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 格式:ppt
- 大小:9.76 MB
- 文档页数:63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吕建中;牛晓玲【期刊名称】《浙江林业》【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2页(P32-33)【作者】吕建中;牛晓玲【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杭州西郊,是杭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牢固生态屏障。
基本情况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江南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地处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35个优先保护区域中的“黄山—怀玉山区”,重点保护“局部存留古老珍贵动植物”。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野生植物类型为主的保护区,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主要保护对象为三个方面。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天目山是太湖和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北亚热带边缘,南北植物种群聚集之处,保护区植物温带、亚热带的东亚区系成分特征显著,拥有典型的、完好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还有柳杉为代表的古树群落,树龄最高达千年以上,具有极高的人文及科研价值。
生物多样性。
区内生物种类众多,分布有高等植物246科974属2160种、动物65目465科4716种。
其中,种子植物中属于我国特有属的有银杏属、金钱松属等25个,占我国特有属的7.8%,占浙江特有属总数的52.1%。
此外,仅分布于天目山的有天目铁木、天目朴等24个特有种。
濒危珍稀的动植物物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
保护成效自1975年被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紧紧抓住典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三大重点,正确处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水平,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本底清晰、持续发展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特色。
基于InVEST模型近10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功能摘要:应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中2000、2010年2期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和生物量数据,并根据《基于1 ∶100万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计算太湖流域地区土壤碳密度、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并分别计算2000、2010年太湖流域地区碳储量,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地区近10年碳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碳储量净减少了914.80万t,其中土壤碳储量下降了1 375.66万t,主要是由于林草湿地等土地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所致;植被碳储量上升了460.86万t,主要由于林草地近10年生物量上升所致,虽然农田和建设用地向林草地转换使得植被碳储量有所上升,但土地利用转换不是植被碳储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InVEST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6-0447-04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9029-1)。
作者简介:荣月静(198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E-mail:rongyuejing@。
通信作者:张慧,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价。
E-mail:zhnies@。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碳管理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气候变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影响碳储量的变化[1-2]。
1970年开始,全球气候开始转暖,我国的增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速度[3]。
1990年以来,太湖流域发生突变式增温,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很大变化[4-5],严重影响流域碳储量。
目前,国内外利用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日益增多。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摘要内容]本文以山东济南市为研究调查对象,使用了2000年和2010年的两期Landsat 5 tm影像和2019年的Landsat 8 oli影像共三期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通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来获取济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且根据不同年份的数据互相比较来得出济南市在2000年到201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为济南市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济南市2000年、2010年、2019年的RSEI指数值分别为0.741、0.202、0.756,这说明济南市在2000年到2019年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的RSEI指数比2019年的低,说明总体来看济南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涨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逐渐获得了改善。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RSEI;主成分分析一、引言使用遥感技术对区域生态研究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李尧等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哈尔滨市延寿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结果为延寿县RSEI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中间差、周围好的地域特征,其东北和东南部RSEI值较高,中部RSEI值较低。
王志超等在基于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成都市锦江区生态质量评估一文中得出结论锦江区植被覆盖率呈先下降后略有回升的整体下降趋势;而遥感生态指数呈连续下降趋势。
何安良和周江文以长沙市为例,采用RSEI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长沙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了2004年、2013年、2019年遥感生态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生态等级差与较差的面积逐渐增加的结论。
李婷婷、马超等通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模型结合SRTM DEM数据等对贺兰山山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得出了贺兰山生态环境虽存在缓慢变好趋势,但整体生态质量仍极端脆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来监测和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前的一种有效途径。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是闻名遐迩的泉城,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人不计其数。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现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一)自然保护区网络。
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含省、市、县三级)。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
其中,广东鼎湖山等3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吉林向海等46处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建武夷山等35处自然保护区同时划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生态文明和环境科普方面的教育基地。
(二)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10多部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
国务院1994年颁布自然保护区条例,建立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与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分级分区等管理制度。
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规章。
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布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专门管理规章。
(三)主要保护对象。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和自然遗迹3个类别。
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标题: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环境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间,即2000年至2010年,北京经历了严重的空气重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在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PM10、PM2.5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以及由此引发的雾霾天气频发。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企业进入北京地区,这些企业的排放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 交通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 建筑扬尘: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 气象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等,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四、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大气重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PM10和PM2.5等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其次,大气污染还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五、应对策略及效果分析为了应对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结论在过去的十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和气象因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吴坤;王文杰;刘军会;张哲;胡圣武【摘要】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区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337.03 km2,林地面积增加2719.15 km2,耕地面积减少5840.27 km2,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 CCEZ) in 2000, 2005 and 2010, and combined with RS and GIS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land use quantityof each typ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and land use conversion matrix was extracted,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quantity and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2000 to 2010 bined with the data of social-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was built,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of CCEZ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emerged in structured land, forest land and farm land, among which structured land increased by 2 337.03 km2 , the forest land increased by 2 719.15 km2 , whereas the farm land reduced by 5 840.27 km2 .The farm land was mostly changed toforest land and structured land.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i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CCEZ,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the subordinate driving force, and the macro-control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countr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d use change.【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地理信息系统;偏最小二乘回归;成渝经济区【作者】吴坤;王文杰;刘军会;张哲;胡圣武【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吴坤,王文杰,刘军会,等.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1):29-37.WU K,WANG W J,LIU J H,et al.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5,5(1):29-37.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生态环境所呈现出的最显著形式[1],作为土地科学计划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2-4]。
生态建设托起美丽兵团新疆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强调,兵团要更好地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守卫新疆绿洲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当好生态卫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美丽兵团建设,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兵团各项工作。
本刊记者 王凤娟害严重地区启动“西部边境造林工程”等一批生态工程,对1200多万亩荒漠植被进行封沙育林育草。
1958年5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共青团员唱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了兵团,来到了二师塔里木垦区。
从此,荒原上埋下了生命的种子。
“风起时黄沙漫漫、晴天时瀚海无垠”是职工们最常见的景观。
每年春夏之交,10级以上的大风、沙尘暴轮番刮起。
兵团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阡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形成了上百万公顷的人工绿洲,使亘古荒漠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的日子就是风刮穷的,沙压穷的,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想办法治住风沙,向风沙要回我们的好日子。
”六团干“桃花开了!到八十六团去看桃花啦……”连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群众提前感受春天带来的别样风景。
“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菜,冬有苗。
一年四季青,引来游人醉”,新疆博乐市市民蔡先生对本刊记者道出对八十六团的赞美。
在新疆兵团176个团场中,有88个团场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兵团人环保意识更加强烈。
守沙漠就是守边关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兵团“不仅做国土的卫士,而且做生态的卫士。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
从前的“夜夜黄沙掩门扉”早已成为历史,而今,凡兵团所在之处,绿浪绵绵无垠。
兵团人用毕生的情和爱、汗与血,履行着维稳戍边的神圣职责,实现着大美兵团的梦想。
近年来,兵团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先后在风沙危通过多年努力,兵团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使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