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初中新课程有关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在长长的假期中,除了休息和学习外,在今年署假特组织我校七年级学生开展署假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走出去看世界,开拓视野;

假期里,你可以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观海看景,不仅可以增进和亲人的感情,丰富阅历,陶冶性情,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你可以看大海(青岛日照、大连烟台等),览名山(登泰山、黄山、武夷山等),也可以游名胜,赏古迹(西安兵马俑、殷墟甲骨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2、看一看发评论,关注社会;

生活变化气象万千,社会现象千姿百态。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到社区、进家属院了解百姓生活;走向街头、走进商场为社会现象打分……总之,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舞台,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活技能。

3、做一做去了解,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你可以到豆腐坊了解豆浆、豆腐脑和豆腐的制作过程;到蛋糕房看看制作精

美的蛋糕需要几道程序;也可以到邮局了解一封信的“旅行”,到电视台看看精彩的节目如何制作;还可以到部队了解战士们规律的生活和严明的纪律,到工厂看一件产品如何制作完成;你甚至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一天班,了解他们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辛苦,向他们学习……总之,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讨,去参与。

与学生家庭相结合

“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很多心血,非常辛苦、劳累。假期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间了,我们可以为家为父母做些什么呢?”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心。可以让学生为家庭打扫一次,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跟父母进行一次劳动,与老人交流一次,记录老人的人生经历,要深刻体会,并获得真实体会。

4、动动手做宣传,影响大家;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04-07T15:31:14.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作者:吴声孟 [导读]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325804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图片不仅是教学资源,更是教学手段。运用图片,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还可以分析原因;不仅可以系统归纳知识,还可以开展探究活动。有时在巧妙的教学设计下,教师甚至仅用一张图片就能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图片教学的魅力可见一斑。恰当地利用图片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挖掘认识图片价值 我省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各种历史图片、地理图片是教科书中对文字材料辅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加强了插图,都采用彩色印刷,图片占用的篇幅比以前的教材更多,内容更丰富,不仅每课图片的数量增加到10幅左右,而且延伸到了课前引言和课后自我检测。 把图片运用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的润色,也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丰富,它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不是附属和装饰。我省现行的教材修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需要也有必要去搜集、研究、运用图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图片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与社会、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中,绍兴上虞实验学校的徐楷杰老师就以四组图片完成了《停滞的帝国》的新课教学。徐老师以展示“中国人在吸食鸦片图”、“近代列强侵华系列战争图”及“列强侵华战争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图”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认识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失败的战争、一个个屈辱的条约使得中国人民面临内忧外患,中国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地加剧。此时马戛尔尼受英国议会和国王委托,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徐老师以三组图片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三组图片分别是“祝寿贺礼的马戛尔尼和乾隆皇帝的回礼图”、“马戛尔尼送礼沿途所见图”、“中外礼仪冲突图”阐释了中国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只注重传统文化,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2.中国“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制度落后于已经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中国狂妄自大、皇权至上的思想落后于西方民主、自由、民主的思想。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图片把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通过马戛尔尼使华,严谨再现了当时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情况,运用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吻合课堂教学要求。 二、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复杂多样的地形”一课,我们只需要运用课文提供的图5-13“中国的地形图”就能引导学生完成整课的教学。图中包含的信息有:中国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每种地形都有很多地形区;从分层设色看,中国地形面积最大的是高原和山地;深褐色(青藏高原)、黄色(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绿色(主要是平原)把中国分成西高东低三个阶梯。而我们本课的知识目标就是认识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因此,这节课只要用这张图片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让图片说出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图片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恰到好处地运用历史插图,将会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用《英国人(权力)逼迫妇女(自由)喝“难咽的茶”》这幅图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班长在结合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历史背景:1.英国人强迫向美国倾销茶叶,从英国男人强迫美国妇女喝茶中看出;2.美国人不满英国人的倾销损害他们的利益,从“难咽”二字和“妇女向英国男人喷射水柱”看出;3.美国的遭遇得到国际社会部分国家的同情,从另一个妇女的表现看出;4.部分国家坐山观虎斗。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本中提到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史料的方法和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背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地理知识,部分学生还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和观点。图片不仅能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通过对图片的解析,学生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们相信,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让课堂成为学生课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体性;质疑精神;有效性 最近,听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雷雨》《蝶恋花》和《作为偶像》等四节课,很有感触,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这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心中有学生,课堂中讨论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课堂就不至于死板和低效。比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中,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爱斯梅拉达是个怎样的姑娘?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为什么会给绑架自己的伽西莫多送水?她微笑着送水为什么又“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然后让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得出答案。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最后的答案,也是来自学生,而课堂,是学生质疑探讨的过程,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 问题来自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自主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想法,一个教师不知道学生头脑里在思考什么,以及在怎样思考,就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在作

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了解学生的想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如此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已知的,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而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就能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以及他对这篇文章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们常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让学生课前提问就是在很好地备学生。 其次,这几节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好的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比如,在教授《雷雨》时,设置了四个细节情境,分别是“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哦”(汗涔涔的)和“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为什么要望望墙上的相片,再望望眼前的侍萍?”让学生分别讨论洋火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你们而不是你?“汗涔涔的”这个舞台提示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心态?望相片再望侍萍的动作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内心?这 就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执教晏殊的《蝶恋花》时,执教者摒弃了习惯上老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生活是怎样的?让人耳目一新。同样,在讲授《作为偶像》这篇新闻采访稿时,教师也是先展示学生找出的精彩提问,让学生讨论好在哪里,说出理由,然后找出可改进的问题,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 ——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 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2、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定为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试题时,注重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如四年级试卷中有一题:“我们也来搞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我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2)在研究之前,我有一个猜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猜想——兰本达教授说过:“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前,心中其实早就有了一个答案”;(3)我打算这样来进行我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4)我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提出假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英语论文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喻秋亚 (嵊州市黄泽镇中学,浙江绍兴312400)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2-0039-0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也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人的发展既不能由父母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经济发展肢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和发展。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当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并非简单地以学生参与多少形式上的活动为标准。有的教师课堂表面形式非常热闹,学生有说有唱,上蹦下跳,而实质上是把学生作为教师表演的“道具”,或者是把一部分学生作为向另一部分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也就是由“教法”向“学法”的大转变。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的学习,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出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是容易的事。在教学中,我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我又发现很多学生的用品都有英文缩写,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看谁收集得多、读得正确。这样,一节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学生水平不一的字母课竟然上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

走近清华附小的课堂

走近清华附小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8-07-26T15:01:45.6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5期作者:臧义铭 [导读] 当听到学校要安排我到潍坊北海小学听窦桂梅团队的课时,我无比激动,因为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课堂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山东省胶州市第五实验小学266300 摘要: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清华附小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他们以学生为本,运用教育智慧,努力追求课堂的高效,让学生充分充满灵性地成长。 关键词:让学生做主人追求高效教育智慧生长气息 当听到学校要安排我到潍坊北海小学听窦桂梅团队的课时,我无比激动,因为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课堂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带着敬意,以仰视的态度,我连续听了《设计鲁迅博物馆》《少年闰土》《阿长与山海经》《他人笔下的鲁迅》《朝花夕拾》五节课。窦桂梅团队所展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了我,向名师致敬的念头占据了我的内心,清华附小“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的理念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大脑。 一、清华附小的课堂是让学生做主人的课堂 清华附小的课堂强调“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三环节。预学——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提高。延学——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清华附小的这一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了他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的课堂追求,也保障了每一节课都散发生长的气息。清华附小的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师生平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话语权,成了标准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 二、清华附小的课堂是追求高效的课堂 纵观他们的课堂,无论是主题实践课堂,还是单篇经典、群文阅读课堂,无一例外地在学生活动时都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如《设计鲁迅博物馆》一课,薛晨老师在学生独立思考是怎样搜集的资料这一问题时,明确的要求是30秒钟。将时间精确到秒,这是对课堂时间无比珍视的体现。其他包括窦桂梅在内的老师在小组共学时,都采用了倒计时。窦桂梅在共学提示里明确要求:“倒计时5分钟,自学2分钟,讨论3分钟。”他们的这一做法就逼迫学生在共学时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了在时间控制上注重高效外,清华附小的课堂还关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每当教师提出一项共学任务后,都会让学生读一读并谈谈对任务的理解。反观我们的课堂,很多学生坐得端端正正,貌似认真听讲,其实大脑早已走神,根本没弄清楚学习任务。一旦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反而让这部分学生趁机偷懒耍滑。清华附小的这种操作可以让走神的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避免学生误解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犯南辕北辙的错误。让学生搞明白学习任务貌似很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关键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这点点滴滴恰恰是高效课堂的本真。 三、清华附小的课堂是富有教育智慧的课堂 窦桂梅认为:小学教育应该是奠基,扮演的是为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角色。教师要培养孩子的聪慧,必须首先使自己的课堂富有教育智慧。清华附小的老师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激疑,让学生在没有疑问处产生疑问,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峰回路转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向思维的最深处努力。窦桂梅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当带领学生概括出写阿长的几件事后,她引导“小老师”组织全体同学针对这几件事质疑。在窦桂梅巧妙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提出了“阿长的事有很多是负面的事,这究竟是为什么”的问题。这就为下面的“共学”环节做了充分的铺垫,既达到了以学定教的效果,也是教育艺术性和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他清华附小老师的课堂所体现的教育智慧同样也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薛晨老师在《设计鲁迅博物馆》一课中,设计的共学学习单采用了“鲁”字形,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鲁迅文化气息。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感染。 四、清华附小的课堂是富有生长气息的课堂 “在每一个日子里,在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要让儿童感到,学校是为他们开设的,是促进他们生命成长的地方。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此思考着、努力着。”窦桂梅说。在展示的这几节课中,教师们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口、动手、动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课堂总是充溢着生长的气息。黄静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共学阶段设置了“小组合作,自学看瓜刺猹,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闰土的?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闰土?”这一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小闰土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头脑中,而且也领会了“白描”“详略”“照应”等写法的妙用。黄静老师在延学阶段布置了设计闰土微信名片的任务,更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既深化了头脑中小闰土这一传神形象,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的提高,做到了美术绘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这不仅是以窦桂梅为首的清华附小人的追求,更应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参考文献 [1]《清华附小窦桂梅: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 [2]《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

让快乐走进科学课堂

让快乐走进科学课堂 文章摘要:只有让快乐真正地走进科学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中国的素质教育才会得以实现. 关键词:快乐兴趣健康发展 一、激发兴趣,让最好的“科学老师”给学生带来快乐. 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自然科学.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演出生认为学习科学是一种享受,学习快乐科学,首 先要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激趣、游戏激趣、网络作品激趣、情境激趣等.教学《探索宇宙》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准备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片段,供学生观看.如“神舟五号”、“神舟七号”升空的视频,让学生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盟发学生对航天员的钦佩与向往,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快乐的科学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科学课堂中,优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记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也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更生动且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创设了情境的科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就能在老师 为他们营造的快乐氛围中显得更乐于这习. (一)快乐氛围,从创设游戏情境开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游戏是学生快乐的最基本的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为学 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游戏内容可不能只为游戏而游戏,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游戏,让学生把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氛围延伸到科学的课堂中,使学生投入到快乐的科学课堂中,从而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人体的司令部》中的“活动2,你摸到的是什么”时,教师把课准备好的各种物品放进袋子中,让学生分小组比赛谁摸的最准确最多,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大脑的“总指挥”作用. (二)快乐体验,从创设实验情境开始. 科学课堂的成功与否,学生能否快乐地配合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给学生创设实验的情境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手段之一.情境导入的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两个小实验,能向学生提供新颖、

《不忘初心——儿童站在正中央》李晓青

不忘初心儿童站在正中央 ——全国著名小学名家论坛暨名校观摩之感悟 林州市直九小李晓青5月17——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著名小学名家论坛暨名校观摩研讨会”,聆听了北京清华附小专家的“1+X课程”专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郑瑞芳的《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报告、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中国雷夫”常丽华的《在全课程的路上》报告,走进美丽的清华附小和十一学校小学分校,零距离触摸名校,感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教学改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发现名家、名校都睿智而又慈悲,理性而又温暖,都能拨开层层表面现象,寻找初心,不忘初心,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儿童站在正中央”。 不忘初心——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走进清华附小,一种优雅、快乐、幸福、和谐的校风迎面而来,富有人文化、艺术化的校园设计,让我惊叹不已。眼睛应接不暇的是校园文化,无处不在。鲜明的学校精神: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醒目的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愿景墙上刻着:“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教育的智慧;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这一切向我们传递着清华附小的理念: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深入到清华附小的每座建筑,多角度的来个亲密接触。校园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各种作品:书法、绘画、手工等作品,在教室、在走廊、在卫生间,甚至在校园的下水道盖子上,都可以看见;随处可见孩子们开展活动的海报:自己

策划、自己邀请嘉宾、自己主持,通过“水木秀场”展示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了优雅、健康、快乐、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 在清华附小,见到最多的就是书。“学习是美的,读书是甜的”、“读书是最好的保养”等标语随处可见。进入建筑楼,你会发现楼梯口、教室走廊、转角处,甚至窗台上都放着书,旁边小桌子、小凳子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静静坐下,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不是时间紧促,我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呢。据说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读书节活动,活动中,各班都会出来“摆摊”,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作宣传海报,向全校师生推荐好书,并不定期进行图书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善款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学校真正摒弃了功利,做成了功德,全心全意为孩子们服务。 走进清华附小的教室,让我惊奇的是各色各样的班级名称,他们以不同的内容来命名班级名,围绕班级名,拓展班级文化,把班级文化开发到了极致。如以作家命名的钱钟书班,围绕作家本人,从作家生平、主要作品、和学校的联系等内容,让每一个孩子把班级精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这是清华附小的校园文化,它给孩子提供最大的空间与舞台,让每个孩子成为校园的主人,心生欢喜,快乐向往。 不忘初心——儿童站在课程的正中央 李希贵校长说过“只有改革课程,才能改变学校”。纵观清华附小构建的“1+X”课程体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希望孩子在校园里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都希望希望孩子能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和独特的想法,都做到了“儿童站在课程的正中央”。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修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泰安“中国教育梦—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暨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3月19日-20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教育梦—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暨窦桂梅团队教学观摩活动”在泰山医学院文体馆隆重举行。在魏校长等联校领导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聆听了来自清华附小优秀教学团队的精彩示范课、讲座,经受了一次先进教育思想的洗礼。窦桂梅校长的那种家国情怀,对教育事业无限挚爱,对教师神圣职责的敬仰,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理念引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3月19日下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窦桂梅校长带来一节精彩的绘本阅读推荐课《威利的奇遇》,淋漓尽致的诠释了“1+X”课改创新成果。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思考,这节阅读课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更是一张书单。窦老师首先与学生一起走进书中“发现奇遇”,师生一道发现书中一个个有趣的秘密,经历一次次妙不可言的奇遇。接下来“创造奇遇”,教师鼓励学生,学习安东尼·布朗的推荐技巧,为他人推荐更多书籍,大家都来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在学生创作期间,窦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念,她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阅读就是一场奇遇”“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通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窦老师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里遨游,由一本书拓展了10本书。课堂精彩纷呈,掌声此起彼伏。特别是窦校长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个人魅力,浓浓的教育情怀,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征服了每位教师。当得知窦校长不仅兼任党支部书记,还担任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深耕在教学一线时,我为之震惊,为之赞叹,她的钻研精神值得敬佩、学习。窦校长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我知道了语文教学目光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初中新课程有关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在长长的假期中,除了休息和学习外,在今年署假特组织我校七年级学生开展署假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走出去看世界,开拓视野; 假期里,你可以和家人、朋友游山玩水、观海看景,不仅可以增进和亲人的感情,丰富阅历,陶冶性情,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你可以看大海(青岛日照、大连烟台等),览名山(登泰山、黄山、武夷山等),也可以游名胜,赏古迹(西安兵马俑、殷墟甲骨文……);写出自己的感受。 2、看一看发评论,关注社会; 生活变化气象万千,社会现象千姿百态。走出家门,走向街头,看现象,多思考,发评论,做一名小小社会家。到社区、进家属院了解百姓生活;走向街头、走进商场为社会现象打分……总之,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舞台,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生活技能。 3、做一做去了解,体验生活;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你可以到豆腐坊了解豆浆、豆腐脑和豆腐的制作过程;到蛋糕房看看制作精

美的蛋糕需要几道程序;也可以到邮局了解一封信的“旅行”,到电视台看看精彩的节目如何制作;还可以到部队了解战士们规律的生活和严明的纪律,到工厂看一件产品如何制作完成;你甚至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上一天班,了解他们的职业,体会他们的辛苦,向他们学习……总之,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探讨,去参与。 与学生家庭相结合 “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很多心血,非常辛苦、劳累。假期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间了,我们可以为家为父母做些什么呢?”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心。可以让学生为家庭打扫一次,为父母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跟父母进行一次劳动,与老人交流一次,记录老人的人生经历,要深刻体会,并获得真实体会。 4、动动手做宣传,影响大家;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一味地被输入,至于学生一节课上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我想大家多少都会有亲身感受。当今的本科教育模式,倡导应用型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故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的作者通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本文的作者是工程造价的专业课老师,通过对近两年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摸索出来一套老师、学生均认为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授课对象主要有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下面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一、理论课程 教授的课程主要有2013、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2014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几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学时与课本同期配套有一份实际工程图纸,难度相当,规模较小,一般以3层以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当然,根据教授专业不同,教授对象不同,所选择的图纸难度、规模有区分)为主线,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同时兼导演,以课本为辅助工具展开教学。每节课前,老师都要做精心备课,分解图纸,安排学生的课堂任务。对学生要进行分组,作者的分组原则:男女同学搭配开、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同学搭配开,每组六个同学,每组配有组长、副组长。老师在每节课上课开始,会布置给学生具体任务,并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进行交流,必要时小组成员需进行分工合作。举例说明:下节课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框架柱、框架梁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正确列出工程量清单。上课开始,作者并非按照《计量规范》去讲混凝土框架柱工程量应该如何计算、混凝土梁工程量又该如何计算,而是直接布置本次课程任务,让学生按照图纸、按照相关规范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内容。上课开始作者就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开始动手去看图纸、去查规范中对应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等各小组提交成果后,开始由老师来接管课堂,对正确结果进行公布。如果学生的结果完全正确,说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此部分内容不再讲解。如果学生的结果不正确,这就是老师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时老师会对照规范、对照图纸逐条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查找原因,并做出正确结果。这样经过反复打磨,学生的相关技能就会得以加强和巩固。这里作者想说的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要教会的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方法、教会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结:经过近两年的理论课堂的“项目法”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兼导演的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做能力,学生自身的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的现象。

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体验课堂总结

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 体验课堂总结 一、体验课堂实施背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会新知识,上课一直在讲讲讲,占据了整节课大部分的时间,不少学生听完就忘,学起来比较吃力也显得毫无兴趣,谈起数学就色变。 班级班额比较大,每个班都接近60个人,学生间差距比较大。级部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的快的同学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做练习都比较快,但是接受慢的同学做练习做的慢,一直要等他们做完才能全班反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也被抹杀。于是我们就想既然几个优等生做的比较快,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都相似,让孩子教孩子会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呢?老师能不能退出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去教其他学生呢?接受能力慢的同学上课直接是懵的状态,对于他们老师能不能提前渗透?上课要讲的知识提前回家自学会不会在上课时就能有的放矢?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正如学校倡导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进。数学的产生源自生活实践,数学更应该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下面我就我们级部这学期实施体验课堂的一些做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二、体验课堂实施办法 (一)、借力助学单独立自学让学生体验"尝数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立学习,这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自己自学数学的乐趣,就像初尝某种水果的时候,自己去尝试怎么吃,吃的时候什么味儿,好不好吃自己心里最清楚。通过预学,学生带着成就和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助学单,提前发给学生回家预习。这样每个孩子都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自己的了解和掌握,有的通过自学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有的可能存在疑惑。不论是已经掌握还是存在疑惑都是经过学生思考的。 【设计助学单原则】 (1)尝试设计助学单时要注意和级部其他老师商量研讨如何设计,尤其是初期,因为助学单的大问题如果设计不到位,学生会被带偏,整节课就浪费掉了。 (2)设计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提供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3)设计要有层次性,助学单一般是设计3-4题,第一题是基础知识,第二题是核心问题,要明确指向这节课的重难点,第三、四题是目标检测类的问题。 (4)助学单老师要回收,从整体把握学生预习自学的情况,掌握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基本掌握,哪些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另外,还有一部分后进生初期是不会借助助学单自学的,老师要及时回收并指导。可以尝试在上课前抽时间给这几个学生讲一遍,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增强他

让小学美术教学走出课堂

让小学美术教学走出课堂 香江路第一小学崔玉倩 小学美术教学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在写写画画中能够观察事物、观察社会,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就培养对事物敏税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儿童一双小手不停地涂涂画画,手部肌肉群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也锻炼了眼、脑、手的协调性,还激发了孩子热爱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儿童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张白纸就是一美丽的世界,孩子们面对这个世界去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这种自我心灵的闪光,正是艺术生命的本身。可见,美术在全面发展中占在重要的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教育。自八十年代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在左右脑平衡的理论,获诺贝尔奖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探索形象思维教育,他们认为早期绘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日本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儿童受过较好的学前绘画教育。美国有的小学生已在实验一种完全以美术为中心的课程,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所以,儿童绘画,不仅是一个学画的问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通过绘画训练,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出色的想象力,记忆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领略了自然之美

和生命之美。 小学美术课长期受着临摹教学的影响,学生创造性作业较少,只会"依样画葫芦",而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变过去从课本到课堂,从黑板到作业,这样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用眼睛和画笔描绘生活,视野更开阔些,兴趣更广泛些,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强些。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儿童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发展壮大""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熏陶,根据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单一性,在集体活动之外,让他们自己选择参加绘画、书法、工艺制作小组。充分发挥其自己的特长。活动内容多样化,如:参观访问、郊游、采访、采集标本,室外写生,速写比赛等,回校后能文则文、能画则画,一拘一格,共同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课外活动的宗旨,增长知识和能力是活动的目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是手段.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爱动不爱静的特点,把课外活动写生、剪纸、手工制作、绘画比赛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穿插在比较枯燥的素描、图画的技法训练中,把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等思想潜移默化渗秀在风景画写生中,使学生始终被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所吸引,把能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当成一件乐事。 几年来,课外"兴趣小组",配合社会活动和学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的锻炼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才能和参与意识.每遇重大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清明节、植树节组织学生办特刊、去

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

让学生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心 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有了学校教育体系之后,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建国之初我们推行苏联模 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学习日美教育,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十年前又搞新课程改革。教育 改革搞了六十多年,其改革的效果如何?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改革的方式有问 题还是改革的思路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 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 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 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 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 这些话是陶行知老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讲的,他指出的教学问题今天我们解决了多少?为什么没有 解决?问题出在我们的改革思路上:总是在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模 式 ”等“术”的层面做修补性的 良”,没有从教育这个 “道”的层面进行彻底的 “变革 ”。换句话说,改革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了教育本质,忽 视了教育过程中 “人”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把一个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过程,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起点, 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终点,没有人的存在,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课堂上,教师强化了学生是教学对象的一面,仅仅把 学生 看作是教学的对象,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学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教学活动由 关系成为: “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我考,你记 教师灌多少就装多少。教学的控制权完全在教师手中,内容教多少,老师怎样教, 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完全处在被支配地 位,学生主体地位完全被教师所替代、所剥夺,教学由共同体变 成单一体。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也就不断弱化,最后,学生变成教师的附庸,成了家长和 教师争取分数的考试机器。 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实践者、认识者,与之 相对的客体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等等。师生通过教学内容来完成学习目标,在教 学手段、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句话,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缺一不 可,由于角色不同,其主体功能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教师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导功能方面,学生主体性更 多体现在发展性方面。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 “教 ”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活动完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课堂组织 形式、教学流程完全由教师来设计。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工具,所有学 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思路或者问题走,学生的生活视角、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完全是教师的,所有的答案也 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是标准的,甚至是唯一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习 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 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人对给定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 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是体验式的,学生自主式的。学生的体验是独有的,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以教科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与媒 体、网络比起来,开始具有封闭性,滞后性。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在对某些信息的获取上,并不滞后于 教师,有时甚至超过教师。随着教师知识信息垄断地位的打破,学生具有 “教 ”的功能已经成为可能。课 堂 上学生对某一个问题, 某一项知识的回答和争议, 本身就是在传递思想和信息, 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 分。 所以,学生也是教的主体。 书”, 教把教 “学”当成了教 双边活动 ”变为“单边活动 ”, ”。学生成了知识 的容器, 学生怎样学,学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