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2
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建设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规定。
第一、基本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建立在本底条件优、土质条件稳定、雨季洪涝不严重、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的地区,距离城市中心区不宜小于5公里。
填埋场应设在山丘或平原的低洼地段,采用抗渗、抗渗压、防滑等措施,先进行基础工程建设,再堆放垃圾。
第二、环境保护填埋场应在建设前进行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污染环境。
应根据环境条件设置良好的防渗系统,并选用防渗性能较好的防渗材料,避免渗滤和磨损。
同时,填埋场要求进行生物处理,让微生物降解垃圾,并定期监测周边环境,确保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设施配备填埋场设施应配备完善,包括进出口、称重室、观察亭、人员生活设施等。
同时,应确保填埋场内的消防设施完善,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同时,填埋场还要配备可靠的监控设备,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垃圾管理的准确性。
第四、保证运营填埋场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清理、转运、灭菌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同时,要对填埋场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处理漏隐问题和损坏设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以保证生态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同时,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应善于从生活垃圾中回收再利用有价值的物质,使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尽可能高,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减小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时,必须要认真遵守相关标准规定,让城市环境更加清洁,居民更加健康。
垃圾填埋场标准垃圾填埋场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最终处理场所,其建设和管理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垃圾填埋场的安全和有效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垃圾填埋场的标准,包括场地选择、建设要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垃圾填埋场的场地选择至关重要。
应当远离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水源地、地震活动带、城市规划红线以及其他禁止建设的区域。
填埋场周围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要考虑到垃圾运输的便利性。
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次,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要求包括场地平整、排水系统、防渗措施等。
填埋场应当保持平整,以便于垃圾的填埋和覆盖。
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因雨水积聚导致的渗滤液外溢。
防渗措施是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包括防渗墙、防渗层等。
另外,垃圾填埋场的运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填埋场应当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包括垃圾填埋、覆盖、压实、渗滤液收集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
同时,应当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行。
定期对填埋场进行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垃圾填埋场还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填埋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和沼气,同时对渗滤液和沼气进行收集和处理。
可以采用生物气化、焚烧等技术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垃圾填埋场的标准涉及到场地选择、建设要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只有严格遵循标准,才能确保垃圾填埋场的安全运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公共卫生。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管理,共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第1条: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
3.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4.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
5.应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第2条:填埋场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必须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须达到设计量,使用期至少六年。
2.应有一定的施工设备,如汽车、布料机、装载机、推土机、碾压机等。
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应按填埋工程量、作业实际需要而定。
3.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运行。
4.不会受洪水、滑坡等威胁。
5.不引起空气、水和噪声污染,不危害公共卫生。
6.技术工艺简单而科学,填埋工程处理垃圾的成本低。
第3条:填埋场应设在以下地区:1.交通方便,运距较短。
2.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
3.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壑、峡谷、废坑等。
4.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利用的可能性低。
5.不会引起群众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6.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距人畜居栖点800m以外。
7.远离水源。
一般设在地下水水流向的下游地区。
第4条:填埋场不应设在以下地区:1.专用水源蓄水层与地下水补给区。
2.洪泛区。
3.淤泥区。
4.居民密集居住区。
5.距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800m以内的地区。
6.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7.地下水水面与坑底距离2m以内者。
8.活动的坍塌地带、地震区、断层区、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
9.珍贵动植物栖息养殖区和国家大自然保护区。
10.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11.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第5条:填埋场选址必须事先进行调查,在掌握以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1.地形、地貌。
2.地层结构、岩石性及地质构造。
3.地下水水位深度、走向及利用情况。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一、综述
1.1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定义
1.2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的作用
根据《国家垃圾滞留场规范》,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公共卫生及环境质量,确保垃圾安全、有序处置,改善环境和土壤质量,并充分利用垃圾资源。
二、基本要求
2.1场地选择
1)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般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的区域,避免密集地区和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
2)如果选择在水边,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建设水库或其他防护工程;
3)垃圾场边缘应保持一定的缓冲距离,不应距离居民点、大气污染源、环卫垃圾房和流动垃圾点小于500m,对于有特殊污染源的垃圾堆积场应设置必要的排放设备。
2.2垃圾安全处置
1)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必须按照先进的技术标准,符合国家关于垃圾填埋的规定;
2)垃圾填埋场的运行方式。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首先,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应包括卫生填埋场的布局设计、设备选型和管理运营等方面。
卫生填埋场的布局设计应当符合环保和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避免与居民区、水源地和敏感区域的距离过近。
同时,在布局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地质和水文条件,选址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避免地下水污染。
设备选型方面,应根据处理规模和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填埋设备和辅助设备,确保设备功能正常、效率高、安全可靠。
在管理运营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填埋场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监测,确保填埋场的卫生状况和安全性能。
其次,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还需规定相关的环保措施。
首先,应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填埋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例如采用防渗措施减少底渗和侧渗的可能性,安装排气系统控制有害气体的释放。
其次,应建立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监测系统,对填埋产生的噪音、震动、气味、渗滤液等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还应制定规范的垃圾处理流程和操作规程,加强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性。
最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还需包括相关的安全管理要求。
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防护栏、防风绳网和安全警示标识等,在必要时安装安全监测装置,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营。
其次,应建立应急预案和安全演练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和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置,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此外,还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应包括卫生填埋场的布局设计、设备选型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需规定相关的环保措施和安全管理要求。
通过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的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
生活垃圾填埋作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填埋场选址:生活垃圾填埋场应选在远离水源地、居民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地方,以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 场底防渗:填埋场底部应进行防渗处理,以防止垃圾渗沥液泄漏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常用的防渗材料有聚乙烯膜、膨润土等。
3. 分层压实:填埋作业过程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压实,使垃圾填充紧密,减少渗沥液产生和气体排放。
4. 每天覆盖:填埋作业过程中,应每天对填埋区域进行覆盖,以减少垃圾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降低臭味和粉尘污染。
5. 填埋气体排放控制:填埋场应采取措施控制填埋气体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影响和火灾风险。
常用的方法有填埋气收集系统、气体利用设施等。
6. 渗滤液处理:填埋场应设置渗滤液处理设施,对渗滤液进行处理,以满足环保标准。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
7. 虫害防治:填埋场应采取措施防治蚊蝇等害虫滋生,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常用的方法有药物喷洒、生物防治等。
8. 运行管理:填埋场应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安全监测等方面,确保填埋场正常运行。
9. 封场技术:填埋场封场时应采用合适的封场技术,如压实、覆盖、绿化等,以减少污染扩散和美化环境。
10. 环境保护设施:填埋场应配备完善的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噪声控制等,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 监测与评估:填埋场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垃圾填埋状况、环保设施运行效果、地下水污染程度等方面,以便及时调整填埋策略和采取措施。
通过以上标准和要求,可以确保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保和安全运行,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埋处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为了确保填埋处理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项目建设。
本文将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一、项目概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是指为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填埋处理的设施和设备的建设项目。
其目标是安全、高效地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工程选址要求1. 应选择具备良好自然环境条件的地方,远离饮用水源和居民区。
2. 应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和日后运营的便利性,选择地势平坦且土质良好的区域。
3. 应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不选用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不适宜的地点。
三、规划设计要求1.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填埋场的面积和填埋量。
2. 应设置垃圾存放区、垃圾压实区、渗滤液处理区等功能区域,并合理划分各区域的大小。
3. 应设置防渗、防渗漏和防渗失系统,确保填埋场的环境安全。
四、设施设备要求1. 应建设完整的收集、运输和填埋设备系统,包括垃圾收集设备、垃圾运输车辆和填埋机械设备等。
2. 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和运营要求的填埋场。
五、环境保护要求1. 应设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填埋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应建立渗滤液、沼液等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3. 应采取措施控制填埋场的气味和粉尘污染,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六、运营管理要求1. 应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 应进行定期的设施设备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 应及时组织垃圾收集、运输和填埋作业,保持填埋场的正常运营。
七、安全措施要求1.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2. 应设置适当的安全警示标志,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并避免人员和设备的意外伤害。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详细介绍其建设标准。
一、项目背景与概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指将城市生活垃圾安全、合规地掩埋于土壤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该项目的建设标准涵盖了工程规模、设计要求、设备配置、运营管理等方面。
二、工程规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的规模应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能力和预期使用年限等因素确定。
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三、设计要求1. 基础设施设计:卫生填埋场应具备坚固的围护结构,避免渗漏和垃圾外溢的风险。
同时,应考虑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保证设施的长期可持续使用。
2. 排水系统设计:设施应有完善的雨水排放系统,保证垃圾填埋场在降水过程中不受到影响。
3. 垃圾填埋技术:应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垃圾填埋技术,保证填埋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垃圾分解效果。
4. 气体处理设计: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应设计合理的气体处理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设备配置1. 垃圾清理设备:包括垃圾运输车、压缩设备等,用于将生活垃圾从收集点运输到填埋场。
2. 垃圾堆置设备:包括堆置机械、抑尘设备等,用于将生活垃圾有序地进行填埋和掩埋处理。
3. 气体处理设备:包括气体收集系统、净化装置等,用于收集和处理填埋过程产生的有害气体。
4. 排水处理设备:包括沉淀池、过滤设备等,用于处理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五、运营管理1. 垃圾收集与运输:应建立规范的垃圾收集和运输管理制度,确保垃圾源头的有效控制和卫生条件的维护。
2. 环境监测:应定期对填埋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填埋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3. 设备维护与更新: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与更新制度,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9]151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5]192号)要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编制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同时废止。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前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05]19号)的要求,在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年)的基础上,由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贯彻节约土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生产和国家有关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的技术政策,注重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益,结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备国产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要求,对近几年我国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编制组广泛征求了各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召开审查会,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建设标准共分九章: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填埋场主体工程与设备、配套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与劳动保护、建设用地与建筑标准、运营管理与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垃圾填埋场建设标准
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
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
首先,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敏感区域,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填埋场的场地应平整、排水良好,便于垃圾填埋和后期的环境监测。
其次,填埋场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包括场地规划、工
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保填埋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另外,填埋场的设施建设也是关键的一环。
包括垃圾堆放区、防渗层、排水系统、气体处理设施等,都需要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以保证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沼气等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填埋场的运营管理也至关重要。
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测
体系,定期对填埋场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填埋场的运营符合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最后,对于填埋场的封场和后期治理也需要引起重视。
填埋场在填埋期结束后,需要进行封场处理,并进行后期的环境监测和修复工作,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标准涉及到选址、建设、设施、运营管理、封场
和后期治理等多个环节,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填埋场的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提供可靠保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批准发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09]151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5]192号)要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编制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同时废止。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前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05]19号)的要求,在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年)的基础上,由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贯彻节约土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生产和国家有关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的技术政策,注重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益,结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备国产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要求,对近几年我国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编制组广泛征求了各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召开审查会,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建设标准共分九章: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填埋场主体工程与设备、配套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与劳动保护、建设用地与建筑标准、运营管理与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建设标准对政府投资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自建设应严格执行。
在施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城市建设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3号,邮政编码:100029),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城市建设研究院参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研究所青岛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北京高能垫衬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环境集团宁波市鄞州区绿州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参编人员:徐文龙王敬民陈海滨杨宏毅刘涛吴文伟徐海云林泉邵军翟力新夏小洪姚兆祥甄胜利康振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国家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宏观调控,提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保护环境,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项目决策服务和控制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新建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
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有关规定。
第五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考虑区域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区域、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成熟、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第六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原则,在各省、市(或地区)生活垃圾处理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等有关文件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并应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综合比选。
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第七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在不断的总结设计与运行经验和汲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论证,采用成熟的、适用的、经济合理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以提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建设水平。
第八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并考虑合理的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第九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经济、参数标准和指标及定额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
填埋场的建设应根据各地区的特点,结合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合理确定填埋场建设规模并完善配套工程。
中、小城市应进行区域性规划,集中建设填埋场。
第十一条填埋场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入口、生活垃圾产生量,考虑发展等因素综合确定。
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见表1。
表1填埋场建设规模分类注:以上规模分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第十二条填埋场的合理使用年限,应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
填埋库区应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建设,分期建设库容及相应的使用年限应根据填埋量、场址条件综合确定。
第十三条填埋场建设项目由填埋场主体工程与设备、配套工程和生产管理与辅助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构成。
具体包括下列内容:一、填埋场主体工程与设备包括:场区道路,场地平整,防渗工程,坝体工程,洪雨水及地下水导排,渗沥液收集处理和排放,填埋气体导出及收集处理或利用,水土保持,计量设施,绿化隔离带,防飞散设施,封场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环境监测设施,填埋作业机械设备等。
二、配套工程主要包括:进场道路(码头)、机械维修、供配电、给排水、消防、通信、冲洗和洒水、备料场、应急等设施。
三、生产管理与辅助设施主要包括办公用房、地磅房及门房、锅炉房、仓库等;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职工宿舍、食堂、浴室等。
第三章选址第十四条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规划、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以及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十五条填埋场选址,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与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运输费用的影响,经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
第十六条填埋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环境保护的要求;二、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库区容量,使用年限应达到相关要求;三、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四、征地费用较低,施工较方便;五、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六、位于夏季主导风下风向,具体环境保护距离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结论确定;七、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八、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场址所做出的要求。
选址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一、场址初选。
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区域地形和工程与水文地质、实地踏勘确定3个或3个以上的候选场址。
二、场址推荐。
对候选场址进行初勘,并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与水文地质、植被、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交通运输、覆盖土源和人口分布等对比分析,并征求当地政府和民众意见,推荐2个或2个以上的预选场址。
三、场址确定。
对预选场址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比较,推荐拟定场址,对拟定场址进行地形图测量、详细勘察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选址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确定场址。
第四章填埋场主体工程与设备第一节填埋场主体工程第十七条填埋场场底基础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的要求,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一定的纵横坡度。
第十八条填埋场场底必须进行防渗处理。
场址的自然条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的要求,可采用天然黏土防渗方式;不具备天然防渗条件的,应采用人工防渗措施。
防渗系统结构应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九条填埋场底部应铺设渗沥液收集和导排系统,并且宜设置长久有效的疏通设施。
渗沥液收集和导排系统包括导流层、导流盲沟、渗沥液收集导排管道、集水井、泵房等,盲沟和管道应以一定坡度坡向集水井。
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必须能耐渗沥液的腐蚀。
第二十条填埋场应设渗沥液调节池,调节池应有足够容量,其容量应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设计,并应作封闭处理。
渗沥液处理设施的建设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相关内容执行。
第二十一条填埋场应设置独立的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
雨水导排系统应满足雨污分流、场外汇水和场内未作业区域的汇水直接排放的要求,尽量减少雨水侵入垃圾堆体,其排水能力应按照50年一遇、100年校核设计。
地下水导排系统应做到及时排导,防止地下水对地基和防渗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其排水能力应与地下水产生量相匹配。
第二十二条填埋场的防洪标准应按照不小于50年一遇洪水位考虑,遵循《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防洪标准》GB50201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以及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相符。
第二十三条填埋场场内的运输道路根据其功能、使用年限和交通运输量分为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临时性道路和永久性道路,均应满足填埋作业、维护、管理、生活和其他辅助工作的要求。
道路设计标准应满足交通量、车载负荷及使用年限要求。
场内永久性道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要求,其他道路应根据使用功能符合有关的国家现行的道路设计规范及标准。
第二十四条填埋气体的导排、处理和利用措施应根据填埋场库容、建设规模、生活垃圾成分、产气速率、产气量和用途等确定。
设计填埋量大于且垃圾填埋厚度超过20m的填埋场,应建设甲烷利用设施或火炬燃烧设施处理含甲烷填埋气体;小于上述规模的填埋场,应采用能够有效减少甲烷产生和排放的填埋工艺或采用火炬燃烧设施处理含甲烷填埋气体。
第二十五条填埋场填埋作业区周围宜设置防轻质垃圾飞散设施。
第二十六条填埋场应设置环境监测井。
监测井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填埋场必须设置计量设施和车辆冲洗设施。
第二十八条填埋场在作业过程中应进行临时覆盖,终场后应进行封场处理、土地再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具体内容应符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的要求。
第二节卫生填埋作业第二十九条卫生填埋应根据作业计划确定工程相关设备,采用单元作业法进行填埋作业,作业工序为卸车、推铺、压实、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