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树
- 格式:ppt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记叙文是探究事件发生过程、人物经历、情节发展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考知识点。
1. 表现手法记叙文通过刻画人物、情境、氛围等来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发生。
在表现手法上,常出现的手法有描写、对话、心理描写、比喻、象征等。
描写: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场景和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详细描述,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对话:对话是通过交流对话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论和语言交流,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刻画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表现方式,让读者了解人物内在世界。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来增强情感表现效果。
象征:象征是通过某个符号或意象来代表一种情感、主题或意义,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文本结构记叙文的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开头、过程和结尾。
这些部分的内容和布局方式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整体理解和感受。
开头:开头包括标题和导语。
标题是对文章主题的简短概括,导语则是引出文章主要情节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开头通常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过程:过程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变化。
在过程中,写作者需要通过上面提到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事件和人物,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故事情节。
结尾:结尾可以提供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总结。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结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3. 主题思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可能是情感表达、人生观察、社会现实等。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需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记叙文常用来表达情感,如爱、恨、快乐、悲伤等。
通过情感传递,写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人生观察:记叙文常用来观察和反思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
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
社会现实:记叙文通常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等。
记叙文阅读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记叙文阅读必背知识点如下:一、记叙文的要素1、人物:a.主要人物:故事的核心角色,其性格、行为和情感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对比等作用,丰富故事内容和主题。
c.分析人物形象可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同时结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综合判断。
2、事件:a.起因: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奠定基础。
b.经过: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人物的行动、冲突和转折等。
c.结果:事件的最终结局,可能是圆满的、遗憾的或开放性的。
3、时间: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有一定影响。
4、地点: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环境描写通常与地点相关,能烘托气氛、塑造人物。
二、记叙文的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使故事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例如:从主人公小时候开始讲起,依次叙述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倒叙: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中间部分,然后再回头叙述起因和经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如:以主人公站在领奖台上回忆自己奋斗的历程作为开头。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丰富内容,补充背景,解释原因。
比如:在讲述主人公的冒险故事时,插入一段关于他童年经历的回忆,解释他勇敢性格的形成原因。
三、记叙文的线索1、人物线索:以人物的活动、经历或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
例如:以一个旅行者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2、事物线索:以某个具体的物品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如:以一条项链为线索,讲述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3、事件线索:以某个特定的事件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情节。
比如:以一场比赛为线索,描写参赛选手们的准备、比赛过程和结果。
4、情感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例如:以主人公从悲伤到振作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他的成长故事。
四、记叙文的描写方法1、人物描写:a.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衣着等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特点。
一张思维导图让你掌握记叙文的阅读理解技巧!!1、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文章分类】1、按照表达方式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2、从文学角度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从大的方面说,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的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设下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中心事件的的过程中,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中心事件的叙述。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叙述爬山的过程中,插进我小时候身体有病的事件,为下文冒险埋下伏笔;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参加开学典礼过程中插进爸爸和我小时就的几件事情,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四、记叙文(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人物描写】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记叙文阅读应掌握的知识点写作手法(表现手法)1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 对比手法1、通过比较,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2、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 反衬5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6 欲扬先抑1、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2、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7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8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9 伏笔和铺垫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10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1、丰富文章内容;2、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3、情节更生动感人11 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1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14 借物喻人15 借物喻理16 托物言志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3、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7 情景交融18 以小见大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述文阅读纲要课标解读通读课文,理清思路,能找出记述的因素,认识记述的次序和人称、线索,明确记叙的内容和记述的详略,辨析记述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找出要点性语句,归纳文章的思想内容,区分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能联合详细语境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中考热门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②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层次和段意;③正确辨别和找出记述的因素;④辨析不一样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⑤对作品表达技巧进行赏析;⑥联合语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⑦对富裕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尝;⑧联合实质谈阅读感觉和感情体验。
记述文基本知识1、记述因素:包含时间、地址、人物,以及事件(因由、经过和结果)。
有的记述文,假如六因素中的某些因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许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成效,能够省略。
2、线索:一篇文章的题材要依照某种“依照”组织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 时线(2)地线(3)人线(4)事线(5)物线(6)情线★ 找线索:标题;频频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怀谈论句出现的要点语句。
★ 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连在一同,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楚。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 ”线索,中间串写了“ ”、“ ”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构造,选材典型,脉络清楚,要旨鲜亮。
3、详略:对文章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深刻、生动的资料,详写;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资料,可只作归纳表达,也就是略写。
略写能够让文章更为完好、充分,同时突出详写。
4、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和蔼感和真切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表达)5、次序(1)正叙。
依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次序来写。
(2)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而后再按事件的发展次序叙述。
作用:①突出中心;②使内容集中,对照鲜亮;③构造变化,使表达有波涛;④造成悬念,令人着迷。
记叙文知识树一、常见文体: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特写、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游记传记笔记、戏剧曲艺、回忆录访问录二、分类(内容):记叙文的分类(对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三、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第一\第三人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线索: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以人物为线索:《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2、以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中的“木雕”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散步》中的散步4、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5、以时间为线索:6、以空间变化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顺序:顺叙:把事物的发展按照先后清楚地叙述出来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产生悬念,避免叙述单调插叙:插入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曲折有序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补叙:补充人物和事件,内容更充实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六、情节结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经过)结局(结果)七、详略:详略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突出中心----祥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八、语言:理解词句、修辞、描写九、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2、描写:(1)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
细节描写。
(2)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3)景物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景物描写的作用:❶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场所。
)大部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都有这个作用❷渲染……气氛(氛围),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词句段作用:内容+结构+中心(1)、内容(2)、结构开头:1、统领全文;2、引起下文;3、伏笔铺垫4、照应标题;5、点明线索中间:1、引出下文;2、总结上文;3、承上启下;4、照应前文5、为下文做铺垫结尾: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2、照应前文,结构严谨;3/补充前文 4、首尾呼应5、与标题呼应(3)、中心(切记:不要拘泥于格式,阅读没有固定公式,还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八、情感类类似于“笑”“流泪”“脸红”等能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我们叫做情感类词语题型:原因,含义等模式:分析原因(事)+情感、心情等九、比较类句子的比较题型:分析改前和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类题目,需要分析不同之处形式上:标点符号、倒装句(标点符号作用)内容上:看句子内容上是否有删减(内容作用,修辞或描写的角度)强化练习(牛刀小试)【2012年中考】第一声喝彩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
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
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
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
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
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
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
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
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很吃惊,______。
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
”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