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阅读训练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冬的散文]散文《冬至》阅读答案-V1面对《冬至》这篇散文,我们可能会被其中表达的思想所打动,但同时也会有许多疑问和困惑。
以下是对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阅读答案。
1. 文章的主旨为何?从本篇文章文末得知,作者的主旨是通过冬至来表达人心中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犹豫和思考。
他告诫人们应该好好珍惜时间,把握眼前的每个时刻,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够到来。
2. 冰雪与阳光的比喻为何?有何寓意?在文章中,冰雪与阳光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对于人生态度的比喻。
冰雪代表着冷酷、残酷的现实,而阳光则代表着希望、温暖和美好生活。
作者通过这种比喻,告诫读者要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用它去追寻梦想和美好,在这些追求中,你会发现生命的真谛。
3. 文章中“春秋是两个转角,冬至才是一个定点”的意思是什么?“春秋是两个转角,冬至才是一个定点”,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生的历程。
春秋代表着生命的起伏,有喜有悲,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冬至则代表着生命的定位点,唯有经过冬至,我们才更加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珍贵。
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和异常珍惜。
4. 文章中,作者对于时间的态度是怎样的?《冬至》这篇文章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态度:当时间流逝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生活,拥抱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人生中有许多喜怒哀乐,但是我们必须要能够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并把握机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同时,我们还要成为那个可以掌握自己时间和命运的人。
5. 冬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是怎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冬至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这一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而且有许多典故和习俗与之相关。
比如说吃饺子、吃汤圆、逐渐逐日增加日光照射时间等等,都是冬至节日的传统习俗。
冬至也被称为“阴至”,在很多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阴气到达最强的时刻”。
从这个角度来看,冬至这一天也呼吁人们要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和饮食习惯。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8.从诗句内容看,诗人思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三点。
(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9.诗歌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写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请找出这一诗句。
(1分)
10.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请赏析。
(2分)
1.(1)冬至的节日(1分);2)孤独的环境(1分);(3)远离家乡的现状(1分)。
共3分。
2.抱膝灯前影伴身。
(1分)
3.不写“我”如何“思家”,而是从“对方”着手写家人如何“思我”(1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1分)。
共2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篇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2、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
3、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阅读试题】(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阅读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篇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5分)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参考答案: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冬至阅读题答案冬至,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也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时刻。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冬至常常被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出现。
当我们面对与冬至相关的阅读题时,首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比如,如果是一篇散文,可能作者会通过描绘冬至的景象、习俗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是一篇科普文章,可能会着重介绍冬至这一天的天文现象、气候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比如对冬至食物的描写,饺子、汤圆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同时,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常见的阅读题型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赏析、段落的作用以及文章主旨的概括等。
对于词语理解题,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有时候,词语不仅仅是表面的意思,还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者某种象征意义。
句子赏析题是经常出现的。
我们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等方面入手。
比如,如果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要说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如果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就要指出通过哪些动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段落的作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开头段落可能起到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等作用;中间段落可能有承上启下、丰富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尾段落则常常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在概括文章主旨时,要综合考虑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想要传达的思想。
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段落或者某个细节,而要从整体上把握。
比如有这样一篇关于冬至的文章,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冬至的情景,包括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在寒冷的夜晚围坐在一起聊天等。
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可能就是通过回忆童年冬至的温暖时光,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冬至阅读理解冬至,那可是个特别的节气呀!一到冬至,就感觉冬天真正地来啦。
你想想看,这一天可是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呢!就好像老天爷想让我们多睡会儿懒觉似的。
每到冬至,家里就会特别热闹。
大人们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饺子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为啥要吃饺子呢?老人们常说,吃了饺子冬天就不冻耳朵啦,哈哈,多有意思呀!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冬至,就会围在厨房,眼巴巴地看着大人包饺子。
那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就像一个个小胖子,可爱极了。
等饺子下锅,咕噜咕噜地煮着,那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
等不及饺子上桌,就偷偷用手抓一个,烫得直咧嘴也舍不得放下。
冬至这一天,天气虽然冷,但大家的心都是暖乎乎的。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聊着家长里短,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
这不就是咱们中国人最爱的团圆嘛!而且呀,冬至可不只是吃饺子这么简单。
在古代,冬至可是个大节日呢!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咱老百姓虽然没那么隆重,但也有自己的庆祝方式。
比如说,有些地方会喝冬至酒,那酒喝下去,浑身都热乎乎的,感觉能把寒冷都赶跑。
你说,冬至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只要想到冬至,想到家里的饺子和热闹的氛围,心里就会暖暖的。
这就是冬至呀,一个充满温暖和欢乐的节气。
它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家的味道。
它就像是一年中的一个逗号,让我们停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团聚。
难道你不觉得冬至很特别吗?不管你在哪里,不管天气有多冷,只要过了冬至,就好像离春天又近了一步。
所以呀,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迎接冬至,好好地过个节,一起期待着来年的美好吧!。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冬至(含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共25分)冬至⑴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
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⑵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⑶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⑷于是,我们回家。
⑸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⑹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
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⑺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⑻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⑼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
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⑽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
《冬至》试题及答案《冬至》试题及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冬至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至日”,是冬至的意思。
呼应标题“冬至”。
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B.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颔联、颈联中的“形容独老”“ 杖藜”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C.全诗通篇对偶、叠词妙用,“年年”对“忽忽”,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自己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困苦不堪。
D.古人常谓心为方寸之地,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表现了诗人因冬至这样的特殊的.日子自己还孤独漂泊而感伤无限。
“三秦”借指他的家乡,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15.前人评价说“常为客”三字为一诗纲领,即全诗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8分)试题答案:14.(3分)D 【解析】三秦借指长安,即朝廷所在,而不是杜甫的家乡,杜甫家乡在河南。
15.(8分)同意这样的评价。
(1分)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2分)首联描写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
颔联写诗人漂泊江上形容憔悴,因为远在天边,每到冬至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颈联写诗人只能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
尾联写每到此时,心里感伤无限,十分迷茫。
(4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所以是全诗诗眼。
(1分)。
[冬的散文]散文《冬至》阅读答案(1)
冬的散文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天的开始,它标志着一年
的又一个重要时刻的来临。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吃饺子,邪
灵也会被赶走,寒气也会被往后推。
但是,在一个漫长的冬季中,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羊肉、海鲜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健康。
此外,人们也可以适当地锻炼身体,比如打太极拳、跳舞、游泳等。
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
然而,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中,人们也容易受到一些季节性的疾病的困扰,如感冒、喉咙疼痛等。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接触寒冷的空气和季节性的疾病。
在冬季中,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在室内长
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感觉,避免过度
疲劳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总之,在冬天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避
免受到寒冷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冬天中保持一个健康、
温暖和愉快的身体状态。
丁立梅《冬至》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冬至丁立梅①12月21~23日,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②在我的印象中,冬至是所有节气里,过得最为像模像样的。
那节庆的隆重,堪比中秋。
③然我们不叫它冬至,我们叫得更为直白,过冬。
④也就是说,从这天起,才算真正入冬了。
人常说数九寒冬。
是从冬至日这天开始数起的。
⑤不能不佩服一下我们的老祖宗,在遥远的春秋年代,他们就能用土方法,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照他们的说法是:阴极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故曰冬至。
⑥老祖宗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也非同一般,他们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上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的是过冬这天的排场与讲究,仅次于过新年的。
⑦我们这里的过冬,又有小冬、大冬之分。
先一天是过小冬,后一天是过大冬。
大冬是正日,前面先来个插科打诨的,吊足观众胃口,主角才上场。
⑧大冬圆子小冬面——这句顺口溜,淮扬一带的人,男女老幼,已淡薄成一抹水雾的年轻人,也能忆起小时候,外面滴水成冰,小小的屋子里,人人面前一碗热乎乎的汤圆。
有合家团圆之好,也有祈祷来年一切圆满顺遂的意思。
⑨也是,一过冬至,日子也就走到岁尾了,已“哒哒”响在门外。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瞧瞧,冬才开始,他已嗅到春的味道。
在这送旧迎新之际,还会烙糯米饼、蒸糯米团子吃。
——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吃是最隆重的庆贺方式。
⑩这时候,人的脾气也变得温顺,连脾气火爆的我妈,一个屋檐下住着的两个人,搞得像仇人似的。
但在过冬那几天,昏黄的灯光下,她们亲密地坐在一起,搓汤圆。
⑪我们进进出出的,不知怎么快乐才好。
想到明早起来,将有甜甜的汤圆可吃,这是幸福的。
又看到我妈和我奶奶那么和睦亲厚,就觉得眼前的事物,没一样不好了。
(选自《让每个日子都看见欢喜》)(1)作者说“冬至是所有节气里,过得最为像模像样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冬至如何过的“像模像样”。
(2)结合上下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古诗邯郸冬至注夜思家阅读题及答案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有何特点?
14.①“抱膝”二字形象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由“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显得形影相吊,充分表达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②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在灯前议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真切感人,如“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明白如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节气。
观察冬至日是人类文明史早期极为重要的活动,冬至日的测定缘自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
《周礼》有云:“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
”木杆、竹竿、土圭,以八尺为标准,其实就是以人的八尺身高为参照。
人在夏天的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在冬天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长,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冬至。
在大时间序列里,冬至是乾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
坤卦时空的要义在于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之心。
《易经》记载,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先王们会顺应天时,修道养身,不去省视四方之事,此时关口会关闭,百姓会休息,工商旅客不远出。
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
我国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至节相当于春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后来苗族的历法则把冬至当作新年。
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中原地带从周代起官民都会有祭祀活动。
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日进行,其做法类似于今天人们送日历、挂历习俗。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冬至节的祭拜活动有很多,主要有祭祖、拜父母、拜师等。
对农民来说,冬至节气算得上农闲时节,主要农事如积农家肥,做好防冻工作,并不算劳累。
王朝时代的统治者会抓住这一时机,动员民众做一些大型工程,如兴修水利冬至日在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是“数九”的起始点。
“数九”是一种消遣方法,目的是挨过漫长冬季,数九寒天,一家人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明代有“画九”的习俗,清代还有“写九”习俗。
“写九”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
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
冬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大时间序列里,它的前面为为剥卦时空,时空中的阳能被剥尽,但中国人说,这不要紧,剥极必复,复则见天地心。
什么是天地心?是太阳,是人心,是希望,是能量,是生命本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察冬至日是人类文明史早期极为重要的活动,通过冬至日,先民测出了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
B.冬至是坤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时空的要义是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心。
C.冬至既是我国农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
D.汉代流行“贺冬”礼俗,但只局限在官场,官员祭祖、拜父母、拜师等,商人、农民等则与此无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运用引用法论证至日测定的可行性,这一立论的前提是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
B.文章从至日测定、时空交汇、历法推算、“数九”风俗等方面论证了冬至节气的重要性。
C.文章围绕冬至节气这一命题,立足冬至日取材论证,揭示了冬至节气的文化内涵。
D.文章中间三段层层推进,既承首段的“重要”之论,又启尾段的升华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个至日的日影长度能够测定,但这两个节气其他日期的日影长度却无法测定。
B.由王朝统治者在冬至这一农闲时节动员民众做大型工程来看,他们不具备先王的修养盛德。
C.明代的“画九”、清代的“写九”,是为了挨过漫长冬季,不过也挨出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D.冬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以感恩态度和忧患意识去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
1. C(A项混淆主客体关系:不是“通过冬至日测出了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而是“通过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测出了冬至日”;B项以偏概全:缺少“在大时间序列里”的限定,选项的判断范围被无限扩大;D项曲解原文:由第三段的“中原地带从周代起官民都会有祭祀活动”的表述可知中原地带的百姓是有祭祀活动的。
)
2.B(曲解原文:首段的“至日测定”不能论证冬至节气的重要性,只能论证这一节气的缘起。
)
3.A(曲解原文:既然“冬至日的测定缘自太阳与地球、人身的关系”,那么这两个节气其他日期的日影长度也就能够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