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 (人教版高三下册)共3篇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人教版高三下册)1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人教版高三下册)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的考察一直是重点。
而对许多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难度往往是由其译文而来。
因此,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将其译到位。
一、排比句排比句,就是表现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句子用相同的结构,这样可以使句子节奏感强,语言效果更加生动。
在译文中,我们需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和重复的使用,以便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如:如此良辰美景,当须好好珍惜。
准确的翻译应为:这样美好的时间和景色,一定要珍惜好。
二、对仗句对仗句,就是指语言形式对称、内容对应的一种句式。
对仗句可以产生音律效果,使文言文更加优美,但是对应的翻译也应注意对称、对应的表达。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准确翻译应为:天亮就开始工作,天黑就休息。
三、倒装句倒装句,就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调换位置,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翻译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主语、谓语的转换。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准确翻译应为:由于山阻水绕,我怀疑是否有路可行;但随着柳阴蔽日而间明间暗的景色之间,我又看到了一个村庄。
四、反复句反复句,就是以反复表达、重现一样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强烈的观点或感情。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将强调点表达出来。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准确翻译应为:自古以来没有谁不死,但应该留下丹心来铭刻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五、比喻句比喻句,就是通过类比,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找出并进行语言上的契合,以便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翻译时,我们需要仔细宏扬原意和意象。
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准确翻译应为:天空的门户在楚江上中断了,碧绿的江水从这里流回来。
总之,翻译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翻译能力。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学案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学案引语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
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
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
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要点:“弛”“俾”“庶”。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要点:“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学案7 整体与局部,准确又全面——人物形象题之要诀学案引语小说是以表现人物为核心的文学艺术,高考小说命题更是以人物形象为核心。
其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综合全文,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二是局部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内涵或特点。
二轮复习,就是要以这两种题型为抓手,从深层次解决概括分析人物的准确全面问题。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菊花[美]约翰·斯坦贝克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
浓雾像扣在周围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
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没什么活计了。
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
她35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
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眼睛。
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不堪一击了。
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儿,又接着干自己的活。
“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势好啊。
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
”不管是言语中还是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
“也许我能,我确实有一套本事。
”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声响。
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
微专题一审题规范再强化温馨寄语读题是一种能力。
的确如此。
有人读题粗心,结果答非所问;有人从中读出了命题者的意图,甚至潜在提示;有人竟对题目所问浑然不知……可见读题能力的悬殊。
考前,可以专门抽出时间来训练自己读题、审题的能力,以使自己答题答得准,答得清楚。
如果能做到正确读题、审题,那么,增加的就不仅仅是几分了……审题步骤和方法一、总体要求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忙动笔希望空。
勾圈画点审题干,咬文嚼字题细看。
不懂题意不下笔,答非所问最讳忌。
题目要求准又全,遗漏信息要扣分。
仔细读题重点抓,隐含信息重点挖。
分转条件明思路,研究问题定格式。
慢审题后快作答,整理思路规范化。
二、具体步骤和方法1.小声读,读要慢拿起笔,逐字逐句地小声朗读,读得要慢。
2.明要求,抓关键用笔在题干中圈出“题眼”(关键词语),用心体会题目要求。
3.挖暗示(提示),定区间大部分题目的题干都能显示答题区间(尤其是题干中出现的原文词句之所在),故要确定答题区间。
另外,也有部分题目的题干有隐含信息,要注意挖掘。
当然,读题的最高境界是与命题人“心神相知”,能知道其考查的“考点”“题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可联系哪些知识储备。
三、小心审题五大雷区1.字数要求语文考试中关于字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作文上,还体现在其他题型中,如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
语言表达中的概括归纳题常有字数要求,有整体字数要求,也有每条的字数要求,考生要看清。
2.用语要求在语文考试中,问答题答案有时在用语(使用某词语、短语或者句子组织答案)上有严格要求,考生要看清。
如语言表达中的提取关键信息类题目,有时命题人对关键词并未要求是两个字的词语还是三个字及以上的短语,表明没有字数要求,但有时会有明确要求。
3.角度要求语文考试简答题中,命题人会对一些常见的题型做一些角度限制,以显示与一般题型的区别。
若考生不太注意,一律按照原有的答题样式回答,就会落入命题人的设题陷阱之中。
这些限制常出现在阅读鉴赏题中。
(四)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闷班琳丽老闷是个义士。
名声传得很远,香远益清,像莲。
老闷跟老蔫对门。
两家的女人好比两家的鸡鸭串门,出大门,进对门,方便得很。
男人们又都不爱说话,她们便同病相怜似的,觉得投缘,也就好得跟亲姐妹一样。
聚在一块儿免不了牢骚,叨唠最多的,当然是她们的爷们儿,说摊上这样的活哑巴,比树叶还稠的日子就像咸饭不咸,淡饭不淡,没滋味透了。
其实老闷跟老蔫不同,老蔫没活,因为他蔫;老闷没话,则是因为他有话不说。
老闷像个舞者,好的是肢体语言,乐意将话附着在行动上表达。
那次他的二小子虎子偷了李寡妇家一兜酸杏,被李寡妇骂骂咧咧找上门来,好一番数落。
等李寡妇颠着小脚走后,老闷将儿子扔进粪堆的青杏疙瘩一个个捡了回来,拿手捧了往儿子面前一放,手指着“赃物”,眼瞪着儿子。
他儿子就乖乖地一个一个拿了往肚里吞,小脸跟眼睛挤一块儿了,挤出好多的泪珠儿,和着酸口水,流了一肚皮。
老闷不说,或者说他那肢体语言已告诉儿子:小子,“青疙瘩”吞多了,你脑瓜里跟种庄稼似的,自会长出道理。
还有一次,邻庄上一个愣头青拎着砍刀来庄上骂街,庄上的人没伸头的。
恰好老闷从城里送货回来,赶上了,他东西朝地上一丢,紧前两步,铁塔似的在小青年面前站成“八”字,瞪圆眼睛,指指自己的左脸。
那愣小子被老闷的眼神激怒了,举起砍刀照着老闷脸上砍去。
再看老闷,还是铁塔一样站着,那小子却木头桩子似的,横地上了。
老闷的颧骨跟凸额头上因此贯穿着一条长长的刀疤。
老闷是个生意人,常跟老闷合作的有个陈老板,这人做事巧诈、世故。
他欺老闷是乡里巴人,眼力短,路子窄,就经常在老闷的货物上采取地毯式寻“刺”,借机压价。
老闷的交易有一条底线,在他的成本与同等货物市场价格的中间画着。
生意嘛,讲究双赢。
我不多赚,绝不亏本;你不多占,绝不吃亏。
一天下午,陈老板将货物验了四个多钟头,价格一压再压。
老闷烦了,他突地站起身,一挥手,示意跟车的几个人装车走人。
陈老板慌了,拉他到背静处,说他老母亲要换眼角膜,手术费十几万,他一时手紧,才出此下策,实在没别的办法。
学案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学案引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
面对颇有点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
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出主干信息。
在知晓三题的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定答案。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
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
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
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
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
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
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4 抓住“特殊”:转换成分――特殊句式译到位学案4 抓住“特殊”,转换成分――特殊句式译到位学案引语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翻译中不是每年必考,但却是翻译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无法回避。
我们只能练就“火眼金睛”,善于识别,准确译出。
二轮复习中,我们尤其要抓住特殊句式中易被忽视或轻视的“特殊”句式,把它们译到位。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字去华,幽州昌平人。
太和二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
帝引诸儒百余人于廷,策曰:“子大夫皆识达古今,必当箴治之阙,辨政之疵。
何施革于前弊?何泽惠于下土?何修而治古可近?何道而和气克充?推之本源,著于条对,朕将亲览。
” �对曰:“臣诚不佞,今逢陛下询求过阙,咨访嘉谋,臣敢不悉意以言?……”所对六千言,直斥权宦,陈兴除之道,辞气慷慨。
士人读其辞,至感慨流涕者。
是时,考策官冯宿、贾、庞严见�对嗟伏,以为过古晁、董[注],而畏中官眦睚,不敢取。
于时,被选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龊常务,类得优调。
河南府参军事李�A乃上疏曰:“……且陛下以直言召天下士,�以直言副陛下所问,虽讦必容,虽过当奖。
书于史策,千古光明!况臣所对,不及�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乞回臣所授,以旌�直。
臣逃苟且之惭,朝有公正之路,陛下免天下之疑,顾不美哉!”帝不纳。
(选自《新唐书•刘�传》,有删改) 注晁、董:指晁错、董仲舒。
(1)臣诚不佞,今逢陛下询求过阙,咨访嘉谋,臣敢不悉意以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确实没有才能,现在赶上陛下征求错误缺失,咨询治国良策,我怎敢不把想法全说出来?解析要点:“佞”“过阙”“嘉”“悉”,“以言”的后置。
(2)况臣所对,不及�远甚,内怀愧耻,自谓贤良,奈人言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况且我陈述的对策,远远比不上刘�,我内心怀着羞耻,就算自认为是贤良的人,能不怕别人的闲话吗!解析要点:“对”“甚”“愧耻”“贤良”“奈……何”。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2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学案2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学案引语“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信哉斯言!作为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分点”——实词,它有哪些具体实词需要关注的,又如何将它们翻译得准确无误。
这,不仅是文言文一轮复习,更是当前二轮复习乃至三轮复习不变的主旋律。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五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
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
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
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
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
解析要点:“简”,“逆”,“侔”,“小”,“却”。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要点:“檄”,“置”,“居”,“械”,“斩于市”。
参考译文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
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被提拔为融州知州。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学案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学案引语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
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
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
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要点:“弛”“俾”“庶”。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要点:“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
学案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学案引语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
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
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
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要点:“弛”“俾”“庶”。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要点:“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
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
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
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
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
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
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
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释“庶”“庶”,作为文言一般词语,其义项主要有:①或许,差不多。
如本选段“庶罔上行私之徒”中的“庶”。
②但愿,希望。
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庶”。
它还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词,其义项主要有:①平民,百姓,今天仍在用。
②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家族中的旁支,如“庶子”。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
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
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
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
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
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
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指郑简公)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魏襄王)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
”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有删改) (1)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相与”“相与”是文言文中较常用的复音词,有三个义项:①彼此交往。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相与”。
②一起,共同。
如“蔺相如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与”,又如本选段“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中的“相与”。
③交互。
这个义项用得较少。
自我反思在翻译中,你有无虚词的“分点”意识?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参考译文(韩)滉,字太冲,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
两次升任给事中,主持兵部选举事务。
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
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
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
皇帝发怒说:“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当时乡吏有罪,韩滉便格杀不赦,人们责怪他。
韩滉说:“袁晁原本是鞭背吏,依仗擒贼,聚集同伙而反叛,这些人都是乡县奸猾豪强,不如杀了他们,任用年轻人,能够惜身保家不做坏事。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
婺州属县有违反政令的人,诛杀连累邻里,获死罪处死的有数十上百人。
3.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4.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参考译文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
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
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
”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
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
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
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魏襄王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
”魏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史起说:“我担心您不能做啊。
”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
”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
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魏王说:“好吧。
”派他去当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
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
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
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
”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断了。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借题发挥突破题点一、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这类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设为“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义项。
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期许的“可要”“一定”,表婉商的“还是”等。
这些都需要语境及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
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
主要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
代入检验法也是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不妨一用。
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素)明年复从齐王宪①拔晋州。