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2015最新版。总主编:钟启泉 主讲:郭孔生。
- 格式:ppt
- 大小:688.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能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够正确判断教师职业行为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内涵,把握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在联系。
能够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在教育活动中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高频考点提要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意义;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主要内容。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与职业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一定社会的一般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指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在教师个人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等要素的统一体。
1.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核心是职业道德价值观。
其中,“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重要范畴,道德范畴的义务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支持的。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畴是“爱”——“教师爱”。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范畴是“责任”。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2.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3.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制定背景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表述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目录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 (1)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2)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3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5)第三节教师的职业行为 (6)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6)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9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小学生情感丰富,极具可塑性,有着明显的向师性。
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示范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给予学生丰富的智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其思想、言行以及学识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一方面,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个性、主体性比较强烈,在认识事物和判断问题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人这项工程是十分复杂、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目标的制定、方法的使用、效果的达成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天赋秉性各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方面。
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活的教育,要依靠经验、机智和创造力来应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强调的就是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
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不同于其他社会生产劳动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其劳动的结果需要长时间才能初见成效。
长期性是教师劳动特性中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性质。
5.教师劳动的互动性教育教学活动去是双边的、互动的。
因此,教师要时刻清楚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教师劳动是1师生双方相互激励、相互作用的互动行为。
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互动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意义,避免照本宣科、灌输性的教育方式。
6.教师劳动的合作性培养学生不是某一个教师个体可以单独承担的,要靠教师群体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行业或者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教师角色道德和行业道德的总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
它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等内容。
2.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师德与教师道德是两个概念。
在理解师德概念时,应注意将其与教师道德进行区分。
在我们的实际运用中,经常发生将两者混同的现象,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师德即教师道德”。
将教师职业道德完全等同于教师道德,认为师德建设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
例如,在一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件中这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扬奉献精神等。
这些内容都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特征。
它仅仅是一个公民所要遵守的个人道德。
教师职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教师职业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使职业生活成为教师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有利于避免出现以一般道德替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二种观点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其主张是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于职业监督之中。
事实上,师德和教师道德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定范围上的差别,虽然两者包含私德和公德两种成分,但教师职业道德相对而言更为关注公德方面的表现,教师道德更为关注教师在私德方面的表现,两个概念有交集但不能混为一谈。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1)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二)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四、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一)从学生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起着榜样和带动作用1.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2.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二)从教师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1.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
2.教育作用: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三)从社会角度看: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属于思想建设的内容。
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对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义务。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关键词】正面: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反面:侵犯学生的权利(健康权、隐私权等),传播不良思想。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做老师该做的事儿)(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上课备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关键词】正面:热爱工作、乐于奉献,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反面:敷衍塞责,不批改作业,不认真备课、放视频代替上课。
【例2015年上-真题单选】在编选校本教材时,尚老师一丝不苟地审查每一篇文章,即使插图的一点小瑕疵,都会改过来,这表明尚老师()。
A.诲人不倦B.公正待生C.勤恳敬业D.廉洁奉公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本题可以从题干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选项,其中,尚老师的做法体现出了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表明尚老师勤恳敬业。
查字典文档网为考生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命题考点分析:第三章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第三章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核要求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正确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3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行为规范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基本准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我们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掌握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和评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道德规范问题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有关班主任教师的主要规定。
第3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纲解读】1.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核心讲义】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一)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1)概述①道德的概念a.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道德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c.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②道德概念溯源a.道德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最早,“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是指人们行走的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即“得”,指人们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或规则之后,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用于帮助别人或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称作“德”。
b.“道德”作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达到“礼”的要求,就称得上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③道德的特点a.规范性。
道德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准则去活动,但这种要求与政治规范对人们行为的强制性不同,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个人良心的责备等,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去遵守和践行。
b.多层次性。
在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下,人们因社会地位或行业的不同,会有一些不同的具体道德规范。
c.稳定性。
由于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相对于经济基础变化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而言,道德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依法从教依法执教
1.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教育法律法规》
2.本质要求:爱岗敬业认真备课上课作业/业余时间帮助学生查找资料复习
3.灵魂:关爱学生帮助、关心、爱护
4.天职、核心:教书育人进步、学习、言行、品德
5.内在:为人师表言行规范
6.不竭动力:终身学习:书籍反思
二、教师职业行为
1.思想行为:爱、忠、道
2.教学行为:课前钻研、课中认真上课、课后批改辅导
3.人际行为:学生:爱、尊重、严格
家长:尊重、合作
同事:协同向上的合作
领导:尊重、配合、服从
4.仪表行为:符合学生欣赏、符合课堂教学、符合自己年龄性格
5.语言行为:普通话(完整、正确)
三、《中小学班主任条例》
1.任职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专业素质:教育学、心理学、沟通技巧
身心素质
2.权利: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
3.待遇:1/2课时量、物质津贴
4.工作:了解研究学生
共同奋斗目标
(培养)班干部
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