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骨笛: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用猛禽翅骨制作的骨笛。
距今约7800-9000年。
这批骨笛形制统一,制作规范。
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陶埙: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目前发现的主要有1半坡陶埙2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4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葛天氏之乐:是古乐名。
这首古乐总的来说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歌有舞,里面三人拿着牛尾巴唱歌说明了歌舞和音乐是相结合的,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和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从八首歌的歌名上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反应出葛天氏出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他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明确的音高,音阶观念,并能制作骨笛,陶埙,陶钟,陶角等乐器,还创造出反映自己生活的乐舞。
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了什么?这些历史传说经过分析,有的能看出他们真实的一面,如“葛天氏之乐”大都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伊耆氏”的“蜡辞”也是表达了对神的敬仰、祈求平安,有的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作品在后世还有留存,这说明这些作品确实存在。
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这四部作品在周代祭祀活动中还应用着,并教习给国子。
可以推测《云门》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图腾的乐舞,《咸池》为名的乐舞则可能是尧氏族部落崇拜“咸池”的原始乐舞。
中音史资料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30、中国古文献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有哪些?理解1乐府1 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1..萧友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中山县字思鹤一字雪鹏1901赴日学习教育钢琴加入“同盟会”1912德学习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得博士学位(《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与杨忠子创立北京女子高师音乐科(主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国立音乐院1929国立音专院长(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钢琴独奏《哀悼引》钢与《秋思》反帝爱国政治斗争《卿云歌》《华夏歌》《民本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自然景色,学校生活,学生道德美感教育《问》《南飞之雁语》,论著《中医音乐的比较研究》1920《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1931,《和声学》1927《普通乐学》1928。
特点“研究音乐的方法”“音乐美学”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上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体操》、《竹马》、《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李叔同的《春游》、《西湖》、《送别》等。
其中,《春游》是一首三部合唱曲,也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曲。
历史意义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84.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历史从此跨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他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地阶级烙印。
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大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尚鬼神,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祀仪典上表演。
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85.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是石器时期的产物。
编磬——有几个磬组成一套编磬,“永启、夭余、永余”。
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
他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
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
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他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
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
商代已发展到五音孔埙。
籥——是一种较古老的吹奏乐器。
原始的籥是由二三管制成,是后来排箫的前身。
——属于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大二中国音乐史知识点中国音乐史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和演变的学科,它探究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风格、音乐创作技巧、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二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一、古代音乐在大二中国音乐史中,古代音乐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代音乐主要包括古代器乐、宫廷音乐以及民间音乐等。
在古代器乐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古代乐器的种类、演奏技巧以及乐谱记谱法等相关知识。
在宫廷音乐方面,了解古代宫廷音乐的起源、在宫廷中的地位以及传承等内容是必要的。
此外,了解一些古代民间音乐的流派、特点和影响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音乐理论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音乐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并能够理解和应用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了解五音、六律、宫商角羽的含义和作用,了解古代音乐调式的特点和分类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拍、各种表情符号以及音乐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曲艺和戏曲音乐曲艺和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京剧、豫剧、评剧等主要戏曲剧种的特点、音乐形式以及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了解曲艺形式如评书、相声等的音乐背景和技巧也是必要的。
四、现代音乐近代以来的中国音乐发展经历了很多变化,学生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和发展脉络。
了解中国近代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和他们对音乐创作的贡献,了解不同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对于理解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了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以及从世界音乐中汲取的养分。
此外,了解一些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对于加深对中国音乐历史和世界音乐的了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大二中国音乐史的学习需要了解古代音乐、音乐理论、曲艺和戏曲音乐、现代音乐以及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等多个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 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 佾(yi )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 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 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 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 yue 》(5)商汤时的《大濩huo 》(6)周朝 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 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 ■ JHH. 或P' ■:密炉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 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 无射、应钟。
9、 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1) 金类乐器: 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 石类乐器: 磬、排箫(3) 土类乐器: 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 yong 、陶埙(4) 木类乐器: 柷zhu 、敔yu 、木鼓(5)丝类乐器: 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 革类乐器: 贲鼓、应、县鼓、鼍 tuo 鼓、鼗tao 鼓、鞉 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 ”,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与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功能。
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5.大司乐:是周王朝为实施礼乐制度,设置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它既是一个部门又是一个职位。
主要掌管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以及一些音乐行政事务。
这个机构十分庞大,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管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其教育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教育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乐语”即“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器乐演奏。
6.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简称“六舞”或“六乐”,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为:黄帝是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的《大咸》,用以祭祀地神;舜时的《韶乐》,用于祭四望;舜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濩》,用以祭先妣;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
“六代乐舞”除用于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飨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
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有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即歌辞集,在先秦时统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歌辞305篇。
组成部分:《风》、《雅》、《颂》“风”共160篇,收录的是十五国的民间歌曲,是全书精华所在。
“雅”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在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上演唱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及贵族们的思想倾向。
“颂”共40篇,又分为商颂、周颂、鲁颂,是上层贵族在祭祀天地、祖考等场合所演唱的歌曲。
句式特点:以四言一句为主,间有杂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
曲式结构:一个曲调的重复;曲调重复之前有引子;曲调重复之后有尾声;也有在曲调前面或后面加上副歌的曲式等十种。
其中最常见的曲式就是一个曲调的重复。
乱,一般是指乐曲结束时的高潮部分。
评价:《诗经》是我国音乐文学的光辉起点。
尤其是先秦时期产生着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它深入到宗周礼制中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8.楚辞:楚辞”:一是诗歌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
是及《诗经》后对我国文学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音乐角度:“楚辞”实际上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特点在于它的“巫风”,“楚辞”实质上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
从风格上:《楚辞》与《诗经》中的北方民歌既有显著的区别,同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体现了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9.曾侯乙墓编钟:概况: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县擂鼓墩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上。
音域于音阶:每个钟的隧、鼓部位都可发出两个相距三度的音。
这套编钟的总音域为A1—c4,达五个八度之广,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法的复合生律法。
铭文:钟体刻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楚、刘、晋、周、申等地和曾国本地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星狂,说明当时十二律的律名体系在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已经存在异名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的文化交流。
意义: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所见编制最大,器型最完美的一套编钟,它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大意义。
10.十二律:我国古代律制。
采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在十二律中,有六律六吕。
奇数律又称为“律”或“阳律”,偶数律又称为“吕”或“阴律”。
但古书上所说的“六律”,一般是一种泛称,指代十二律。
11.《乐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
旧传23篇,现存11篇。
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早期的音乐美学基础,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地总结。
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乐由心生,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系统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与政通;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礼乐治国;论述了音乐的审美—乐不可为伪。
《乐记》作为先秦如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论著。
12.乐府:是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时期,乐府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当时乐工达上千人,分工精细,除采集民歌加以配乐以外,还负责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与演奏等,甚至还包括乐器制造。
公元前7年,汉哀帝即位,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剪,至使乐府由盛变衰。
汉代乐府钟师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3.李延年:汉武帝时代乐府领导人。
李延年善于歌唱,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着莫不感动”;李延年还擅长作曲,作有《郊祀歌》十九章,即位武帝祭祀天地而制作的歌曲乐章,并将西域乐曲《摩柯兜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最早明确记载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
李延年是乐府机构的领导者,为乐府的繁盛做出突出的贡献。
14.相和歌: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
汉代是由北方兴起。
发展过程:经历了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到“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再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的发展过程。
乐器:节、笙、笛、篪、琴、瑟、琵琶、筝等。
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调、平调、瑟调。
相和歌大部分是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15.清商乐:东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
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谓清商乐,后清商乐成为全国民间音乐的总称。
清商乐包括相和歌、吴歌、西曲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
曲式:吴歌、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较为齐整。
其曲式成分有“和声”、“送声”。
“和声”在乐句末出现;“送声”在乐曲曲末出现,相当于尾声。
乐器: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
其“清商三调”系沿用“相和三调”而来。
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16.《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
现存的《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一书。
全曲共45段,分为六个部分:开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声18段,乱声10段,后序8段。
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忧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
全曲以正声为主体,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深入而细致地展现了聂政的思想情绪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
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体音调的雏形。
《广陵散》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之气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17.《碣石调·幽兰》: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琴曲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录弹琴执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它不但间接地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据统计,全谱分为四拍,清丽委婉,表现了空谷幽兰的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
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
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旋律,音色的变化和对比较大,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充满希望。
从谱中可见纯律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
“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18.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制成的定律法。
用“管口校正”的方法进行律学测试,所谓“管口校正”是在管内气柱长度之外,补充以各种溢出管口外的气柱长度,以矫正误差。
荀勖得出的“管口校正数”是黄钟律长度与姑洗律长度的差数。
他由此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即十二支用于定音的笛,后世称为“荀勖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