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统计七大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380.50 KB
- 文档页数:24
品质七大手法及8D报告(一)引言概述品质七大手法是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采取的七种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性能。
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质量问题和缺陷,8D报告也成为一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
本文将介绍品质七大手法的具体内容以及8D报告的使用。
正文内容:一、统计质量管理1.收集数据:收集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各项指标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改善。
2.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确定解决方案。
3.质量管控:建立统计质量控制图,监控产品或服务的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情况。
4.过程改善: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并推行改善计划,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
5.全员参与: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减少质量问题和缺陷。
二、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1.识别潜在风险: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识别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故障模式和其对用户的影响程度。
2.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潜在故障模式和影响程度,评估风险等级,并确定优先处理的故障模式。
3.制定预防措施:在风险等级高的故障模式上,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
4.纠正措施:对已发生的故障模式,制定纠正措施,确保问题不再发生,并进行持续改进。
5.验证效果:对预防和纠正措施进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三、质量成本管理1.成本分析:对质量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预防成本、评价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2.成本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减少质量问题和缺陷的发生,降低质量成本。
3.经济批量选择:在制定生产计划时,综合考虑成本和质量要求,选择适当的经济批量。
4.质量成本效益分析:对质量改进措施的成本与效益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5.全员节约:倡导全员以经济节约的思想,降低质量成本,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
四、质量标准化管理1.制定标准: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阶段,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以指导后续的生产和服务过程。
品管七大手法七大手法: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一、检查表检查表就是将需要检查的内容或项目一一列出,然后定期或不定期的逐项检查,并将问题点记录下来的方法,有时叫做查检表或点检表。
例如:点检表、诊断表、工作改善检查表、满意度调查表、考核表、审核表、5S 活动检查表、工程异常分析表等。
1、组成要素①确定检查的项目;②确定检查的频度;③确定检查的人员。
2、实施步骤①确定检查对象;②制定检查表;③依检查表项目进行检查并记录;④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改善;⑤检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改善效果进行确认;⑥定期总结,持续改进。
二、层别法层别法就是将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分类,将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或资料按相互关系进行分组,加以层别。
层别法一般和柏拉图、直方图等其它七大手法结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例如:抽样统计表、不良类别统计表、排行榜等。
实施步骤:①确定研究的主题;②制作表格并收集数据;③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层别;④比较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原因,确定改善项目。
三、柏拉图柏拉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为前提,将层别法已确定的项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关键的问题,抓住重要的少数及有用的多数,适用于记数值统计,有人称为ABC图,又因为柏拉图的排序识从大到小,故又称为排列图。
1、分类1)分析现象用柏拉图:与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A品质: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B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C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D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
2)分析原因用柏拉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A操作者:班次、组别、年龄、经验、熟练情况等;B机器:设备、工具、模具、仪器等;C原材料:制造商、工厂、批次、种类等;D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等。
2、柏拉图的作用①降低不良的依据;②决定改善目标,找出问题点;③可以确认改善的效果。
品质管控的七大手法
1.检查表:检查表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原因分析的
一种工具,其格式可多种多样,这种方法虽然较简单,但实用有效,主要作为记录或者点检所用。
2.数据分层法:数据分层法又称为层别法就是将性质相同的,在同
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3.排列图:排列图又称为柏拉图,是用来显示质量改进项目的一种
图表,将影响产品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次要因素按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列出,将它们分为几个等级,再按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绘制成曲线图,以找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便于对质量加以控制。
4.直方图:直方图又称为条形图、质量分布图,是用直条矩形面积
代表各组频数,各矩形面积总和代表频数的总和,它主要用于把收集到的大量数据离散而可视觉化的方式表示出来。
5.控制图:控制图又称管理图。
它是在直角坐标系上用纵轴表示质
量特性值,横轴表示加工过程的时间或产品序号,按测定时间等间隔抽取的产品质量特性值用点绘在图上,然后对图形进行分析,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区分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
6.散布图:散布图又称相关图,是用点的密度和变化趋势表示两变
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图形。
7.因果图:因果图又称石川图、特性要因图、鱼刺图等。
它是表示
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的一种图表。
品质七大手法品管七大手法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初级统计管理方法。
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
其实,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二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质量控制。
组织性的质量管理方法是指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员工作方式的角度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之上,主要内容有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QC小组活动,各部门质量责任的分担,进行质量诊断等。
统计质量控制是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控制图为起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很大发展,现在这些方法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初级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
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或叫品管七大手法)。
运用这些工具,可以从经常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种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进而画出各种图表,计算某些数据指标,从中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过,企业内95%的质量管理问题,可通过企业上上下下全体人员活用这QC七工具而得到解决。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也离不开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对这些工具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2)中级统计管理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抽样检验方法、功能检查方法、实验计划法、方法研究等。
这些方法不一定要企业全体人员都掌握,主要是有关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人使用。
(3)高级统计管理方法:包括高级实验计划法、多变量解析法。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复杂的工程解析和质量解析,而且要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通常只是专业人员使用这些方法。
这里就概要介绍常用的初级统计质量管理七大手法即所谓的“QC七工具”,供网友们参考。
QC七大手法又称品管七大工具,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
QC七大手法,体现了质量管理的“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判断和管理”的特点,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土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是以数据统计方法为基础的质量控制。
QC七大手法:1、检查表2、层别法3、柏拉图法4、特性要因图法5、散布图6、直方图7、管制图QC九大步骤:1、发掘问题2、选定题目3、追查原因4、分析资料5、提出办法6、选择对象7、草拟行动 8、成果比较 9、标准化一、发掘问题:1、问题小易发挥2、不花钱即可由小组自行解决3、有预期之成果4、可达到演练和实用之目的二、选定题目:选题原则:意见一致,不花钱,短期内可以做到不要别人支持选题方向:团队合作,提高生产力,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工具:选题评估三、追查原因:针对问题、经由脑力激荡可能发生的原因工具: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四、分析资料:用QC七大工具找出生产问题的重点加以分类,排列以及编辑以使小组成员修作明确的抉择工具:价差表管制图直方图特性要因图柏拉图散布图层别法五、提出办法:针对问题重点提出解决办法,同时订出解决方案的标准,以确定小组是否有能力解决工具:鱼骨图(特性要因图)六、选择对象:1、采用全员认为最能发挥的方式2、朝放置再发生的方向选择3、对策无副作用,选择对策要根据现状分析,检讨如何改善,并将预期的成果显现出来七、草拟行动:3W :WHAT WHO WHEN1、把每一样工作细节列下来2、每位组员参与讨论取得协议3、开始分配任务(平均分配、组员性向、职位相关)4、制定完成时间和期限八、成果比较:1、期间比较(改善前中后)2、特性值比较(品质提高、成本降低、效率提升)3、无形成果比较(意识、能力、信心、责任感、方法应用)4、比较基准一致,且勿以单一角度比较工具:柏拉图比较,推移图比较九、标准化:依据现场实际状况合理制定材料、设备、制品等作业方法,手训,规定,规格等标准,有组织有系统灵活运用,以达到经营管理之目的。
品质控制七大手法品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发展。
在品质控制的过程中,有七大常用的手法,它们分别是:检验法、抽样法、控制图法、质量管理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六西格玛法和质量成本法。
检验法是品质控制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全面的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检验法可以分为外观检查和性能检查两个方面。
外观检查主要是对产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产品的形状、颜色、尺寸等方面;性能检查则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测试,确保产品的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抽样法是一种常用的品质控制手法。
在大批量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往往无法对每一个产品或服务都进行全面检查,因此可以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检查。
通过合理抽取样本,并对样本进行检验,可以推断整个批次产品的质量情况。
抽样方法有很多种,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控制图法是一种图形化的品质控制手法。
它通过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呈现,以便于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常用的控制图有:过程控制图、直方图、散点图等。
控制图可以帮助分析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质量管理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品质控制手法。
它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四个方面。
质量管理法强调在整个生产或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质量管理法需要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并进行严格的执行和监控。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是一种常用的品质控制手法。
它通过分析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故障模式和可能的影响,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和影响。
FMEA方法常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可以识别并纠正潜在的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
六西格玛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品质控制手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识别和消除造成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以达到质量改进的目的。
品质统计七大手法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品质统计七大手法品质统计方法是工厂品质管理过程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法。
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以用来证实产品生产过程能力及产品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
其作用在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品产生.品质问题的分析.查找原因.确定产品和过程的限定值,预测.验证并测量和评定产品质量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法,下述即常用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
一. 图示法(直方图.制程流程图.散布图.柏拉图.因果图等)主要用于进行问题诊断,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统计诊断二. 统计控制图(X –控制图等)主要用于监控产品的生产和测量过程。
三. 试验设计主要用于确定变量对过程和产品性能有显着影响。
四. 建立量化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用于生产过程运作的条件和产品设计发生变化时,对产品和过程的特性进行分析。
五. 进行变量分析对各变量构成进行评估.似务变量占总体变量的比例,作为最佳的质量改进机会的依据。
为控制图.产品特性的确定和产品的放行设计抽样方案。
六. 抽样计划工厂质量管理如果能充分运用各种统计手法,将在各方面受益,并表现在:1.发现品质管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品质改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2.查找形成品不良的因素,使品质追溯有据可依﹔3.验证品质控制方法有效性。
以下介绍品管七大手法1.直方图2.柏拉图3.因果图法(鱼刺图)4.层别法5.控制图6.检查表7.推移图2.统计技术的应用一直方图直方图有称柱状图,是将囤积数据汇总.分组,并将每组数据绘成柱状图,依统计数据的分布形状,进行产品生产过程.品质状态及管制能力的分析。
运用直方图进行分析的步骤为1.数据统计将同一类型和相近似的现象归纳在一起,以分析该类现象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程度。
2.将统计数据分组.确定组数是直方图分析中的重要步骤,将统计的样本总数进行合理分组便于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合理的组数鱼样本总数的关系通常为:(见右下表)3.计算全距.组距.组界.中心值:差,即2.组距代号为,组距(h )=R /组数,组距通常选整﹔3.确定组界:最小一组的下组界= -测量值的最小位数/2测量值的最小位数一般是1或最小一组的上组界=下组界+组距4.确定中心值各组界之间的中心值,也称中值。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七种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作为班组长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带领工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一、检查表检查表又称调查表,统计分析表等。
检查表是QC七大手法中最简单也是使用得最多的手法。
但或许正因为其简单而不受重视,所以检查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
使用检查表的目的:系统地收集资料、积累信息、确认事实并可对数据进行粗略的整理和分析。
也就是确认有与没有或者该做的是否完成(检查是否有遗漏)。
二、排列图法排列图法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制作排列图的步骤:1、收集数据,即在一定时期里收集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数据。
如,可收集1个月或3个月或半年等时期里的废品或不合格品的数据。
2、进行分层,列成数据表,即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处理,每一层也可称为一个项目;然后统计一下各类问题(或每一项目)反复出现的次数(即频数);按频数的大小次序,从大到小依次列成数据表,作为计算和作图时的基本依据。
3、进行计算,即根据第(3)栏的数据,相应地计算出每类问题在总问题中的百分比,计入第(4)栏,然后计算出累计百分数,计入第(5)栏。
4、作排列图。
即根据上表数据进行作图。
需要注意的是累计百分率应标在每一项目的右侧,然后从原点开始,点与点之间以直线连接,从而作出帕累托曲线。
三、因果图法因果图又叫特性要因图或鱼骨图。
按其形状,有人又叫它为树枝图或鱼刺图。
它是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工具。
画因果分析图的注意事项:1、影响产品质量的大原因,通常从五个大方面去分析,即人、机器、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工作环境。
每个大原因再具体化成若干个中原因,中原因再具体化为小原因,越细越好,直到可以采取措施为止。
2、讨论时要充分发挥技术民主,集思广益。
别人发言时,不准打断,不开展争论。
品质管理七大手法品质管理需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计技术,对影响品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的考虑;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实施改进。
因此,公司每一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具有品质意识、问题意识、改善意识,来寻求本身工作方法或推展方法缺失,谋求改善,全员协力之下达成顾客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其手段(即管理方法)为应用统计手法或观念。
品质管理活动中所运用的统计手法一般称为“QC七大手法”,七大手法的使用情况可以归纳如下:1、检查表(又称查检表)——收集、整理资料;根据事实、数据说话。
2、柏拉图(又称排列图)——确定主导因素;并非对所有原因采取处置,而是先就其中影响较大的2~3项采取措施。
3、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整理原因与结果之关系,以探讨潜伏性的问题。
4、分层法(又称层别法)——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所有数据不可仅止于平均,须根据数据的层次,考虑适当分层。
5、散布图(又称散点图)——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6、直方图(数次表)——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
7、控制图(又称管控图)——识别波动的来源;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该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
品质管理的提高,必须要管理、改善与统计方法相辅相成,三者相互联系,在整体上才会发挥效果。
具体步骤是:1、问题的把握点(柏拉图、直方图),2、对问题的现状分析(控制图、检查表、散布图、层别法),3、改善对策实施(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及固定的技术),4、实施结果的确认(推移图、柏拉图),5、标准化。
一、检查表1.什么是检查表:检查表是一种为了便于收集数据而设计的表格。
使用时只用简单的符号来检核工作目标是否已达成或对于发生的特定事件给予累积记录,用简单易于了解的表格或图形,使工作者依规定作检查记号记录结果及状况,并加以统计整理数据,即称为检查表。
品管七大手法七大手法: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一、检查表检查表就是将需要检查的内容或项目一一列出,然后定期或不定期的逐项检查,并将问题点记录下来的方法,有时叫做查检表或点检表。
例如:点检表、诊断表、工作改善检查表、满意度调查表、考核表、审核表、5S 活动检查表、工程异常分析表等。
1、组成要素①确定检查的项目;②确定检查的频度;③确定检查的人员。
2、实施步骤①确定检查对象;②制定检查表;③依检查表项目进行检查并记录;④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改善;⑤检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改善效果进行确认;⑥定期总结,持续改进。
二、层别法层别法就是将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观点、意见或想法按组分类,将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或资料按相互关系进行分组,加以层别。
层别法一般和柏拉图、直方图等其它七大手法结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例如:抽样统计表、不良类别统计表、排行榜等。
实施步骤:①确定研究的主题;②制作表格并收集数据;③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层别;④比较分析,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原因,确定改善项目。
三、柏拉图柏拉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为前提,将层别法已确定的项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关键的问题,抓住重要的少数及有用的多数,适用于记数值统计,有人称为ABC图,又因为柏拉图的排序识从大到小,故又称为排列图。
1、分类1)分析现象用柏拉图:与不良结果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A品质:不合格、故障、顾客抱怨、退货、维修等;B成本:损失总数、费用等;C交货期:存货短缺、付款违约、交货期拖延等;D安全:发生事故、出现差错等。
2)分析原因用柏拉图:与过程因素有关,用来发现主要问题。
A操作者:班次、组别、年龄、经验、熟练情况等;B机器:设备、工具、模具、仪器等;C原材料:制造商、工厂、批次、种类等;D作业方法:作业环境、工序先后、作业安排等。
2、柏拉图的作用①降低不良的依据;②决定改善目标,找出问题点;③可以确认改善的效果。
品質統計七大手法品質統計方法是工廠品質管理過程中經常運用的重要手法。
主要是通過對各種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以用來証實產品生產過程能力及產品對規定要求的符合性。
其作用在應用于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產生.品質問題的分析.查找原因.確定產品和過程的限定值,預測.驗証并測量和評定產品質量特性。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就必須選擇適宜的統計方法,下述即常用的統計方法及其應用。
一.圖示法(直方圖.制程流程圖.散布圖.柏拉圖.因果圖等)主要用于進行問題診斷,并據此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統計診斷二.統計控制圖(X –R.P.C控制圖等)主要用于監控產品的生產和測量過程。
三.試驗設計主要用于確定變量對過程和產品性能有顯著影響。
四.建立量化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主要用于生產過程運作的條件和產品設計發生變化時,對產品和過程的特性進行分析。
五.進行變量分析對各變量構成進行評估.似務變量占總體變量的比例,作為最佳的質量改進機會的依據。
為控制圖.產品特性的確定和產品的放行設計抽樣方案。
六.抽樣計划工廠質量管理如果能充分運用各種統計手法,將在各方面受益,并表現在:1.發現品質管制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對品質改善采取針對性的措施﹔2.查找形成品不良的因素,使品質追溯有據可依﹔3.驗証品質控制方法有效性。
以下介紹品管七大手法1.直方圖2.柏拉圖3.因果圖法(魚刺圖)4.層別法5.控制圖6.檢查表7.推移圖2.統計技朮的應用一直方圖直方圖有稱柱狀圖,是將囤積數據匯總.分組,并將每組數據繪成柱狀圖,依統計數據的分布形狀,進行產品生產過程.品質狀態及管制能力的分析。
運用直方圖進行分析的步驟為1.數據統計將同一類型和相近似的現象歸納在一起,以分析該類現象對產品品質的影響程度。
2.將統計數據分組.確定組數是直方圖分析中的重要步驟,將統計的樣本總數進行合理分組便于觀察數據分布情況,合理的組數魚樣本總數的關系通常為:(見右下表)3.計算全距.組距.組界.中心值:1.全距:代號為R,是數據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即2.組距代號為,組距(h )=R /組數,組距通常選整﹔3.確定組界:最小一組的下組界= -測量值的最小位數/2測量值的最小位數一般是1或0.1最小一組的上組界=下組界+組距4.確定中心值各組界之間的中心值,也稱中值。
每組的中心值=(該組的上組界+下組界)/2。
4..統計符合各組值的數據次數在已確定的每組上下界的數值范圍內,將樣本數據中符合此范圍的樣本數統計出來,每一個數據為一次5.建立坐標系以數據的次數值為縱軸,特性值為橫軸,建立坐標系直方(柱狀)控制圖ISSUEB BY: CHECK BY: APPROVED BY: CC: ENG;6. 按每組數據次數的多少在坐標中繪出柱狀圖,并記入圖名.日期.制作人等。
例:直方圖用應用實例實驗室為測定某型號火牛的溫升是否正常,經統計獲得以下數據:單位:次/P.P由表可知,樣本最大值L=78.2,最小值S=28﹔全距R=78.2-28=50.2 組數為9組,則組距C=50.2/9=5.6第一組的下組界=28-0.05=27.95,上組界=33.55 數據的次數分布如下:由圖中看到火牛溫升直方圖偏左分布,屬不正常,進一步分析其原因為冷卻時間過短導致。
應延長冷卻時間,使其分布狀態為正態分布。
一般來說,應用直方圖進行品質分析可達到如下目的:1. 比較平均值輿標准值,將其作為是否調整制程生產品質管制方式的依據;2. 評估制程能力符合工程設計能力的依據﹔3. 考核各部門品質管制績效的依據﹔4. 比較物料或供應商的方法直方圖在應用過程中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圖一:正態分布,左右對稱,表明制程正常.穩定圖二:偏態分布,制程中顯示有異常因素。
圖三:雙峰分布,表明制程內可能有二種不同的偏差。
圖四:不正常分布,可能測定的數據有偏差。
(2)(3)(4)二.柏拉圖法在工廠實際職作業過程中,造成品質不良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些因素所占的比率較低﹔而有一些因素所占的比率很高。
柏拉圖就是將肢這些因素加以量化,對占80%以上的項目加以原因調查.分析,并獲得品質效率法而提升。
使用柏拉圖進行品質分析,必須要確定不良項目,按項目分類進行數據的統計輿匯總,再按所得數據繪制出曲線輿直方圖。
應用柏拉圖進行品質分析的步驟:1.決定品質分析的期間,以確定進行數據的選取﹔2.將品質統計數據按項目進行分類登記﹔3.各項目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自左向右排列在橫坐標軸上,(即大多數靠近縱坐標)﹔4.以縱坐標表示項目的數量或折合金額數﹔5.在橫坐標上繪制每個項目的直方圖形﹔6.逐項累計項目數量,并按縱坐標參數,將所得之累計數標在柏拉圖上﹔7.連接累計曲線。
柏拉圖應用示例QA在八月份檢查成品品質狀況統計如下:步驟2:繪制柏拉圖步驟3:解讀柏拉圖 由上圖可知:造成品質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1.產品表面刮花﹔2.產品變形3.產品破損。
此三項累計達83.8%,工廠應著重調查造成此三項不合格得原因,并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糾正措施。
三.因果圖(魚刺圖)在品質統計中,運用柏拉圖找到主要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用因果圖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一項結果的產生,必定有其原因,應充分利用圖解法找出其原因來”。
這是由日本品管專家石川馨提出來的,因此,因果圖又稱為“石川圖”,因其形狀象魚刺,也稱之為“魚刺圖”。
魚刺圖的構成是先例出發生品質變異的項目,然后對造成變異的4MIE 因素(人.機.方法.物料..環境)進行分析,將造成品質變異的原因一 一列明。
其基本形狀如下:1. 因果圖的應用步驟1. 確定產生的品質變異問題,將其標明在圖中主干的前端﹔2. 召集相關人員研討,將可能的原因全部顯示出來,先將第一層原因找出,展開形成第二層原因﹔將第二層原因展開,形成第三層原因,依次展開,直到提出解決措施為止﹔3. 分析圖上標出的原因,從最低層次原因中找出少量對結果有主要影響的原因,并畫上標記,對它們進一步收集資料。
進行實驗和確認 因果圖應用實例電子部QA 組對2003年11月份電動工具快充充電器電路板各項不良狀況統計后,將各項數據制成不良狀況一覽表。
電路板不良狀況一覽表制表部門:將表中各項數據繪制成柏拉圖,有圖很容易看到電路板中不良項目比例最高的是線路不良,占不良率的54.8%,因此,運用因果圖對線路不良項目展開分析,查找產生不良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線路不良的原因分析,查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為:1.作業人員:本月招進新員工過多,未能進行足夠的培訓,另外有經驗的老員工流失過多。
2.設備:設備電壓不穩,造成質量不穩定,多個供應商的元件混用,也造成質量不穩定。
3.物料:免檢放行物料太多且未嚴格執行先進先出原則。
4.作業方法:沒有及時更換作業指導書,操作不規范。
5.作業環境:噪音.光線等影響作業員注意力。
6.其它方面:生產計划中急單過多,造成加班頻繁,客戶給定圖紙中參數有誤差。
工廠各相關部門在對上述原因進行研討后,擬定如下改善對策:1.加強對新員工的培訓,每組中至少安排二名有經驗的老員工進行輔導,對重點設備.重點產品進行監控﹔2.申購一台過銻爐﹔3.加強線爐路板的管理,杜絕同一產品使用多種線路板的現象,并編制書面的線路板質量要求給予供應商﹔4.清查倉庫中不良線路板,由品管部對其質量進行重新評定﹔5.電子開發部盡快制定新的作業指導書,并就客戶圖紙中的技朮參數輿客戶進行確認﹔6.生產計划部門在編排生產計划時合理評估產能,盡量避免急單。
四.層別法層別法是指對某一個項目按統計數據分類進行區別的方法,層別法是統計方法中最基礎的工具。
通常輿其它方法如柏拉圖.因果圖等結合使用。
運用層別法時一定要充分了解如何分層,即按什么條件分層。
一.划分層別的原則1.人員:按不同組別分層2.原物料:按不同供應商分層3.產品:按不同產品別分層4.機器:按不同機器別分層5.批別:按不同時期生產的產品分層。
層別法的應用示例QA部在對2003年11月20日至30日生產的成品圓盤鋸進行抽查過程中,對其不良現象統計如下:QA部成品驗貨統計表從表中可清楚的看出11月20日至30日,生產的產品每天的不良項目.不良數量,對每天生產的產品的品質狀況一目了然。
五.控制圖控制圖是工廠品質管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工具,它最早是由美國貝餌電話實驗室的休華特在1924年首先提出使用的,它通過設置合理的控制界限,對引起品質異常的原因進行判定和分析,使工序處于正常、穩定的狀態。
控制圖的種類、應用特點如下﹔對于上述各種控制圖的表樣,限于篇幅,此處只給出X-R及P控制圖的表樣,對于控制圖的應用,本次以P控制圖的應用進行說明。
1.P-Chart:不良率控制圖的應用1.在制程中,定時、定量的隨機抽取樣本﹔2.接統計所得數據,分組計算出不合格品率P=Pn/n=單項不合格品數/抽樣總數﹔3.計算平均不合格率(P)=∑Pn/∑n=不合格總數/總抽樣數4.計算控制線中心值,上限及下限值﹔中心控制線CL=P控制上限UCL=P+3√P(1-P)/n P=P控制下限LCL=P-3√P(1-P)/n P=P5 將抽取得樣本結果(測量所得數值)填寫在P控制圖得相應欄中﹔6. 將數值按計點方式繪制在P控制圖上7. 控制界限得解讀:a.數據點超出上下限。
其中:超過上限的點,要查明造成不合格率高的原因,并針對性采取糾正措施﹔而對于低于下限的點,也應分析為什么會有如此低的不合格率,是否為以前制定標准過低,或有其它原因,管理者應針對此現象進行調查,以便制定出合理的不良率,充分發揮各生產部門的潛力,使生產業績不斷上升,并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降低不合格率標准。
b.抽樣數據連續有7個點偏離中心時,表示制程能力出現不穩定,特別是出現7個點持續走低﹔或7個點持續走高的狀態,管理者應謹慎對待。
c.各點均在上下限之間有規律的變動時,表示制程情況較為穩定,這時管理者應考慮是否提高作業要求。
六、檢查表檢查表是以表格的形式,將要進行的檢查項目分類整理出來,然后按檢查表定期進行檢查,其作用在于比較簡便、直觀地反映問題。
1.檢查表的制作方法1.確定檢查項目、檢查人員及時間等﹔2.將要檢查的細目逐條列在表上﹔3.將相關的檢查結果記入表中。
2.檢查表樣表(*見下頁)七、推移圖(散布圖)推移圖是將實際工作績效于計划值之間關系數據化,并用統計報表將實績轉換成圖示的方法。
推移圖可以反映工作的實際績效于目標值的差距,促進管理者進一步采取措施。
1.推移圖的繪制1.統計需要到而數據﹔設定統計項目,如產量、不良數、合格率等。
將該項目在期間(日、月、年)內的計划數、實際數、累計數分別進行統計并列入相應的表格中﹔2.建立坐標圖,縱軸表示結果,將設定的項目用一定的形狀表示出來,如:不良數:用柱狀圖不良率:用折線圖橫軸表示日期、月度、年度,并將已統計的數據列于橫軸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