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
- 格式:ppt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56
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的能力,即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株展现出对常规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需求与供应失衡,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探讨,包括耐药性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耐药性的成因1.1 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是由遗传变异所致。
在细菌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其对抗生素的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抗生素的抵抗。
1.2 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使用于人类和动物,并且经常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滥用,使得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逐渐进化出耐药性。
1.3 横向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横向基因转移交换耐药基因,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性。
这种基因转移不受细菌种属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耐药性的传播。
二、耐药性的影响2.1 增加治疗难度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从而增加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
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抗生素,甚至需要使用更强效、更毒性的抗菌药物。
2.2 增加医疗费用对于细菌耐药性增强的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抗生素,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
2.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细菌耐药性的快速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耐药细菌不受常规抗生素的控制,有可能引发疫情或大规模爆发,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耐药性的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指南来开具抗生素处方,不给患者滥用或误用的机会。
同时,患者也要正确按照医嘱用药,不擅自延长或减少用药时间。
3.2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与报告体系,可以更早地发现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
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细菌耐药性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并促进预防与治理。
1.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背景1.1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等方式,在暴露于抗生素等药物后仍能存活并繁殖,并最终导致这些抗生素失去效果。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在抗菌感染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1.2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危害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很多传统疾病难以治疗。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的扩大,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2. 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2.1 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农业以及个体都存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过度使用会导致细菌暴露于抗生素压力下,从而诱发耐药突变;滥用则很容易使得人体内部菌群失去平衡,为耐药菌株提供沃土。
2.2 环境中抗生素残留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都是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这些残留的抗生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境中细菌产生耐药突变,并传播到人类和动物中。
3. 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公众意识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预防感染的知识,增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通过教育宣传、媒体报道和社区互动等手段,提高公众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紧迫感,并激发个体参与。
3.2 研发新型抗生素在细菌抗药性持续增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生素来应对耐药细菌的挑战。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寻找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作用机制的新靶点。
3.3 多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来推动防控工作。
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五种,分别是:
1. 靶点变异:细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使得药物无法与其结合,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青霉素、四环素等。
2. 药物降解:细菌通过产生酶类物质,使得药物在体内被降解,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酶等。
3. 药物泵:细菌通过产生药物泵,将药物从细胞内部排出,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生素的应用中,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4. 代谢途径变化: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使得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5. 细胞壁变化: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的结构,使得药物无法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失去了药物的作用。
这种耐药机制常见于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中。
以上是细菌的五种耐药机制,这些机制的出现使得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强,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细菌的研究,
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抗生素和治疗方法,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理及预防策略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抵抗力的能力。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因为细菌耐药性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失效。
为了更好地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理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本文将对该主题展开讨论。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自然选择和基因传递。
自然选择是指在抗生素存在条件下,一些细菌具有对该抗生素的耐受性。
当受感染的个体在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抗药性细菌能够存活并繁殖,而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杀灭。
这一过程导致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种群在治疗过程中减少,而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数量则增加。
基因传递是指细菌之间传递抗生素抵抗基因的过程。
这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转化、转导和共轭。
在转化中,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自由的外源DNA,并将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
转导是靠噬菌体病毒感染带有抗生素抵抗基因的细菌,并在不同的细菌菌株之间传递。
共轭是指细菌之间通过细菌性别因子(F因子)进行直接的DNA传递。
为了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采取正确的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项预防策略是加强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临床指南和推荐,只在确实需要时使用抗生素,并且按规定时间和剂量来服用。
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第二项预防策略是加强卫生与环境管理。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和适当处理食品,能够减少致病菌的传播。
此外,改善医疗设施和水资源管理,加强废水处理以及消除工业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发展。
第三项预防策略是推动新药物的研发和使用。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传统的抗生素变得越来越无效。
因此,科学家应该致力于研发新的抗生素和替代疗法来对抗耐药性细菌。
此外,推动新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确保其广泛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加强监测和监管也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建立强大的监测系统,跟踪和报告细菌耐药性的情况,有助于及时采取行动应对新的耐药性病原体。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
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的体内、食物、水源以及土壤中都有分布。
细菌是造成许多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此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适当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这些耐药细菌对医疗的治疗和预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天然耐药是指细菌自带的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情况。
1.铜耐药细菌铜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耐受铜的毒性。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泵出机制来减少细胞内铜离子的积蓄,或通过产生特殊的抗铜酶来分解细胞内的铜酸化合物。
铜耐药细菌的存在加大了储存和运输铜的风险,也给医疗环境中使用铜制品提出了挑战。
2.氧化剂耐药细菌氧化剂是一类常见的消毒剂和防腐剂,可以杀灭大多数细菌。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的耐药性能够生存和繁殖在含有氧化剂的环境中。
氧化剂耐药细菌通过产生抗氧化酶来降解氧化剂,或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来防止氧化剂的侵入。
3.磺胺耐药细菌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天然耐药于磺胺类抗生素,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产酸性乳糖激酶的转运蛋白。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外源的磺胺类抗生素带入细菌细胞内,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局部抗生素耐药细菌局部抗生素是一类应用于局部预防和治疗的抗生素。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外源酶来降解该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从而耐药于局部抗生素的作用。
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β-内切酶来降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5.糖胺耐药细菌糖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然而,一些细菌具有天然耐药于糖胺类抗生素。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来阻止糖胺类抗生素的进入。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产生特殊的抗生素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的化学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伤能力。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与管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公共卫生,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规章以及医院卫生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科室和人员。
第二条定义和术语解释1.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即抗药性。
2.细菌耐药监测:指对医院内外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有计划的监测和评估。
3.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由医院相关科室人员构成的具有细菌感染掌控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委员会。
4.超级细菌:指对目前已知药物无效的耐药菌株,具有猛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第二章细菌耐药监测第三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范围本医院对病房、手术室、ICU等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对疑似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筛查。
第四条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1.敏感性测试: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包含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耐药菌株率:监测不同病区和科室的耐药菌株率,统计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性。
3.超级细菌检测: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进一步检测,确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开扩散传播。
第五条细菌耐药监测的周期1.每季度:对各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2.每月: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
3.每周:对新发现的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评估。
第六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责任部门和人员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细菌耐药监测的具体方案和指标。
2.临床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进行细菌耐药监测的试验工作,并及时上报结果。
3.医疗科室负责人:负责引导和监督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第三章细菌耐药管理第七条细菌耐药信息的报告和通报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定期收集、整理本医院的细菌耐药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
2.细菌耐药信息报告和通报应包含细菌耐药高发科室、病区、耐药菌株类型等内容。
第八条细菌耐药管理的原则1.细菌耐药管理应以防备为主,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乱用。
细菌耐药的原因
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突变,导致某些基因的表达增强或减弱,从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例如,抗生素作用靶点基因的突变,可以使抗生素失去作用;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的基因表达增强,可以使抗生素被破坏或失活。
2. 基因水平转移:细菌可以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其他细菌获得抗药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在细菌体内表达,使细菌获得抗药性。
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这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因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或剂量不足,会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此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也会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自然选择:在自然界中,细菌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包括抗生素的筛选压力。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会被杀死,而耐药菌则会存活下来并繁殖,从而成为主要的菌群。
5. 生物防御机制:细菌可以通过一些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抗生素的作用,例如产生抗菌药物泵出蛋白,将进入菌体的抗生素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为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管、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1。
细菌耐药性是指抗菌药物对于细菌失去作用。
细菌耐药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天然耐药以及获得性耐药。
天然耐药是指某些病菌对于有些抗生素是天然抗药的,比如亚胺培南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没有作用。
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本来对抗生素是敏感的,但是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可以逐渐出现耐药的现象。
获得性耐药可以导致某些超级细菌的产生,超级细菌对于全部抗生素或者绝大多数抗生素是耐药的,治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对人类的危害很大。
预防获得性耐药主要的措施是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盲目用药。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使抗生素失去对其杀菌或抑制作用的能力。
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下面将从细菌耐药的趋势及控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细菌耐药的趋势:1.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医院感染细菌逐渐耐药,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杆菌等。
这些抗生素耐药细菌传播性强,易造成多重耐药。
2.农业使用抗生素引发细菌耐药: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手段,使得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从农产食物中传入人类体内,进一步加剧细菌耐药问题。
3.生活环境中细菌耐药:由于洁具、医疗设备等缺乏清洁,细菌在这些环境中滋生,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给居住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二、细菌耐药的控制方法:1.加强监管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和销售监管,限制非法售卖抗生素,加强临床用药合理使用管理,禁止非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等。
医生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认识:公众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明白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不应滥用抗生素。
同时,提高公众对个人卫生的重视,如勤洗手、咳嗽时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等,有助于减少细菌传播。
3.加强卫生条件和环境清扫: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家庭的卫生条件,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减少细菌暴露的机会。
定期清洁卫生设施和用具,如洗手间、医疗器械等,有利于控制细菌的生长。
4.开发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科学家应加大对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的研发力度,开发对抗多种细菌耐药的药物和疫苗,以应对细菌耐药的挑战。
5.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细菌耐药情报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的威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掌握细菌耐药的动态信息,制定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
总结起来,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医生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疗效。
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给医疗领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1.细菌耐药的现状:细菌耐药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因细菌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加剧,目前已有超过20种细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一些耐药细菌还能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传播耐药性,增加了控制和治疗它们的难度。
2.细菌耐药的机制:(1)突变:细菌通过突变产生抗药性,使其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菌的DNA中,导致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或细胞结构,使其对抗生素不敏感。
(2)水解酶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水解酶,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避免其杀菌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3)靶标修饰:有些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合靶点来减少其效果。
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改变其靶点,从而使得甲氧西林无法结合并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4)药物泵:细菌可以表达药物泵,将抗生素从细菌细胞中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降低其杀菌效果。
常见的药物泵包括多药耐药泵(MDR泵)和外膜通道蛋白(OMP)。
(5)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不当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进耐药基因的选择和传播。
当细菌面临抗生素时,仅有少数表达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转移这些基因给后代细菌。
3.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细菌面临选择压力的机会。
(2)开发新型抗生素:鉴于细菌耐药的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对抗耐药细菌的威胁。
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细菌那可是无处不在。
有时候,咱们不小心生病了,医生给开了药,可这药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把病给治好,为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细菌耐药啦!而要了解细菌耐药的情况,就得用到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
先来说说啥是细菌耐药率。
简单来讲,就是对某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数量占被检测细菌总数的比例。
那这个比例咋算出来的呢?假设咱们检测了 100 个某种细菌的样本,其中有 30 个对某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了耐药性,那这种细菌对这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就是30÷100×100% = 30%。
这计算公式看起来挺简单,可实际操作中就没那么轻松啦。
我给您讲讲我之前碰到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们在实验室里对一批从医院送来的肺炎链球菌样本进行耐药性检测。
那真是忙得热火朝天,大家都全神贯注。
我们小心地培养细菌,然后用各种抗菌药物去测试它们的反应。
其中有一种新的抗菌药物,我们都特别期待它能有好的效果。
可结果出来的时候,却让人大跌眼镜。
耐药率居然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这可把我们急坏了,赶紧重新检查实验步骤,是不是哪里出错了。
后来发现,原来是有几个样本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导致结果不准确。
经过一番折腾,重新检测后,才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数据。
这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在计算细菌耐药率的时候,每一个环节都得小心翼翼,不能有半点马虎。
哪怕是一点点的小失误,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进而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科室的细菌耐药率都可能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监测和统计,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再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变化。
可能今天某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还比较低,过段时间就升高了。
所以,定期更新细菌耐药率的数据,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那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细菌耐药率计算公式虽然不复杂,但背后涉及到的工作可是相当严谨和重要的。
它就像是我们对抗细菌耐药这场战斗中的一把尺子,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敌人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作战策略。
细菌耐药性名词解释细菌耐药性:1.什么是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能力。
它指的是任何细菌的特性,通过耐受抗生素的选择性抑制而得以幸存并繁殖,从而形成细菌抗药性。
这种特性最初是所有细菌的天然存在的,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进一步增强。
目前,抗生素抗性是一种全球性问题,它主要指出,一些原本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治疗而被控制或杀灭的疾病病原体,现在已经逐渐对抗生素具有抗性。
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抗生素改略、抗生素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减弱。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药物氧化抗性、药物代谢抗性、抗药性转移的基因和药物相容性方面的变异(外源性抗性)。
(1) 药物氧化抗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中的某些物质产生的抗性。
其中部份抗生素的氧化过程容易被细菌所抗。
(2) 药物代谢抗性:是指由细菌自身代谢产物使抗生素效果衰减、失去作用或被细菌体膜完全非特异性吸收,从而使抗生素不能发挥抑菌效果。
(3) 抗药性转移:一般情况下,细菌体内的抗药性基因是细菌对抗生素的克隆机制,可以从一个细菌传染给另一个,而不需要经过繁殖。
(4) 药物相容性变异: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不尽相同,有些细菌能够通过变异产生一定抗性,从而可以逃避化学抑菌药物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药物相容性变异”。
3.细菌耐药性影响:因为抗生素更新换代缓慢,新药研发成本高,细菌耐药性造成了病原体对传统抗生素抗性愈加严重的问题。
耐药细菌的出现直接对医疗和抗感染治疗的效果造成了影响,使得抗生素治疗效果下降,药效受损,容易出现对抗生素的抗性,影响药物使用的有效性。
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造成了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困难,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临床治疗成功率下降,治疗费用和时间都加大,加重了疾病、护理和养护成本。
4.细菌耐药性的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卫生人员的意识和知识教育,健全医务人员抗菌药品用药规范,提高抗生素使用意识,有效地限制抗生素的非必要使用;(2) 遵守个人卫生卫生,普及药物性疾病的预防知识,重视家庭分离预防,积极预防药物性疾病;(3) 调整抗生素用药比例,完善抗生素用药政策,对对抗生素有效性和敏感性测试,适时进行抗生素处方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