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计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7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的区别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包括组成模块,模块的层次结构,模块的调用关系,每个模块的功能等等。
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即应用系统要存储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样的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详细设计阶段就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概要设计阶段通常得到软件结构图详细设计阶段常用的描述方式有:流程图、N—S图、PAD图、伪代码等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软件设计中,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概要设计应该怎样一个概要法,详细设计应该怎样一个详细法?这个问题在公司内部经常有人问。
现在陈述一下.我们公司的研发流程是瀑布型的,这个模型中的分析、设计阶段是基于经典的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问题域,将软件逐级细化,分解为不必再分解的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定的功能,为一个或多个父模块服务(即接受调用),也接受一个或多个子模块的服务(即调用子模块)。
模块的概念,和编程语言中的子程序或函数是对应的。
这样一来,设计可以明显地划分成两个阶段:概要(结构)设计阶段:把软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模块层次,赋予每个模块一定的任务,并确定模块间调用关系和接口。
详细设计阶段:依据概要设计阶段的分解,设计每个模块内的算法、流程等。
概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者会大致考虑并照顾模块的内部实现,但不过多纠缠于此.主要集中于划分模块、分配任务、定义调用关系。
模块间的接口与传参在这个阶段要定得十分细致明确,应编写严谨的数据字典,避免后续设计产生不解或误解。
概要设计一般不是一次就能做到位,而是反复地进行结构调整。
典型的调整是合并功能重复的模块,或者进一步分解出可以复用的模块.在概要设计阶段,应最大限度地提取可以重用的模块,建立合理的结构体系,节省后续环节的工作量.概要设计文档最重要的部分是分层数据流图、结构图、数据字典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等。
概要设计包括哪些内容概要设计是指在进行项目、产品或者方案设计之前,对整个设计进行概括性的规划和设计,以便在后续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和方向。
概要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技术选型等方面。
首先,需求分析是概要设计的第一步。
在这一阶段,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目标、用户需求、功能需求等,以便为后续的功能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提供基础。
需求分析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包括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使用场景、使用习惯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等方面。
其次,功能设计是概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包括功能模块划分、功能流程设计、功能交互设计等。
功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时也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性能等方面。
另外,系统架构设计也是概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系统架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模块间的关系、数据流向等方面。
系统架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同时也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等方面。
此外,界面设计也是概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界面设计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界面美观、易用性等方面。
界面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同时也需要考虑不同终端的适配等方面。
最后,技术选型也是概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技术选型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度、性能、可维护性、成本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概要设计是项目、产品或者方案设计的第一步,对整个设计进行概括性的规划和设计。
概要设计的内容包括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技术选型等方面,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以便为后续的具体设计提供方向和框架。
概要设计模板一、概要设计的定义。
概要设计是指在进行项目开发前期,为了明确需求、技术选型、系统架构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开发人员提供清晰的指导,确保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概要设计的重要性。
1.明确需求,通过概要设计,可以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项目的目标和功能要求,为后续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2.技术选型,概要设计阶段可以对项目所需的技术进行评估和选择,确保项目能够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维护性。
3.系统架构,概要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系统的模块划分、数据流程、接口设计等,为后续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4.风险预警,通过概要设计,可以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概要设计的内容。
1.需求分析,概要设计阶段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整理,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技术选型,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技术方案的评估和选择,包括开发语言、框架选择、数据库设计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维护性。
3.系统架构,在概要设计阶段需要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系统的模块划分、数据流程、接口设计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4.风险评估,通过概要设计,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概要设计的编写流程。
1.需求分析,首先对项目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整理,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技术选型,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技术方案的评估和选择,包括开发语言、框架选择、数据库设计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维护性。
3.系统架构,在概要设计阶段需要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系统的模块划分、数据流程、接口设计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4.风险评估,通过概要设计,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方案概要设计包括哪些部分内容方案概要设计包括哪些部分内容概要设计是一个项目策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项目策划师在项目策划初期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阶段。
一个好的概要设计可以为项目的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方案概要设计包括了以下六个部分内容:1. 项目背景与目标在方案概要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背景和目标。
项目背景是指项目发起的原因、背景和重要性,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满足什么需求而进行的。
项目目标是指项目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效果,包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在项目背景与目标的部分,需要对项目的背景进行分析和描述,并明确项目的目标,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基础。
2. 项目范围与约束项目范围与约束是指项目的范围和限制条件,包括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的限制。
在项目范围与约束的部分,需要明确项目的范围,指明项目的具体边界和界限,确定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目标,并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为后续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
3. 项目计划与任务分解在项目概要设计中,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的计划和任务分解。
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的整体时间安排和工作内容安排,需要明确项目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并建立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时间表。
任务分解是指将项目的整体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子任务,明确各个子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确保项目的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进行。
4.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在项目概要设计中,需要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风险评估包括对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员风险等方面的风险。
应对策略是指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的具体措施和应对方法,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策略。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的部分是项目概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项目策划师在项目初期就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5. 资源需求与配置在项目概要设计中,需要明确项目所需的资源和配置。
概要设计名词解释
1.概要设计:概要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块组成、功能实现方式、关键技术、数据结构等进行粗略的设计。
2.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一个大的软件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通过定义接口和规范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结构设计是在软件系统中,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数据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出合理的数据结构,以便程序能够高效地对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
4. 接口设计:接口设计是指在软件系统中,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的接口的设计。
接口设计的好坏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5.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指对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规划和设计,包括模块分解、模块之间的关系、数据流向等方面。
6. 技术选型:技术选型是指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软硬件技术和开发工具,以达到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佳效果。
7.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进行设计,包括算法、流程、数据结构等方面。
8.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将逻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物理实现,包括数据库设计、文件组织方式、程序接口等方面。
- 1 -。
概要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工程建设等项目中,对项目的整体架构、功能模块、关键流程等进行高层次的规划和描述的阶段性文档。
"适用范围" 是指该概要设计所应用的范围,即设计所涵盖的领域、内容、对象等。
在一个概要设计文档中,"适用范围" 部分通常会说明以下内容:
1.项目背景:描述项目的背景和目的,为什么需要进行概要设计。
2.项目范围:指明概要设计所涵盖的范围,包括哪些模块、功能、流程等。
3.设计目标:阐述概要设计的目标和预期效果,以及该设计能够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
求。
4.相关方:列出项目涉及的各个相关方,例如业务部门、开发团队、管理人员等。
5.限制和排除:说明概要设计的限制条件和排除范围,即哪些内容不在本次设计中涉及。
6.技术栈:提及概要设计所使用的技术、工具、平台等。
7.预期成果:阐述完成概要设计后预期得到的成果,如具体的系统架构图、流程图等。
"适用范围" 部分是概要设计文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设计的整体背景、范围和预期目标的清晰理解。
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内容1. 概要设计:俯瞰全局的那把钥匙概要设计,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的感觉?其实,它就像是一个厨师在准备大餐之前的菜单,先把大致的框架搞清楚,再逐步细化。
这个阶段,咱们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确定目标和范围。
就像给一幅画打底,得先画出大致的轮廓,才好慢慢添上细节。
你想啊,如果一开始就去画眼睫毛,最后可能连鼻子都没画出来,那可就闹笑话了。
1.1 确定需求:买菜清单的重要性首先,概要设计的重中之重就是需求分析。
就像逛超市前先写个买菜清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买得心应手。
在这个阶段,团队会和客户沟通,听听他们的需求,确保咱们的产品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这就好比和朋友商量去旅行,得先问清楚大家想去哪里,才好安排路线。
总之,需求分析就是为了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
1.2 设计架构:搭个框架,稳稳的接下来,咱们就进入了设计架构的阶段。
这部分就像搭建一个房子的框架,必须得坚固才能支撑起整个建筑。
概要设计不仅要考虑技术架构,还要关注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房子的基础不牢固,后面再加上几层楼,那可就危险了。
所以,概要设计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基础,确保后续的开发能够顺利进行。
2. 详细设计:画龙点睛的过程详细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把每个细节都给补充上去。
这个阶段就像是给刚刚搭好的房子装修,选择每一扇窗户、每一扇门,甚至每一盏灯的样式。
详细设计的目标是让系统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完善,确保每个模块都能高效运行。
2.1 模块划分:分工明确,合作无间详细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模块划分。
想象一下,一个足球队,前锋、中场、后卫,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任务,大家各司其职,才能赢得比赛。
在软件设计中,模块化可以让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划分模块,大家可以并行开发,像打篮球一样,快速传球,互相配合,效率杠杠的。
2.2 接口设计:沟通的桥梁接下来就是接口设计,这就好比是在建造桥梁,确保不同模块之间可以顺畅沟通。
概要设计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摘要:
1.概要设计的基本概念
2.概要设计的处理流程
正文:
一、概要设计的基本概念
概要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模块、接口关系等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和设计的过程。
它主要体现在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总体构思和规划。
概要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个模块的功能,为后续的详细设计提供指导。
二、概要设计的处理流程
概要设计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求分析:在概要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等。
2.系统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确定各个功能模块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接口关系。
3.模块划分:在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将系统功能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为每个模块定义明确的功能和接口。
4.模块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算法、数据结构、接口等。
5.设计评审:对概要设计成果进行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6.更新和完善设计:根据评审结果,对概要设计进行更新和完善,形成最终的概要设计文档。
总之,概要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处理流程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模块划分、模块详细设计、设计评审等多个环节。
方案概要设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方案概要设计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概要设计是一个项目或活动策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为整个策划过程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在策划一个项目或活动的时候,概要设计是起到规划和指导作用的关键步骤。
下面将从六个方面详细展开叙述概要设计的内容。
一、项目或活动的目标概要设计的第一个方面是明确项目或活动的目标。
目标是策划的出发点和衡量成果的标准,它需要明确、具体、可量化。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围绕项目或活动的目标展开,确保策划的方向和重点清晰。
二、项目或活动的范围概要设计的第二个方面是确定项目或活动的范围。
范围是指项目或活动的边界和内容,包括涉及的领域、参与者、时间、地点等。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明确确定项目或活动的范围,避免过大或过小,确保策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项目或活动的关键步骤概要设计的第三个方面是确定项目或活动的关键步骤。
关键步骤是指达成项目或活动目标所必须经过的关键活动和顺序。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详细列出项目或活动的关键步骤,确保策划的逻辑和连贯性。
四、项目或活动的资源需求概要设计的第四个方面是确定项目或活动的资源需求。
资源需求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项目或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资源支持。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明确列出项目或活动的资源需求,确保策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五、项目或活动的风险评估概要设计的第五个方面是进行项目或活动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项目或活动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对项目或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确保策划的顺利进行。
六、项目或活动的时间计划概要设计的第六个方面是制定项目或活动的时间计划。
时间计划是指明确项目或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关键节点的时间安排,以保证项目或活动的按时完成。
在设计概要时,需要详细制定项目或活动的时间计划,并考虑到可能的延迟和调整,确保策划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概要设计是一个项目或活动策划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为整个策划过程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概要设计描述方法概要设计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初期阶段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定义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和原则。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概要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概要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总体架构:概要设计首先要确定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流向等,通常使用UML类图、组件图和部署图来描述。
2. 功能模块: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做到模块职责清晰,并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关系。
3.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还需要设计系统所需的数据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方式,通常使用UML类图或ER图来描述数据结构和关系,确定数据库的表结构和索引等。
4. 接口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模块划分,设计模块之间的接口,明确接口的输入和输出参数,以及接口的调用方法和时机,确保模块之间的协作和数据交换的顺畅进行。
5. 性能和安全设计:概要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方面的设计,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访问能力、容错和恢复能力等,以及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和防护机制等。
概要设计的步骤如下:1. 分析需求:仔细分析用户的需求,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进行合理的划分和整合。
2. 确定系统架构: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系统的组成模块、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数据流向等。
3. 设计模块: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模块的功能、输入输出、接口和数据结构等。
4. 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根据系统的功能和数据需求,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表结构,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5. 设计接口和交互:根据模块的功能和关系,设计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交换方式,确保模块之间的协作和数据的正确传递。
6. 设计性能和安全:根据系统的性能和安全要求,进行性能和安全设计,包括优化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并发性能,以及设计安全控制和防护机制等。
什么是设计?第一章总论什么是设计?鲍豪斯有名的现代设计大师蒙荷里·纳基(Moholy·Nagy)曾指出:“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
”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 1-1 设计1、设计的范畴——实用与美的造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包括两个方面,即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的总和称为文化。
其中最基础的、最主要的,亦是数量最多的创造活动是造物。
我们把人们使用实际材料,包括工具,制造物的过程称为造物活动。
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在这些造物的工作中,形是重要的因素。
所谓“形”,或是可见的或是可以触摸到的,从而形便包括了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位置和方向等因素,人们在造物过程中如果主动的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对材料和物体进行加工、组织或综合,这种种便称为“造型”。
我们把那些兼备实用和美的功利目的的造型活动称为设计。
设计是实用的美的造型。
2、设计的性质——造型计划的视觉化“设计”是指把思想上的意图表示成可见的内容,创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状态,从而体现这种活动的功利目的,“造型”活动的全部“计划”,即我们所说的设计。
设计的本质是造型计划的视觉化。
3、设计的思维特征——把思维元素结为形象系统设计创作、创造什么?不是创造用形态体现的逻辑,而是创造隐喻了逻辑的形态。
必须把把各种思维元素连接成新的形象系统,把逻辑构成为形态方能实现。
在这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中,形象的思维和逻辑的思维是同样重要的。
“把思维元素联结为新的形象系统”的过程,对于设计过程至关重要,体现了两种思想形式的渗透。
设计中设计对象形态的构成过程即上述“新的形象系统”的建立过程,形态构成是设计各思维元素的结合部。
如用现代系统工程的理论来阐述的话,形态构成是设计这个造型计划系统的目标函数,而实现功利目的的技术经济手段和社会文化背景则是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实现了,任务书上抽象的功利目的也就落到了实处。
这种把各种思维元素联结为新的形象系统的思维过程即是设计。
§ 1-2形态1、形与态形态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各组成关系,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
我们对形态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不仅指物形的识别性(是什么?有何用?)而且指人对物态的心理感受,对事物形态的认识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又有主观认识的一面,既有逻辑进规律,又是约定俗成。
对自然形态如此,对人为的设计形态更须如此,通过对事物形态的经营,体现物形的逻辑关系和构态的符号意义。
2、现实形态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现实形态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两大类。
自然形态与人为形态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形成方法不同。
靠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形成的称为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无非是各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所见赋予我们感觉的一个侧面,其形成与人的意志和要求无关。
人为形态按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徒手型与机械型。
3、机械型的有机化因为人生活在自然中,也是一种有机体,人的生理,心理节奏要求同外界的节奏保持同步,要求相互适应,自然就倾向于有机型。
4、形态符号与意义人们对形态的好恶、取舍和设计,取决于人们对形态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这便是形态设计中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问题。
而这两种功能都是与设计对象的形态直接相联的。
对于形态,符号及其意义的这种认识,是对形态本质的学习。
这种认识将有利于加深对设计中形态语言及其语法关系的理解。
§ 1-3构成1、朴散则为器朴朴,指未经未经加工的木材,“无刀斧之断者为朴”。
散,即分解。
就是说将原始材料分解为一些基本物质要素,才能组合起来,制成各种器具。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形态的形成规律,把要素进行组合是造型活动的基本手段。
把观察和设计中看到的现象符号化、抽象化成基本要素进行组织编排的过程,就是对形态构成规律的认识和学习。
2、把要素打碎进行重新组合所谓构成,指将各种形态或材料进行分解,作为素材重新赋予秩序组织,这种造型概念已远不只是一种构图原理。
“构成”的概念与“构筑”相近,强调从“要素进行组合”为核心理论,发愤出一套形态组织的新的语法关系,成为现代设计的基本方法。
3、形态语言的基本语法关系构成的概念认为,一个设计形态,用把基本形按关系元素组织起来的方法,即可构成。
用点、线、面、块等形态要素作空间的运动变化和组织编排,便可形成千变万化的平面、立体形态;即便只是作为“空虚能容受之处”而存在的空间形态,也可以通过一些基本限定要素的变动来进行各种组织……形态设计工作无非就是综合地把这些要素变化,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设计形态。
第二章形态的形成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依靠各种基本的要素而构成。
在基础训练的开始阶段,作为构成要素的是抹掉了时代性和地方性意义的形体、色彩和肌理等形象要素,它们被纯粹化、抽象化。
这种训练是实用的、唯美的。
这种纯粹的要素构成训练与现实设计的范围相比较,其内容是狭窄的,但便于认识和进行训练。
§2-1 基本要素和基本形1、点、线、面、块——概念元素任何形态都可以看成由点、线、面、块构成。
我们可以将点、线、面、块进行运动来形成多种多样的形态。
但是点、线、面、块只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之中,我们称其为概念元素。
用概念元素解释形态的形成,排除了实际材料的特征,而任何点、线、面、块在实际形态中都必须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位置和方向2、形状、色彩、肌理、大小、位置、方向——视觉元素我们把这些组成形态的可见要素称为视觉元素。
概念元素点、线、面、块,视觉元素形状、色彩、肌理、大小、位置、方向,这是形态形成的要素,也是形态设计借以进行变化和组织的要素,做任何设计,无非就是变化这些要素,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形态。
3、基本形如果设计只包括一个主体的形,或包括几个彼此不同、自成一体的形,这些形称为单形。
一个设计中如果包含过多的单形,构成就容易涣散,而如果由一组彼此重复或有关联的形组成,就容易使设计形态获得统一感。
我们称这组彼此有关联的形为基本形。
基本形的存在有助于设计的内部联系。
§2-2要素之间的关系1、形与形的关系在基本形的集合中,形与形之间大致有如下八种关系:分离,接触,复叠(一形覆盖在另一形上造成前后关系)、透叠(两形交叠部分变为新的形),联合、减缺(剩下的部分)、差叠(共有的部分)、重合等。
2、形与底的关系设计要表达的图象,我们称之为形,周围的背景空间,我们称之为底。
形与底的关系并非总是清楚的,因为人们一般习惯认为图象在后,而如果形与底的特征相接近时,形与底的关系则容易产生互相交换。
3、基本形与骨骼的关系基本形在空间的聚集编排必须建立明确的行伍关系,我们将这种行伍关系称为骨骼。
骨骼由概念的线要素组成,包括骨骼线、交点、框内空间,将一系列基本形安放在骨骼的框内空间或交点点,就形成了最简单的构成设计。
骨骼起到的作用是组织基本形和分划背景空间,作为关系元素,骨骼是看不见的,完成了上述作用后,骨骼便隐去了。
基本形的积聚和骨骼的组织,是构成一个形态的基本条件。
§2-3要素的变化1、基本形和骨骼有序的变化为了使设计形态趋向于丰富,我们可以进一步变化基本形和骨骼。
基本形的六个视觉元素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者采取不同的变化过程,按要素的变化过程不同可分为重复和渐变,按要素变化的程序不同可分为近似和对比。
2、重复“重复”是指同一基本要素反复出现。
重复构成是最简单的构成。
由于骨骼重复和基本形形状大小的相同,很易取得统一效果,显示简洁、平缓和混同的情态特征。
因此重复构成的着力点在于变化,将各种视觉要素及形底关系等进行变化,创造丰富感。
3、渐变骨骼或基本形逐渐地、顺序无限地作有规律的变化,可以使构成产生自然有韵律的节奏感。
渐变是无限的,可以从任何形状渐变为任何形状,关键是渐变的过程应有严格的数学逻辑性:明确始末两个基本形的关系;明确渐变方法及逻辑程序;根据渐变程序,确定演变的大小比率;注意把握渐变效果的整体连续性。
4、近似当形态各部分之间要素变化缺少规律性时,形态整体容易显得涣散,变化占据了主导方面,便应努力寻求规律。
如果找不到严格的数学逻辑,那么能找到相近似的规律也好,这就是近似构成。
一组形状、大小、色彩、肌理近似的形象组合在一起,虽然相互间的变化过程并没有严格的规律,但因其有同种同性的特征,造成很强烈的系列感,使构成趋向统一。
近似构成是趋向于某种规律。
5、对比对比构成犯罪是破坏规律。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整体有规律时,局部破坏规律,造成对比。
基本形的形状大小可以形成对比,色彩的强弱、肌理的粗细可以形成对比。
位置的疏密、不同的方向可以形成对比,形态的六个视觉要素都可形成对比。
第三章基本操作和形态力生物形态的形成靠生命力的增长,是内力运动变化的结果;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靠生命力克服外部环境的阻挠,从而在内力成外力的对抗矛盾中,最终形成为千姿百态的形态。
在人为形态的组织中,应该考虑这种形态内在力的存在,充分利用和联结好形态内力与外力的矛盾冲突,以此作为形态操作的基础。
§3-1基本元素和力1、点一个点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构成单位,它不仅指明了在空间中的位置,而且使人能感觉到在它内部具有膨胀和扩散的潜能,作用在其周围空间。
点主要通过其大小、和背景的色差,以及距视觉中心的距离,体现形态力。
2、线一条线可以被想象为一串联系在一起的点。
它指示了位置和方向,并且在其内部聚集起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似乎沿其长度在运行,并且在各个端部加强,暗示出速度,并作用在其周围空间。
线由点移动而形成,本身具备着动力的力量,所以基于其形状、位置、方向等变化而显示的力量、速度、方向等因素造成的运动感,成为支配形态设计中线的感情的主要条件。
3、面、块体和三向度领域无论是扩大点成为面,移动点与线铺成面;还是移动面,围合面成为立体的块体。
基本元素形成各种形态的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形态力变化。
在实际形态设计中,形态力的存在是影响基本操作的主要因素。
§3-2积聚、切割和变形设计中对形态要素进行操作的基本手法无法乎积聚、切割和变形三种、或者是两者、三者的综合操作。
1、积聚所谓积指一些形态要素的积集聚合。
积聚是一种“加法”的操作,用很多最基本的要素、基本形在空间汇集、群化,便能造成各种力感和动感,构成各种形态的雏形。
2、切割切割是把一个整体形态割成一些基本形进行再构成。
相应来讲,切割是一种“减法”的操作过程。
可以将一个形象或者一个块体作各种不同的分割,从而赋予形态以不同的新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