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失语的针灸治疗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74.81 KB
- 文档页数:3
廉泉穴合谷刺治疗中风失语症37例观察关键词失语症中风后遗症廉泉合谷刺中风失语症是中风病常见并发症,因言语表达和理解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廉泉穴合谷刺治疗中风失语症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患者均经CT或MRI诊断为脑血管意外,病情基本稳定,意识清楚,无明显视听障碍,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并采用北京医科大学高素荣等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2],确诊为失语症者。
排除严重的听力和视力障碍者,心、肺、肾、脑功能衰竭者,老年性抑郁症者,老年精神病患者。
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8岁,平均61.5岁;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12例,中学16例,大专以上6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2年,平均0.6年。
脑出血10例,脑梗塞22例,混合性5例;伴右肢瘫27例,左肢瘫10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廉泉。
操作方法:合谷刺,患者卧位仰头,颈部垫枕。
廉泉穴常规消毒后,用0.35mm×50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沿舌骨上缘正中进针,针尖向舌根方向直刺30~40mm,快速提插用泻法。
然后提针至皮下,分别向左右斜刺入舌根方向,再行提插泻法,快速出针,按压针孔,以免出血。
此法以患者下颚及舌体、舌根部有强烈酸胀感或发麻感为宜。
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周。
本组病例最长的治疗3疗程。
3 治疗结果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2]的记分标准,记录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4项言语的得分,并以此评定疗效。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37例中,10例恢复(治疗后得分达总分的90%以上)。
12例显效(治疗前总分达50%以上,治疗后有10%以上进步;治疗前总分在50%以下,治疗后有20%以上进步)。
8例有效(总分有进步,但未达以上两项成绩,且至少一方面言语功能有1级以上进步)。
针灸治疗《失音、失语》声音不杨,甚至嘶哑不能出声。
称为失音。
本病是属喉咙病变,但根于肺肾两脏。
实症属于肺气实,虚症多为肺肾两虚。
临床中尝有精神紧张,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引起不语症。
亦有称之为失语症,与失音不同,但语音不出是一致的。
故一并讨论之。
一、体针疗法1 【适应症】喉音症【穴位】人迎、水突。
【治法】以30号1寸毫针,避开颈总功脉搏动处,在颈总动脉搏动的内侧缘取穴,用雀啄法斜刺7分,进针后施捻转补泻法,有鱼刺卡感或有异物梗阻感之针感为宜。
刺激强度宜弱,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适应症】儿童官能性失音【穴位】复音穴(在环状软骨弓上缘最低处相平行的环状软骨傍取穴) 【治法】嘱病人仰卧,皮肤常规消毒,进针捣捻,深度0.5-1.2寸,当出现得气针感时令患者大声读一、三、五等。
如针感不明显,可把针尖稍向上进行捣刺。
进针不宜过深,以免触及臂丛。
3【适应症】癔病性失语。
【穴位】内关【治法】取双穴,进针1-1.5寸,中强度刺激。
一次即愈。
4 【适应症】癔病缄默(闭口不说话)症。
【穴位】涌泉。
【治法】用园利针刺入1-2分,以短促的重刺激,并予以捣动、捻转、约1分钟左右,多数患者当时即可喊出单音词来,经过较短时间即能恢复正常,一次未愈者,隔1-2日再针5 【适应症】病毒脑炎后遗症失语。
【穴位】(1)哑门、上廉泉、天突、内关。
(2)哑门、增音、通里。
【治法】上两组腧穴,两次交替使用,亦可加涌泉穴(两组针后效果不明显时),或可加金津、玉液穴(舌活动不灵,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用提插捻转,振颤加刮针柄法。
除哑门穴外,其他穴均留针15-20分钟,留针中再行针1次以加强刺激。
每天一次,十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约三个疗程即愈。
6 【适应症】失语症【取穴】内哑门(正坐仰脸,张口伸舌,令患者作呕状,使悬雍垂上举,可见咽后壁之正中部位即是,如豆大范围) 【治法】先将压舌板和4寸针消毒,并将针放在压舌板上面,针尖不露出压舌板。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
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
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复发率高达41%。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1 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
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瑞典中医院近年来,中风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的急性期在西医院多能得到抢救、治疗。
但在功能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临床上以偏瘫、失语、以及昏迷为常见,针灸及中医的治疗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患中风后要找中医医生针灸、吃中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针灸治疗中风,在《内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古代医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它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报道,在50年代初也已出现.近20年来.针灸及中医治疗中风病重点在于醒脑开窍,促进患者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等功能的恢复。
目前,脑出血的急性发作阶段,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抢救的有效率在60%,中风恢复期的针灸.中医治疗有效率在95%以上。
针灸治疗可直接刺激经络,促进经络功能恢复,推动气血运行,作用较为迅速。
随着各种穴位刺激法,选用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疗效不断获得提高,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最终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首先要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包括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功能等)、舌象、脉象做出中医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如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补益气血、豁痰利湿等,再根据以上治疗原则选择适合的中药服用。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不同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等的差异,治法及用药往往不同。
因此,中医药治疗针对性较强,只要诊断明确,往往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作用较为持久。
针灸与中医中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在此要强调提出的是,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医中药治疗,明确诊断都是最关键的环节,当然,这里说的诊断不是指的中风这个病名的笼统的诊断,而是指每一个患者身体内部发生的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才能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只有诊断明确,治疗对证,效果才能好。
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诊所治疗对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的原则,提醒大家要提高保健意识,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运动性失语是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表现为说话困难,言语表达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带来极大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的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该方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采用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语言功能评估,记录患者语言功能改善情况。
3. 评估指标: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ACYBA)及语言功能评估量表等工具进行评估。
三、治疗方法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特点,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操作方法: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顶颞前斜线扬刺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语言中枢的恢复;齐刺廉泉穴则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语言功能。
3. 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周期。
四、临床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的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治疗前后进行语言功能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言语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AACYBA评分及语言功能评估量表得分均有明显改善。
此外,治疗方法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五、讨论与结论通过对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该方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该治疗方法能够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语言中枢的恢复,同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改善语言功能。
此外,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顶颞前斜线扬刺联合齐刺廉泉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30T07:44:17.19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2期6月作者:朱柯舟[导读] 失语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朱柯舟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530022摘要:失语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中风后失语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主要治疗方法有体针疗法、头针疗法、舌针疗法、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药物、经颅磁刺激等。
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相关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关键字;针灸疗法;卒中;失语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局限性或综合性。
它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失语是中分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通常由左侧大脑中动脉皮质及皮质下损伤引起,发病率20中风%中风~中风38中风%,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为常见。
运动性失语又称布罗卡失语或表现性失语。
发病机制为额叶后上部和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主要症状为口语表达障碍,听力理解相对保留。
证候特点为自发言语少、寻言难、言语难、无流畅,甚至无言语。
语言沟通障碍使患者无法与医护人员及家属充分沟通,使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和悲观情绪,从而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过程。
针灸治疗对中风中后运动性失语有较好疗效。
现将近5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优势及局限性总结如下:一、单纯针刺治疗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的优势在于能灵活选择和配穴。
但多数医师仍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穴位,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体针疗法的推广应用。
希望今后能积极探索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体针穴位的选择,丰富不同情况下穴位的选择,以及不同针刺手法对疾病的影响,进行大数据、多中心的对比研究,总结试行的有效治疗标准。
2.头皮针疗法头针疗法在中医与现代解剖学上相互对照,治疗机制已基本明确,规范治疗.中风易实施,疗效显著。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