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第七章 中世纪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2
中世纪美术[知识点提示](一)早期基督教的巴西里卡式教堂建筑;(二)拜占庭教堂建筑;(三)罗马式教堂建筑;(四)哥特式教堂建筑。
[重、难点提示]基督教美术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一概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
西欧社会在蛮族国家的相互征战中,逐渐进入到封建社会。
罗马的城邦制和奴隶制被废除,形成了带有蛮族色彩的分封建国的政治和以城堡及教会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历史上把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的运动开始的这段时间称为中世纪。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二早期基督教美术所谓“基督教美术”,是指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各地的一种官方美术样式。
其思想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崇拜封建帝王的观念,为巩固贵族和都会的统治服务。
其风格特点是利用教堂建筑、雕刻、绘画和镶嵌画造成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以庄重、理性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并很快就被下层民从接受,到了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的各主要城市都有了基督教徒的身影。
到公元3世纪时,一些医生、军官、律师、文吏,甚至行省的总督也开始皈依基督教。
公元310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结束迫害基督徒的命令,给基督徒以宽容。
又过了两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进一步颁布了“米兰诏书”,扩大了伽利略皇帝对基督徒的“宽容”范围。
从此,基督教第一次取得了政府的承认,成为一种有合法地位的宗教。
早期基督教美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地下墓窟:公元1世纪,基督教还处于非法地位,信徒只能在私人宅邸和公共地下墓窟中举行宗教仪式。
欧洲中世纪艺术赏析中世纪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亡)开始至15世纪文艺复兴的这一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占有统治地位。
中世纪绘画等艺术形式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思想,中世纪绘画改变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邪神风格,而采取了夸张、象征、改变空间结构序列等多种手法,并随着基督教的扩张而不断吸收新的艺术语言。
具有代表的是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绘画风格;罗马式绘画是中世纪绘画的一个阶段,体现了教堂与建筑相协调的审美特点;国际哥特式风格兴于1400年左右,文艺复兴的出现偶中中世界美术史结束了。
拜占庭艺术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基督教开始利用艺术形式来宣传自己,从而使绘画具有强烈的宗教风格,共持续了1000多年。
拜占庭绘画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它不再是模仿自然,而是努力追求一般化和个性化。
拜占庭造型艺术(雕塑和绘画)采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达基督教的精神生活。
同时,拜占庭艺术的重大意义表现在它对哥特式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它经历了整个中世纪,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拘谨的典雅、摄人心魄的威严和肃穆,使得拜占庭艺术拜托了古代晚期那种联系现实的、描摹性表现方式。
这种纯象征性表现方式最为突出的风格特点是御用金色背景,尤其是在那些大型的向前组画上,金色背景防止了任何造成实际空间做绝的可能性。
罗马式艺术基督教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兴建教堂成为时尚,教堂采用砖石拱券,外形粗朴,坚实稳固,细部却精雕细琢,接近古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一词由此而来。
罗马式绘画也发展起来,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与建筑相协调的宏观观念和浓烈的宗教情绪。
罗马式绘画有抄本画、壁画、镶嵌画几种形式。
罗马式壁画主要是教堂壁画,一般绘制于教堂屋顶和墙壁上。
其特点是画幅较大,而且是用线条做造型勾勒,线条粗重简洁,几乎不带任何明暗和透视因素,以大块的平涂色彩形成对比,造成一种强烈而夏宁的效果,并在画面上剔除一切无关的繁琐的细节。
外国美术史综述之中世纪美术在欧洲中世纪⽂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活⽅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宗教⾊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的⾓⾊。
因此,也有⼈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是在东⽅⽂化、古希腊罗马⽂化传统和蛮族⽂化的基础上融合⽽成的基督教艺术。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早期基督教美术(2世纪-5世纪)早期秘密宗教场所“民古教堂”。
后来转移到公共地下墓室,在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主要流⾏于罗马城区,如普⾥斯拉地下墓窟,天顶壁画《善良的牧⼈》。
借⽤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的“巴西⾥卡”,为后来的西⽅基督教教堂样式奠定了基调(西欧基督教堂的母体),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市规模最⼤的之⼀。
⼆、拜占庭美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帝国基督教⽂化是政教合⼀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严格程式化的艺术形式经⾼度提炼和简化,更赋予形象以稳固、永恒的精神。
“反偶像运动”。
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
拜占庭帝国中后期,希腊⼗字式平⾯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圣索菲亚⼤教堂,建于532-537年。
15世纪⼟⽿其⼊侵后,把该教堂改为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的艺术中,当时使⽤的是⼩块⽯膏,在古希腊罗马则使⽤⼤理⽯。
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利拉⽂纳的圣维他尔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边是《查⼠丁尼皇帝和廷⾂》,⼀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官》。
三、蛮族艺术和加洛林⽂艺复兴(5-11世纪)蛮族艺术的遗物主要是⼿⼯艺美术品。
西方美术史-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
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
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
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美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美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美术。
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以前,基督教曾经长期遭受罗马帝国镇压,基督教的活动都是地下进行的。
当君士坦丁宣布这一新宗教为国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
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早期基督教艺术(公元2世纪——公元5世纪)一般来说,所谓的“早期基督教艺术”是指从基督教诞生到公元五世纪后半所产生的整个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艺术。
西方艺术流派(2):中世纪艺术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中世纪(476-15世纪)中世纪艺术。
一般指5-15世纪的西方美术。
主要表现在建筑的高度发展,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如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雕刻、镶嵌画、壁画、插图画等也获得了繁荣。
中世纪艺术属于基督教艺术,它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往往以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精神世界。
中世纪:历史学上一般指封建制时代。
主要用于欧洲。
时限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基督教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出现在公元2世纪下半叶或3世纪上半叶,图像偏重于对某事物的象征性或寓意性。
由于公元二世纪到四世纪期间的基督教被罗马皇帝视为非法宗教,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出现在地下墓室。
[1]壁画沿袭希腊罗马的风格,题材则与基督教相关。
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君主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米兰诏书》,自始对基督教艺术及西方文明有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时间推进,早期基督教艺术逐渐脱离古罗马末期的古典风格形成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
公元4世纪到15世纪的罗马帝国美术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美术,即宗教美术和封建帝国美术。
以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为风格特点。
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
后期风格因受教会束缚,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
对中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正教国家的艺术有很大影响。
罗马式艺术。
欧洲9至12世纪流行的一种以建筑为主体的艺术形式。
建筑多为教堂和修道院,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雄伟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为主要特征。
著名的建筑有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国的沃姆斯大教堂等。
出现在教堂外部墙壁上的雕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并以非写实性和框架法为特点。
哥特式艺术。
欧洲12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的一种艺术。
人文历史: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与艺术1. 中世纪欧洲概述中世纪欧洲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灭亡后和文艺复兴前的过渡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同时,中世纪欧洲也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与艺术风格的时代。
2. 文化特点2.1 宗教与信仰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主要受到基督宗教影响。
基督教在当时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和塑造民众思想的工具。
宗教节日、礼仪和它对于行为准则以及审美标准的影响都在整个社会发挥作用。
2.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的核心。
封建领主通过与农民签订契约来占有土地并收取租金或劳动。
这种制度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和职业。
2.3 文字与学问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以拉丁文为主导,很少有人能够阅读和写作。
拉丁教育主要由教堂和修道院提供,并侧重于神学、哲学、医学和法律等领域。
3. 文学与哲学3.1 史诗与传说中世纪欧洲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史诗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瑟王传说,它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国王亚瑟及其骑士团的故事。
3.2 文艺复兴前哲学尽管中世纪被认为是知识相对匮乏的时期,但仍然有一些哲学家在这个时代闪耀。
例如,托马斯·阿奎那斯是一位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他在通过合理推理来证明上帝存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4. 建筑与雕塑4.1 教堂建筑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以大教堂和修道院为主,被认为是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象征。
尖拱门、飞扶壁、尖塔等特征成为了中世纪建筑的标志。
4.2 雕塑与壁画中世纪欧洲雕塑和壁画多数是宗教题材,包括基督的受难、圣母玛利亚等。
这些作品富有细腻的装饰和讲述故事的能力,展现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巧。
5. 绘画与书法5.1 饰底本饰底本是一种在羊皮纸或蓝色卡片上手写和精心插图装饰文字的传统。
这些绘画常常包含着复杂而精美的几何图案、动物形象等,以及对圣经故事的诠释。
5.2 小幅肖像画中世纪欧洲也产生了一些小幅肖像画。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概要黑暗的1000年: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的这段时间(公元5-15世纪),史称“中世纪”在这1000年的欧洲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的教权统治(神权统治),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和人们的精神寄托。
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教会对整个文化进行垄断,从而使哲学、科学和艺术都从属于神学,所以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为“黑暗的一千年”,“是灭绝人性的时代”。
此时,神学在知识活动整个领域中的这种无上权威,是教会在当时封建制度里万流归宗的地位的必然结果。
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上帝成为最高存在,视为终极点,是最完美、最神圣的。
人们在“上帝就是美,美就是上帝”的美学思想指引下,似乎永恒地体验着无限美(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世纪又是人类精神最自觉的时代。
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否定现世美成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精神最显著的特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世纪的工艺美术也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它清楚地反映在当时工艺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之中,尤其是那些直接为宗教服务的祭坛装饰、圣书函和遗物箱、十字架等更能反映出中世纪工艺美术等特点。
拜占庭: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
白底多彩陶器制作并流行于欧洲中世纪拜占庭帝国领土境内,此时的陶器在细腻洁白的坯体上直接描绘多彩纹样,或施挂透明釉,或不挂釉而保持原状。
造型分为细长足的陶制器皿和室内装修使用的陶板、陶制圣象或壁画边框等。
装饰技法上陶制器皿的彩绘装饰首先以单色勾勒出纹样轮廓,在添入其他颜色,烧成后出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形成丰富的色调。
丰富的色彩与洁白的质地互相映衬,产生富丽而洁净的装饰效果。
剔刻陶器制作于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地区,制作方法是:先用赤褐色黏土制成坯体,然后施挂白色化妆土,再进行剔刻装饰,使纹样产生红白对比,最后浸罩透明铅釉烧制。
拜占庭剔刻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以组合纹样的刻线装饰为主,最早出现的是几何纹,此后则是自由刻线的人物纹动物纹,由于产地多,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
历史上的中世纪曾长达近一千年,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指西欧)的一个时代,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将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视中世纪为一个无比混乱的中间期。
他习惯性地将中世纪这一时期成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诚然,中世纪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现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但艺术有着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它总是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借鉴历史的一面明镜。
中世纪的艺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
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