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第6课 关爱自然 善待自然 第2框 做大自然的朋友名师
- 格式:ppt
- 大小:7.34 MB
- 文档页数:15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知道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感,培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增强学生认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科学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难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学生表演情景剧旁白: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下面,我们先看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吧!情景一:在大街上路人甲一边走一边说(在讲台前):“现在的污染真是越来越严重了,才四月就已经这么热了(假装抬头看太阳)。
”说完喝完最后一口饮料,随手一扔,走了(退场)。
情景二:在某工厂的总经理室秘书丙给经理乙一张纸,说:“经理,这是这个月处理污水的预算。
”经理乙看了看说:“70万,真是的,处理污水要花这么多钱,干脆直接排到海里去吧!”秘书(小声慢慢地)说:“这样不太好吧!”经理(站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人不知鬼不觉,你这么胆小,将来怎么接替我的工作!”(退场)秘书:“唉!”(退场) 情景剧大家说:对剧中人物进行评析师总结: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生命之母,建设生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六课的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二、新课讲授(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小组合作展示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小组代表展示内容:人类破坏环境四副图片,滥砍乱伐,毁林开荒、超采地下水浇灌农田、过度放牧、滥挖矿山,导致生态面临严重的危机,然后播放了塞罕坝三代人将荒漠变绿洲的视频,最后用一张图表进行总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展示完后师问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有再讲解。
师进一步总结,人类属于自然,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滋养人类,对待自然要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第6课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第2框做大自然的朋友做大自然的朋友【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理解人类生存发展与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3.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人类生存发展与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难点:生态环境的含义【预习引领】请同学们按以下要求,自学本课内容,完成空白,并做出标注。
一、尊重自然1.为什么要尊重自然?(1)尊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也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
(2)尊重自然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2.怎样尊重自然?(1)尊重自然要求我们对自然怀有,尊重自然界的一切、一切和一切。
(2)尊重自然,要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与自然,。
(3)尊重自然,对我们来说主要是保护,保护。
3.为什么要顺应自然?人和自然,人类的活动同样要受的支配。
,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原则。
4.怎样顺应自然?(1)要求我们,按。
(2)顺应自然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发展。
5.今天我们每个人积极的生活选择是怎样的?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反对和,开展创建机关、家庭、社区和出行等行动。
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和压力,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积极的生活选择。
6.我们应该为保护自然做点什么?(1)保护自然,就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经济,资源,保护环境,给自然留下、的充足空间;就要实施工程,积极治理已经产生的各类环境资源问题。
(2)保护自然还要落实在我们的中。
7.我们如何做大自然的朋友?(1)我们要秉承理念,做到自然、自然、自然。
(2)我们要树立自然、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学会与大自然。
(3)把生态文明理念变成,努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发展。
【合作探究】1.201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会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说,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愧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九上道德与法治第6课必考知识点梳理九上道德与法治第6课必考知识点梳理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1. 为什么要重视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和环境的压力,带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1)人口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要国情)(2)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及取得的成效(1)原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成效: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
4.生育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1)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的意义)5.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导致人口结构不合理、造成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造成国家医疗及养老成本增加、加重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6.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怎么做?(1)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模式与社会养老模式结合起。
(2)社会:宣传和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3)子女:孝敬父母,成年子女要自觉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4)老年人:积极增加养老储蓄;坚持锻炼身体,减轻子女的负担。
7.我国面临的资环境危机:资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主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培养关心社会、关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环境保护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环保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第6课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第1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导学案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学习目标】1.明确祖国发展对个人的作用。
2.认知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地位。
3.中学生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学习重难点】重点:祖国发展的作用。
难点: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预习引领】请同学们按以下要求,自学本课内容,完成空白,并做出标注。
一、感受大自然之美1.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走进大自然,我们会沉醉于秀丽的,惊叹于奇妙的。
大自然带给我们美的,带给我们。
(2)走进大自然,就像打开一本充满智慧的典籍。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启迪我们的。
(3)置身祖国大地,对美丽自然风光的眷恋会扩展为我们对、对、对深深的热爱。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大自然孕育了一切。
人类来自于,是大自然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依赖于,是人类成长的摇篮。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
3.为什么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1)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唯有保护良好的,人类才能拥有充足的,才能欣赏到丰富的,才能拥有的发展空间。
(2)幸福生活不只是丰衣足食,也在于拥有碧水蓝天和美好家园。
人类有,也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修复,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循环。
【合作探究】1.小明日记选登2.中国古代的先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见解。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地、天在相互制约中发展,这是一种自然性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不能违背它,而只能与“天”和谐相处,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也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儒家主张人们施之以仁德,才能与之相合一。
这是一套比较先进的科学生态理论。
(1)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2)从材料中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习了以下知识,懂得了以下道理:【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 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既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素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份责任。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重点讨论:1、探究活动教材第66页这是2008年全国大、中、小学生环保公益招贴画(图见教材)设计大赛金奖作品。
欣赏这幅环保公益招贴画,思考它的内涵。
2、探究活动教材第66页通过这一实验你想到了什么?请描述你看到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3、探究活动教材第 67页如果你是画面中的主人公,你会挥刀砍树吗?为什么?有人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有人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你认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四、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典型例题人类来自自然,只是生命之网中的一一个结点。
旦生态链条断裂,生命之网支离破碎了,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
这说明(①人类只能做自然的奴隶,被动地适应自然②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也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③人类应该做大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共生④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学习检测】1、“天苍苍,野光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美是A.宇宙之美B. 自然风光之美C.劳动之美D.生物世界之美2、人们在观察、欣赏、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江山如此多娇!”于是恰情雅趣油然而生。
这说明(①自然风光之美会激发人们对大自然深深的爱恋之情②大自然之美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③美丽的自然风光会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感④人与大自然是完全和谐的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下列语句与“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理念相一致的有(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②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4、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这句话的寓意是(①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②森林是最重要的资源③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课题《共筑生命家园》教材版本人教版科目道德与法治学段初中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初三(一)班授课教师解读教材教材地位和结构本课主要介绍了由“正视发展挑战”和“共筑生命家园”两目内容。
2. “共筑生命家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目标1.(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2. (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懂得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在生活中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在实践中提升节能环保的能力。
3. (1)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
(2)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解读学生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公益广告、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形式,或多或少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基于生活经验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
建设美丽中国设计说明此课通过体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视频、数据、社会现象、典型案例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明确基本国策实施的必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保公益广告、人口发展趋势视频的思考分析,表达真实感受,触发学生对现象背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切,使其感受到人口数量增长与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
2.通过对数据、图表、人口流动社会现象的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新特点,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和必要性,树立忧患意识,正视新的挑战。
3.通过观看“我国人口政策变迁”的视频,知道我国为解决人口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实施的背景与意义;辩证看待人口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认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通过对相关数据、视频、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认识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走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困境;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5.通过对伦敦“杀人雾”事件的反思,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6.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应对当下人口、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避免重蹈西方工业化的覆辙,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