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前言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4
经济常识前言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学习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认识到学习经济知识的重要性。
(新教材前言部分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删除了经济的含义,但是在整个教材的体系还是在围绕经济的含义在叙述,因此我们在重点难点中还是介绍了经济的含义。
因为教材删除此点主要是从降低教材的难度着想,而不是有知识性的错误)整个经济常识由前言和两大部分(共八课)组成,具体见下表:生产:指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出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分配:已生产出来的产品分给社会、社会集团以及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形式。
交换:指人们的交换活动或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消费: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对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的消耗。
二、重点难点分析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为人类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必须有相应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否则无法生存,相应的其他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这一观点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现代化建设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等观点最强有力的论据。
2、对经济含义的了解对经济含义的理解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理解经济是一种活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首先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来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只有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宗教、艺术等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
广义的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活动。
狭义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指广义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生产活动,即生产过程中创造产品的活动。
如工人制造机器、农民耕种粮食。
分配是指把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分给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活动。
如工人通过劳动所得报酬、国家通过税收所得的收入等,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可能进行分配。
高一政治总复习提纲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1、人类经济生活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在经济活动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生产[基础]、交换[流通过程]、分配[中间环节]、消费[最终目的]。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其他一切人物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偏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主要是靠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简述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
(此题还可分为4个问题,即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如何理解全面发展?如何理解协调发展?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低碳环保、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情、永续发展。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1、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实体性要素,哪些属于联结性要素,哪些属于渗透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渗透性要素]。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①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②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③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是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