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肝毒性的生理节律调控
- 格式:pdf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56
对乙酰氨基酚与肝损害2014年1月20日有媒体报道,如果超量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存在肝损害、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媒体引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日发出的公告,限制医生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感冒药的临床应用。
FDA认为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将有可能导致严重肝脏损害,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乃至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之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因其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对胃肠道刺激性小,而被广泛应用于感冒的辅助治疗,是治疗感冒及镇痛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成分,有报道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早在1899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对乙酰氨基酚是退热冰(乙酰苯胺)的代谢产物。
乙酰苯胺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和退热剂,但是大剂量摄入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毒副作用。
1948年国外研究人员发现退热冰的止痛、退热治疗作用要归功于其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而对乙酰氨基酚通常没有类似退热冰的毒副作用,研究者提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来替代退热冰。
1955年对乙酰氨基酚在美国上市销售,商品名为泰诺;1956年。
500毫克一片的对乙酰氨基酚在英国上市销售,商品名为必理通。
近年来,涉及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研究者报道,对乙酰氨基酚所引起的原发性肝细胞毒性,主要是因为在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毒性较大的自由基代谢产物N-乙酰一对一苯醌亚胺(NAPQI)。
在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含量充足的情况下,NAPQI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而起到解毒作用,但是在还原型谷胱甘肽被耗竭时NAPQI会与细胞内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进而导致肝损害发生。
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损害发生与否,与患者服用剂量有关。
有文献报道,一名67岁男性患者,因感冒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0.5g,3次/日)和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0.25g,2次/日),共计2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全身乏力现象;检查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217U/L,血清谷草转氨酶(AST)243 U/L;患者经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治疗3天后,复查ALT34U/L、AST29U/L,患者治愈出院。
高等药物化学课程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A. 具有相同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们的药理作用不一定相同B. 最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可使药物有最大活性C. 适度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活性会有所提高D.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活性的因素之一E. 镇静催眠药的lg P值越大,活性越强2、药物的解离度与生物活性有什么样的关系A.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上升,活性增强B.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下降,活性增强C. 增加解离度,不利吸收,活性下降D. 增加解离度,有利吸收,活性增强E. 合适的解离度,有最大活性3、lg P用来表示哪一个结构参数A. 化合物的疏水参数B. 取代基的电性参数C. 取代基的立体参数D. 指示变量E. 取代基的疏水参数4、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 新药开发是涉及多种学科与领域的一个系统工程B. 前药进入体内后需转化为原药再发挥作用C. 软药是易于被代谢和排泄的药物D. 生物电子等排体置换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E. 先导化合物是经各种途径获得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合成前体5、氟尿嘧啶通过细胞膜,常以( )方式进行A.简单扩散B.加速扩散C.主动转运D.吞饮过程E.易化扩散6、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理化性质主要影响非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
B.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取决于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及化学结构。
C.分子结构的改变一般不对脂水分配系数发生显著影响。
D.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一般具有较大的脂水分配系数。
E.具有相同解离率,作用于相同受体的化合物,多显示相同的生物活性。
7、下列哪一项不能用药物的化学修饰方法来解决A.提高药物的选择性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改善药物的吸收D.改变药物的作用类型E.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8、通常前药设计不用于A. 增加高极性药物的脂溶性以改善吸收和分布B. 将易变结构改变为稳定结构,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C. 消除不适宜的制剂性质D. 改变药物的作用靶点E. 在体内逐渐分解释放出原药,延长作用时间二、填空题1.标准的Hansch方程是。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研究进展
赵映;方渡;陈林明;陈绍俊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8(002)015
【摘要】对乙酰氨基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被广泛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及各种疼痛的治疗,但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肝损害,因此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及解毒制剂探索加以讨论.
【总页数】2页(P114-115)
【作者】赵映;方渡;陈林明;陈绍俊
【作者单位】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含浦镇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有机药化教研室;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含浦镇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有机药化教研室;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含浦镇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有机药化教研室;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长沙市含浦镇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有机药化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核受体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中的作用 [J], 任林;邝江莹;蒲诗云;何金汗
2.对乙酰氨基酚是否因肝毒性而弃用? [J], 叶伟;杨永峰
3.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陈华英;张跃飞;金若敏
4.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研究进展 [J], 陈熠媛;陈硕崴;张谢;吴俊男;张学松;宋毓飞
5.肝线粒体DNA/Toll样受体9/microRNA-223形成负反馈环以限制小鼠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及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 [J], 吴瑞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动学研究药剂二班田维东2009072204【摘要】::通过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安替比林和咖啡因浓度的HPLC 法,研究健康志愿者口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后的人体药动学,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λZ),MRT,AUC0-24h,CL/F和V/F分别为以下数据,如下:(3.57±0.82)μg·mL-1,(0.43±0.20)h,(4.27±0.76)h,(5.05±1.06)h,(13.17±3.27)h·μg ·mL-1,(41.64±25.62)L·h-1和(166.57±109.80)L,该药口服后通过胃肠迅速吸收, 其血浆浓度达峰时间落在2 0 一12 0 m in 范围。
对乙酞氨基酚药动学过程呈二室开放模型, 消除半衰期为3-6h。
通过实验数据显示,建立的HPLC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度适宜,适用于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药动学研究。
以上为正常情况其药动学数据,病人口服时,往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葡萄糖对对乙酰氨基酚的体内药动学有影响,维生素c对其体内药动学也有影响。
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服用中毒剂量之后的解救,本文后面均有述及,此处略过不提。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药动学葡萄糖维生素c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引言】: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使用极其广泛的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其过量使用和滥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肝毒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与其他药物中毒不同的是,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对指导治疗极为重要,国外已将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作为急诊中毒病人常规检测。
对于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目前国内文献报道较多的是各个剂型药物含量的测定, 但还没有关于其药动学研究进展的文献报道。
而了解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不但有助于指导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方面的合理应用, 而且也有助于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机理及药物干预靶点汪倩;徐瑞娟;杨劲【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1(19)3【摘要】Because of the wide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cetaminophen, its hepatotoxicity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review introduces its metabolism, disposition in liver and endogenous regulation mechanism related to Keap1-Nrf2 pathway; explains its mechanisms of hepatotoxicity involving two theories: metabolic injur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Important of all, we focus on its intervention targets related to absorption,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 of drugs. Recent studies are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etaminophen toxicity and Keap1-Nrf2 detoxffying pathway especially hepatobiliary transporters, which is expected to search for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effective drugs.%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用药普遍性和广泛性,其肝毒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对乙酰氨基酚肝脏代谢、转运以及与Keap1-Nrf2通路有关的生理性调控机制,阐述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理,包括代谢损伤和氧化应激损伤两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吸收、代谢、转运等方面对其治疗靶点及干预药物加以综述.其中,Keap1-Nrf2抗氧化解毒通路和转运蛋白环节与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关系的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增多,有望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总页数】6页(P247-252)【作者】汪倩;徐瑞娟;杨劲【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代中心,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药代中心,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药代中心,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1;R595.3【相关文献】1.胰岛素抵抗机理及针刺干预的作用靶点 [J], 易玮;许能贵;靳瑞2.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多靶点药物机理研究 [J], 姚建华;宋春伶;杨鑫;南善姬3.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J], 朱兴族4.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医方剂治疗肺癌核心药物及其干预靶点分析 [J], 乔阳; 刘震; 郭利平; 李博; 任明5.药物成瘾性脑病立体定向手术靶点选择及机理 [J], 王林;钱若兵;傅先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