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3
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的解析作者:王胜利国晓丽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诺思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逐渐由“制度均衡”分析演变为“制度演化”分析,这既是诺思反省均衡分析的结果,也是深化制度变迁动力源及路径依赖理论的需要,全面地认识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对研究和推动经济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诺思;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演化中图分类号:F019.8 文献标识码:A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社会制度变迁理论的最重要代表,诺思通过《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orth,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a)和《理解经济变迁过程》(North,2005)一系列著作和其他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
不过,在逐渐构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过程中,诺思的分析方法也由均衡分析变为演化分析,因此对于制度变迁的分析由“制度均衡”转变为“制度演化”。
较之“制度均衡”分析寻求最优的办法,这种“制度演化”的分析是强调制度本身包含有失误和衰退的自我积累过程。
一、诺思制度变迁分析演变过程的解析诺思对制度变迁研究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解释各经济体过去和目前各不相同的经济绩效。
……这种认知除了有助于理解已发生的变迁外,还是改进各经济体目前和未来的关键”[1],在实现这个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致以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为界,在制度变迁的分析上发生了变化,即由“制度均衡”分析转向“制度演化”分析。
具体地说,前期诺思深受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影响,在制度变迁的分析上,基于交易费用理论,遵从制度均衡的分析,但在后期的分析上注重文化增长是无止境的和变迁过程累积特性的研究,因此逐渐转向基于心智,遵从制度演化的分析。
所以,诺思的制度变迁分析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前期的“制度均衡”分析。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实际上是由一种制度均衡经过非均衡,再到均衡的过程,而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在于个人、社团和政府试图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降低交易费用。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是新经济史学家中的“理论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称他是“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向经济学家指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原有问题”。
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标志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1992年)两部著作则完善了制度变迁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是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构筑而成的,这是新经济史学家的比较优势所在。
诺斯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制度因素极其重要,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或被视为外生变量。
他论证道:“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是增长。
……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增长就决不会出现。
”1他进而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①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2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建立在对新古典假定修正基础上的,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派在通过对新古典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这—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r\n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
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
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演化Abstract:Since the 1990s, 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tended to shift from 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 to ecological rationalism. A study of the evolut ion of North’s change theory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 and the relate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cannot accommodate some important realistic fact ors like ideology, nor can it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institutio nal diversity or the long evolution. The se turned out to be the basic reason forNorth to shift his theory, which may imply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ecological r ationality in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Key words:North;institution change;constructionist rationa lism;ecological rationalism美国著名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是对其早期制度研究的,更加强了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分析,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演化过程,标志着诺斯的制度变迁分析理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转向,即开始出离“制度建构主义”逐渐转向“制度演化”理路,开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分析一横■蝴期诺斯制度变迂理论的变迂分析木刘勇 ,田杰 ,余子鹏’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重庆工商大学财虫学院,重庆摘要:大多数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者关注两个核心题:一是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制度如何起源。
诺斯作为制度变迁理论的杰出代表,前期将制度视为外生变量,基于新古典的、静态的分析.致力于回答前一个问题,其观点集中反映在经典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后期将制度内生化,基于演化的、动态的分析,试图回答后一个问题,其观点集中反映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这种变迁,使其制度变迁理论更加完善的同时,也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嬗变。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变迁分析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韦森认为从诺斯对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分析一理路上来看,似乎在晚年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个较、导言明显的渐进性转变,那就是他越来越重视信念、认知、心智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构建和意向性‘生人类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斯?诺斯 . ,本文简称诺斯。
年,诺斯显然.上述观点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评价诺斯的凭借在经济史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制度变迁理论.而且主要是评述诺斯前期截止获得诺贝尔主要成就就是用经济理论和数量方法来解释经济和制度奖的成果。
本文则认为,从制度观、主题、方法论等方面来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研究.注重从史学的角度,以具体的说.该理论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点。
因此,为了深入案例分析推绎研究思路和结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直观分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本文将其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感受,因此大受欢迎;并且,他还注重融合主流经济理论,从个阶段以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界,之前为前期,之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出发,修正其假设条件,①生曾加其所为后期 ,即:从制度观来看,前期将制度视为外生变量,后忽视的外生变量一制度,因而容易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
道格拉斯·诺斯百科名片道格拉斯·诺斯道格拉斯·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
中文名:道格拉斯·诺斯国籍:美国出生地: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出生日期:1920年职业:经济学家毕业院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主要成就: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代表作品:《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经济史》目录简介道格拉斯·诺斯道格拉斯·诺斯,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主要著作:《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解释1949—1984)摘要: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成就是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提出了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解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欧洲率先崛起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三部分组成,本文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该理论粗略地分析1949-1984年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并用这段历史检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农地制度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兴于20世纪80年代,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组成,而以产权理论为核心\+①。
诺斯的这套理论依然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其分析基于“理性人”假定,采用边际分析思想、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且强调价格信号。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实际上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化。
因为在研究组织和制度时,保留了新古典理论的三个“硬核”: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思想。
因此,制度变迁理论只是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保护带”\+②。
修正内容包括:主体面临的约束变成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的实施机制;主体不再拥有完全信息\+③。
(一)产权理论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释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他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④,这便是经济增长。
1981年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中进一步研究了产权制度的演变和作用,得出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产权制度变化的结论。
此外,诺斯还研究了产权制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技术、人口、资源稀缺程度、要素或产品相对价格变动等。
(二)国家理论“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⑤。
国家理论有两种:契约论和掠夺论。
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刘和旺1,颜鹏飞1(11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
认知、制度与环境或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成为诺思近期重点研究对象。
诺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
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反作用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理性选择模型;共享心智模型;认知;制度演化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5)12-0021-04 诺思(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①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界应该不会陌生,不过,对于诺思近期对制度变迁的重新思考我国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90年代以来诺思重点考察了认知、制度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逐渐提出较为完整的制度演化理论。
尽管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②但是,对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
笔者试图在上述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然后重点阐述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理论思考和启示。
一、从均衡分析转向演化分析 从1970年代至今,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如下的转变,即其模型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模型(制度创新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的“共享心智模型”,其分析方法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静态的分析转向动态的演化分析。
转变开始于90年代左右③,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来考察④。
在早期的制度分析中,诺思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并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
在他看来,由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成本所引起的潜在收入增加时,就会使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形成了制度的非均衡,从而发生制度变迁,进而形成新的均衡。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赵顺龙;周一帆;曹逸之
【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7)00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赵顺龙;周一帆;曹逸之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2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比较研究 [J], 岳武;彭文戈
2.哈耶克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致与互补 [J], 林丽英;谷曼
3.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J], 蔡潇彬
4.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比
较 [J], 吴志峰
5.白搭车问题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转向 [J], 刘成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对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来说,制度是一套规则、程序和行为,用来约束和规范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
然而,一些制度却被认为是无效率的,即无法解决问题或达成预期目标。
本文将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探讨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并对其进行评述。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来解释制度的变迁和演化过程。
该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制度属性和制度环境。
制度属性指的是制度本身的规则、程序和行为模式,而制度环境则指的是制度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
根据诺斯的理论,制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不同的变迁结果。
在有效率的环境下,诺斯认为制度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然而,在无效率的环境中,制度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冲突和不公平。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呢?无效率制度的存在原因1. 制度的僵化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制度的僵化。
制度的僵化指的是制度无法适应变化的需求,而过时和无法解决新问题。
例如,某个国家的法律规定中存在着过多的繁文缛节,导致司法程序冗长而效率低下。
2. 利益集团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影响。
利益集团是指那些能够通过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的群体。
当某个制度能够为某些群体带来特权和利益时,这些群体往往会捍卫并维护这个制度,即使它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3. 政治力量的干预政治力量的干预也是造成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政治体制不完善的国家,政治力量可能会干预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导致制度失去独立性和公正性。
4. 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后,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解释无效率制度的存在。
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会对制度产生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可能会阻碍制度的有效运行。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仍存在着部分封建思想,导致社会正义和平等的原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2002-3-21 13:38:05 《人民日报》网友之声心文整理阅读5次近些年来,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特别地流行,这一方面是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斯派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日益扩大的影响,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科斯和诺斯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其学派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由这样三个关系很近的理论所组成:(1)交易成本经济学;(2)产权经济学;(3)制度变迁理论(或称“制度创新理论”)。
在今天这个讲座上,我只打算把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给大家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故事应当是从1973年讲起。
1973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经济史学著作。
尽管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中文译本也不过13万字左右),但它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有人甚至称它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用两句简单的并且是极不全面的话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那就是:它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工具,从全新的角度对欧洲经济发展的历史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重新考察和解释,并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制度这一被传统经济学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在近代欧洲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
(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是罗伯特·托马斯(RobertThomas)。
)《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虽然揭开了制度变迁理论登上经济学舞台序幕,但是这部著作还仅仅是以历史考察为主,还没有提出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
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
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演化Abstract:Sincethe1990s,North’s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tendedtoshiftfromconstructivistrationali smtoecologicalrationalism.AstudyoftheevolutionofNorth’schangetheoryshowsthattheconstructivi strationalismandtherelatedNewClassicalEconomicscannotaccommodatesomeimportantrealisticfa ctorslikeideology,norcanitprovidetheoreticalexplanationfortheinstitutionaldiversityorthelongevol ution.TheseturnedouttobethebasicreasonforNorthtoshifthistheory,whichmayimplyabrightfuturef ortheecologicalrationalityinthestudyofinstitutions.Keywords:North;institutionchange;constructionistrationalism;ecologicalrationalism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是对其早期制度研究的总结,更加强了对个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演化过程,标志着诺斯的制度变迁分析理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转向,即开始出离“制度建构主义”逐渐转向“制度演化”理路,开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诺斯的这一理论转向不仅取决于诺斯个人研究兴趣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还预示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研究的未来。
因此,本文试图在回顾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转向的原因,进而明确这种转向对制度研究甚至经济学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过程哈耶克区分了建构理性主义和演进理性主义〔1〕,这两种理性主义投射到制度领域,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观。
作为一种考察人类行为的哲学观,建构理性主义与演进理性主义的分歧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巴门尼德的理性主义和赫拉克立特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
肇端于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的建构理性主义认为,人生而具有智识和道德禀赋,人的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的和所有的特定细节,进而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
因此,人们可以凭借其理性,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构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地抑制乃至铲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相对而言,演进理性主义更多地与承认上帝万能的基督教精神和苏格兰经验主义传统相联系,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和不完全的,在人类事务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小,道德、语言、法律等各种社会实在,并非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
换言之,演化理性主义者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于文化和生物的不断进化,无论人们的行动原则、标准、传统还是道德规范的形成,都遵从自然的、内生的演化过程,因而制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从人类整体文明演进的角度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制度。
因此,演进理性主义在解释制度内涵时对文化层面的社会价值观给予了极大关注,强调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作用。
本文认为,根据哈耶克对理性类型的划分,以1990年《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出版为分界线,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理路和重点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早期的建构理性主义取向首先,诺斯早期研究中的制度定义带有明显的建构特征,他指出制度是“一系列人所发明设计、约束人们行动与相互交往的规则”〔2〕,“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3〕。
即便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诺斯一方面承认制度的演化性质,另一方面仍明确地指出:“制度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4〕6。
其次,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早期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并以产权理论为核心。
诺斯认为,只有明确、充分界定并由国家强制力量加以保护的私有财产制度,才是西方近代产业革命出现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真正原因。
至于私有产权结构,则是统治者为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而刻意设计、建构和界定的结果。
对此,诺斯一再强调,“国家界定产权结构”,“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5〕17。
至于国家的性质及其职能,诺斯指出,“国家所提供的基本服务是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规则。
这些社会博弈规则包括产权形式,则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统治者对其收入最大化追求”〔5〕24。
在这一时期,诺斯更多地是将意识形态当作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外生变量,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缺陷〔5〕57-64。
显然,诺斯的这种“产权生发说”和国家理论都表现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工具理性主义精神底蕴和哈耶克一再批评的建构理性主义的思径取向。
最后,“制度创新”概念及其分析理路更是诺斯早期建构理性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逻辑结果。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斯明确指出,“制度创新来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
这是因为后者总是面临着搭便车问题。
对统治者来说,既然他没有搭便车问题,他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相对价格的变化。
因此,使得劳动更加稀缺的土地与劳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就会促使统治者变革制度以适当地增加劳动的租金。
只要劳动的机会成本不变(即其他统治者潜在竞争不存在变化),这些创新就会实行”〔5〕32。
由此可见,在诺斯看来,制度的发明与创新,正是来自这些统治者、经济的和政治的企业家们的理性计算和心智建构,是他们在发明、设计和制定产权形式、意识形态和社会活动的各种博弈规则。
因此,他们才是社会制度变迁和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
由上述可见,诺斯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带有明显的建构理性主义的特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诺斯在1990年之前的研究是完全基于建构主义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无论是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还是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诺斯都隐约地透露出演进理性的倾向,并在1990年之后明确地转向演化理论。
2.后期的演进理性主义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不仅承认人们可能创建制度,而且为制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演进留下了空间〔4〕6。
甚至在此前,他已经意识到,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制度是在长时期中逐渐演进的,制度实质上是身处当下情境或场景中的人们对现存规则的反应,即便在不同的场景下或规则发生瞬时变化的情境下,个人对其的反应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适应过程〔6〕。
到2005年,随着《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的出版,诺斯明确地实现了其皈依演化理路的转向,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认知模式对制度变迁的制约作用,并试图围绕这一主题重新构建其制度理论〔7〕。
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新发展对诺斯的影响,不确定性、意向性、“非各态历经”等带有明显演化色彩的概念而不是交易费用、效率等新古典传统下的概念成为了制度分析的主角。
制度变迁被理解为个体心智模型与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性或试错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调整的过程,即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
很显然,皈依演化理路的诺斯开始把经济变迁过程看作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知识存量特别是人类用于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界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等变量的变化结果,并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是“非各态历经的”,面临着“不确定性”,由此,“不确定性”及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正式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取代交易费用和效率成为基本逻辑主线。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携带着从文化遗产中继承的传统和心智模式,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并形成感知;经济绩效主要由塑造激励的制度网络决定,而人类的意识及其意向性(包含深层次的信念体系)的变化导致了制度结构的变迁。
因此,为了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必须理解心智结构和信念的形成、更新及其作用于社会变迁的方式。
至于制度变迁过程,诺斯认为,行为主体的认知过程决定性地影响着经济决策,当各行为主体在各自的决策环境内都确立了一些惯例来降低各自环境的不确定性时,就没有什么规则能够保证这些行为主体确立的不同的惯例能够相容。
因此,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只是掌握局部知识,并根据局部知识确立自己要遵循的惯例;另一方面,各局部的全体惯例未必相容,这就是诺斯指出的“非一体化过程”,也就意味着“无序”。
任何秩序都与潜在无序或显现的无序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的局部努力是要减少局部的无序性。
一旦各局部的秩序(为减少局部无序而确立的惯例)之间达成某种相容性(暂时的均衡状态),交易费用就会显著地下降,从而交易量显著增加,这当然意味着经济增长。
然后,几乎不可避免地,经济增长将使各局部之间的无序性增加,直到打破均衡。
因此,产生了“经济变迁”或“演化”。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向的原因分析通过对诺斯主要著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其演变过程:1980年之前,诺斯运用的主要是历史的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1980年之后,引入了交易成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方法;1990年之后,逐渐涉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认知科学与人类信念体系、人类意向性和制度支撑结构等问题,最终形成了一套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
其演变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来自3个方面:首先,在50多年的学术活动中,诺斯一直孜孜不倦地追问“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起来了,而另外一些国家仍然很穷”?期间,诺斯把经济理论、计量方法、反证选择及各种传统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对经济史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被称为“新经济史”研究的先驱。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诺斯在对经济史的研究中看到了更多的冲突、混乱和所谓的“非理性”行为;看到了不能产生经济增长的低效率财产权的广泛存在;看到了“思想、意识形态、神话、教义和偏见”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看到了作为历史事件的现存制度和信仰结构对制度变迁方向及速度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