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要素流动性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46.85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摘要] 美元危机,欧元危机,货币区域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亚元的建立困难重重,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面对的三大困难是区域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以及区域货币的固有缺陷。
这些问题的解绝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分时、分段、有步骤、有重点稳步向前推进。
东亚各国迫切需要团结一致,充分意识到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并共同防范未来汇率和金融风险,为亚元区的建立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 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亚元区;建议2009年的畅销书《货币战争2》一书提出了一个设想:“2024年,你会用上地球元吗?”,作者宋鸿兵语言世界单一货币体系将在2024年趋于成熟。
时隔4年,美元和欧元体系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时人们语言的那样趋于崩溃,虽然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但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可以说美元和欧元度过了这次难关。
既然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令一种货币,尤其是欧元瓦解,那么接下来,世界将朝着1999年蒙代尔所提出的金融稳定性三岛,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然而时隔13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欧元区屡屡债务危机,美元更是给全世界带来一场浩劫。
我不否认这个格局的构想是正确的,但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
一、导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的原因(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差距很大,很难形成欧盟一样具有约束力的区域组织在政治合作方面,东亚各国不像欧洲各国,本来共存于一个大陆,各国皇室和人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这样,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东亚国家之间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因素导致分歧和利益冲突不断,一方面中国和日本的主导权之争,双方很难达成妥协;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大国心存疑虑,合作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合作的进程。
在经济合作方面,目前,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建成的“10+3”合作框架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亚货币合作进程。
2006年第3期・学术动态・关于我国货币一体化的研究综述*◎彭小发刘纪显(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陈志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广州510040)[摘要]货币一体化是目前国际金融方面的一个逐渐升温的话题。
中国两岸四地的货币一体化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基础。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试图勾画出这一问题研究发展的轨迹和轮廓,以期对我国货币一体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最后,本文对国内有关货币一体化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3-0139-0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项目资助(5003980);中国博士后基金应用经济学科项目(2005037159)。
随着欧元区的成立和不断完善,货币一体化逐渐成了热门话题,有不少学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
目前,在中国境内使用的货币有人民币、港币、澳门元和新台币四种。
“一国四币”现象的存在,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如降低了货币交易的效率、增加了汇率风险等。
随着中华经济圈的不断发展,两岸的经贸往来不断地拓宽和加深,将四种货币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指区域货币合作,即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以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二是区域货币同盟,这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三是最优货币区,它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其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姜波克,2001)。
对于目前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人民币主导地位问题的分析【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亚洲各国迫切需求加快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以共同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奠定了人民币成为亚洲主导货币的经济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要想主导亚洲货币一体化同样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基于此点,本文在介绍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影响人民币主导地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亚洲货币一体化人民币主导中日一、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概况东亚货币合作这项提议的提出始于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伊始。
在当时,apec的一些附属委员会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97年9月时,日本政府曾提议由亚洲国家自行成立一个货币基金组织,借此来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进行补充,若是亚洲发生危机时,便先由该组织负责进行救援,该提议提出以后,一度遭到美国政府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东亚国家的极力反对,该提议也由此不了了之。
2000年5月,中、日、韩三国与东盟10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的清迈达成了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协议,该协议又被称之为清迈协议,并提出在东亚10+3的组织框架下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东亚货币合作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2003年6月,东亚协同太平洋央行行长组织多个成员国的中央以及货币当局共同发布公告,该组织与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合作建立abfi(亚洲债券基金),其规模高达10亿美元,并由各个成员国央行利用外汇储备以美元的形式出资建立,abfi的成立可以看作是未来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
2005年5月,在10+3财政部长会议上,各国就强化清迈协议达成共识,这使得清迈倡议中承诺的资金额度扩大了将近一倍左右,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性贷款的比例也从原本的90%调整为80%。
2007年是清迈协议机制获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当年5月组织的10+3财政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以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存作为清迈协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同时各个成员国央行也都分别划定了相应的外汇储备由此建立起了规模为8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
从成本和收益看东亚货币一体化摘要: 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面对危机东亚各国迫切需要加强金融合作,联合抵御金融危机,本文着重从成本收益出发,分析了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 ;成本和收益; 东亚abstract: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a global economic turmoil in 2007 year, east asian countries need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the face of crisis; the urgent to jointly resist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eparture from the cost-benef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monetary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key words: optimal currency area; costs and benefits; east asia 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104(2012)1 亚洲货币一体化理论基础货币一体化的基础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由蒙代尔首次在论文中提出。
蒙代尔认为,在货币联盟内部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需求转移造成的外部不均衡可以被要素转移清除。
基于此提出了货币区内应该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埃西亚马,威力特等人从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方向研究最优货币区。
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调整国内政策保证与单一货币联盟政策一致性而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第二,加入货币联盟后一国所要付出的长期成本和收益分析,这项分析表明了两种理论内在的一致性,货币区的一系列标准与加入单一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
东亚货币合作:人民币能够成为主导货币吗?——基于Finger-Kreinin指数的新证据苏治;赵然【摘要】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tsunami in 2008, the crisis in the euro and dollar area hap- pened frequentl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increasing critici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pti- mum currency areas of recent advantages, this paper putsforward "trade integration degree" should determinewhether RMB can become dominant regional currency key factors, and further calculates the East Asian coun- tries and China and Japan~ Finger- Kreinin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and trade dependence index and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that RMB becomes dominant regional currency in the monetary cooperation of East Asia curr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 :similarity" and "dependence".%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欧元区和美元区频频发生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诟病日益增多。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亚元区建立的可行性探讨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2007年开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沉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随后又席卷到全球。
亚洲各国对自身应对危机的机制缺乏,且无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只能依靠自身来对抗危机的缺点日益显露出来。
亚洲经济一体化什么时候、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元区的形成为亚元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亚元成立的条件已初步显露。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立,如何从国家利益出发,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中国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元区最优货币区货币一体化1 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1.1 东亚经济开放性分析经济体开放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会越低,建立货币联盟就会越有利。
根据各国贸易往来程度,东亚地区对外开放度是比较高的,对汇率就变的尤为敏感,因此建立货币同盟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
并且从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东亚各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水平,这也加强了东亚各国建立共同货币联盟的需求。
1.2 东亚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hazel yuen就东亚地区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东亚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就为货币联盟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东亚各国在经济上保持稳定提出了要求。
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加大了东亚各国经济的相关性,进一步推动了东亚货币联盟实现的进程。
1.3 通货膨胀相似性指标分析汇率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而通货膨胀的差异是影响汇率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如果东亚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这对亚元区的建立是很有益的。
对比“通货膨胀相似性”的标准,东亚地区存在着与欧盟一样具有最佳货币区的某些特征。
但东亚各国通货膨胀率并不趋于一致,甚至差异较大,这就使得货币区的建立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和阻碍。
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欧元的成功运行为通货区理论提供了范例,也引起了人们对亚洲能否建立通货区的思考。
本文分别从内部贸易量、资本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的协调性、经济水平的趋同性以及政治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得出了亚洲暂不适宜建立通货区,而只能进行较低层次货币合作的结论。
标签:亚元货币一体化最适度通货区理论一、引言近年来,欧元的成功运行增强了欧盟的经济政治实力,提高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整个欧洲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有鉴于此,人们不禁会对亚洲建立亚元区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积极的一方面分析,实行货币一体化,对于减少区域内的贸易费用,降低汇率风险和投资的不确定性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增强整个区域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
但是,通货区的建立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否则,不仅会对经济和政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参与国全面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因此,本文分别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对能否建立亚元区进行了分析。
二、国际货币一体化的概述一个区域中的各国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协调与合作就是货币一体化。
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
二是区域货币联盟,这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三是通货区,它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通货区内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主导货币和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
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因此,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极大削弱。
三、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分析影响最适度通货区的指标错综复杂,本文综合考虑了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从内部贸易量、资本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的协调性、经济水平的趋同性以及政治条件等方面对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内部贸易量分析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实行货币一体化所能降低的贸易费用越多,且有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和实现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