸收途径,保持身体健康。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非供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供能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2、三大供能物质的功能: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脂肪: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同等重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最多。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3、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体重的60%-70%。
4、无机盐: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
维生素:属于小分子有机物,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人无法消化纤维素,所以纤维素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对人体维持健康的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消化和吸收:1、消化:(1)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证明: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3、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①口腔:牙齿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②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③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蛋白质。
④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可蠕动,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⑤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起始部位为盲肠)。
⑥肛门:粪便排出体外的出口。
(2)消化腺:①唾液腺:分泌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了解有关人体的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相关器官的功能。
本文将从消化道的结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消化道的结构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器官。
口腔是食物的入口,其中含有牙齿、舌头和唾液腺等。
食道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进到胃部。
胃是一个容器,内壁有许多褶皱,以增加其表面积。
小肠是主要进行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部位,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法被小肠消化的物质,最终形成粪便。
二、消化过程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并混合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
咀嚼后的食物被推入食道,通过蠕动进入胃中。
胃分泌胃液,其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可以分解部分蛋白质。
胃中的食物逐渐形成半流体状的物质称为胃糜。
胃糜随后进入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分泌肠液,其中包括消化酶。
胰腺和胆囊分泌的胰液和胆汁进入小肠,帮助消化食物。
肠液中的消化酶可以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壁吸收,并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
三、吸收机制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绒毛上则有许多微细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吸收表面。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绒毛细胞,再通过细胞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则通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血液,最终供应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而脂肪则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液,再转运到血液循环。
四、消化与吸收中的相关器官消化与吸收过程中,除了口腔、胃和小肠外,还涉及到一些辅助器官。
胰腺分泌胰液,其中的胰酶可以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胆囊储存和释放胆汁,胆汁中的胆盐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则产生胆汁并参与有关物质代谢的过程。
五、与消化与吸收相关的问题1. 为什么我们要咀嚼食物?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机械消化,使食物变得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吸收是生物体内的两个关键过程,其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能量和建筑物质。
消化是指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使其可以被吸收到血液或淋巴中。
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种过程。
机械消化是指通过口腔、胃和小肠中的肌肉运动来破碎食物,使其变得易于消化。
化学消化是指通过口腔、胃和小肠中的消化酶将大分子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其被吸收。
吸收是指将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
吸收是由肠道上皮细胞上的许多小细胞突起组成的,这些细胞突起被称为绒毛。
绒毛的表面覆盖着微细的细胞毛,这些细胞毛提高了绒毛的表面积,使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吸收。
吸收发生在小肠中,其中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后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消化和吸收是人体内进行代谢活动的重要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
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维护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键。
- 1 -。
选择题下列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胆汁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B. 不是所有营养物质都需经消化才吸收C. 大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D. 胃只能初步消化食物、不能吸收养分【答案】B【解析】胆汁内不含有任何消化消化酶,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消化。
肠液、胰液将脂肪分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A错误;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B正确;小肠壁的粘膜有很多皱襞及绒毛,扩大了消化吸收的面积,而大肠有皱襞,没有绒毛,C错误;胃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D错误。
选择题下列关于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B. 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C. 小肠中含有丰富的消化液D. 小肠绒毛的壁很薄【答案】C【解析】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据此答题。
小肠长约5~6m,占比例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部分,A正确;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其表面有许多绒毛突起,叫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面积,B正确;小肠内具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食物,与吸收无关,C错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
选择题相同重量的大米和花生种子中,含能量的情况是()A. 相等B. 大米种子能量多C. 花生种子能量多D. 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食物的热价。
科学家测定: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所放出的热量分别是:每克糖类平均为17.15千焦,每克脂肪平均为38.91千焦,每克蛋白质平均为17.15千焦。
营养代谢的四个阶段营养代谢是指人体在摄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消化吸收、细胞代谢、能量代谢和废物排泄。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过程和重要性。
一、消化吸收阶段消化吸收是指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消化器官中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使用的过程。
消化过程主要依赖于消化酶的作用,包括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葡萄糖酶等。
各种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从而被吸收到血液中。
二、细胞代谢阶段细胞代谢是指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合成新的分子、分解分子以产生能量等过程。
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葡萄糖被氧化酶酶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脂肪酸则通过β氧化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进一步参与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此外,氨基酸也可以通过蛋白质合成或氨基酸代谢途径产生新的分子。
三、能量代谢阶段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利用营养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被氧化后,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维持生命活动、运动、新陈代谢等。
能量代谢主要依赖于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葡萄糖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次是脂肪酸和氨基酸。
四、废物排泄阶段废物排泄是指人体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代谢废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尿素和其他无用的物质。
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由肺部排出,尿素则由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此外,其他废物还可以通过肠道、皮肤和汗腺等排泄途径排出。
营养代谢的四个阶段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消化吸收为细胞代谢和能量代谢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则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最后产生的废物通过排泄途径被清除。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总结起来,营养代谢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文章导读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只知道吃的食物中营养被身体吸收了,废物会被排出体外。
人体构造如此复杂,应该没有多少人清楚我们消化的营养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消化吸收路径又是怎样的吧?那么想知道人体主要靠哪些部位来吸收营养的吗?小编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人哦。
食物的消化1,消化的方式及特点:(1)细胞内消化:食物吞主入细胞内形成食物泡,靠酶的作用消化食物.如: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变形虫等.(2)细胞外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消化食物.文章导读①能消化细胞不能吞入的各种食物②有专门分泌酶的细胞,酶的种类多③消化腔的容积大2,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胃腺→胃液消化系统消化道内消化腺消化腺肠腺→肠液唾液腺→唾液消化道外消化腺胰腺→胰液肝脏→胆汁3,各种消化液含的酶4,三种有机物的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吸收的概念;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2,吸收的部位:胃: 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渗透(水),扩散(胆固醇)3,吸收的方式主动运输:各种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直接由毛细血管吸收4,吸收的途径由毛细淋巴管吸收(一部分的脂类物质)5,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相适应(1)长度最长(2)形成环形皱襞(3)皱襞上形成小肠缛绒毛和微绒毛有没有被上面那么复杂的过程绕晕呢,小编想说这只是主要的,最简单的了,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小编都没有告诉你们了,就怕把你们绕的以上这些都记不住了。
有些朋友们会觉得我们又不是医生不需要知道这些。
所谓长到老学到老,学的东西更多会对我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