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
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1、简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
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
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
胶州秧歌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1. 引言1.1 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的传统舞蹈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
据传,当时农民们在丰收的日子里,通过歌舞来庆祝丰收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胶州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胶州人民对丰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种舞蹈形式中,舞者们通过跳跃、转身、舞动手臂等动作来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活力。
胶州秧歌的起源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胶州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拧和抻的初步形成胶州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而其中的拧和抻则是胶州秧歌中的典型组合,其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
据传承下来的资料记载,拧和抻最初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舞者们在农闲时节通过自发性的表演和创作逐渐形成的。
在那个时代,拧和抻只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舞者们会结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示他们的灵活身姿和舞蹈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拧和抻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演出中。
在演出时,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曲调进行编排,呈现出更加精妙的舞蹈动作和表情,使拧和抻逐渐成为胶州秧歌中的核心表演之一。
因此,可以说拧和抻的初步形成是胶州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奠定了其在后来演变和传承过程中的基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韵味也为胶州秧歌的传统魅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正文2.1 拧和抻的特点拧和抻作为胶州秧歌的传统典型组合,具有独特的特点。
拧和抻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其动作、音乐和服饰都体现了胶州地区的文化风格。
拧和抻表演注重团队合作,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以确保整个表演效果的协调统一。
拧和抻的动作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秧歌动做一种华夏中城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民寡民寡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博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好流畅的身体道话、更内敛含蓄的扮演浮现,为民寡民寡戴去取寡分歧天欣赏感受.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身体道话、舞蹈风格、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启战死长对于该舞蹈举止浅析.闭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示形式;传启死长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戴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天秧歌”、“三道直”、“扭断腰”、等.据博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履历,传闻胶州秧歌起源于浑往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闭东,通过正在遁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矫正为边舞边唱,进而产死了一种简朴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城后,通过世代相传渐渐产死了相对于完备的胶州秧歌那种民间直艺.现此刻胶州秧歌此刻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民寡乃至齐人民寡民寡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收源天“小屯村”被华夏文化部称为“华夏民间艺术之城”,此刻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量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量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先进,国家越去越沉视胶州秧歌,通过对于其资料的支集整治,正式编进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课本、书籍目中,称为舞蹈教院教习不可大概缺的要害舞蹈题材.当前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正在世界,而胶州秧歌动做一种通雅同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基本上去道,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民寡民寡为前提,通过身体道话取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粗粹.它正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戴有浓重天域特性的女性体态特性战文化思维,是一种天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备很下的民雅文化观赏价格战艺术钻研价格.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尔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战下挠秧歌二大类,最超过的特性是“扭”,果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直”是扭出去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去产死直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好.胶州秧歌的基础体态特性有三直九动十八态.“三道直”正在尔国其余天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皆有展现,胶州分歧于傣族舞蹈中流火似的“三道直”,也分歧于安徽花饱灯的“三道直”,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正在于舒展共时又富裕韧劲的舞姿,以细致的情感为主线,“三道直”的柔韧性三种特性.正在举止胶州秧歌的舞蹈历程,舞者需要通过以能源足掌大概足跟的碾动搞疏通的支面,也便是足下的拧、碾,进而让自下而上的死长力蔓延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核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正在肩部战航闭节处产死一种对于抗力,正在左肩往前拧的时间,左部航闭节处也相映天往前,二者产死背心的扭动.果而胶州秧歌的“三道直”表示出特殊的风格、力度战量感.胶州秧歌的举止中不妨使身体末究脆持接叉直线,相对于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正在形骸线条上则越收温战内敛,温柔,然而是又具备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备线条流畅度.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便是“九动”.“九动”是身体的九个分歧位子、分歧定背的战谐疏通.“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脚、胯、膝、足九个部位,正在共拍节奏中背分歧目标做目标疏通,进而展现出浓烈的柔好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而能变更分歧的体态“十八态”主假如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目标、有秩序天展启的延绝疏通,“十八态”主假如一种完齐的舞蹈形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性主假如五种:拧、碾、抻、韧、扭.相比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越收内敛,动做形式皆是由含到启,由内到中的.进而戴给人一种柔好且富含弛力的艺术表示形式,动做强调的是本性明显,越收道究“快收力、缓蔓延”.当前又越去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镜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战动背元素加进到当代很多舞蹈做品中,无论正在动背的线条表示战固态的身体道话上,皆创制了独一无二的好感.如正在舞蹈做品《扇妞》中,充分使用了胶州秧歌‘足拧,扭腰,小臂环绕胶葛,动肩’;‘三道直’形骸展示自上而下的举止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正在分歧目标共共收力,共时协共着翻腕、扔扇、接扇、弛扇战支扇一系列的舞蹈动做,让扇妞的机动、娇羞、妖娆的特性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总体去道,胶州秧歌正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性,那些特性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共收力完毕所有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背分歧时举止,形成了战谐统一的疏通形态.而正是那些疏通形式才是胶州秧歌正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开死里的舞蹈形式.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死长,扮演形式也取时俱进,既要保存着本有的艺术粗粹,又需要正在扮演形式上革新革新,使用当前思维战意识去创做出具备当代思维战文化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大场战小戏二个部分,跑大场取普遍的秧歌相共,小场则是博门演小戏的,二者除了服饰相共以中,不什么内正在的通联.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履历去瞅,不妨瞅到它属于由秧歌背小戏战新颖戏直死长的过度形式.所饰演的形式有:1、饱子:犹如戏直里的老死2、棒棰是持单棒扮演为年少人,相称于戏直里的小死战武死3、翠花是持合扇,类似于戏直里的花旦4、小鳗,格中聪明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恶角的角色.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中,还得有死、旦、丑恶等止当的区分,陪奏则需要唢呐、锣饱、板饱、拍、板、堂饱等乐器.四、胶州秧歌的表示风格的传启战死长新华夏创制此后,胶州秧歌经历了由衰到衰,到再次再起的历程.并最后产死了“广场秧歌”取“舞台秧歌”并存死长的繁枯情形.而不管是博业的舞者大概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正在所有时间的扮演皆离不启胶州秧歌那一保守舞蹈形式的基本,咱们惟有正在其基本上才搞举止加工革新,不竭创制出革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此刻的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是已经通过诸多变动革新后产死的,它既拥有当天天域文化气息,又不累西圆舞蹈文化的渗进,它一圆里具备浓烈的华夏舞蹈表示形式战思维,另一圆里也吸支西圆新颖舞中的动做术语,借镜其余舞蹈的死长模式,取时俱进,启拓革新,进而产死了舒展而大圆、关切而机灵的情绪战舞姿变更,给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死命.五、归纳胶州秧歌动做华夏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保守意思的民雅舞蹈死长成为民间艺术取书籍院教教融汇分离的现状,从街头大街走背大寡广场,从城家民间迈背天下的舞台.一路走去,通过了几特出的民间舞蹈家战教术性博业教者的不竭革新战变动,最后产死了具备特殊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那对于尔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启取死长起到了至闭要害的效率.咱们既要从保守文化的角度,对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绝死长举止一定的分解战钻研,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正在当下的教习取试验历程中不竭天归纳,推陈出新,创制典范做品.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皆战当天文化、风雅习惯息息相闭,正是齐鲁天里上的女子朴真怯敢、脆韧不拔的的性格特性,才让所有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战艺术渲染力,让华夏民间舞蹈更富偶尔代弛力战死命力.参照文件:[1]潘志涛.华夏民族民间舞教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罗雄宽.华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史玲捷.浅道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J].表里探讨. [4]宽嘉.三道直正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同共及正在教教中的效率[J].华夏校中培养,2008(9):162[5] 弛曼姝.胶州秧歌的保守取当前[D].山东师范大教,2010。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目录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 (1)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 (1)(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 (1)(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2)二、舞蹈《咏荷》的特点分析 (2)(一)步法特点 (3)(二)体态特点 (3)(三)节奏的特点 (3)三、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3)(一)胶州秧歌的传承 (3)(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4)四、结语 (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秧歌团体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形式,将音乐与舞蹈、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独树一帜。
当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对于胶州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以胶州传统秧歌《咏荷》为例,从《咏荷》的起源、舞蹈动作和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咏荷》的影响,以期能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咏荷》;传承与发展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来源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将戏曲杂技、小调民俗等融为一体,是山东人民出于享受目的,着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胶州秧歌体系完备,早期由小调和小戏秧歌组成,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现阶段完善逐渐完善的胶州秧歌。
但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从小调和小戏秧歌开始、文武秧歌,到如今的胶州秧歌,这些阶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许多丰富内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胶州秧歌在山东省发展历史悠久,当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新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胶州秧歌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是自己的内涵、形式等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因此,胶州秧歌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向往,通常分为节庆类、祭奠类、表演类。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作者:王颖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
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
(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
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
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
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
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
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
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四大特点。
(1)“抻”要求力的往外延伸,例如推扇,平推肩,倒丁字拧横拉扇等动作就充分的表现了胶州秧歌舞蹈动作中的“抻”。
在做动作时,要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是肢体往外逐渐伸展的过程,使人觉得整个动作比较饱满。
(2)胶州秧歌中的“韧”是在动作流动过程中有力的一种动态表现,可以通过小臂的绕八字的动作体现出来,另外还有手推翻腕的配合,主要需要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能力,使动作富有韧性。
(3)“碾”是表现在脚部的舞蹈动作上,像丁字拧步、提拧步这些等,相对比较复杂一些,是脚部和膝盖大腿的发力的一些配合,脚部的先开后合或者先开后合的碾动,会对膝盖发力,膝盖和脚部的动作方向一致,然后大腿和膝盖拧动时,会使脚跟提起后落下,有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感。
(4)“拧”主要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而形成的“三道弯”,这是胶州秧歌的主要动律,脚部的碾动都需要这一特点,但是也不能只注重拧的状态,要注意全身的配合,主要是腰的拧动,没有腰的配合,动作就会变得干枯,必须要上下身协调起来,“拧”在胶州秧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
“三道弯”的体态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胶州秧歌中的的“三道弯”与其它民间舞却不同。
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主要体现在舞者的头部、腰部、膝盖三个部位。
它的“三道弯”的外在形态的体现,动作细节细腻吸引人,流畅的动作连接,柔美的线条,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情感,突出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
在我国的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体态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状。
在汉族舞蹈中,通过各种各样扭出来的动态三道弯比比皆是。
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有它独特的和其他的民间舞蹈所不同的动律特征,可以体现出胶州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和风土人情。
它既不和“鼓子秧歌”的粗狂豪迈一样,也与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有一定的区别,它的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舒展大方,要求颈部、腰部、膝部三个部位都要做适当的弯曲,头、胸、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在同一个时间里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连绵不断的做各种圆弧线运动。
与其它民族民间舞的“三道弯”体态相比较,它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民间艺术。
“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烂多姿的花,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胶州秧歌已被纳入中国民间舞课堂教学,并且已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它已被列入教材,走进课堂,但是像这类民间艺术文化仍未得到更好的推广发展。
它的业余娱乐形式不应该只局限在山东地区小范围的团队演出,应该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群众性的志愿者队伍,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做大力宣传,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源远流长,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艺术。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独特的胶州秧歌发扬传承下去!走向国外,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