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写作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
如何摆脱作文书的包围与束缚,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热爱生活、喜欢写作呢?一、多阅读课外书,掌握写作方法第一步:拓宽课外书的来源。
首先,充分利用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进行借阅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其次,定期给学生家长推荐课外书并让学生们的课外书流动起来。
第二步:开展阅读兴趣小组活动。
学期初,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分成若干阅读兴趣小组,通过自我阅读、感知,学习巧妙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优美。
随着双休日的实行,学生自由分配的时间更多了。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在假日中组成就近的几个小组,调动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多种形式记录点滴记录是一种积累,更是学生心灵释放和充盈的过程。
记录每天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与心中浮起的丝丝感动。
1.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学生可以采用摘记形式(如采蜜本),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即使摘抄报刊所描述的新闻事件,也是值得肯定的,记录必定会促使学生去读、去思考,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行动。
有了这个“自由”“无拘无束”的积累过程,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优化训练,学生的心灵之花就会自由绽放,写作也会顺理成章地发展起来。
2.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1)随性记录。
没有题材、主题等的硬性规定,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过多的省悟,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学生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和见闻记录身边的生活。
(2)主题记录。
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去搜集和记录素材。
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以你的同桌为记录对象,记录他(她)一周的趣事;以传达室老爷爷为主人公,记录他在干写什么,对陌生人和调皮捣蛋的同学他是怎么处理的。
(3)博客记录。
这是一种非常时尚的可以与人分享的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见闻写在博客上。
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小学生这样的欲望更强,看到自己写的博客有人去看、去读、去评论,这样会大大增加写作欲望。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完全占有者,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导引者。
在这种大气候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课堂的组织者、导引者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呢?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积累写作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语文课本及课本以外的好文章,二是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
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是把文章读懂、读熟,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读后应能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大意;二是要养成动笔的习好惯。
读书时要善于摘录一些对积累语言材料有用的词语和写的好的片段,要勤于写读书感想等。
作文练习内容要从学生生活中选取,这样学生才能感到有话要说,才能书写真实的想法和做法,才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学生一般会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心理,告诉他们只要敢写就好,以后再慢慢来。
这样做学生也就能很好地提取他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人和事了,也就可以写出真实的情感了。
教师在每次作文课前,还可以把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出示给学生,让学生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再次,批阅作文时,要珍惜学生的劳动,尽量少做删改;要努力找出学生作文中闪光点来,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把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认识到自然和社会中的美,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写出独特的作文。
小学开篇作文教学初探小学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年级,被称之为开篇作文教学。
学生刚刚接触篇章写作,但由于积累的素材少,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
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有的学生甚至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很困难。
开篇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一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兴趣,再好的训练也是枉然。
因此,开篇作文教学应把兴趣放在第一位。
怎样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存储于心,并外化成有益的活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和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表达,不知不觉地进行表达训练。
如写作《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时,刚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今天是习作课,而是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我说:想和你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让学生当一回“摄像机”,记录下游戏中的精彩画面,游戏后讲给老师听。
学生开始了有趣的游戏,又注意观察了活动的过程,游戏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将看到的讲给我听,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习作。
二用赏识激励学生写作德国教育家第斯惠多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开篇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我们既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更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优点: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运用恰当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以鼓励。
三用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写作习惯更是如此。
开篇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表达习惯呢?第一,学会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习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初探作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创意匮乏、结构混乱等。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初探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经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其他同学的作文,从中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去写好作文。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写作技能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可以通过对作文范文的解析让学生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有趣的写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如写信、写日记、写故事等。
四、重视写作过程的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写作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和指导。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也要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良好的写作氛围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写作角落或者作文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初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学校也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叶圣陶作文理念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初探一、叶圣陶及其教育理念概述叶圣陶,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他强调“以人为本”,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
在作文教学方面,叶圣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叶圣陶的作文理念叶圣陶认为,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手段,他强调“真实”与“自我”的作文教学理念。
他主张作文应该真实反映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叶圣陶还强调学生作文中应该体现出自我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的作文常常脱离实际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过于依赖范文和套路;最后,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过于主观和单一,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四、叶圣陶作文理念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将叶圣陶的作文理念融入到小学作文教学中。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的素材。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五、有效性评估与反思经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将叶圣陶的作文理念应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是有效的。
学生的作文开始更加贴近生活,表达的情感也更加真实。
同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过程中开始出现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仍无法摆脱范文的束缚,独立思考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六、优化建议与策略探讨为了更好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践叶圣陶的作文理念,我们提出以下优化建议:首先,教师应进一步强调生活化写作,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其次,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文教学初探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但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本人结合实际谈一些做法于同行商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害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对作文不感兴趣,因此就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开展作文交流活动。
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我都会利用课外时间尽快地批阅,在下午自习辅导时,让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这次作文的内容,找出写作好的或者是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把他们的成果给大家分享,其余学生听后进行点评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这种形式,使好的更好,写作差的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
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
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
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
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
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
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
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注重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
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
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从教师来说,对自己高要求。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说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以一个“杂家”的身份出现。
这是因为:1、知识的丰富性,促使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
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教师仅仅具有出道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做依托。
2、语言的时代性,促使你必须接纳新鲜的知识。
有时候发现自己说话传统、啰嗦,老套,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且不说有没有一点幽默感,光是这种说话方式就可能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3、题材的广泛性,促使你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
题材是不是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这经常是我们忽视的。
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仅仅是经历,更多的是提炼自己生活经历的能力。
他们在短时间可能无法提炼一个完整的写作素材,这时我们有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形成头脑风暴,探触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