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
- 格式:pdf
- 大小:63.75 KB
- 文档页数:4
成都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2014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一、综述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国、全省、全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引领,继续夯实坚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排放量持续下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3天,较2013年增加91天,达标比例上升2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20.6%,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提升5位;在上游来水持续减少情况下,岷江、沱江等主要河段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二、大气环境(一)中心城区空气质量2014年,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进行评价,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二级标准。
从各指标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19、59、123、7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2.0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的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148微克/立方米。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达标,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超标。
与2013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8.7、6.3、18.0、20. 6个百分点。
一氧化碳日均值超标率持平(均未超标),臭氧日最大8小时值(按点位平均方法)超标率下降3.0个百分点。
中心城区降水年平均pH值为6.23,酸雨频率为3.4%。
与2013年相比,降水pH均值上升0.79;酸雨频率减少14.6个百分点,酸雨程度减轻。
中心城区降尘量年均值为8.88吨/平方公里�月。
与2013年相比,下降1.95吨/平方公里�月,降幅为18.0%。
图1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二)郊区(市)县空气质量2014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成都市15个郊区(市)县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超标项目为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013年度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2013年,成都市环保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和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为指导思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扎实推进。
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要量排放量下降4.3%,氨氮排放量下降4.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3.3%。
2013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10430.04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523.65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99860.00万吨。
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9930.04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321.23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3766.25吨,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2595.14吨。
全市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2037.84吨,其中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为800.58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为7963.21吨,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3144.17吨。
全市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7080.36吨,其中,工业源排放量52039.86吨,城镇生活源排放量4891.36吨。
全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为92159.84吨,其中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4410.51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5568.23吨,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109.30吨。
全市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为25160.29吨,其中,工业源烟(粉)尘排放量为21451.83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为3028.30吨,城镇生活源烟(粉)尘排放量为661.44吨。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33.35万吨,综合利用量525.35万吨,贮存量0.00195万吨,处置量8.44万吨,倾倒丢弃量0.0001万吨。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5.46万吨,综合利用量0.31万吨,贮存量0.17万吨,处置量15.04万吨,无倾倒丢弃量。
成都污染调查报告成都污染调查报告一、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大气污染成都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冬季,煤烟、工业废气等排放物的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的限制值。
这不仅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废气排放。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三、水污染成都市的水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河流和湖泊。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一些河流已经成为了“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力度,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和水质的净化程度。
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四、土壤污染成都市的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土壤的污染。
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土壤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计划。
同时,加强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五、噪音污染成都市的噪音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交通、工地和商业区。
车辆喇叭声、机械设备噪音以及商业广告音量过大等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噪音污染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施工现场、交通路段和商业区的噪音监管,制定相应的噪音控制标准。
同时,鼓励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噪音减排水平。
六、结语成都市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一、概述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省省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为了了解和监测成都市的环境状况,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我市每年都会发布环境统计公报。
本文将对2024年成都市的环境统计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二、大气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良好,但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部分区域受到污染物累积的影响,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全年平均浓度最高的污染物是PM2.5,平均浓度为75.3微克/立方米,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此外,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浓度也有所下降。
三、水环境2024年成都市的水环境质量相对稳定,水质达到可饮用水标准的水体有95.7%,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
同时,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也保持较好,未出现安全隐患,供水安全水平高。
四、土壤环境成都市的土壤环境整体较好,农田土壤环境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土壤中主要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元素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说明土壤污染状况较为良好。
五、声环境成都市的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噪音污染程度没有明显变化。
主要噪声源包括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了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管理,通过设置隔音屏障和加强交通指挥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六、生态环境成都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等。
2024年,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状况稳定,各项指标保持在较好水平。
湿地覆盖率达到12.6%,森林覆盖率为38.2%,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达到4300万亩。
七、环境管理成都市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环保机构对349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排污许可证核发和跟踪检查,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规范行为。
市环保局还加强了环境监测网络和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环境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八、环境保护投入成都市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提升了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2014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人民网成都6月5日电今日,在“四川公众环保开放日”上,四川省环保厅发布了《2014年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平均优良天数为330天,比例超过9成,同比增加5天,上升1.6个百分点。
就水源地而言,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2%,县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8%,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3.2%。
同时,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去年空气质量达标330天同比增加5天《公报》指出,四川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330天,比例为90.8%,同比增加5天,上升1.6个百分点。
21个省控城市中,1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同比增加1个;成都、自贡、内江、南充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同比减少1个。
以大气污染物而言,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2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0.032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080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
同时,全省15个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站,位于成都平原和盆地的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反映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南充、雅安、巴中、遂宁等8个市的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全省农村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年平均达标天数为293天,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
水环境长江等5大水系为轻度污染《公报》指出,四川省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五大水系水质为轻度污染。
干流达标率59.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支流达标率67.4%,同比无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
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2014)
2014 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 3 年下降2.63%、3.85%、2.51 %和 5.1 7%。
全市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55644.91 吨,其中,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50753.51 吨,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481 4.23 吨。
全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95225.72 吨,其中,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45249.29 吨,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2071 .41 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47867.1 4 吨。
全市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29307.82 吨,其中,工业源烟(粉)尘排放量25573.88 吨,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为651 .01 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3041 .56 吨。
2013年环境公报
与2012 年相比,化学需要量排放量下降4.3%,氨氮排放量下降
4.1%,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3.3%。
1.3 废气
1.3.1 废气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3 年,成都市工业废气排放量3048.83 亿立方米。
表1 2013年成都市废气排放情况(单位:吨)
表2 2014年成都市废气排放情况(单位:吨)
《四川省环境公报》
省政府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
成都市青羊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
青羊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工作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0.99亿元,同比增长6.7%。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5亿元,同比下降21.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4亿元,同比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0.50亿元,同比增长8.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7066元,同比增长6.6%。
产业结构调整为0.01:18.55:81.44。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27.39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008亿元,同比下降2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50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90亿元,同比增长9.3%。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0.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56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733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523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476人。
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21%、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城乡劳动力培训10285人,其中青年技能培训1599人,创业培训346人。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17万元,同比下降22.0%。
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693万元,同比下降21.0%;畜牧业实现产值24万元,同比下降42.9%。
年末实际耕种面积1380亩,同比下降2.4%。
大部分农产品产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224吨,同比下降46.1%;肉类总产量15吨,同比下降64.0%;出栏肉猪226头,同比下降48.8%。
— 1 —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5年4月28日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全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56.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图1 2010-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 —图2 2010-2014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1号――关于发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7.31•【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1号•【施行日期】2014.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1号)关于发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公告为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地方政府依法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现发布《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
特此公告。
附件: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环境保护部2014年7月31日附件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14年上半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除吉林省四平、通化、松原3个城市仪器维修暂缺测、西藏的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及青海省的果洛、玉树等地区暂未监测外,其他327个城市均开展了空气质量监测,其中,161个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实施了新空气质量标准,开展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六项指标的监测;166个城市尚未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仍对PM10、SO2和NO2等三项污染物开展监测。
(一)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空气质量1、总体状况2014年上半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年均值进行评价,仅舟山、深圳、珠海、湛江、云浮、北海、海口、三亚、拉萨9个城市达标,其余15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
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11.7%~97.8%之间,平均为60.3%。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度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5.04.10•【字号】川环函〔2015〕452号•【施行日期】2015.04.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度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川环函〔2015〕452号各市(州)环境保护局:根据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4号)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14〕143号)要求,决定依法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2014年度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估范围地级及以上城市评估范围:21个地级以上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见附件1);地级以下城市评估范围:全省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纳入地级及以上市(州)评估范围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将不再重复评估(见附件1)。
二、工作要求(一)请各地对照《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技术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本地水源评估工作,重点针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和环境管理状况开展自查工作,填报饮用水数据采集软件。
(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应急能力,我省将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数据库”,并绘制饮用水水源地空间分布图和保护区划示意图。
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调查评估和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档案工作成果,对数据库和图件进行校核修改,补充完善缺失内容,并收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批复文件及水源地取水口、反映水源地环境概况的照片。
具体的数据库和图件将以电子版形式另行下发,各市(州)环境保护局提供工作人员联系方式,以便开展相关工作。
成都环境调研报告
一、概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成都市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环境噪音等方面。
通过对成都市环境的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和措施。
二、空气质量调研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成都市的空气质量整体状况较为良好。
在所调研的区域内,PM2.5浓度平均值为40微克/立方米,低于
国家标准限值。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和一氧化碳,其中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
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建议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交通尾气排放控制。
三、水质状况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成都市的水质状况整体处于较为良好的水平。
所调研的江河湖泊水体均符合国家相关水质标准要求。
然而,在一些城市内的小型水体中发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如有机物和重金属。
因此,建议加强水体保护和治理工作,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四、环境噪音调研
调研中发现,成都市的环境噪音状况较为严重。
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建筑工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在市区内,部分地区的噪音水平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
噪音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议加强交通噪音控制、建筑施工噪音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社区噪音管理措施。
五、总结
通过本次成都市环境调研,可以看出成都市的环境状况总体上处于较为良好的水平。
然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如空气质量和环境噪音。
因此,建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附件12014年8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报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〇一四年九月六日一、8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一)总体状况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4年8月份,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16.7%~100.0%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0.4%,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3.4%,重度污染为0.3%,未出现严重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O3,其次为PM2.5。
海口、昆明、厦门等19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秦皇岛、徐州、中山等31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重庆、天津、苏州等17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合肥、保定、济南等7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
与去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7%上升到80.4%,升高1.7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
与上月相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3.1%上升到80.4%,升高7.3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
1图1 2014年8月份74个城市日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8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济南、邯郸、保定、邢台、唐山、衡水、石家庄、廊坊、北京、沈阳和郑州(两市综合指数相同,排名相同);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珠海、中山、江门、舟山、拉萨、深圳、贵阳、台州和惠州。
(二)主要污染物状况2014年8月,74个城市PM10、PM2.5浓度与去年同期和上月相比均有所下降,SO2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与上月相比有所上升,NO2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与上月相比有所上升,CO 超标率与去年同期和上月相比均持平,O3超标率与去年同期和上月相比均有所下降。
其中:PM2.5月均浓度范围为11~88μg/m3,平均月均浓度为41μg/m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与上月相比下降10.9%。
—1—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4年4月26日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转型力度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9108.9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81.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元,增长9.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9:45.9:50.2。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665.7亿元,增长16.5%。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162.6亿元,增长20.4%。
图1:2009-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8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10.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0.6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2.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3.1%(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烟酒类与上年持平,衣着类上涨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3.0%。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8%。
—2—图2:2009-2013年成都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
成都市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
2014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3年下降2.63%、3.85%、2.51%和5.17%。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22369.56万吨,其中,工业源废水排放量10063.71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2228.30万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4927.64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600.45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1563.54吨,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0515.18吨。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1188.74吨,其中,工业源氨氮排放量772.69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7648.45吨,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12637.63吨。
全市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55644.91吨,其中,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50753.51吨,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4814.23吨。
全市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95225.72吨,其中,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45249.29吨,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2071.41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47867.14吨。
全市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29307.82吨,其中,工业源烟(粉)尘排放量25573.88吨,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为651.01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3041.56吨。
全市一般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量451.84万吨,综合利用量
441.13万吨,贮存量0.07万吨,处置量10.80万吨,倾倒丢弃量0.0017万吨,全市一般工业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63%。
全市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量21.25万吨,综合利用量0.43万吨,贮存量0.29万吨,处置量20.88万吨。
一、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其它废气治理项目1171
1.废水排放总量(万吨)122369.5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项目39
2.01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0063.71危险废物治理(企业自建设施)项目3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2228.33、“三同时”项目竣工验收数(个)33集中式废水排放量77.55“三同时”竣工验收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676744.83 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吨)184927.64“三同时”竣工验收项目实际环保投资(万元)16400.16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600.45其中:废水治理6659.7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0515.18废气脱硫治理220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1563.54废气脱硝治理0集中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48.47其它废气治理4212.36 3.氨氮排放总量(吨)21188.74固废治理3188.9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772.69六、环境管理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12637.63(一)环境监测
农业源氨氮排放量7648.45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个)43集中式氨氮排放量129.97其中:国控监测点位数8
二、废气及其污染物排放 2.酸雨监测点位数(个)35
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55644.91 3.沙尘天气影响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数(个)0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0753.51 4.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数(个)6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4814.23其中:国控断面(点位)数2集中式二氧化硫排放量77.17 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数(个)18
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吨)95225.72 6.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重点企业数(个)1018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45249.29(二)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
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2071.41 1.清洁生产审核当年完成企业数(个)162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47867.14其中:强制性审核完成数162集中式氮氧化物排放量37.88 2.应开展监测的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企业数(个)126 3.烟(粉)尘排放总量(吨)29307.82其中:重金属排放达标重点企业数126
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25573.88 3.已发放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数(个)14生活烟(粉)尘排放量651.01其中:具有医疗废物经营范围许可证数1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3041.56(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集中式烟(粉)尘排放量41.37 1.当年审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万元)36156141.7
三、工业固体废物 2.当年审批建设项目环保投资总额(万元)390428.9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451.84 3.当年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数(个)11
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441.13(四)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63 1.当年完成环境保护验收项目数(个)779
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万吨)0.07其中:一次合格项目数753
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10.8 2.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总投资(万元)588244
6.7
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万吨)0.0017 3.当年完成工业企业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万元)49188.9
四、工业危险废物(五)信访与法制
1.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万吨)21.25 1.当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数(件)1
2.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万吨)0.43 2.当年行政处罚案件数(件)933
3.工业危险废物贮存量(万吨)0.29 3.当年承办人大建议数(件)84
4.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量(万吨)20.88 4.当年承办政协提案数(件)161
5.工业危险废物倾倒丢弃量(万吨)0 5.当年备案的地方环境标准数(件)0
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6.当年电话/网络投诉数(件)15226
1.老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本年竣工总数(个)57
7.当年电话/网络投诉办结数(件)15226
其中:工业废水治理项目228.当年来信总数(件)1319
工业废气脱硫治理项目29.当年来访批次/人数(批次/人数)195批次
/325人数
工业废气脱硝治理项目010.当年来信来访办结数(件)1514其它废气治理项目13(六)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项目4 1.生态市、县建设个数(个)20危险废物治理(企业自建设施)项目2 2.农村生态示范建设个数(个)197
2.老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万元)21426.71
3.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数量(个)0
其中:工业废水治理项目8339.5(七)环境宣教
工业废气脱硫治理项目102651.当年开展的社会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数/人数(次/人)80次
/120000人
工业废气脱硝治理项目0 2.环境教育基地数(个)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